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祉淳 朱苡婷
(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1)體育教學的概念。
學校體育教學過程是按照一定的計劃和組織進行的,學生和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的兩大主體構成。主要目的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技能和技術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自信心、身體素質為主要目標,是學校體育學的基本組成形式,是實現(xiàn)對學生體育運動素養(yǎng)和心理健康培養(yǎng)的主要途徑之一。
(2)體育教學的特點。
①體育教學環(huán)境的開放性
體育教學在所有教學環(huán)境中屬于比較特殊的教學,因為教學環(huán)境大多數(shù)在室外,這就對教師對課堂的上紀律和學生的把控有著很高的要求。
②運動技能學習的重復性
學生掌握到運動技能后,隨時間的不斷推移會變得生疏、遺忘,教師要求學生以堅定的意志品質不斷反復練習才能最終掌握此項運動技能。
③承受身心負荷的雙重性
體育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生是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在身體機能難以承受運動負荷時,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地提示自己“我能行”、“我是最棒的”之類的話,對完成體育技能學習中的身體鍛煉有著重要作用。
④人際關系的多邊性
在學校體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通過相互合作,相互競爭,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多與人交往的方法,處理好與集體之間的關系。
⑤教學效果的綜合性
體育教學不僅僅是對學生身體的鍛煉,在練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信心、意志力以及融入團隊協(xié)作中有重要意義。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對于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每一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學習領會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需知識,將學校教育時刻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聯(lián)系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充分了解中小學教育階段的特點,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穿插游戲、活動、輔導等教育輔助手段及方式,幫助中小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理,引導中小學生認識自己,達到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識。若有學生已出現(xiàn)心理障礙和偏異,教師可以通過心理暗示、心理輔導等一系列方式促進學生的心理正常發(fā)展,有效保證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①層次性目標
a.終極目標
挖掘出學生的無限潛能和不斷的進行自我突破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以此為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面對時代的快速發(fā)展,鍛煉學生不斷革新能力,面對更大壓力的同時才能夠激發(fā)出更大的潛能,實現(xiàn)超越自我的價值追求。
b.發(fā)展目標
全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是中小學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目標,保證學生不成為“畸形兒”,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在平時的人際交往能力、學習態(tài)度、環(huán)境適應性、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等。中小學心理的發(fā)展目標需要學生能夠處理人際關系、人文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c.基礎目標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目標是珍惜生命。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得到統(tǒng)一,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健康的生理情況會促進形成健康的心理情況。
②階段性目標
a.小學階段心理教育目標
體育教師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要采取不同方式手段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與人交往和融入集體生活。
b.初中階段心理教育目標
初中階段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心理衛(wèi)生教育等幫助學生能夠順利的度過青春期。培養(yǎng)排解不良情緒的能力、提高自我對外界評價的分析能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學習生活。
c.高中階段心理教育目標
高中階段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矛盾階段,以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意志品質、自制力等為主要目標。高中階段是學業(yè)壓力最大的時期,缺乏溝通、情緒不穩(wěn)定、性格內向等因素,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能夠正確面對壓力、挑戰(zhàn)及時疏導心理壓力就至關重要,是能否可以順利完成學業(yè)的保障。
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的差異性,教師要運用分層的教學方法,在練習的過程中盡量不同情況的學生分開,避免在練習過程中出現(xiàn)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嘲笑素質較差的學生,避免體育課成為學生的心理負擔,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方法:
(1)積極的心理暗示,是中小學生培養(yǎng)起自信的關鍵,自信對于成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從小培養(yǎng)自信的品格,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才能夠坦然面對,不畏懼、不退宿;
(2)在中小學階段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自控能力是必需的,在任何階段的教學或是體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學生的安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培養(yǎng)起良好的安全意識。中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就需要體育教師創(chuàng)新適合本年齡段的體育運動,之中也存在一定風險。比如,用易拉罐自制的高蹺,大部分學生會很好地遵循規(guī)則,但是少數(shù)學生不能控制自己,不斷嘗試、自我創(chuàng)新做一些高難度危險動作,教師看見違反教學規(guī)則的現(xiàn)象要及時制止,并通過一些身體練習來培養(yǎng)學生自控能力,不能形成急于求成的性格,否則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3)體育教學和實踐、游戲等都可以很好的宣泄一部分負面不良情緒。有不良行為的孩子沒得到正確引導的話,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面對中小學生,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跑動較多的體育游戲(也要遵循適度原則)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健康有益的愛好。又可以很好的消耗和排解掉學生的一部分多余精力和心中的負面情緒。教師主動積極與學生交流,可以引導學生的不良情緒有傾訴的飯是排解。無論是多大的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慢慢忘記,教會學生控制自己的情緒就至關重要。將負面情緒宣泄到文體科技活動中是最好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學生全面發(fā)展是當今社會高度重視的問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是重中之重。在體育教學中,身體練習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是學校體育發(fā)展必然趨勢。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體育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自我反思,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才能夠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出心理健康的學生。體育教學中對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有以下兩點:
(1)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內容相結合。
中小學階段大多數(shù)體育課都是以身體素質的發(fā)展為主。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心理變化的分析,造成了很多學生面對體育運動具有抗拒心理等問題。要求我們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科學的分析再將它融入到教學中。中小學生對于體育技術動作的學習主要是來源于他們課堂學習和日常生活。當中小學生將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運用到體育課堂中,那么學生對于體育運動技能的滿足感也隨之提高,獲得滿足感興趣也才能得到激發(fā)。面對學生的心理壓力,個體之間的差距、體育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趣味運動、團體比賽、增加學生的嘗試次數(shù),體育運動中排解學生壓力,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2)心理健康訓練與體育訓練內容相結合。
體育訓練是一項對學生身體技能為主和心理素質相結合的一種方式,學生能夠具備這兩項技能才能完成學習和訓練。在日常的學習和訓練中我們要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進行整體評估。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生理的特點,制定出符合學生體育訓練和心理健康訓練的內容。一般情況下同學會表現(xiàn)出以下幾個群體:①身體素質很好但是心理素質很差的學生,平時上課表現(xiàn)很好,但一到考試就發(fā)揮失常。面對這樣情況的學生,要多請學生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鍛煉學生的自信心;②心理素質好但是身體素質差,表現(xiàn)出來的是學生自己較為強勢的一面。面對身體練習或是訓練多次都沒有成功,選擇放棄。教師面對這樣情況的學生要幫助他找到練習失敗的原因,盡快地幫助學生從不良的心理中走出來;③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好的學生,容易出現(xiàn)自滿的情緒,教師要控制學生情緒和保持穩(wěn)定的心態(tài);④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者都差的學生,會造成性格孤僻,對體育運動失去信心,不愿意參加練習。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多加鼓勵進行心理暗示,幫助學生積極參加到體育活動中,融入集體,慢慢激發(fā)他對體育課的興趣。
體育教學滲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操作有以下幾點:
(1)自信心的培養(yǎng):面對中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以培養(yǎng)自信心為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體育游戲來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普通比賽中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初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自信心;
(2)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在游戲中可能作為追捕方,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自己的預設目標,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都有了初步的建立和培養(yǎng);
(3)公平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體育教學中面對學生的疑問和教學的安排必須要以公平為第一要務,無論是學生在進行體育游戲還是在進行體育競賽都要在其過程中培養(yǎng)起學生的公平競爭意識,用自己的努力去贏得成功;
(4)頑強意志力的培養(yǎng):中小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自己達不到預設的目標,在練習中動作難以改正,體育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鼓勵,促進和推動學生去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初步建立起學生堅強的意志力;
(5)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適齡學生獨生子女占大多數(shù),“自我為中心”是最顯著特征。但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一種集體榮譽感,形成一種集體觀念,對學生之后的的學習生活有著重要的幫助。學生培養(yǎng)起良好的團隊意識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班級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6)師生關系的建立: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充分體現(xiàn),相互促進。在設定學習目標及學生自主實踐的部分,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堂設計,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教學活動,學、練、問相結合。在體育教學中要充分貫徹身心全面發(fā)展原則,注重對學生的指導,加強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為學生今后學習的發(fā)展奠定下基礎。教師對于中小學生的教學選擇要具有多樣性,從傳統(tǒng)運動項目中跳脫出來,不是單一的跑、跳這樣枯燥乏味的項目,須具有創(chuàng)新思想。當代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營造寬松民主的氛圍體育教學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在室外進行的,在體育課上學生活動范圍和活動環(huán)境相對寬廣。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才能使全面教育落到實處,培養(yǎng)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中小學生。從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視,但是落實力度不夠,需要各方因素相互配合。要把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共同提高。促進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