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霞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四川 甘孜)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ICU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ICU患者通常需要長期臥床、肢體制動,因此靜脈血流緩滯,加上需靜脈注射各類藥物,造成靜脈壁損傷,易發(fā)DVT[1]。DVT進一步發(fā)展可形成肺栓塞(PE),當下肢靜脈中的血栓脫落后,隨著血流進入肺部,一旦阻塞血管,將影響血液與氧氣的交換,若脫落血栓的體積較大,可引起患者猝死,由此可見DVT形成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極大威脅。預防DVT主要有機械預防、藥物預防及二者聯(lián)合預防三種預防方式[2-4]。ICU患者病情危重,其中部分患者伴腎功能不全,需要對藥物濃度進行控制,因此藥物預防在ICU患者DVT的預防中有一定受限性。本研究擬采取間歇充氣加壓(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治療對預防ICU患者發(fā)生DVT的作用及對其凝血功能的影響,現(xiàn)做如下報道。
選擇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ICU病房接受相關治療的患者200例參與本次研究。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預防組,各100例。觀察組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齡30~70歲,平均(53.66±5.77)歲,其中內科42例,外科58例。預防組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齡 32~69歲,平均(54.02±7.23)歲,其中內科 43例,外科57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經(jīng)臨床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提示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內容上報倫理委員會經(jīng)其審批同意后實施。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或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該研究。②患者所有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生命垂危,預期存活時間<14 d。②進入ICU時已有DVT存在。③下肢病變者,無法接受IPC治療。④已采用抗凝藥物治療者。⑤家屬拒絕采用IPC治療者。
表1 DVT發(fā)生率、ICU住院時間、帶機時間、ICU死亡率[n(%),]
表1 DVT發(fā)生率、ICU住院時間、帶機時間、ICU死亡率[n(%),]
組別 例數(shù) DVT發(fā)生 ICU住院時間(d) 帶機時間(d) ICU死亡預防組 100 6(6.00) 21.03±4.21 14.63±3.25 3(3.00)對照組 100 15(15.00) 24.05±2.11 18.63±2.14 5(5.00)χ2/t 4.310 6.413 10.279 0.521 P 0.038 0.000 0.000 0.470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指標 時間 預防組 對照組 t P INR 治療前 0.83±0.32 0.79±0.25 0.078 0.938治療后 1.58±0.28 0.97±0.51 8.594 0.000 DD(mg/L) 治療前 0.73±0.52 0.74±0.65 0.120 0.905治療后 0.40±0.12 0.61±0.13 11.870 0.000
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guī)對癥治療,在此不做贅述。預防組患者接受N-6500A型號的空氣波壓力循環(huán)治療儀進行IPC預防下肢DVT治療:患者平臥,下肢用壓力套進行包裹,完成充氣后將腿套壓力設定至45 mmHg。充氣順序為:腳踝、小腿大腿依次充氣。完成所有部位的充氣后,將所有部位的氣囊同時放空,待片刻后,按照上述順序再次充氣、放氣,周而復始,循環(huán)操作。30 min/次,2次/d。在進行PIC治療的同時對患者下肢循環(huán)及感覺進行密切觀察,以免損傷神經(jīng)或導致下肢缺血,壓力、保壓時間等參數(shù)應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設置,以患者無不適感及生命體征相對平穩(wěn)為度[5-7]。
在進入 ICU 當日、7 d、14 d、21 d、28 d對患者下肢 DVT發(fā)生情況進行連續(xù)監(jiān)測、采用彩色超聲多勒普進行DVT檢查。統(tǒng)計兩組患者DVT發(fā)生率、帶機時間、ICU住院時間及ICU死亡率。
治療期間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對患者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及D-二聚體(DD)進行監(jiān)測,以分析患者凝血功能。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DVT發(fā)生率為15.00%,其中出現(xiàn)肌間血栓11例,可疑肺栓塞4例,預防組患者DVT發(fā)生率為6.00%,其中肌間血栓4例,可疑肺栓塞2例。對照組ICU住院時間和帶機時間較預防組更長,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死亡率方面,兩組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INR、DD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經(jīng)治療,觀察組患者DD顯著下降,INR增高,達到正常范圍,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 2。
靜脈血栓栓塞癥(VTE)是導致院內死亡的重要因素,VTE包括DVT及PE,因此對VTE采取早期預防措施對降低院內死亡率有重要意義。其中DVT形成通常情況下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偶有下肢水腫或疼痛出現(xiàn),臨床上常出現(xiàn)漏診或誤診,當DVT部分栓子隨血流進入肺部后形成PE,有潛在致命性[8]。血流緩滯、靜脈壁受損及血栓形成傾向(高凝狀態(tài))是導致VTE形成的三個主要因素,而ICU患者通常存在其中一個或多個因素,發(fā)生VTE的風險較普通病房患者高出數(shù)倍。近年來,臨床對DVT的關注度持續(xù)升高,對其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凝血功能指標監(jiān)測是臨床常用的血栓形成監(jiān)測手段,INR是用凝血活酶所得測的參比血漿與正常血漿PT比值及所用試劑標出的ISI值計算出來的,因此即使是不同的凝血活酶試劑測出的結果都具有可比性,INR值越高,血液凝固需要時間越長,因此也能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但過高的INR值會導致出血風險,通常健康的成年人INR值在0.8~1.3,而D-二聚體作為纖維蛋白單體活化因子交聯(lián)后產(chǎn)物,如該指標水平增高,意味著機體凝血酶增加,是機體高凝狀態(tài)以及纖維蛋白原溶解亢進的主要標志,對這兩項指標進行監(jiān)測,能夠有效掌握患者血凝狀態(tài),從而評估血栓的形成風險。
IPC治療通過間歇均勻的充氣及放氣過程,對下肢組織產(chǎn)生壓迫,從而促進組織液的回流,減輕軟組織張力,可有效改善下肢血管結構及血流動力。本次研究對患者采取IPC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研究結果提示,預防組患者在DVT發(fā)生率、ICU住院時間、帶機時間等指標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另外,兩組患者治療前INR、DD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經(jīng)治療,觀察組患者DD顯著下降,INR增高,達到正常范圍,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充分證實了IPC對DVT有卓著的預防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流動力,預防DVT的發(fā)生,對縮短ICU住院時間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