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蓉
(泉州泉港仁愛醫(yī)院,福建 泉州 362801)
糖尿病是發(fā)病率非常高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常發(fā)于中老年人群[1],作為一種典型的慢性病,只要血糖水平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對生命基本不會有威脅,但若是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引起并發(fā)癥,糖尿病并發(fā)癥是致死的一大因素。糖尿病以“三多(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一少(體重少)”為主要癥狀[2],患者時常有身體乏力、肥胖等表現(xiàn),對正常生活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積極控制血糖是糖尿病病情維穩(wěn)的關鍵,若是病情惡化,常表現(xiàn)為血管、腎臟、眼睛受損[3],故要認識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調查發(fā)現(xiàn)[4],很多糖尿病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知識還是缺乏認知,做好健康教育是醫(yī)療工作中的一個重點。本文選擇近4年收治的6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實施效果,報道如下。
1.1 資料 從在本院接受治療并接受持續(xù)隨訪的患者中選出600例(收治時間: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雙盲法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156例男性,144例女性;年齡:53~70(62.26±5.12)歲;病程:4~16(10.23±3.32)年。觀察組:159例男性,141例女性;年齡:51~73(62.48±5.35)歲;病程:4~18(10.52±3.14)年。納入標準:(1)符合疾病診斷標準且病情相對穩(wěn)定;(2)有基本的認知、溝通、理解、思考、行為能力;(3)患者、患者家屬知情本次研究內容并積極配合。排除標準:(1)存在意識障礙、嚴重并發(fā)癥的患者;(2)合并其他如惡性腫瘤等嚴重性疾病者;(3)病情危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患者。兩組間患者基本資料對比,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在院期間,按照常規(guī)流程完成健康教育工作,即簡單介紹糖尿病發(fā)病原因和在飲食、運動等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定時檢測血糖,囑咐患者要按時服藥。
1.2.2 觀察組 實施全程健康教育。首先結合每位患者的病歷資料(病情、個人要求等)制定宣教計劃,完成從院內到院外的全程性健康教育,院內教育是入院的系統(tǒng)化教育、病變的專項教育以及離院時的注意事項共三部分內容,院外教育工作可通過門診隨訪、電話、微信等多種途徑,靈活變通,健康教育對象不僅包括患者本人,還要普及到患者家屬,尤其是主要照顧者。內容:(1)心理疏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經專業(yè)的心理檢測發(fā)現(xiàn)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負性情緒,如焦慮、煩躁等,而負性情緒會使體內相關激素升高,不利于血糖的穩(wěn)定,而患者對此類知識無認知,故要加強該方面知識的普及,使患者自覺保持樂觀、愉悅的心情,同時,詳細介紹血糖不穩(wěn)定的常見因素,告知患者要遵循規(guī)律且良好的作息時間,加強鍛煉,合理飲食,遵醫(yī)用藥,盡量介紹一些積極的治療案例,提升患者的自信心。(2)藥物指導。作為一種慢性病,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甚至是終身服藥,故要詳細清楚每一種藥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如胰島素治療者,應飯前0.5 h用藥,且劑量需準確,注射方法不得有誤,此類知識需要做好詳細告知,說明每種藥物使用后正常的反應和異常的表現(xiàn),讓患者能夠正確識別藥物的副作用,做到心中有數(shù)。(3)飲食指導??靥鞘翘悄虿〉幕A,同時要嚴格控制飲食,熱量、糖份含量高的食物少吃或者不吃,列舉相關食物如奶茶、濃咖啡、蛋糕等,并且也要預防低血糖,身邊常備含糖食品,尤其是運動時,要有人陪同,做好安全措施。(4)運動指導。合理的運動對胰島素敏感性提升有效,同時有利于脂肪分解,防止肥胖,預防心血管類疾病,并且合理的運動可增強體質,運動時要結合個人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慢跑、快走、游泳、瑜伽、打太極拳等,年紀不大且體力較好的患者,可以通過騎自行車、跑馬拉松等方式達到一定的運動量,運動需有規(guī)律性,每周3次或每周4次,餐后1 h運動最佳,每次運動時間控制在1 h以內。
1.3 觀察指標 (1)血糖指標:檢測2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6個月的血糖指標變化,含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2)知識掌握情況:采取提問的方式調查患者知識掌握情況,涉及糖尿病的治療、癥狀、危害、防護知識等,最高分值100,根據(jù)患者的答案準確性、全面性進行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度越高。(3)自我管理能力:干預前后采用《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表》[5]評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情況,包括血糖自我檢測、運動自我管理、飲食自我管理和遵醫(yī)囑用藥四個方面,以28分為臨界值,大于28分表示自我管理能力為優(yōu),即分數(shù)越高越好。(4)護理滿意度:研究結束時,發(fā)放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涉及護理及時性、護理內容全面性、護理內容針對性、護理結果有效性、護理態(tài)度等多方面問題,分數(shù)0~100分,越高表示越滿意。
2.1 血糖水平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血糖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空腹、餐后2 h狀態(tài)下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血糖水平
2.2 知識掌握情況和自我管理能力 干預前兩組糖尿病患者知識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無顯著差異;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兩項評分均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2。
表2 知識掌握情況和自我管理能力分)
2.3 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78.25±3.31)分,觀察組(91.12±2.24)分,統(tǒng)計值t=55.775,P<0.05。
近些年糖尿病的發(fā)病率有明顯升高趨勢,究其原因之一在于人口的老齡化,再者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發(fā)生了較大改變,應酬多,食物類別豐富、經常熬夜喝酒等,都是引發(fā)糖尿病的因素,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但只要血糖控制良好,就對生命無威脅。數(shù)據(jù)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大多分布在中國和印度,甚至預計到2025年患者人數(shù)會增長一倍(5 000萬人)[6],積極防控是糖尿病診治的關鍵。目前糖尿病主要是采取藥物治療,而健康教育屬于非藥物療法,簡單易行[7],旨在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防控意識,進而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
健康教育有很多途徑,如參與式、大眾傳媒、社區(qū)等。全程健康教育一般是通過小組形式展開,開展糖尿病主題講座,邀請專業(yè)講師和糖尿病高危人群講解,以患者為中心,主動參與其中,學習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往報紙、廣播是人們獲取新聞和知識的主要手段,而現(xiàn)今網絡的普及和電子產品的應用,使人們獲取知識途徑越來越豐富和快捷,借助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在線傳播疾病知識,更節(jié)省時間,且通過組織交流的方式,患者更加感興趣,能夠積極投入其中,當然以往紙質閱讀教育方式也不能拋棄,畢竟糖尿病患者中有很多是老年人,無法適應現(xiàn)代化宣教方式。除了在院內、病房等處開展宣教工作,社區(qū)也是一個適合開展疾病知識宣教的場所,由醫(yī)務人員定期開展社區(qū)授課,耐心解疑,專業(yè)指導,了解目前疾病的發(fā)病現(xiàn)狀和患者的需求,為今后宣教工作做好攻略。此外,廣場、黑板報、海報等也是疾病宣教的有效途徑,于11月14日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開展主題宣傳活動,提前告知,現(xiàn)場咨詢解疑,演示胰島素筆、血糖儀等儀器的使用方法等。在飲食、運動、用藥等多方面開展全程健康教育,有利于血糖的控制[8]。此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干預后6個月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較好地證實了這一點。此外,全程健康教育還可鞏固患者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表2中數(shù)據(jù)也證實,且該模式獲得了大多數(shù)患者的認可和支持。
總之,糖尿病是常見病,且具有可控性,而全程健康教育經濟易行,實施效果好,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