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近年來,圍繞“中學體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涌現出了非常多樣化的目標樣式,例如:有“人本教育模式”、“生活化教育模式”、“核心素養(yǎng)模式”、“幸福教育”、“生本教育”、“核心素養(yǎng)教育”等。從公共管理的視角來看,中學體育教育本質上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或準公共服務”,其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圍繞著“學生體育知識需求側”的變化而不斷調適“供給側”的過程?!敖K身體育教育”的理念成為當前中學體育發(fā)展方向。在這種背景下,通過結合現實教育背景,在理論層次上反思“終身體育教育”理念下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的變革之道,是一種切合實際、符合學生終身體育的合理化模式。
“供給側結構改革”最初是作為一種宏觀經濟領域的調控思路而提出的,其核心的內涵和本質是從宏觀經濟產生的新的需求出發(fā)去改造、調控供給側,淘汰落后供給,也就是通過去庫存、去產能、去僵尸企業(yè)等,去實現宏觀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使宏觀經濟增長動力從短期刺激走向長期結構優(yōu)化。中學體育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本質上也是因循這種邏輯,即瞄準學生的新的體育知識需求,主動去改造體育教育的知識供給結構與數量、方式等。
中學體育教學領域的主要矛盾反應就是 “學生對體育知識和體育素養(yǎng)的需求同不均衡、不充分的體育教學供給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中學體育教學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教學資源不足、教學方式落后等問題,而是中學生對于體育知識本身有了更高、更遠、更強的需求,學生們已經逐步將科學、規(guī)律、健康的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再是一種純粹的“理論課程”或“應試課程”。所以,在中學體育教學供給的意義上,從體育教師到體育教學管理者應當對既有的體育教學、體育教學管理等進行深刻的反思。
從我國建國70多年的體育教育史看,中學體育教育有兩個顯著的發(fā)展階段或者說發(fā)展過程:其一是應試教育導向的中學體育教學,側重于學分制、考試導向、教學的形式化等;其二則是素質教育導向的中學體育教學,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除了讓學生掌握暫時的學分、應試技巧或者說考試本領之外,還注重從內涵、素質上真正提升學生的體育本領,將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或長期習有的“核心素養(yǎng)”。
應當指出,長期以來我國體育教學盡管在理論層面堅持的是“人本主義教育范式”,但是在實踐中尤其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人本主義教育”范式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工具”、“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等理念在體育教學實踐中走向了歧路。例如,中學體育教學中一度存在的“追求升學率”、“追求學生批量化改造,而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體育知識素養(yǎng)需求”等功利主義化的教學模式便是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歪曲。
近20年來,圍繞著我國中學體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進行反思的學術文獻汗牛充棟,但是歸結起來本質上無非是一種對中學體育進行“教學診斷”的過程。日本著名教育學家新崛通認為,“教育的病理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教育性病理”,指的是教育方面結果上存在的問題;其二是“病理性教育”,具體來看指的是教育本身內在富含的問題。在我們看來,以下幾點“病理性教育”構成了當前中學體育教學供給側領域的主要內涵:
中學體育教學相比較于高中、大學體育教學,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比如:體育知識上的基礎性、入門性,即體育教師在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時無論是理論性的還是實踐性的,都不會涉及到非常深刻、非常專業(yè)的知識,這就在很大成都上為“灌輸式教育”的泛濫與路徑依賴提供了一定的合理路徑。我們知道,中學階段的班級學生配置基本以30-40人為主,體育教師授課少則每人教授2個班級,多則3-4個班級乃至更多,這就在現實性因素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最起碼居于潛意識中主導地位的教學理念)是“授人以魚”。
素質教育理念認為,體育教育在過程層面應當講究 “合作”、“對話”、交往”,并且在交往與合作式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包容差異、尊重學生個性等,從而使教學可以從“主體性”走向“交互主體性”再走向更為高級的“共同主體性”。但是在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受長期的應試教育和灌輸式教育模式影響,體育教師真正在教學實踐中能夠主動與學生開展對話式教學、合作式教學的案例少之又少。
我們說當前階段我國中學生體育教學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最核心的依據就是來自于中學生群體這個需求側的變量成為一個最大的變量,成為驅使我們體育教學革新的主要動力來源。宏觀來看,當前我國已經基本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學生在解決了最起碼的溫飽、小康需求之后,客觀上對“新、奇、特、個性化”的體育知識具有明顯的需求。
在廣義上,“終身體育”教學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教學周期來看,教學過程不僅僅要著眼于學生的暫時應試教育、暫時的學分獲取、暫時的升學指標等的達成,而是指體育教學本身要從學生的當下到終身,使終身有明確的體育目的性,使體育成為學生終身生活、學習、科研等過程中始終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二是從教學實踐來看,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以(中學生)體育的體系化、整體化、長久化等為教學目標,為學生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領域中提供參加體育活動機會的實踐過程。
“體育教學”作為“德智體美勞”教育體系中一個融實踐性和理論性相結合的教育內容,在中學階段可能不一定教會學生多少切實可行、專業(yè)突出的體育技能,但是在思想層面上、在理念層面上應當教會學生用體育辯證化思維理解生活、消解壓力。2002年歐盟的核心素養(yǎng)概念推廣小組認為,一個“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代表的是“一系列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集合”,這種素養(yǎng)是每個人融入社會、自我發(fā)展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終身體育”之所以是面向終身、之所以能夠面向終身、之所以可以面向終身,根本的原因在于將體育的知識供給、素養(yǎng)供給、技能供給等與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結合起來。根據現有的問卷調查統(tǒng)計,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迅速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又尚未定型,在對待體育這個事務上普遍存在著興趣高漲的客觀現實。因此,我們的體育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能盲目從教學大綱出發(fā),而是應當首先從學生個性化的體育知識需求出發(fā)設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課程、再造教學過程。
從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實施“終身體育教育”的幾十年經驗來看,“從體育教學出發(fā)落腳于生活”已經成為一個十分成熟的發(fā)展方向。例如,美國校園中的“終身體育教學”不僅僅以學生為主體教會他們基本的或者說關鍵的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等,而且重視在這個過程中實施學生的領導力塑造、團隊精神塑造、“思想教育植入”?;诠┙o側結構改革的視角,因循著終身體育教育的理念,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的革新之路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
任何一種教育理念在主體性維度上都帶有自身的鮮明導向,例如:在封建農耕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主體性教育理念即“統(tǒng)治階級主體性導向”,因此其教育先天性地帶有一定的統(tǒng)治屬性。又如,西方進入現代性之后,“極端主體性”教育理念作為一種主體性哲學在思路上將主體性過多地走向了“教師極端化”方向上,帶來了學生個性的抹殺。而在人本教育理念觀照當中,“生本教育”既不是主張回到“教師主體性”維度上去,也不是簡單走向“學生主體性”維度上去,而是尋求在教師、學生兩種主體性之間尋求一種巧妙的均衡,在此基礎上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價值為主體性導向。
從終身體育教學的方法論角度來看,“終身教育”提倡綜合使用各種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教育需求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資源、教育手段等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例如,由于中學生在心智發(fā)育、心理素質等方面尚未完整地建構起一個有效的世界觀、價值觀、體育觀等,因此在開展相關的體育教育過程中潛在地極易遭受到挫折、恐懼、盲目樂觀等不良心理情緒。對此,從教育者角度來看就需要按照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根據學生個性化的心理教育需求實施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預、心理輔導,為全面促進學生的心理、身體健康發(fā)展提供知識保障。
上文有所述及,體育領域的終身體育教學立論的前提之一是重視學生個體的差異、個體的偏好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對這種個性化的偏好進行精準回應,實際上這邊是一種生活化教育理論倡導的“塑造具體生活化的教育情境”策略。生活化心理教育理論并不是顛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化,而是致力于形成一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體系。
實際上,不僅僅是中學階段的體育教學,我國整個體育教學體制在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都在朝著某種程度的“終身體育“方向在變革。之所以產生這種深刻的教育轉向,一個根本的原因在于“學生需求側對更均衡化的教育渴求”驅動。當然,從終身體育教育角度來看,學校、教師、政府、家庭、社會等均是重要的體育教育產品或服務的供給主體,但是最關鍵、最重要的變量是學生個體,即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堅持是走向終身體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