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吳聯(lián)平 圖_劉昌海
1 母親大概是遺傳了外婆熱情好客的基因,生前不管是對左鄰右舍的鄉(xiāng)親,還是對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總是用滿臉的笑容和熱情款待,既讓路過的陌生人一見如故,又讓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賓至如歸。
母親沒有讀過多少書,也并非出生于名門望族,根本不懂得真正意義上待人接物的禮儀禮節(jié),但她總用樸實無華的外形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迎來送往著每一個過門而入的客人。母親常說,過門即為客。即使再近再熟的人,只要踏進(jìn)家門,在母親眼里,來者就是一位尊貴的客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像對待客人一樣接待他們。
即便在物質(zhì)極其匱乏的年代,母親也竭盡所能省嘴待客,將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東西,毫不保留地拿出來宴請客人。只要家里有好煙好酒、有好茶好飯,母親都會第一時間捧出去遞到客人手上。
外公給母親講過一個《世說新語》里陶侃留客的故事,其實是陶侃母親湛氏留客的故事,母親對這個故事印象極為深刻。
陶侃年少時胸有大志,無奈家境貧寒。當(dāng)時被舉薦為孝廉的同郡人范逵來家里作客,家里卻一無所有。陶侃極為堪憂,母親湛氏勸道:“你盡管留下客人,母親來想辦法?!闭渴想S即將自己心愛的長發(fā)剪掉制成假發(fā),換了幾擔(dān)大米,又將柱子削去一半做為柴禾,還將草墊子剁碎作為草料喂馬。傍晚,湛氏以豐盛的晚餐宴請了范逵。陶侃留客的故事,被范逵四處傳頌,也讓陶侃贏得了極好的名聲。
這個故事對母親影響很大,她時時以湛氏為榜樣踐行著為人處世之道。為了家里隨時有東西款待客人,母親每年不辭辛勞地多種一點葵花、花生之類,或是多曬一點薯條薯片,或是去山間多打一些野核桃、野板栗。
每次客人來,母親總會泡上一搪瓷盅子熱茶,然后抓上一碟花生葵花籽,再斟上一杯包谷酒。母親覺得最尷尬鬧心的事,莫過于客人來了,沒有什么東西拿得出手,讓客人空坐著。即便客人吃飽喝足,臨走時說幾聲多謝,母親也會謙和地回敬:“空坐一哈多謝什么?!?/p>
2 記得有年冬天,一個幾十年沒有見面的遠(yuǎn)房親戚來家,家里也如陶侃家一樣一貧如洗。母親心里雖然著了急打著鼓,但表面仍鎮(zhèn)定自若。母親捧了一杯熱茶遞給客人,還翻箱倒柜找出父親晾曬的上好葉子煙,讓父親先陪遠(yuǎn)房親戚吸著煙、聊著白。母親手里拿著一個木升,閃電般從后門溜了出去。
半晌功夫,母親擔(dān)回來一升白花花的大米和幾個雞蛋,還有一小塊臘肉和一包葵花籽。后來才得知,這些“西洋景”都是母親腆著臉挨家挨戶找鄰居借來的。將客人招待周到打道回府后,母親就盤算著怎么歸還這些借來的什物。只要家里一有這些東西,母親就急不可耐將東西歸還給人家,甚至還多還點以表謝意。她說,信譽(yù)第一,人品第一,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有借多還,再借沒完。
黃昏過后,母親和父親點著渾濁的煤油燈,生上一堆旺火,你一言我一語,陪遠(yuǎn)房親戚拉著家常聊著散白,從收了多少糧食到下了幾個豬仔,從兒子戀愛找堂客到侄子結(jié)婚生孩子,從七大姑八大姨講到他大舅他二舅,在他們共同語言和共同話題里,可謂無話不談,包羅萬象。遠(yuǎn)房親戚一連串哈欠過后,母親心知肚明,忙去張羅遠(yuǎn)房親戚睡覺的地方。
父親陪著遠(yuǎn)房親戚繼續(xù)聊天,母親點上另一盞煤油燈,“噔噔噔”碎步上樓為客人整理床鋪。母親將床上原有的被子取下來,悉心翻動著床上的稻草,將棉絮抖了又抖拍了又拍,將被子扯得平平整整利利索索,盡量讓客人睡上去干凈松軟舒適。擔(dān)心客人睡不暖和,母親又找來一床棉絮搭在上面??腿艘挥X醒來,見面時,母親第一句話就會問:“您家昨晚睡好了沒有?”客人說睡好了睡好了,母親便一臉欣喜和滿足。
即使母親和父親吵著架鬧著別扭,臉上還掛著淚,甚至臉紅脖子粗,只要家里有客人造訪,母親立馬破涕為笑,用衣袖將眼淚一下抹去,熱情站起身迎了上去,連聲說稀客稀客,快坐快坐,然后沏上一壺?zé)釟怛v騰的香茶??腿烁疽稽c看不出來父母生氣鬧別扭的樣子。即使來的客人是父親的老友、父親的煙客,母親也一如既往地?zé)崆椋M量在客人面前給父親足夠面子,不顯露半點煩躁和不滿。
3 母親留客很有一手,她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客人留下來多住幾日。記得外婆由于家里瑣事繁多,差不多大半年沒有來我家了。外婆實在熬不住對我們的想念,就趁下雨天來了。母親高興得將外婆抱住親了親額頭,跟著孩子們的口吻說道:“嘎嘎(土家語,外婆的意思)您怎么舍得來了喲?!比缓笠话呀舆^外婆手里的斗笠和身上的小花背簍,叮囑道:“這次您可得多待幾日??!”
不成想,第二天就放晴了,外婆便著急回家,擔(dān)心她家那些貓啊狗啊雞啊豬啊被餓著。她想找穿來的鞋子換掉,找斗笠和小花背簍戴上,悶不做聲地溜掉。外婆從堂屋找到灶屋,從灶屋找到睡的房間,都沒有看見鞋子、斗笠和背簍的影子。哪曾想,母親為了留下外婆,昨晚早趁夜將鞋子、斗笠和背簍藏在了閣樓。
外婆也算火眼金睛,雖找得心煩意亂,但最終還是發(fā)現(xiàn)了它們。她忙拿下閣樓,三下五除二換掉鞋子,戴上斗笠、背上背簍正欲離開。母親覺得不妙,幾大步蹦了出來,一手按住外婆的背簍,一手拿住外婆的斗笠,怎么說都不讓走。在一陣激烈爭辯和你推我搡中,外婆勉強(qiáng)答應(yīng)留下來再住一晚,心里卻煩躁不安。
母親知道外婆的脾氣,不可能再多住一晚,就連夜將最好的臘豬蹄燉好,搟制最可口的餃子,盡量讓外婆多吃點再走。外婆走后,母親送了一程又一程,回轉(zhuǎn)時還抹著眼淚。
母親生前許多留客的故事仍歷歷在目,它們詮釋了母親勤勞樸實、落落大方、耿直豪爽、熱情好客、細(xì)膩溫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