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要: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者對主題閱讀教學進行了調整與改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信息化資源引入語文課堂當中,對于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升教學水平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對小學中低年級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展開了全面的分析,基于網絡環(huán)境視角,探討了幾點教學策略。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小學中低年級;主題閱讀;教學策略
引言:
主題閱讀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具有整合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質量的作用。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學活動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其各項先進的功能也能夠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進與升級。因此,教師應提升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為語文主題閱讀教學課堂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元素,提升教學質量。
1.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與學的教育優(yōu)勢
1.1滿足學生認知要求
在開展信息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對課堂學習工作進行重新定位,將局限于教材表面的教學活動轉化為專精教學或全面教學,在不局限、不約束的教學背景之下引入討論學習或寫作學習,依靠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理論教育及個體輔導等手段帶動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在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與學能夠與現階段的基本教學要求牢牢結合。在新的教學載體的輔導下,學生能夠利用網絡技術從多個渠道尋找到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并將其轉化為教學輔導材料,應用到自主學習活動當中。與教材所給出的教學知識相比,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學生能夠及時選擇并利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材料,以動態(tài)化知識帶動個人思維[1]。
1.2短時間內的資源整合
從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育來看,學生能夠學會多少知識、形成怎樣的核心素養(yǎng),其綜合結果直接受到教學資源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夠給出豐富的、可用的教學材料,那么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就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語文教學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實現課堂上的非線性互動。與傳統(tǒng)的文本教學相比,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的主題閱讀教學既保留了傳統(tǒng)教材文本的教育價值,又實現了資源、教學展示、學生思維等多個維度的提升。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其真正意義不僅在于可以解決學習問題,更幫助學生實現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機關聯,解決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真正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發(fā)展、主動整理教學經驗的機會。
2.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小學中低年級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
2.1主題的確立
要想充分發(fā)揮主題閱讀的育人作用,首先就應做好主題確立工作。主題閱讀的內容需以教材為依托,將教材中所呈現的中外名家名著作為主題閱讀的立足點和著眼點,使主題閱讀教學更好的與教材銜接,使學生讀透、讀活、讀懂,在提高閱讀速度與質量的同時,拓展閱讀的深度、廣度[2]。在主題確立方面,除了充分結合教材之后,還要針對教材中未呈現的內容和體裁等,結合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網絡資源,對教材加以擴充和拓展,積累學生的閱讀經驗,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小學語文中年級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春天的文章,如《燕子》、《第一朵杏花》,還有一些關于春天的古詩詞。教師可選取“春天”為主題,在網絡上采集與“春”有關的主題閱讀拓展資料,比如散文《春》、古詩《春日》、《惠崇春江晚景》等,課上借助網絡信息技術以微課形式展示了拓展資料的內容、朗讀音頻和相關視頻,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布置自主閱讀任務。讓學生在課后找到與“春天”主題契合的文學作品,展示自己創(chuàng)作的與“春天”有關的作文和詩作。在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學生們在自主閱讀中理解文本,自覺積累閱讀方法,并作出有意義的篩選和個性化的賞析,自主閱讀能力也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2.2文本的搜集
小學語文中年級教材中不乏以“愛國”為主題的名篇佳作,如《天安門廣場》、《我給主席獻花》、《虎門銷煙》等。正值國慶節(jié)來臨之際,教師可以確立“愛國”主題,開展了主題閱讀教學。課前教師引導學生搜集與愛國有關的名篇佳作和詩詞,然后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篩選、批注式讀。在此過程中,可促使學生們由對網絡資料照搬照抄逐漸轉變?yōu)榫暮Y選,眼界愈加開闊、態(tài)度愈加嚴謹。在斟酌推敲中,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變得多了,學生也開始從網絡資料中提煉資料的觀點。課上筆者根據學生們的分類和匯總同學生進行交流,找出了學生們主題閱讀和探究的興趣集中點,在豐富的閱讀材料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2.3精讀與研讀
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精讀和研讀,對文章的各個細節(jié)進行掌握,加深學生的理解。在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同時,教師也應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在互聯網上尋找相關的文章,力求既聯系課文又聯系學生所收集的資料,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特的閱讀視角,引導學生進行精讀和研讀[3]。語文學習是從“悅讀”開始,以“悟讀”起興,靠“多讀”促成。閱讀中的“悟”即精讀和研究,表現在對文本產生認同感,與文本一拍即合,在閱讀中收獲妙不可言的成長與體驗。精讀與研讀,需要學生潛心會文,體會作者的思路和心境,感悟文本的語言,既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也能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在精讀與研讀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主題開展辯論賽活動。首先展開組內競選,結合閱讀“主題”,小組成員對自己選擇的文本進行解讀,評選出小組代表。隨后開展班級范圍內的小組競賽,選出班級代表參與年級范圍內的主題閱讀競賽。在進行小組代表評選和班級代表評選的前期準備過程中,學生們因為對文章內容理解和領會程度的不同,往往面對相同問題也產生許多不同見解、各執(zhí)己見,紛紛向教師求助。利用課下時間,教師借助云班課對學生們進行啟發(fā)和指導,即使他們針鋒相對也不加阻攔、異想天開也不去否定,進一步調動他們的閱讀熱情,使他們各抒己見、相互交流,培養(yǎng)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面向網絡環(huán)境開展小學中年級語文主題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靈活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和補充,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動機和課外自主閱讀興趣,使學生在主題引領下,接觸到更加多元化的文學作品,并領略其精妙之處,為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涂俊.合作學習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知識窗(教師版),2018(11).
[2]陳靜.多媒體給語文教學帶來的精彩世界[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2).
[3]李熒嬌.淺談主題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9(6):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