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璐,雷 航,洪 葉,金 爽,董永勤,王學鋒,蔡曉紅
(1.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舟山分院輸血科,浙江 舟山 316000;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輸血科,上海 200025)
ABO 血型血清學鑒定是臨床輸血前必須進行的重要檢測,而ABO 血型亞型是導致血型血清學實驗中正反定型不一致、定型困難的重要原因。很多ABO 亞型者具有特異性的表型,以血型血清學試驗顯示為抗原性弱為主要特征,而經血型血清學確定為紅細胞相同ABO 亞型者,經抗原分子水平、糖基轉移酶和基因水平等研究亦證實其存在著異質性[1]。本研究團隊在對1 例ABO 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患者及其家系進行鑒定分析時,發(fā)現(xiàn)了1 個新的導致AwB 亞型的ABO*A 等位基因,現(xiàn)報道如下。
先證者為健康體檢者,女性,53 歲,漢族,既往無特殊病史,無輸血獻血史,家族中無遺傳病史。因先證者的ABO 血型鑒定初次檢測正反定型不一致,后采用試管法進行復檢。并采集先證者的外周靜脈血標本5 mL,用K2-EDTA 抗凝后進行分析。
1.試劑和儀器:本研究所用試劑包括單克隆抗-A、抗-B (批號20200201)、抗-H 血清 (批號20190114)、抗-A1血清(批號20101207)和ABO 反定型紅細胞 (批號20215310)(購自上海血液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人源性抗-A、抗-B 試劑(上海血液中心參比實驗室饋贈),血液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批號R6703,天根生物產品),通用型DNA 純化回收試劑盒(批號S8202,天根生物產品);所用儀器包括細胞洗滌離心機(KA-2200 型,日本久保田)和測序儀(ABI377,美國Applied Biosystems)。
2.血型血清學檢測:ABO 正反定型和抗體篩選使用全自動血型儀Biovue (美國強生公司)和IH1000(美國BioRad 公司)進行初次檢測,按血型參比實驗室標準操作方法進行試管法ABO 血型復檢[2]。
3.基因組DNA 提取和PCR 擴增:使用天根血液DNA 基因組抽提試劑盒抽提受檢者的外周血基因組DNA,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對先證者進行ABO 基因擴增。PCR 檢測中使用的引物根據ABO基因序列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N_000009)參照文獻[3]進行設計,擴增條件為,95 ℃3 min;95 ℃30 s、56 ℃30 s、72 ℃60 s,共30 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8 min。
4.PCR 產物克隆及測序:采用通用型DNA 純化回收試劑盒(天根生物產品)純化PCR 產物,并使用ABI377 測序儀(美國Applied Biosystems 公司)對ABO 基因7 個外顯子序列進行直接測序。將先證者第6 至第7 外顯子的PCR 純化產物克隆入pMD18-T 載體(TaKaRa 公司產品),進行單倍型鑒定。
5.ABO 等位基因命名:根據國際輸血協(xié)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ISBT)的命名方式對ABO 等位基因和突變進行命名。
6.突變對GTA 蛋白結構影響的預測:對檢出新突變導致的A 酶突變體GTA-p.L280F 進行結構模擬分析。以人類糖基轉移酶A(GTA,PDBID:3SXE,對應基因型A1.02)的晶體結構為分子模型,采用Chimera 軟件(版本1.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1.2,San Francisco,CA)進行突變體構建,并對突變后的分子結構進行分析[4]。GTA蛋白3D結構圖的繪制采用PyMol軟件[DeLano,W.L.the PyMOL Molecular Graphics System(2003-2011),版本1.4.1,DeLanoScientific,San Carlos,CA]。
先證者體檢時自動血型檢測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其紅細胞與單克隆抗A、抗B 試劑反應分別呈弱陽性(2+)和強陽性(4+),與抗A1 血清反應呈陰性,先證者血漿與試劑A 細胞和B 細胞反應,結果分別為弱陽性(0.5+)和陰性,不規(guī)抗體篩查未見異常。進行試管法復檢,結果發(fā)現(xiàn)先證者的血清學表現(xiàn)為正反不符,人源性抗A 和抗B 分別呈弱陽性(2.5+)、強陽性(4+),其紅細胞上的H 抗原較正常A 型紅細胞無明顯增強,抗H-Bc、抗H-Oc、抗H-Pc 分別為0.5+、2+、0.5+。由于缺乏先證者的唾液樣本,所以無法確定明確的表型。
先證者A 等位基因與ABO*A1.01 相比,第7外顯子存在c.467C>T 和c.838C>T 錯義突變(見圖1)。這2 個突變分別被報道為ABO*A1.02 和ABO*A3.03 等位基因的關鍵位點,但兩者順式表達的等位基因在ISBT 數(shù)據庫和既往國內外文獻中均未見報道。此先證者基因型為ABO*Avar/B.01。
圖1 先證者PCR 測序結果
基因測序和克隆結果分析顯示,本例先證者在A3.03 等位基因的基礎上發(fā)生c.467C>T,而相較于A1.01 等位基因,A1.02 基因第7 外顯子第467 位發(fā)生C>T 堿基突變(c.467C>T)突變,使第156 位的脯氨酸(Pro)變成亮氨酸(Leu)(p.P156L)突變不影響蛋白結構和功能[5],故本次GTA 功能發(fā)生改變可能是c.8238C>T(p.L280F)突變導致的。對p.L280F突變進行3D 分子模型構建與局部結構分析,發(fā)現(xiàn)該突變未導致GTA 蛋白整體結構的改變(見圖2A、2B),但卻改變了280 位氨基酸與鄰近氨基酸的靜電作用力,L280 可分別與276 位、284 位氨基酸形成氫鍵(見圖2C),而F280 則可與283 位及284 位形成氫鍵(見圖2D),改變了鄰近氨基酸間的作用力,導致局部構象的改變。
圖2 野生型GTA 與p.L280F 突變GTA 的分子模型
ABO 血型亞型是由于基因突變,導致紅細胞表面A 抗原或B 抗原表達數(shù)目減少,與抗A 或抗B血清反應出現(xiàn)凝集強度減弱的現(xiàn)象,具有遺傳基礎和明確的血清學特點[6]。正常A 型紅細胞與抗A1的凝集強度可達到4+,但本例先證者的紅細胞與抗A1幾乎無反應[7];A 亞型與抗H 凝集強度普遍強于正常同型紅細胞[8]。A3型紅細胞的典型特征是出現(xiàn)混合視野凝集[9],有些亞型如Ax、Ael,其血清中經常存在抗A1抗體[10],可以作為與其他A 亞型進行鑒別的特征;Ael亞型常規(guī)的實驗方法檢測不出A 抗原,但吸收放散實驗能夠檢出弱的A 抗原[11]。類孟買血型也存在紅細胞A 或B 抗原缺失或弱表達,但類孟買型紅細胞由于缺乏H 抗原,一般不與抗H發(fā)生凝集,因此,可應用抗H 加以區(qū)分[12]。本研究先證者為抗A 弱陽性,抗A1陰性,抗B 強陽性,人源性的抗A 和抗B 也分別為弱陽性和強陽性,抗H無明顯加強。因該先證者存在一個正常的B 等位基因,故其紅細胞上的H 抗原可不增強[13]。本研究由于缺乏先證者的唾液樣本,無法確定明確的表型。
血型血清學試驗不能作為患者ABO 血型亞型的結論,還應進行ABO 血型基因分型及基因測序,完成家系調查,明確亞型形成的遺傳學原因?;驕y序分析顯示,本研究中先證者的A3.03 等位基因存在c.467C>T 突變。我國臺灣地區(qū)報道的A3B 型個體中也發(fā)現(xiàn)了c.838C>T 錯義突變,預測編碼的A1.01 等位基因第280 位亮氨酸(Leu)轉變成苯丙氨酸(Phe)[14],該等位基因被命名為A3.03 等位基因。區(qū)別于已報道的病例,本研究中先證者在A3.03 等位基因存在c.467C>T(p.P156L)突變。
A3亞型紅細胞最大特征為鏡下呈混合視野凝集,即A3紅細胞與抗A 及大多數(shù)抗AB 孵育后出現(xiàn)一些有數(shù)個紅細胞形成的小凝集塊,并被絕大部分游離的非凝集紅細胞包圍[15]。雖然經測序證實,本研究中先證者標本含有罕見的A3等位基因,但其未出現(xiàn)A3亞型經典的混合視野,因此血清學鑒定為AwB 型。這提示血清學表現(xiàn)存在個體差異,血清學和基因型結果并不完全對應。此現(xiàn)象在ABO亞型中并不少見,即同樣的基因型可以有不同的血清學表現(xiàn)[16-18],尤其是在和不同的ABO 等位基因共表達時[19]。如有研究曾報道,ABO*A3.07 等位基因表型未檢出混合視野 (3 例ABO*A3.07/B.01,2 例ABO*A3.07/O01.01,1 例ABO*A3.07/O01.02)[20-21],被認為可能與不同實驗室使用的抗血清試劑存在差異有關[18],也可能是由于血型血清學鑒定結果明顯受血樣本新鮮程度限制,而分子生物學技術分析可不受影響[9]。
另外,針對c.838C>T(p.L280F)突變,本研究對先證者突變蛋白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相關研究。在模擬的GTA 的3D 分子模型分型中,發(fā)現(xiàn)其未導致GTA 蛋白整體結構的改變,但卻改變了280 位氨基酸與鄰近氨基酸的靜電作用力,L280 可分別與276 位及284 位氨基酸形成氫鍵,而F280 則是與283 位及284 位形成氫鍵,導致局部構象的改變,這可能是導致該先證者出現(xiàn)AwB 亞型的原因。
c.838C>T(p.L280F)突變,即A3.03,在人群中較為罕見,既往報道出現(xiàn)在A3B 型個體中[14,22]。c.467C>T(p.P156L)突變,在我國漢族人群中很常見,主要見于A1.02 等位基因,其出現(xiàn)頻率為0.197 8[23],相應表型為正常A 型,但該突變生成的糖基轉移酶并不影響酶活性[24],也不影響蛋白結構和功能,所以該突變點并非導致AwB 亞型的根本原因。基因突變造成其編碼的糖基轉移酶結構和活性改變,導致血型抗原合成異常,客觀解釋了血型抗原抗體在質和量的差異性原因[25]。所以可知,c.838C>T(p.L280F)突變是導致本研究先證者A 型糖基轉移酶活性極大降低的原因。
總之,p.L280F 突變可能通過改變鄰近氨基酸間的作用力,導致A 酶活性減弱,在與B 等位基因共表達時形成AwB 亞型。但該突變如何進一步導致酶活性減弱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行體外實驗證實。更重要的是針對AwB 亞型,對其突變與功能關系進行研究,了解其分子機制,為血型鑒定與安全輸血提供科學依據,是未來精準醫(yī)療不可缺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