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
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和瑰寶,也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座豐碑,而李白,是中華詩壇最絢爛的一顆巨星。
李白詩歌教學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豐富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在踐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以下筆者即對文化自信視域下李白詩歌的人文教育進行闡釋和探討。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李白詩歌中歌詠華夏景致、展現(xiàn)盛世記憶、蘊含煙火情思、體現(xiàn)家國情懷、飽含的時代理想,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絕好素材,也是當代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
李白一生東上天臺,西游峨眉,南抵零陵,北達幽燕,登臨過山巒丘陵,泛舟過江河溪流,游歷過湖泊潭澤。李白一生游歷的總行程超過12 500公里,李白稱得上是中國大好河山的優(yōu)秀化妝師和最佳代言人。
李白的詩歌里描述大美廬山(如《望廬山瀑布》),上面是陽光與水霧彌漫,中間是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下面是水流湍急、奔騰不息;李白的詩歌中描述遼闊長江(如《望天門山》),一瀉千里、勢不可擋、沖開天門山,而江中小舟逆流而上;李白的詩歌里描述天塹蜀道(如《蜀道難》),綿亙百里,峰巒疊嶂,危崖摩云,雄奇峭拔;李白的詩歌中描述婀娜峨眉(如《登峨眉山》),千峰競秀,萬壑崢嶸,嵬巍神奇,華美多姿;李白的詩歌里描述曼妙洞庭(如《秋登巴陵望洞庭》),水凈風清,天光山色,空濛寂靜,明麗清朗。
千年已逝,山河未改。壯美河山為李白提供靈感,慰藉心靈。李白在《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豪言道:“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巡山不去遠,一生好入名山游。[1]”
偉大時代往往會出現(xiàn)驚世絕艷之才,李白就是是盛世大唐最濃墨重彩的張揚旗幟。最能體現(xiàn)盛唐風貌的詩人,一定是李白。
通過李白詩歌參證盛唐歷史或通過盛唐歷史印證李白詩歌,尋找李白詩歌中的盛唐、盛唐中的李白詩歌。在《登錦城散花樓》中,李白寫出了錦官城成都,紅日高照,光彩奪目,金碧輝煌;在《明堂賦》里,李白盛贊了東都明堂宏大壯麗,氣勢偉壯;在《君子有所思行》中,李白呈現(xiàn)出作為當時世界中心的盛唐帝都長安奇麗壯偉的景象;在《南都行》里,李白描繪了南陽山川形勝、繁華市景、人物風流、美女如云以及旅游觀光盛景。
李白詩歌在短短的方寸之間展示了繁華盛世的瓊樓玉宇,傳神地再現(xiàn)了過往歲月中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的生動具體的大唐風華。
李白注重觀察和總結(jié)生活中的美,產(chǎn)生了許多清奇而熱烈的情感體驗?!八娜松臀覀円话闳说娜松]有太大的懸殊,他有悲,我們也有悲,他有喜,我們也有喜,并且他所悲的、所喜的,也就正是我們所悲的、所喜的?!痹诶铋L之撰寫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中如是說[2]。
愛情、友情、親情,都曾是李白詩歌中的主題,展現(xiàn)出了李白心中美妙的情感世界?!堕L干行》把青春愛情的明媚美好寫得栩栩如生,清新明朗;《春思》把春日思婦的愛情表達得忠貞熱烈,無理而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把神馳目注的送別描摹得萬般不舍,詩意傳神;《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把千里明月寄托的懷想表達得風趣高卑,真摯感人;《別中都明府兄》把兄弟間的別情抒寫得難舍難分,含蓄蘊藉;《寄東魯二稚子》把慈父對兒女的親情盡情洋溢,濃烈真切。
李白詩歌為世人再現(xiàn)了一個鮮活的李白,一片熱鬧的市井,一種詩意的生活,一段旖旎的時光。
在和平年代,李白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闊歷史;當國家危亡,李白則反思國家的命運、歷史的抉擇,書寫自己獻身報國的熱情。即使安史之亂將大唐的盛世之氣一掃而光,也沒有消弭李白的愛國之心。
李白詩歌中有許多富有家國情懷的熱烈詩篇。通過詩歌暢抒胸懷,李白書寫著對于國家的憂慮和對人文的關(guān)懷。
李白在自己的詩中高唱慷慨之歌。在《塞下曲》里,李白熱情地贊揚著保家衛(wèi)國的戍邊戰(zhàn)士,蒼涼雄壯;在《戰(zhàn)城南》中,李白無情地鞭撻著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集團,逸宕流美;在《關(guān)山月》里,李白沉重地思索著無情的戰(zhàn)爭所需支付的代價,意境深遠;在《子夜吳歌》中,李白悲憫地同情著艱辛生活的底層人民,力抵千鈞。
大唐盛世,云蒸霞蔚,名家輩出。從李白詩歌那些精彩的記錄中,世人得以窺見一個偉大時代的審美特點和人文精神,得以窺見盛世知識分子的精神品格和時代理想。
李白在詩作中常常喜歡以大鵬自許。少年時期作《大鵬賦》,青年時期作《上李邕》,臨終之前作《臨終歌》,從少年時期的渴望擺脫現(xiàn)實羈絆、追求自由,到青年時期的勇敢自信、不畏流俗,再到臨終之前的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李白一次次以大鵬自喻,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大鵬之志。
終其一生,李白都以命世之才自居,他在詩中常以范蠡、謝安等人自比。以布衣笑傲貴爵,希翼一展雄心抱負,這是李白詩歌又一鮮明的主調(diào)。李白一生胸懷天下,他在《胡無人》《書情贈蔡舍人雄》《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梁甫吟》等眾多詩篇中都生動地描繪過自己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
走進李白的詩歌世界,能夠為我們反思歷史、凝練和匯集當代精神力量,起到重要的啟示作用。
在李白詩歌教學中,不但要進行全面的文本闡釋,更要強化其詩歌內(nèi)在意蘊的解讀,使大學生在感知詩歌中蘊含的韻律美、文字美、意境美、精神美,從而進一步強化文化自信。
屬于韻文的詩、詞、曲、賦,與聲、音、樂、調(diào)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它們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美、句式整齊。當下的李白詩歌教學必須要嘗試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誦讀李白詩歌,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其音韻之美。
通過常規(guī)性的范讀、齊讀、配樂讀、自由讀等方式,讀準李白詩歌中的字音、找準節(jié)奏。
感受中國傳統(tǒng)的讀詩方法。中國古代,吟誦才是正確打開詩歌的方式。由于時代久遠和地域差異,吟誦口口相傳,風格各異,妙趣橫生。在吟誦中,要明確體現(xiàn)入聲字“短促急迫”的特點,也要遵循“平長仄短”的原則。按照抑揚頓挫的規(guī)律,配合適當?shù)闹w動作,體會韻律美的氛圍,獲得“最中國”的審美體驗。即使“千人千腔”,也要聲情并茂。
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先生創(chuàng)作了吟詩誦詞系列,她堅持“每個人都應(yīng)汲取中華文化的美好一面”。其中葉嘉瑩先生吟誦的《將進酒》,一篇讀罷即令人深感痛快淋漓、回腸蕩氣。吟誦之間雖是在表達李白人生失意的煩憂之情,卻并無萎縮之狀、消沉之態(tài),長歌當哭,浩嘆開懷[3]。
《經(jīng)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全新演繹了李白詩歌,《把酒問月》舒緩而又深邃,柔和安靜;《上李邕》蓬勃向上,少年壯志……雖然表達形式是流行唱法,但至少讓人認識到,李白詩歌其實可以用多種形式表達。
以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碰撞,展現(xiàn)多元的藝術(shù)魅力,將昔人之思交叉滲透入今人之想,喚起學生與李白詩歌的情感共鳴,進而產(chǎn)生強烈的文化認同。
李白詩歌產(chǎn)生在盛唐,由于社會制度,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等因素,導(dǎo)致詩歌文字凝練,騰躍度大。因此需要在理解字詞的基礎(chǔ)上理解詩句,在整體上把握全詩,理解詩句的寄義。
通過對比閱讀、字詞評析等方式,來感受李白詩歌中某些關(guān)鍵字詞表情達意的精妙。比如,李白在《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中有“雁引”“山銜”兩句,雁被“引”擬人化,寫大雁善解人意,帶走了李白的憂戚煩悶;山被“銜”擬人化,山峰溫柔善良,為李白帶回了美好月輪。飛雁、青山都能成為李白的密友,憎他所憎,愛他所愛,帶去所憎而送來所愛,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其實,李白詩中類似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就極有特色。
這首詩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chuàng)作的,詩中描寫的思鄉(xiāng)之情與常人無異。妙就妙在,在依戀家鄉(xiāng)山水的短短四句詩中,李白緊鑼密鼓地安排了“峨眉”“平羌”“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詩中的“峨眉”是巴蜀名山峨眉山;“平羌”是峨眉山東北的青衣江;“清溪”是峨眉山附近的驛站清溪驛;“渝州”就是現(xiàn)在的重慶一帶。七言絕句只有28個字,10個字都是地名,看似平鋪堆疊卻自然清秀,毫無斧鑿的痕跡。這五個地名串成李白的離鄉(xiāng)路線,離思滿溢。
文詞精妙,跨越千年仍然熠熠生輝,帶著膜拜的心情深入賞析、融會貫通,讓學生在中國文字的博大美中體會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李白詩歌不僅有音韻美和文字美,更有融情于景的意境美。吟誦李白詩歌,往往使人能身臨其境。
如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要緊扣“犬吠”“溪水”“桃花”“樹”“鹿”等意象,放映符合詩文的畫面,和著純凈的音樂:1000多年前某個春天的清晨,青春正盛的李白去尋訪一位居于山野之間的道士,溪水涓涓,偶爾聽見一兩聲狗叫,巴蜀的三月,綠意盈盈,路邊的桃花爭相怒放,花瓣中滾著晶瑩的露珠。山林幽深,樹影之間有鹿隱現(xiàn);正午靜寂,溪流聲清晰可聞,李白卻沒有聽到道院打鐘,暗示了詩歌題目中的“不遇”。寥寥幾句,詩意,禪意,超然出塵。
在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中,有眾多色調(diào)明亮的意象,如“晴空”“雙橋”“人煙”“橘柚”“梧桐”等等。李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傍晚,獨自一人登上了謝朓樓。山光嵐影,景色明凈。憑欄俯瞰,“江城”如同在畫中一般。明鏡似的秋水澄明清澈,彩虹般的雙橋在水中印下清麗的倒影;在秋日暮色中,山野間飄著裊裊炊煙,繚繞著深碧的橘柚,梧桐葉色微黃呈現(xiàn)出衰敗之象?!叭藷煛薄扒锷?,短短兩句卻以五、六種顏色入詩呈畫,看似平淡,實則絢爛。色調(diào)清新淡雅,語言優(yōu)美脫俗,意境蒼涼悠遠。
學生看著意象,聽著故事,想著情境,依托意象化身于詩中,踏足在李白心中,在詩歌的欣賞和詩人的心意交流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獲得愉悅的審美,深化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尚書·虞書·舜典》說:“詩言志,歌詠言?!庇纱丝梢?,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都是描繪景物與思想情感統(tǒng)一的詩歌成果,詩歌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感受和特有的人文情懷[4]。
李白一生心懷儒家“安社稷”“濟蒼生”的社會理想,又有道家不屈從權(quán)勢的獨立精神。李白兼蓄百家,取其善者而并用之,代表大唐盛世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李白一生天真豪邁,他以布衣之姿頑強抗爭。李白是樂觀自信的,直至暮年都還保持著朝氣蓬勃的少年神氣,流放赦還,仍然能吟出“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歡歌。
李白一生自在游俠,遍訪名山大川,以一種儒道相兼的開闊的眼界和胸襟向世人展現(xiàn)著中國山水的秀奇多麗,愁也山水,喜亦山水,不以低沉之語訴情懷,總是豪情萬丈,蕩氣回腸。
李白是中華民族的傳奇符號。眾多優(yōu)秀的精神依附于李白詩歌,千年薪火相傳,流淌進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液,給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
在江油,李白留下了珍奇遺跡;在江油,李白留下了不朽詩篇;在江油,李白留下了粲煥古今的李白文化;在江油,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李白故里”。
結(jié)合本地歷史遺跡,復(fù)踏李白少年路,登高望遠見未來。尋訪李白的足跡,結(jié)合詩歌古韻領(lǐng)略1300多年前李白人生的風華。
嘗試李白詩歌沙畫創(chuàng)作,意境深遠的詩詞、新奇的沙畫、美妙的音樂相映成趣,造就奇妙影像,以獨特而富有趣味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古詩仿作、飛花令、詩詞接龍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詩詞創(chuàng)作的熱情。
在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走進李白詩歌的世界,感悟李白的智慧、品行、襟懷和修養(yǎng),體會李白詩歌之美,拓展知識興趣,汲取成長力量。古為今用,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每個中華兒女應(yīng)盡的文化責任。
綜上所述,從李白詩歌中歌詠的華夏景致,展現(xiàn)的盛世記憶,蘊含的煙火情思,到李白詩歌中體現(xiàn)的家國情懷,飽含的時代理想;從李白詩歌的讀詩誦韻、解詩明意、悟情賞境,到李白詩歌的深挖精神、拓展活動,既精研詩歌本身、夯實知識基礎(chǔ),也關(guān)注學生的眼界見識、人格心靈、理想信念、人文情懷。通過喚起當代學生對李白詩歌的關(guān)注,激發(fā)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了解和熱愛我們的國家、民族、歷史,建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的時代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