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暢
【摘要】小學三年級的習作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點。在教學中,老師們往往會遇到學生在習作中言之無序、言之無物等問題。思維導圖以它本身所具有的邏輯強、發(fā)散廣的特點,運用到習作教學中,可以有效地幫助老師和學生解決上述難題,打通小學生習作的經絡主脈“任督二脈”。
【關鍵詞】思維導圖;習作;以圖帶寫
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剛接觸習作,這段時間的習作教學會對學生今后的習作興趣以及習作水平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學生是否能夠順利地完成從“段”向“篇”過渡一直是語文教師關注的問題。
一、三年級學生習作的現狀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學習寫習作,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學生總是感覺沒內容可寫,無從下手。而學生習作中言之無序、言之無物等問題也一直是困擾教師焦點,特別是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
1.忽略中心
在正式習作之前,學生的寫話以看圖為主,基本上是根據圖中所表達的意思進行擴充內容,圖畫的內容對學生的寫作思維起到了引導作用,學生基本上能夠圍繞主題進行寫作。正式習作后,學生要根據習作要求的中心思想進行寫作,但學生受語言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限制,往往會跟隨思維的某一點進行寫作,忽略了中心思想,造成偏題、離題的現象。
2.結構混亂
學生的習作能力跟不上作文要求的提高,導致學生向例文、作文書下“功夫”,在教師明令禁止“抄、搬、套”的情況下,部分學生為了達到要求就東拼西湊。寫出來的文章缺乏邏輯性、系統(tǒng)性,習作訓練的意義得不到落實。
二、思維導圖在習作教學中的優(yōu)勢
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托尼·博贊提出,又稱心智圖、腦圖。在九十年代引入中國,應用非常地廣泛,特別在教育領域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思維導圖是指學習者對特定主題建構知識結構的一種視覺化表征,是語義網絡化的表示方法,是人們將某一領域內的知識元素按其內在關聯(lián)建立起來的一種可視化語義網絡。思維導圖在習作教學中運用,具有以下優(yōu)勢:
1.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思維導圖是以主題為中心,然后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分支,用層級的關系構成鏈接,最后形成一幅用眼睛可以看到思維過程的圖畫。思維導圖注重色彩、線條以及簡短的關鍵詞,從整體著眼,又關注細節(jié)。以腦科學、認知心理學以及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能夠調用大腦機能,提高大腦的分析能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思維工具和技術手段。
2.開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
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時需要將思維的過程通過線條、關鍵詞等簡明的形式連成一幅圖畫,這個過程將原本復雜的思維內容以圖畫的形式直觀明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順暢,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的培養(yǎng)。
三、“以圖帶寫”的教學策略
思維導圖的核心就是促進人類大腦思維的全面開發(fā),而作文是思維的書面表達形式,思維導圖可以構建從思維到文字之間的橋梁。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將思維導圖引入到作文教學中,形成“以圖帶寫”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思維導圖的邏輯性、直觀性等特點為學生的習作起步形成有效的助力,打通學生在習作中所遇到的結癥?,F從習作選材、構思、表達等方面就“以圖帶寫”的教學模式進行論述:
1.打通“任脈”,讓學生言之有物
圍繞一個中心寫好一篇文章,往往會涉及到許許多多的寫作素材,對于剛開始學習寫作的學生來說,如何快速有效地選取素材是有很大難度的。思維導圖的支狀結構,每一層級之間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使學生的大腦更容易產生聯(lián)想。
得過兩屆諾貝爾獎的萊納斯·鮑林博士說:“要想出一個非常棒的點子,首先就得想出好多的點子?!苯虒W中,筆者運用思維導圖,讓學生根據詞語展開相關的聯(lián)想,將所想到的內容形成關鍵詞,再根據關鍵詞篩選出最符合習作中心的內容,然后構思習作,完成習作。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時,筆者分以下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見圖1),進行習作指導。
(圖1)
形象的形式要遠比語言的形式更加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注意與思考,學生經過對素材的認真思考,才能更加準確地選擇好的寫作素材,使習作言之有物。
2.打通督脈,讓學生言之有法
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將內心的想法呈現出來,進行主動且有意義的學習,這對寫作構思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明末文人金圣嘆說:“詩與文雖是兩樣體,卻是一樣法。一樣法者,起承轉合也,除起承轉合,更無文法?!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起承轉合”無外乎習作的起因、經過、結果、點題。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那次玩得真高興》時,筆者充分發(fā)揮了思維導圖的特性,采用了“例圖思考——標注關鍵——重點引導——繪制導圖——完成習作”的教學步驟。
(圖2)
首先為學生展示(圖2)所示的思考框架,引導學生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把自己所想到的事件用關鍵詞進行標注。然后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并繪制第二層的思維導圖。在教學中,因為事件經過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所以重點指導學生“3.經過”這部分分支的繪制。從事件中涉及到哪些人物入手,用“人物”為關鍵詞,再思考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接著用“發(fā)展”為關鍵詞,引導學生思考事件的變化,使文章更有趣味。最后讓學生根據用思維導圖搭建好的習作架構完成習作。
思維導圖能有效地輔助學生,從而學生的習作過程變得更簡潔,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習作結構混亂、不完整等問題。在學生反復練習后,教師可以套用以上思維引導模式,讓學生舉一反三的運用到同類型的習作中去,使學生的習作變得更加輕松自如。
四、思維導圖的繪制原則
思維導圖的提出者托尼·博贊認為在思維導圖繪制有7條規(guī)則:1.中心位置畫起,保證留白。2.主題用圖像來表達。3.繪制中要色彩搭配。4.用曲線連接。5.內容盡可能以圖形呈現。6.從主題開始依次連接分支。7.在每條連線上寫下關鍵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時把握主題明確、枝干分明、層次清晰、形式豐富,才能使學生繪制出有效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快速獲取習作信息。
思維導圖就像是學生習作的“引導圖”,將思維導圖融入到作文教學并形成訓練體系,成為打通三年級習作“任督二脈”的有效手段。能提高學生掌握主題、統(tǒng)整邏輯、架構文章的能力,為完成習作提供了方向和指南。學生是否寫出優(yōu)秀的習作還需要學生多閱讀、多嘗試、多觀察,如果再輔以思維導圖的輔助,就能讓三年級學生的習作更加有條不紊且文情并茂。
參考文獻:
[1]侯建軍,李海表.思維導圖在我國教育領域研究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J].軟件導刊, 2009(4): 72-75.
[2]孫易新.思維導圖法實務[M].廣東人民出版社.
[3]孫易新,梁容菁.思維導圖快速提升寫作力[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4]曹琳.金圣嘆《才子古文》的評點研究[D].寧夏大學.
[5]吳金蓉.一本書玩轉思維導圖[M].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