近日參加了由四川省教育學會教育人才工作委員會、中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兒童教育與發(fā)展專業(yè)委員會、四川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院等單位主辦的“2021年教育敘事大會”,我承擔了兩位老師的教育敘事的點評任務。他們的教育敘事滿含教育情懷和教育智慧,讓我油然而生“小故事,大道理;小人物,大榜樣”的感受。非常榮幸,我能在此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故事一:用選擇追尋教育情懷的“90”后教師
講述人:北京師范大學克拉瑪依附屬學校包宇超老師
我們聽了很多出國留學人員放棄優(yōu)渥的國外科研、工作和生活條件而毅然回國,在報效祖國和服務人民過程中而取得輝煌成績的故事,如錢學森、竺可楨……讓我們十分敬仰。然而,我們不能忽略還有很多留學人員學成歸來,默默奉獻和戰(zhàn)斗在一線的普通人員,他們同樣有著可貴而可愛的愛國心、人民情。
包老師在國外求學期間深深感受到“我是中國人,我驕傲,我自豪”!然而,她沒有停留在自我的感受上,而是煥發(fā)了“我感受著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同時也想讓更多的孩子們能將這份驕傲延續(xù)下去”的情懷。于是,油然而生的教育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她放棄國外高薪教師職位,“選擇了一片熱土,并為其負責”,“回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她從新加坡回到祖國,從美麗家鄉(xiāng)大連來到邊疆小城克拉瑪依,獻身邊疆民族教育。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一流的教育家”的兩條標準,一是“敢探未發(fā)明的新理”,一是“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是責任驅(qū)使而非其他功利性驅(qū)動,即陶行知所說的“國家有一塊未開化的土地,有一個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們沒有盡到責任”。包老師放棄安逸的國外生活和東部發(fā)達城市而投身邊疆教育的行為,就是“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之舉。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愛滿天下”行為,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真實寫照和生動表達。
教育是美好的,但也是復雜而艱辛的實踐活動。邊疆少數(shù)民族教育面臨教育理念差異、語言溝通障礙、知識水平落差、教學條件落后等諸多困難,造成我國教育公平和均衡化發(fā)展面臨諸多挑戰(zhàn)。滿懷激情和夢想的包老師也不例外,穿校服就是她入疆的第一個攔路虎。面對差異、誤解和障礙,她流過淚,失過眠,但她用愛和責任去堅守教育崗位,去激發(fā)教育智慧,從而向一切困難發(fā)起挑戰(zhàn)。包老師選擇了用“熱情、真誠、微笑、稱贊”來化解誤會,暢通溝通,這就是“愛和責任的力量”。
包老師說:“邊疆的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真的很長很長。需要有教育情懷的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經(jīng)得住風沙,扛得住思鄉(xiāng),耐得住孤獨,受得了清貧,駐守在邊疆的教育一線,為這里的孩子帶來甘霖?!卑蠋煹倪@番表白,不僅僅是自我內(nèi)心的外顯,更是對中國教育人的忠告和召喚,我們在為包老師點贊之余,更要以“愛和責任”投身于自己的教育事業(yè)的實際行動,去響應包老師的呼吁。
故事二:《導演一出戲,做個布道人》
講述人:自貢市匯東實驗學校李利老師
陶行知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生動地表達了教育的真諦與魅力。教育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觸摸學生的心靈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心靈欲望,才能發(fā)揮教育的作用,否則就是隔靴搔癢不起作用。
小蕓,由于家庭教育的關懷缺失,由于長期生病的身體干擾,由于基礎薄弱的學習現(xiàn)實,她學習上開始“掉隊”。她多次的“掙扎”也無法走出泥潭困境,于是她學會了逃避現(xiàn)實和自我麻痹,慢慢地出現(xiàn)了習得性無助,“因病缺課”變成了“借病逃課”。這類學生在當下學校教育中絕不是孤例,類似學生不少,輕則自卑,重則自傷,甚至出現(xiàn)極端事件。
“教育是迷戀兒童成長的學問”(范梅南),教師是“布道人”,但單純依靠說服教育是不行的,需要教師以“愛和責任”去激發(fā)和調(diào)動自己的教育智慧去解決疑難雜癥。李利老師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示范。
發(fā)現(xiàn)“多次談話也不起作用”之后,李老師決定“導演一出戲”。簡單說,就是“假退學,真留學”的苦肉計,讓孩子體會到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不易,體會到老師和父母沒有放棄,體會到人生不能這樣自我放棄下去,感受到生命意義的可貴,感受到親情關愛的可貴,從而煥發(fā)出自立和向上精神。李老師和小蕓父母不是演戲,而是“從心里發(fā)出”的教育,“打動心靈深處”的教育,才喚醒了小蕓內(nèi)心深處的精神潛能。
“扶上馬”容易,但沒有配套的、持續(xù)的、多元的幫扶,缺乏“送一程”,小蕓就很容易再次陷入到習得性無助之中,這也是李老師前期幫扶失效的根源所在。李老師領悟到了此要訣,采用“大病初愈,固本培元”后續(xù)手段,猛藥易傷身,需要溫補,雙管齊下才有效。
李老師采用了三大“溫補”手段。一是“讓師愛走進她的心靈”,關懷她,還給她援助性學業(yè)輔導,讓她有進步有成就感。二是“做一個講故事的高手”,發(fā)揮張海迪等自強人物的榜樣作用。三是“發(fā)揮同學的互助幫扶作用”,用好同伴的力量。
李老師很有耐心,肯動腦筋,讓小蕓走出泥潭和陰影,學會微笑,學會自信,學會自強。由此可見,在“困難生”“后進生”等的轉(zhuǎn)化中,教育手段要多樣化,不要期待一種方法就能解決問題;教育付出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期待一蹴而就。
李老師之所以取得成功,不僅僅是“愛與責任”,還有她的教育智慧。她強調(diào)“左手教育學,右手心理學!化解各種教育難題,需要教師包容的愛;需要合理運用最新的教育科學知識,有針對性地研究學生;需要聯(lián)合家長的力量,這樣才能引領學生成長,灌溉出成人成才之花”。這就告訴我們,有師愛為動力,教育就能由被動走向主動;有理論為武器,教育就能由自發(fā)走向自覺。
高質(zhì)量教育體系的建設,是以一線教師的高品味教育行為為基礎的。高質(zhì)量教育體系建設,呼吁涌現(xiàn)更多的“四有好教師”,以“美好教育”成就莘莘學子的美好人生?!懊篮媒逃?,需要師愛的引領,需要實踐的淬煉,更需要理論的照應,方能做到合目的性、合倫理性、合規(guī)律性。以“教育敘事”的方式,把實踐智慧與教育理論有機融合起來,讓更多的老師在教育實踐中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從而更有激情、更加自信、更加理性地行走在教育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