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雯,齊 沖
(1.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2.巴黎狄德羅大學 東亞語文學院,法國 巴黎75013)
阿蘭·貝羅貝(Alain PEYRAUBE)先生是法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終身榮譽特級研究員、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1944年出生于法國波爾多市,1970年獲得波爾大學碩士學位,1972年進入法國社會科學院工作。1973年作為法國第一批交換生來華留學,先在北京語言學院學習漢語,1974—1976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回國后獲得了巴黎第八大學的博士學位并擔任法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85—2000年擔任法國社會科學院東亞語言研究所所長。貝羅貝鉆研漢語語言學四十余年,蜚聲國際,本文不揆梼昧,試簡要闡述貝羅貝在漢語歷史語法研究領域的成就與貢獻。
生成語法的崛起使現代語言學更注重于對人類語言形式的共時研究,導致語言學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趨于對現存語言的描述和分析。該理論倡導解決對人類語言能力的了解,并認為語言的歷史發(fā)展和演變對語言能力不具有必然的解釋力。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貝羅貝對漢語的歷時研究為語言學在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注入了新的生命,其研究為語言發(fā)生學、語法化、語言類型學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材料,并使它們在語言數據、方法論以及演變路徑等研究中得以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
語法學史勾畫歷史脈絡、總結理論方法、分理學術源流、評述研究得失,從而為語法研究的科學發(fā)展提供給養(yǎng)與借鑒。漢語語法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對漢語語法學的產生、發(fā)展進行研究的漢語語法學史,則更加年輕。貝羅貝以西方學者的視角,做出了卓著貢獻。竊以為其著力主要有三:第一,總結《馬氏文通》背后的中國古代語法研究傳統(tǒng)。第二,介紹20世紀以前的西方漢語語法研究著作。第三,評析西方語法理論與漢語語言研究融合的歷史和途徑。
1898年出版的《馬氏文通》是第一部中國人撰寫的系統(tǒng)的漢語語法研究專著,對后世影響深遠,常被視為漢語語法學草創(chuàng)之里程碑。不過,也有不少學者注意到,早于《馬氏文通》的近代西人的漢語著述,同樣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貝羅貝即是較早關注此類研究的學者之一。他的研究主要以《馬氏文通》為參照點,對中西語法研究交流與融合的學術歷程做出了積極探索。
貝羅貝認為,馬建忠寫作《馬氏文通》,既受到了西方模式的啟發(fā),也深受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文獻研究傳統(tǒng)的影響,特別是南宋以來對各種虛詞進行分類和闡釋的著作。貝羅貝重點梳理了六部著作作為《馬氏文通》的重要參考來源:陳骙《文則》(南宋)、盧以緯《語助》(元)、袁仁林《虛字說》(清)、劉淇《助字辨略》(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清)。他的主要結論包括:①從文體修辭學到文獻語言學,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研究累積了大量關于虛詞的界定、分類和用例分析的成果,這些成果為后世系統(tǒng)化的語法研究提供了借鑒。②古代小學悠久的虛詞訓釋傳統(tǒng)不僅啟發(fā)了后人的虛詞理論的確立,還直接為《馬氏文通》的寫作提供了給養(yǎng)。在紹介西方漢語語法研究著作方面,貝羅貝搜集、整理和概述了17—19世紀的13部重要作品,見表1:
這13部作品是自16世紀末以來,以入華傳教士為代表的歐洲學者編撰的漢語語法書中的杰出代表。它們或直接間接地為《馬氏文通》的寫作提供靈感,或包含西學、中學交匯的碰撞和探索,是漢語語法的重要史料。貝羅貝對各書作者、時代、寫作概況、版本流傳、主要內容和觀點等進行了考證概述,繼而總結評析了各書的語法體系和研究得失:①Melchior de Mancano、Francisco Varo(萬濟國)的著作都依照了1481年《拉丁文文法入門》(IntroductionesLatinae)的范式,此外還受到了1482年的《卡斯特蘭語文法》(GrammaticadelalenguaCastellana)的影響。這兩位研究者試圖將漢語納入希臘—拉丁語法框架的范式下,忽略了漢語語法的特征,從而導致了結論的不準確。②馬若瑟同樣采用了拉丁語法模式解釋漢語,因此,他不得不常常扭曲漢語的語言事實以套入預設語法框架。他也沒有試圖創(chuàng)造新的術語去解釋漢語的特性,而是滿足于因襲他所熟悉的拉丁語法術語。然而,在吸納中國傳統(tǒng)語言研究成果方面,馬若瑟做出了有力探索。他充分參考了中國古代的詞匯闡釋,將中國劃分實詞和虛詞的傳統(tǒng)與西方詞類劃分法相結合?!稘h語札記》還區(qū)分了文言與白話,分別闡述其語法的不同。馬若瑟的這些研究影響深遠。③巴耶、傅爾蒙、馬士曼和馬禮遜的著作相對不那么重要。巴耶的《中國博物》基本可以視作精簡拉丁文版《漳州話語法》加上閩南語《基督教教義》(DoctrinaChristiana)的部分內容。傅爾蒙的《中國官話》則常被認為是萬濟國著作的拉丁語版本。馬士曼的著作其實是他對《論語》翻譯的進一步延伸,是一本基于單一古典文獻所做的文言文分析。馬禮遜的《通用漢言之法》更像一本教學手冊,不能被看作一本真正的能指出語法規(guī)則的語法著作。④雷慕沙的《漢文啟蒙》可稱作第一部對漢語做邏輯綜述及結構分析的著作。雷慕沙參考了馬若瑟的研究,將古典的文言與口語的官話加以區(qū)分,分別予以闡釋(文言語法的部分比較簡略,口語分析更為豐富和有價值)。與以前的論著相比,雷慕沙如實處理了漢語本身的特點而沒有勉強加入印歐語言的常見規(guī)則,比如他明確提出漢語中名詞沒有性與格,動詞也沒有時態(tài)變式。⑤儒蓮堪稱19世紀后半葉歐洲漢學研究的大師。他的《漢文指南》對古文的研究主要致力于解釋常用詞(如“所”“以”“者”)及其構造的短語與固定表達的使用,旨在幫助讀者閱讀后文章節(jié)中一系列從梵文譯成文言的傳奇和格言。儒蓮還吸納翻譯了王引之《經傳釋詞》的部分虛詞研究成果。⑥巴贊和艾約瑟的著作都立足漢語口語語法。艾約瑟的《漢語官話口語語法》結構復雜,他的語料既包括北方話,也包括南方話,還包括18世紀白話小說《紅樓夢》里的例句。巴贊雖未放棄傳統(tǒng)的八大詞類分析,但他的句法描寫值得關注,他也對文言與口語進行了對比。⑦甲柏連孜的研究堪稱19世紀歐洲漢語文言語法研究之翹楚,其影響力綿延至今?!稘h文經緯》一書既討論了詞類,也討論了它們的句法功能,以及漢語的結構原則。全部文言助詞及它們的詳細用法幾乎都被列出,同時還講到了各種詞源問題。
此外,貝羅貝還在論述《馬氏文通》與普遍唯理語法(Grammaire de Porte-Royal)淵源、探討漢語語法研究發(fā)展歷程等問題上提出過不少頗具價值的學術觀點。貝羅貝在評介過程中并不只是滿足于對語法學家們著作的描述,而是從中探討了漢語語法和西語語法的共性及個性,他從更高的層面上對漢語語法做了一個普遍性概括,并依據語言學的最新理論對一些漢語語法中的遺留問題作出了更為合理的解釋。以西人的身份、從中西交流的角度書寫漢語語法學史,貝羅貝功不可沒。
對語言現象的探索和對演變規(guī)律的揭示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目標。貝羅貝深入研究了很多漢語語法演變中的核心問題,貢獻卓著。限于篇幅,本文僅能擇其要而簡述之。
1.“把”字句的研究
“把”字句是漢語里的一種重要的句法結構。關于“把”字句的起源,祝敏徹提出“把”字句源于連動結構[1],Bennett認為其是由古漢語“以”字句類推而來[2],黃宣范則利用表面結構的條件來解釋(2)黃宣范提出“表面結構的條件(surface structure condition)”,動詞后不能跟兩個成分(雙賓語結構除外),他認為這個表面結構的條件可以解釋“把”字句的起源和發(fā)展,因為不能有“動+C1+C2”這個格式,所以作為賓語的C1移動到動詞的前面。[3]。貝羅貝認同祝敏徹的觀點,在深入廣泛調查語料的基礎上,他運用語法化理論做了更為深入的論證:①語言事實證明,7—9世紀中古漢語里沒有現代漢語的表面結構的條件,“把”字句剛出現時動詞后面不一定跟別的成分,因此并不能完滿地解釋“把”字句的產生。②“把”字句的形式在歷史上產生自“動1‘把’+賓+動2”的連動式,里面的賓語同時是動1和動2的賓語,這個連動結構本身是共時地產生自“動1‘把’(‘將’)+賓1+動2+賓2”,當賓1=賓2時,賓2省略掉。語法化在這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被動句的研究
關于被動句的研究,貝羅貝首先進行了分期斷代,劃分出上古前期(公元前9—6世紀)、上古后期(公元前5—3世紀)、前中古時期(漢,公元前206—公元220)、中古前期(魏晉南北朝,公元3—6世紀)、中古后期(隋唐,公元6—10世紀)五個時段,繼而全面細致考察了10世紀前漢語中具有句法形式標記的被動句式的使用和發(fā)展情況,以及“被”字被動句的淵源和發(fā)展?!氨弧弊志涞男纬?,經歷了長期的演化過程。自漢代開始,“受”義動詞“被”可以用在“V1+V2”(V1=被)連動式中,V2是其賓語,這個結構是通過當時已通行的“V1見+V2”類推形成的。發(fā)生的現象是單一的詞匯更替V見>V被。從隋唐后才開始普及的“被+施事+V”亦可能是以在漢代已常見的“為+施事+V”為模式類推演變而來,但發(fā)生的并不是單一的詞匯替換,而是將動詞“被”轉化為介詞的語法化過程。這個規(guī)律性的變化產生在“V1被+NP施事+V2”連動式結構中?!氨弧笨梢员淮_認為介詞的理由在于:其一,被后面不能加體標記;其二,“被”不能重疊;其三,V2前面不能有否定詞。
3.雙賓語結構的研究
貝羅貝主要討論了雙賓語結構從漢代至唐代的變化過程,他總結了現代漢語中的五種基本雙賓語結構,并認為這些雙賓結構正是在公元1—10世紀這段時間內定型的。其主要觀點如下:①在戰(zhàn)國時期,漢語雙賓語結構的基本形式有四種:A.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B.動詞+直接賓語+于(於)+間接賓語;C.以+直接賓語+動詞+間接賓語;D.動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②漢代,除去上古既有的四種格式外,出現了一個新結構:“動1+動2+間接賓語+直接賓語”。這個結構是突然出現的而非漸進慢成的,是一種突變(catastrophe)。由于當時語言里本來已有“動1+動2”并列動詞謂語句、連動式和“動+趨向補語”,所以發(fā)生了一個類推現象,導致了“動1+動2+間接賓語+直接賓語”這個與格結構的誕生。③魏晉南北朝時代,“動1+動2+間接賓語+直接賓語”已經廣泛使用,同時,始自后漢的“動2”詞匯上的統(tǒng)一化(unification)更普遍了,“與”幾乎成為唯一可以放在“動2”位置上的動詞。這時期還出現了一個新的與格結構:“動1+直接賓語+動2+間接賓語”。這個結構可能由于“動1+動2+間接賓語+直接賓語”中“動2+間接賓語”的移位而形成,移位是因為當時已經有了一個“動+賓語+趨向補語”結構。這也是一種類推。④從唐起,上古漢語的基本結構繼續(xù)保持使用,但“動詞+直接賓語+于(於)+間接賓語”“以+直接賓語+動詞+間接賓語”只在文言中使用。漢代與魏晉興起的另外兩種結構繼續(xù)存在,并在白話文獻中相當普遍。這一時期,處于動2位置的“與”開始語法化為一個與格介詞。
4.比較句的研究
關于漢語比較句歷史演變的研究相對薄弱。太田辰夫是較早對漢語比較句進行考察的學者,貝羅貝隨后作了更為詳細的描寫和探討。借鑒于《馬氏文通》將古漢語的比較句分為平比、差比、極比的分類,貝羅貝將比較分為三級:比較級(superiority)、等同級(equal)、相差級(inferior),并依照春秋戰(zhàn)國至漢(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3世紀)、魏晉南北朝至唐(公元3—10世紀)、宋元(公元10—16世紀)三個時段詳細討論了其發(fā)展演化。
關于第一時段漢語的比較句的使用狀況,貝羅貝總結如下:①比較級的句法結構采用“X+ ADJ+ Comparative Morpheme(于) +Y”式,否定式則采用“莫(或)無+ADJ+Y”的形式。介詞“于”可以省略。②等同級最常用的句法結構與比較級構成一樣,即“X+ ADJ+ Comparative Morpheme +Y”式,其中的Comparative Morpheme通常是“如”“若”“似”“猶”,它們都是動詞。③相差級的句法結構采用的是等同級的否定形式,即“X+不+ Comparative Morpheme(如/似/若) +Y”式。形容詞很少出現,出現時更傾向于采用“X+ Negation+ Comparative Morpheme + Y+ ADJ(或VP)形式。”④此時段,“比”仍然是動詞身份而非介詞,有多種格式:“X+比+于+Y”“比+X+于+Y”“X+比+Y”“X+Y+比”“X+以+Y+比”“X+與+Y+比”。
第二時段,貝羅貝的主要結論是:①比較級沿襲了之前的句法結構“X+ ADJ+ Comparative Morpheme +Y”式,但Comparative Morpheme增添了“過”。②此時期,最常用的等同級格式仍然是“X+ ADJ+ Comparative Morpheme(如/似/若/猶) +Y”式。此外還有前期也使用的“X+與+Y+同”式。③相差級比較句采用對比較形式的否定來構成:“X+不如+Y”“X+與+Y+不同”“X+不同+Y”或“X+不同+于+Y”。④這一時期“比”仍為動詞,表示“比較”,其格式除沿用上一時期之外,還出現了兩種新格式:“以+X+比+Y”“X+比+Y+VP”。后一格式是從連動結構“NP0V1NP1V2N2”發(fā)展而來。漢語的連動結構從后漢時期開始飛速發(fā)展,“X+比+Y+VP”正是由其它動詞的連動結構類推而來。
第三時段,貝羅貝提出:①新結構“X+ADJ+如(似)+Y”自宋開始出現,元代普遍使用,而這一格式之前只用于等同級。意義上的變化帶來“X+ADJ+如(似)+Y”的第二個變化,即比較項Y后面可跟有說明具體的比較結果的補語。這一時期的比較級還有一個最大的變化,即唐代產生的“X+比+Y”成為最常用格式,Y后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②此時期,“X+如+Y”和“X+似+Y” 仍然是常用的等同級格式 ,但是“X+若/猶 +Y”式則幾近消亡。此時還出現了“X+如(似)+Y+ADJ”這一新格式,以及 “X+如(似)+Y+一般+ADJ”格式。③相差級繼續(xù)使用“X+不+如+Y”,也有少量的“X+不+如+Y+ VP”式,還有“X+比+Y+不+VP”式。④關于古漢語的等同級句式為何到了宋代開始表示比較級的問題,有兩種假設:一是上古漢語的等同級和比較級詞序一樣,到了宋代,從上古沿用至唐的比較級句式衰落了,特別是“于”退出了口語,比較級產生了空格,就由與比較級詞序相同的等同級轉來表示比較;二是上古漢語里就存在的“如+ADJ+然”句式和“X+ Negation+如+Y+ADJ”對等同級發(fā)生影響,到宋代產生了“X+如/似+Y”式等同級,新等同級句式的出現使得原來的“X+ADJ+如+Y”句式可以填補由于原比較級衰落后出現的空格。第二種假設更可取。
此外,貝羅貝還探討過量詞、疑問代詞、意愿動詞、連動式、并列連詞、系動詞、方位詞、動之名等詞類和句法結構的歷史和演變等諸多重要研究課題,成果豐碩。他的研究選題往往高瞻遠矚,引領熱點,這種精準的洞察力來自于對學術發(fā)展脈絡的掌握和對學術演化規(guī)律和趨向的了解。從微觀來看,貝羅貝的個案研究材料翔實,理論貼合漢語實際,對既有研究成果的認同或反駁總是建立在充分的語言事實的調查的基礎上。從宏觀來看,個案并非孤立,貝羅貝往往能系統(tǒng)觀照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各個不同層面,例如對7—9世紀漢語一系列語法變化的關注。在多方聯(lián)結、融會貫通中將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化。
語法研究的推進,不僅取決于豐富的語言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描寫闡釋,更取決于研究理論的更新和完善。貝羅貝將這二者很好地結合了起來。他不僅是最早將西方語法化理論介紹到中國來的學者,而且不斷深入鉆研,在數十年經驗累積的基礎上,對漢語句法—語義演化機制進行了理論和方法論上的思考和總結。試簡述如下。
1.對幾個重要概念的介紹和梳理
(1)類推(ANALOGY)
關于類推(Analogy),語言學家們給出過不少界定,它也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歷史語法研究者們最常用來解釋語法演變的一個概念。貝羅貝特別指出,中國的語言學家們有時誤將類推看作句法演變的動因而非單純的變化機制。他建議采納Kiparsky的定義[4],將類推界定為語法的優(yōu)化機制,并區(qū)分出模式上的類推(exemplar-based analogy)和非模式上的類推(non exemplar-based analogy)。貝羅貝列舉漢語中的例子如上古后期“之+于>諸、不+之>弗、毋+之>勿、于+之>焉、胡+不>盍”是非模式上的類推,漢代開始的“諸>之+于、弗>不+之、勿>毋+之、焉>于+之、盍>胡+不”則是模式上的類推。語法化是一種非模式上的類推,它允許新的模式出現在語言中,而去語法化(degrammaticalization)則是模式上的類推。
(2)重新分析(REANALYSIS)
與語法化相比,重新分析是一個更新的概念,Langacker的定義曾被廣泛采用[5]。Harris 和Campbell1995年首次提出:句法演變的重要內因之一應為重新分析而非語法化[6]。貝羅貝贊成此說并特別強調,盡管大多數語法化的情況都是重新分析,但應區(qū)分它們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他更推崇Hagège對重新分析的定義:語言的構建者們不再按以前的理解來分析某一結構,而是對組成這一結構的句法單位進行重新組配和構建它們新的關系[7]。貝羅貝認為,只有這個定義能將類型轉移(例如語序的變化OV>VO)納入其范疇。
(3)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語法化的概念最早由法國學者Meillet(梅耶)于1912年提出,用來指稱從獨立的詞到語法成分的轉變。后來的學者不斷將這一概念發(fā)展深化,例如Kurylowicz[8]、Hopper、Traugott[9]都進行過相關研究。貝羅貝提出,語法化不等于語法演化,后者是指語法范疇和語法成分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或現象,因此只應對歷時演化過程使用語法化這個術語,而應避免將其看作一個可以了解共時語法的過程。
對于語法化的概念和特點,貝羅貝立足于學術發(fā)展史進行過詳細的梳理和說明,并運用于漢語實例展開了充分闡述。他重點著力于論述以下重要原則并補充漢語中的證據:① 單向性原則(或傾向)。包括Hopper提出的四個典型原則:Layering(并存)、Divergence(歧變)、Specialization(擇一)、Persistence(滯留)。貝羅貝認為Hopper和Traugott舉出的很多語言的豐富例證展現了單向性,這一傾向在漢語里也有過很有效的證明。② Hagège提出的MGMF原則(more general more frequent principle),即容易被語法化的詞匯項意義通常是詞匯場中的上位義項(hyperonyms),換言之,被語法化的詞匯項通常是那些為人們所熟知的基本詞,這種傾向在對漢語“與、把、在、了”語法化的研究中也能觀察到。③語法化斜坡概念,即語法形式不會突然從一種范疇轉移到另一范疇,而是要經過一系列逐步的過渡環(huán)節(jié),這些過渡環(huán)節(jié)在跨語言的類型上是趨于一致的。其過程是:實詞>語法功能詞>附著語素>屈折性詞綴。在這一問題上,貝羅貝提供了漢語中“共”的語法化途徑(動詞>副詞>介詞>連詞)。④Von de Gabelentz(甲柏連孜)提出的句法演變不是線性的而是循環(huán)的觀點。貝羅貝贊同這一觀點,并特別提出,實際上,幾乎沒有什么證據可以假定語言的句法是在一個不可更新的演化方向上發(fā)展的。漢語里,南宋時期使用的副詞“就/快”在元代被“便/即”替換,而到了明代又繼續(xù)使用起來。指代詞“這/那”在南宋和明時可以單獨用作主語,而在唐和元時后面必須加上“個”或“的”。
(4)擴展適應(EXAPTATION)
擴展適應是一個從生物學借鑒而來的概念,不僅廣泛使用于語言演化,現在也用于歷史形態(tài)句法。許多語言學家給Exaptation下過定義,目前最常用的定義是Traugott的界定[10]:具有某種舊功能的語言中的邊緣性語素被重新使用作具備新的功能的核心語素。貝羅貝認為,擴展適應是一種重新分析,但它與類推無關。它既不是語法化也不是去語法化,因為擴展適應是舊形式A被用作了全新的B,而A、B之間沒有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中國的語言學家不太關注這個問題,所以迄今為止?jié)h語的例子還很少被揭示。貝羅貝提出,上古漢語語氣助詞“也”在中古用作副詞、東漢六朝佛經中的介詞“那”(相當于“于”)在唐代用作指示代詞,這些可以看作是漢語中的例子。類似的研究,希望得到中國語法學界的更多關注。
2.對語法化單向性和詞匯化/去語法化的分析
單向性被許多學者視作語法化的最重要特征。所謂單向性,即語法化的進程只能沿著“話語>句法>形態(tài)>音位>零形式”的發(fā)展方向而非相反[11]。貝羅貝認為漢語的歷時演變有效地證明了這種假設。不過,把單向性視作語法化的一個典型特征而非原則,可能更為合適。
自20世紀90年代起,單向性的反例被越來越多地討論,亦被稱作“去語法化”,其演化方向是形態(tài)>句法>話語。貝羅貝指出,在漢語中,重新分析機制下的語法化進程對語法演變而言,比印歐語更為重要,去語法化的例子也無疑更為罕見?!巴?副詞)>同(名詞)、化(詞綴)>化(名詞)、是(指代詞)>是(系詞)、之(指代詞)>之(動詞)、把(處置介詞)>把(動詞)”可視作其例。模式上的類推“諸>之+于、弗>不+之、勿>毋+之、焉>于+之、盍>胡+不”也可以被認為是去語法化。可見,去語法化可以被納入類推機制,它是一種模式上的類推。
去語法化的例子事實上也就是詞匯化,貝羅貝的研究注意到,有些學者對這兩個概念并不加以嚴格區(qū)分。他提出,詞匯化同樣是語言演化的一種重要進程,然而關于它的系統(tǒng)研究遠不如語法化。關于詞匯化,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種界定,然而貝羅貝以為這些定義還不夠準確或精確。他認為,詞的構造不應被納入詞匯化,詞匯化過程的來源也需要被明確標明。因此,簡單而言,詞匯化可以被看作一種與語法化正好相反的歷時演化進程,是從語法意義到詞匯意義、從虛詞到實詞的發(fā)展,是一個詞匯項定型為詞匯(lexicon,此時不應被看作詞匯詞和語法詞的總匯)中正式單位,有時被稱作一個詞位以區(qū)別于語法詞素。
3.對語言外借(EXTERNAL BORROWING)的闡釋
類推和重新分析(含語法化)都是語法演化的內部機制,此外,還有第三條外部途徑,即語言接觸下的external borrowing(外借)。外借和重新分析一樣,可以使一種全新的結構介入語言,從這個意義上說,外借能引發(fā)激烈的變化。它是某一語言對此前在另一語言中已有模式的一種嘗試性的復制重現[12]。
貝羅貝指出,句法外借或許是句法演變中被研究得最少卻濫用得最多的領域。濫用,是因為它對變化的巨大解釋力,所以常常在真正確認外借來源前就被拿來使用。研究過少,是因為歷史語言學家們具有一種強烈的傳統(tǒng)偏見,更重視語言演變的內在機制,外借的方向性和范圍以及影響,卻往往更多地由非語言性因素決定。學界研究方法的傾向性往往是,只有當尋找內部動因的所有努力都失效時,才考慮外部原因的可能性。
關于外借,也有一些普遍原理和限制條件被提出過,不過貝羅貝認為這些原理仍具有一定的爭議性。比如,外借是從優(yōu)勢語言進入非優(yōu)勢語言;基本詞匯不受外借影響;結構相容是外借發(fā)生的條件;某些種類(詞匯要素)具有高外借性而另一些則很低(語法形式);基礎模式很難外借。貝羅貝認為只有把這些視作普遍趨勢而非絕對限定,才能真正使得外借成為語言演化的重要機制之一。
語言接觸導致的外借模式已經被運用于考察中國語和其它東亞、南亞語言。外借可以用transfer(遷移)來表示。對于語言接觸導致的遷移,貝羅貝推薦Heine和Kuteva的定義:如果兩種語言R和M都具有某種語言特性X,R和M具有直接相鄰或/和已知的長期接觸,并且X也存在于M的親屬語言里但是不存在于R的親屬語言里,那么我們可以假設發(fā)生了一個接觸遷移,具體而言,X從M遷移到了R[13]。
近年來,關于漢語與阿爾泰語的語言接觸下的歷史語法演變的研究越來越豐富,關于歷史文獻中的語法遷移與現代漢語與阿爾泰語的對比研究也成規(guī)模展開。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加強歷史語言學與類型語言學之間的聯(lián)結。
4.對語法演化機制和動因的反思和總結
貝羅貝認為,語法演化的機制有三:類推、重新分析和外借。前兩個是語言內部機制,外借則是外部機制。類推包括去語法化(詞匯化),語法化和擴展適應則屬于重新分析。
類推變化具有多重動因:(1)A>B的動因可能是A的異常性或復雜性,也可能是B的普遍性或單純性;(2)最主要的動因是語義—語用變化,尤其是metaphorical extension(隱喻擴展)。結構的不明確性本身并不導致類推。重新分析的主要動因也是語義—語用變化,但更多是pragmatic inferencing(語用推理,或metonymization轉喻)。subjectification(主觀化)也是導致重新分析的重要原因。外借的主要動因是語言接觸。
綜上所述,在探討語法演化規(guī)律方面,貝羅貝以持續(xù)不輟的研究態(tài)度,對學界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了廣泛涉獵,也對自己的研究和觀點不斷深入、修正,為認知漢語和普通語言演變的機制和動因提供了寶貴經驗。Heine和Kuteva的巨著《語法化的世界詞庫》(WorldLexiconofGrammaticalization)中大量引用了貝羅貝對漢語研究以及對語法化方法論的觀點,貝羅貝的七篇重要論文都收錄在此書的參考文獻中。這也足以證明貝羅貝在這一領域的地位。
作為漢語史研究專家,貝羅貝不僅重視歷史文獻典籍的研究,也相當關注與歷史密切相關的漢語方言和語言接觸的考察,以探求外部因素對漢語語法發(fā)展演變的影響。在這些領域,貝羅貝的貢獻體現在:
1.對漢譯佛經文獻及其研究的分析和反思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譯佛經文獻得到了越來越多漢語史研究者的關注,其理由多在于佛經語料較高的口語化程度以及漢外翻譯中可能的語言混合。對此,貝羅貝提出,歷時句法研究中,后漢和魏晉南北朝前期佛經譯本具有不可靠性。其原因在于:其一,早期譯經源語言并非梵語,而是目前仍然知之甚少的一種普拉克里特語(Prakrit);其二,早期譯文所用的語言并不是當時的漢語口語,諸家翻譯風格不統(tǒng)一,文言成分較多,語言性質復雜。
2.對中國西北瀕危方言的語言調查研究
貝羅貝參與了對中國西北的寧夏(河州)、唐汪、甘溝地區(qū)的語言的考察,這些地區(qū)的語言常被認為具有混合語的特殊性質。通過對這些語言的系統(tǒng)調查,他得出以下結論:①寧夏(河州)、唐汪、甘溝地區(qū)的語言具有整套的格系統(tǒng),格標記不是后置詞,而是后綴。②這些格后綴主要是借自阿爾泰語(主要是來自蒙古語,也有的來自突厥語)。③這些語言具有某些句法結構的特殊共性,構成了一種語言聯(lián)盟(Sprachbund)或語言區(qū),青海—甘肅語言區(qū)。但這些語言不應被視作混合語,它們是很明顯的漢語。
這些針對方言和語言接觸的研究不僅拓展了對語法演化理論的應用范圍,也更加細化了對各個語法層面的分析。同時,該研究豐富了漢語及其親屬語的類型學材料。
貝羅貝在漢語歷時語法研究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綜而言之,他為漢語語法史及語言的歷時研究創(chuàng)立了一套極具系統(tǒng)性的方法論和分析框架。首先,他為漢語的演變史建立了一套更為完善的分期(上古和中古漢語內部的時期劃分),其分期同漢語語音變化(Baxter &Sagart)趨于同步。根據這樣的分期,貝羅貝的研究給我們展現了漢語語法的非直線性和不規(guī)則性的發(fā)展,從而使我們對漢語的認識更加深刻,也更加全面。其次,貝羅貝的歷時研究也包括語言之間的對比,如漢語和其親屬語言的對比,漢語和其他語言的對比等等(3)不論是對漢語語法學史的梳理,還是對漢語歷時語法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貝羅貝都注重漢語的歷時對比、漢外對比等,如前文所述及,再如他對漢語方位詞的歷時和類型學考察、中國與東亞的語言與基因的探討、漢法“近似詞”(approximate words) 的對比研究等,均顯現了他的研究特色。。他的理論系統(tǒng)把時間和地域都聯(lián)系起來了,這樣的研究視野使他的學術成就達到了一個超越他人的高度。最后,從普通語言學的歷時研究的角度,貝羅貝的貢獻遠遠不止為其增加了漢語材料,他還補充和修正了歷時語言學的方法論(如“類比”和“重新分析”)和基礎理論(如“語法化”理論),以此奠定了他在此領域的重要地位。
貝羅貝從事漢語研究四十余年,出版語言學研究著作七部,發(fā)表論文一百三十余篇,每年赴世界各地參會演講十數次(4)以近五年為例,貝羅貝赴法國以外地區(qū)參會及發(fā)表演說達54次之多。,此外,他還致力于培養(yǎng)后繼人才,桃李滿園。其碩果累累的科研成就、敏銳精準的研究眼光、孜孜不倦的研究態(tài)度,為學界創(chuàng)造了寶貴的研究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