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了驗證學校課程效果,我們組織教師進行實驗性教學,通過課堂教學反思前期的課程開發(fā),進一步校正課程研發(fā)的方向與路徑,這同時也是校正教師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事實證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在一些基本問題的把握上,還不到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辨析。
老師在課堂上到底是教知識,還是教人?教知識,只要把知識講解清楚,學生知道知識即可,相當于教師傳送知識,學生接收知識。如果是教人,是教學生,那就要考慮如何在課堂上激活學生的思維。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應該是學生思維的“體操”。
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習慣性地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而忽略思維的視角和教學倫理的視角。不少老師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考試主要是考知識,所以我們只要教了相關知識,就可以放心了——這是一種簡單的線性思維。其實,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追問:教師教了,學生聽懂了嗎?這里會存在兩種可能,有的學生聽懂了,有的學生未必聽懂。即使聽懂了,學生能記住嗎?事實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知識,多數(shù)學生很快就遺忘了。學生真正能記住的是什么?是那些動情、動腦、動手的學習,也就是觸動學生情緒的、觸動學生思維的、讓學生動手實踐的知識。真正解決學生的記憶問題,除了課堂上要讓學生動情、動腦、動手之外,還要依靠考試前的復習鞏固。因此,課堂上知識的小結可以放在課堂的最后,結合教材教學、補充資料、視頻來總結概括,如果時間不夠,也可以作為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課后思考總結。
如果我們確定激活學生思維是重要目標,那么如何實現(xiàn)就是教學方法問題。現(xiàn)實中,我們的老師都喜歡組織小組討論,交流看法,但是應該在何時、何種情況下組織學生討論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我們有的課堂在應該靜默的地方組織討論,在應該討論的地方卻戛然而止。例如,課堂中學生閱讀篩選信息階段是無需討論的,但我們有不少老師卻喜歡組織討論。篩選信息屬于低階思維,學生通過各自的靜默閱讀即可實現(xiàn)。對于有困難的學生,老師適當加以點撥即可。在信息篩選階段讓學生討論,學生所說極容易重復,所以一般不用討論,即使要討論,也要事先將討論規(guī)則告知學生,后面說的同學不能重復前面同學已經(jīng)講過的內(nèi)容。
例如《論語》這堂課,在理解《中華文化原典閱讀》這門課程意義的基礎上,設置《論語》課堂的目標及其實現(xiàn)時,因時間限制,鑒于原典對于初中生而言存在文字障礙,可以適當減少文段;基于學生學情,也可以給學生提供閱讀支架和充分的閱讀資源,如文句的解釋等。在此基礎上,采用默讀、齊讀、散讀、背誦的方式方法來學習原典,自讀默讀重在疏通文句,齊讀、誦讀意在創(chuàng)造氣氛,個體散讀旨在讀出體悟,熟讀成誦力圖內(nèi)化反思。只有在學生對原典本身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組織討論才有價值。
那么,什么情況下組織學生討論呢?我以為在學生信息篩選之后、基本理解相關內(nèi)容的前提下來組織討論,討論那些有深度、有難度的問題,討論高階思維的問題,一般而言應討論那些開放度比較大的問題。例如,地理課《日本的農(nóng)業(yè)》,老師給學生提出了一些頗具開放性、挑戰(zhàn)性的問題,如果其他國家限制農(nóng)作物出口,日本怎么辦?有學生回答,把山開墾成梯田。這是很好的深入討論的契機,老師完全可以抓住機會適時追問:開墾山林,不就是破壞森林、破壞環(huán)境嗎?也就是說老師要抓住悖論,抓住矛盾的地方追問,將討論引向深入。但很可惜的是,老師一看所剩時間不夠,就以一句“不說了”而草率終止。說到日本通過進口木材來保護生態(tài),這時有學生提出疑問:“日本人保護自己的環(huán)境,破壞別國的環(huán)境,這是為什么?”很顯然,這個學生具有世界眼光、人類視角,不是單純地站在一個國家的立場上,老師應該予以及時鼓勵,但很遺憾,老師說了一句:“這個問題我們現(xiàn)在不討論?!庇忠淮伟褜W生的思想火花給澆滅了。
《論語》這堂課也有設計討論的必要,這門課程的意義在于汲取中國原典所包含的精神養(yǎng)料,這就需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開設這門課程,理解原典名著的意義及其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同時,這門課程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反思能力,要讓學生學會質(zhì)疑?,F(xiàn)代人讀原典,不能一味地膜拜原典,而應批判地吸收原典的思想內(nèi)涵。所以,可以討論歷史上名人對孔子名句的使用,或者批判質(zhì)疑。這種問題的討論既可以讓學生理解《論語》的影響力,也可以讓學生深入領會《論語》的意義。
總之,在信息篩選階段、閱讀理解階段,應該讓學生靜默閱讀,或者放聲朗讀;在學生思考遇到障礙的深度理解階段、高階思維階段,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討論,相互啟發(fā),促進學生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