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飛,鄒天旭
(1.興化市中醫(yī)院檢驗科;2.興化市中醫(yī)院腫瘤科,江蘇泰州 225700)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HCC)是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起病隱匿,初期癥狀不明顯,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發(fā)展為中晚期、晚期,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手術(shù)切除是治療HCC的首選方式,也是HCC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主要手段,而早期的臨床診斷利于提高腫瘤病灶的完全切除率,進而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臨床上多將甲胎蛋白(AFP)、糖類抗原199(CA19-9)用于HCC的輔助診斷,在其早期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的漏診情況[1]。糖類抗原 -153(CA153)常作為乳腺癌特異性標志物,而癌胚抗原(CEA)常作為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標志物,但其在肝癌患者中也有所升高[2]。目前單項腫瘤標志物檢測在HCC的診斷中準確度與靈敏度均不夠理想,因而聯(lián)合檢測成為臨床探究的熱點。本研究旨在探討在HCC的診斷中,4項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興化市中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75例HCC患者,將其作為觀察組,另選取于興化市中醫(yī)院同期接受治療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將其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45~71歲,平均(59.11±8.06)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齡42~69歲,平均(58.94±8.69)歲;40例腫瘤直徑<5 cm,35例腫瘤直徑≥ 5 cm。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參照《HBV/HCV相關(guān)性肝細胞癌抗病毒治療專家共識》[3]中HCC的診斷標準,對照組患者參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中有關(guān)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年齡≥ 18歲者;未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妊娠、哺乳期婦女;依從性差者;正在參與其他研究者等。本研究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測方法 分別于入院次日清晨采集兩組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約5 mL,待其凝固后,以3 000 r/min的轉(zhuǎn)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備用,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AFP、CA19-9、CA153、CEA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血清4項腫瘤標志物水平。②比較觀察組患者中不同腫瘤直徑患者血清4項腫瘤標志物水平。③4項腫瘤標志物單獨與聯(lián)合檢測對HCC的診斷效能。其中單獨檢測中陽性判定標準:AFP>25 ng/mL;CA19-9>35 IU/mL;CA153>32.4 U/mL;CEA>15 ng/L;聯(lián)合檢測中陽性判定標準:上述任意一項指標為陽性[5]。特異度=真陰性例數(shù)/(假陽性+真陰性)例數(shù)×100%,靈敏度=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假陰性)例數(shù)×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假陽性)例數(shù)×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假陰性)×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腫瘤標志物水平 觀察組患者血清AFP、CA19-9、CA153、CEA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AFP:甲胎蛋白;CA19-9:糖類抗原199;CA153:糖類抗原153;CEA:癌胚抗原。
?
2.2 觀察組中不同腫瘤直徑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 觀察組中腫瘤直徑≥ 5 cm患者的血清AFP、CA19-9、CA153、CEA水平均高于腫瘤直徑 <5 cm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患者中不同腫瘤直徑患者4種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2 觀察組患者中不同腫瘤直徑患者4種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
2.3 診斷效能 AFP、CA19-9、CA153、CEA聯(lián)合檢測的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高于單獨檢測,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4種腫瘤標志物單獨與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效能比較(%)
多數(shù)HCC患者因肝區(qū)持續(xù)性刺痛、脹痛、鈍痛等不適而就診,其主要是由于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引發(fā)肝包膜張力增加,但多數(shù)患者出現(xiàn)該癥狀時,已經(jīng)錯過最佳手術(shù)治療時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血清相關(guān)指標檢測較為簡單,具有可重復操作、創(chuàng)傷小等諸多優(yōu)勢,但其受疾病的進展、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影響,導致單獨腫瘤標志分子診斷HCC的靈敏度較差,因而單獨診斷效能較低,而如何提高HCC的早期診斷率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難點。
AFP主要存在于胚胎組織中,其在正常機體組織中含量較低,而腫瘤細胞則會分泌大量的AFP,因而其在腫瘤組織中的水平較高,且隨著腫瘤細胞的活躍,病變組織逐漸生長,其水平則會持續(xù)性升高;CA19-9是消化道系統(tǒng)腫瘤標志物,但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單獨檢測血清CA19-9水平檢測診斷HCC的特異度僅為64.40%[6];CA153主要是由肝細胞合成的一種糖基化蛋白,多分布于細胞膜上,其可與炎性因子和腫瘤壞死因子等結(jié)合,進而對腫瘤細胞的轉(zhuǎn)移產(chǎn)生一定的誘導作用;CEA主要由細胞膜分泌到細胞外后進入外周體液,其主要由胃腸道代謝,當腫瘤細胞活躍時,其可進入血液、淋巴循環(huán)系統(tǒng),但在心血管疾病、炎癥性疾病、息肉等諸多患者中其水平也會升高,因而只能作為輔助診斷[7]。本研究結(jié)果中,觀察組患者血清AFP、CA19-9、CA153、CEA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中腫瘤直徑≥ 5 cm的患者血清AFP、CA19-9、CA153、CEA水平均高于腫瘤直徑 < 5 cm者,提示AFP、CA19-9、CA153、CEA水平在HCC的發(fā)生與進展中存在一定的促進作用,與冷俊等[8]研究結(jié)果一致。但臨床相關(guān)研究顯示,單獨腫瘤標志物診斷HCC的準確率與特異度均不夠理想,因而在HCC的診斷中各項因子檢測均各有優(yōu)缺點,聯(lián)合檢測方可查漏補缺,彌補單項檢測靈敏度不足等問題,進而可有效提高其診斷效能[9]。本研究顯示,AFP、CA19-9、CA153、CEA聯(lián)合檢測的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高于單獨檢測,提示其在HCC的診斷中具有更高的診斷效能,與王錚[10]研究結(jié)果一致。
綜上,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在HCC患者中血清AFP、CA19-9、CA153、CEA水平呈明顯上升趨勢,且其水平會隨著腫瘤的增大而逐漸升高,同時聯(lián)合檢測有助于提高診斷效能,但本研究只選取了諸多腫瘤標志物中的4項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臨床仍需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