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合肥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安徽 合肥 230061)
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和人口老齡化,糖尿病的發(fā)生率在全球范圍內迅速上升。數(shù)據(jù)顯示,2017 年全球18~99 歲的糖尿病患者為4.51 億。預計到2045年,將增加到6.93 億[1]。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shù)不斷上升,給社會經濟及人們的生活質量帶來了巨大危害。糖尿病有多種并發(fā)癥,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大血管并發(fā)癥是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2]。研究表明[3],糖尿病本身屬于炎癥疾病,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發(fā)生與慢性炎癥有著密切的關系。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R)為反映機體炎癥狀態(tài)的指標,被廣泛用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fā)癥、腫瘤、冠心病等的診治中[4-7]。PLR 作為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炎癥反應標記物,有望成為糖尿病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一種標記物。為此,本研究通過探討PLR 與2 型糖尿病合并頸動脈斑塊患者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診療該病提供幫助。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 年1 月~2016 年12 月于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合肥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T2DM 患者1853 例,所有患者均行雙側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且病史完整,其中男性936 例,女性917 例。根據(jù)超聲多普勒檢查,分為頸動脈斑塊形成組1001 例(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5 mm 或存在頸動脈斑塊),單純T2DM 組852 例(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0 mm 且無斑塊形成)。
1.2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8]:典型糖尿病癥狀(口干、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加上隨機血糖≥11.1 mmol/L,或者靜脈空腹血糖≥7.0 mmol/L,或者糖尿病試驗2 h 血糖≥11.1 mmol/L。
1.3 排除標準 ①其他類型糖尿?。虎谔悄虿〖毙圆l(fā)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高滲昏迷、低血糖昏迷等);③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心肺功能不全等嚴重的慢性疾?。虎芑颊哂凶陨砻庖咝约膊?、過敏性疾病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
1.4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糖尿病病程、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是否吸煙、是否飲酒、是否有高血壓病史等。根據(jù)病案資料收集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指標,包括總膽紅素(TBIL)、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SUA)、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Neu)、淋巴細胞(Lym)、血小板(PLT)、血紅蛋白(Hb)、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及腎小球濾過率(eGFR)等。eGFR 計算方法:男性Ccr=(140-年齡)×體重(kg)×1.23/血肌酐(μmol/L)。女性Ccr=(140-年齡)×體重(kg)×1.03/血肌酐(μmol/L)。NLR=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PLR=血小板/淋巴細胞。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由合肥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超聲科醫(yī)生專人檢查。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P25,P75)]表示,兩兩比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二分類多元Logistic 回歸方程分析T2DM 合并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T2DM 合并頸動脈斑塊組年齡、病程、SBP、BUN、Scr、SUA、LDL-C、WBC、Neu、NLR、PLR 高于單純T2DM 組,而DBP、TBIL、ALT、TG、Hb、FBG、eGFR 較單純T2DM 組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吸煙、飲酒、高血壓病史、BMI、AST、TC、HDL -C、Lym、PLT、HbA1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T2DM 合并頸動脈斑塊危險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合并頸動脈斑塊為因變量(有斑塊=1,無斑塊=0),將年齡、病程、SBP、DBP、TBIL、ALT、BUN、Scr、TG、LDL -C、WBC、Neu、FBG、NLR、PLR、eGFR 作為自變量,進入二元Logistic 回歸方程,結果顯示,年齡、病程、Neu、Hb、PLR 是T2DM 合并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M(P25,P75)]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M(P25,P75)]
表1 (續(xù))
表2 T2DM 合并頸動脈斑塊危險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糖尿病是一種以胰島素缺乏、胰島素抵抗及高血糖狀態(tài)為主要特征的代謝紊亂性疾病,其可以導致血管和神經等多臟器病變[9]。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的高發(fā)病率是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理生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炎癥是導致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發(fā)生的因素之一,與血管內皮損傷密不可分[10,11]。慢性低度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起始和發(fā)展中起關鍵作用,會導致斑塊與血栓形成的不穩(wěn)定性。糖尿病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高發(fā)病率,因此尋找一種穩(wěn)定的生物學標志物來預測其的發(fā)生,是至關重要的。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R)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指標,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目前研究提示PLR較單一的血小板計數(shù)或淋巴細胞計數(shù)對惡性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等預測價值具有特殊優(yōu)勢[12]。目前研究提示這種優(yōu)勢可能與PLR 代表兩個反向相關的炎性預測指標相關,PLR 綜合血常規(guī)中常見兩種指標,作為一種新型指標能更全面地反映機體的炎癥水平及凝血狀態(tài),從而參與提示T2DM 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形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T2DM 合并頸動脈斑塊組的PLR水平高于單純T2DM 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PLR 是T2DM 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OR=1.004,95%CI:1.001~1.007),這與董榮靜等[13]的研究結果一致。慢性炎癥是糖尿病發(fā)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血小板誘導的炎癥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活化血小板釋放出的有絲分裂物質和炎癥介質可招募更多血小板及白細胞至炎癥部位[14],血小板細胞不斷增殖,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淋巴細胞不斷凋亡,因此PLR 的值逐漸增加。本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T2DM 合并頸動脈斑塊組的年齡高于單純T2DM 組,年齡是T2DM 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與張彥霞等[15]的研究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逐漸從止血平衡向凝血增加和纖維蛋白溶解減少的轉變。因此衰老可能會導致血小板自身的變化,增加的血小板活化會加劇動脈血栓的形成[16]。本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中性粒細胞是T2DM 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T2DM合并頸動脈斑塊患者中性粒細胞水平升高,有研究表明在高血糖刺激下,白細胞總數(shù)無明顯變化,但中性粒細胞總數(shù)可急速升高,且血糖異常的早期血小板活化即有明顯增加[17]。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基于醫(yī)院的橫斷面研究,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一家醫(yī)院,實驗對象較局限結果可能存在偏倚;②本研究未縱向觀察PLR 的波動及變化,尚不能明確PLR 與T2DM 合并頸動脈斑塊之間的因果關系。
綜上所述,PLR 是T2DM 合并頸動脈斑塊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是預測頸動脈斑塊發(fā)生的臨床標志物。而同時應注意監(jiān)測患者的血紅蛋白、中性粒細胞水平,對防治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