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果你問一個中國人對《三國演義》中哪個人物印象最深刻,估計80%以上的人都會說諸葛亮,這不僅僅是因為羅貫中花費了大量筆墨來描寫這個人物形象,更是因為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智慧、忠義深深打動了讀者。本文針對小說“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描寫,深入剖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著重從諸葛亮的忠義與智慧兩個方面提出一些獨特見解。
關(guān)鍵詞:《三國演義》 諸葛亮 忠義 智慧
在《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描寫近乎“神化”,在小說的描述中,諸葛亮善于借助“天時地利人和”,排兵布陣、巧奪天工。在文學(xué)上有《隆中對》《出師表》等著作描述諸葛亮,在民間有“孔明燈”“木牛流馬”等與之相關(guān)的發(fā)明。雖然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與歷史有一些出入,但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諸葛亮”人物形象,更加符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更加貼合人們對“英雄”人物形象的幻想。唐代詩人杜甫對諸葛亮倍加推崇,曾數(shù)次尋訪諸葛武侯祠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更是對諸葛亮的忠義與智慧做出了深刻的詮釋。要想深入把握 《三國演義》 中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就必須全面分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意圖與思想智慧。
一、兩朝開濟老臣心——忠誠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描述的是劉備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輔佐天下,而諸葛亮也沒有讓劉備失望,讓“一無所有”的劉備最終成為蜀國的開國君主,并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在“白帝城托孤”中,劉備曾坦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眲湟庥屩T葛亮來繼承蜀國基業(yè),但是諸葛亮卻“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這就是后人描寫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的時候,諸葛亮報答的不僅僅是劉備的知遇之恩,更是忠于蜀國的“老臣心”。一方面,諸葛亮的忠誠體現(xiàn)在對劉備的追隨上。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共同匡扶漢室,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幫助“失勢”的“劉皇叔”爭奪天下,伴其左右,為其出謀劃策,六出祁山,聯(lián)吳伐魏,體現(xiàn)的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懷。另一方面,諸葛亮的忠誠體現(xiàn)在對劉禪的輔佐上,白帝城托孤之后,諸葛亮哪怕已經(jīng)年邁,仍然堅持處理國事,竭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更是著有《出師表》,其中將蜀國的治理之道與人才的任用之道描寫得非常詳細(xì)。并時常勸誡劉禪要自信,治理國家要依據(jù)理法進行,這樣才能保證內(nèi)外統(tǒng)一,才能壯大蜀國,才能與吳國、魏國一爭天下?!皟沙_濟老臣心”不僅僅表達的是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君主,更是體現(xiàn)了諸葛亮對蜀國的忠心,表達了諸葛亮對劉備的“義”。為了完成劉備“天下統(tǒng)一,匡扶漢室”的遺愿,諸葛亮一直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其在最后一次出師占據(jù)五丈原與司馬懿相距于渭水時病逝軍中。諸葛亮在病情嚴(yán)重的時候也不曾想退守成都,而是堅守在軍中,因為他清楚,司馬懿一旦知道他離世,蜀軍中將無人與其抗衡,于是,諸葛亮在病重的時候也在安排著蜀國未來,將各方人才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待自己死后,還不讓軍中發(fā)喪,待到司馬懿放棄追擊,蜀軍從容退到斜谷后,才訃告發(fā)喪。從這些方面均能體現(xiàn)諸葛亮的忠義,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劉備所追求的“興復(fù)漢室”之中。在諸葛亮的一生中,自出“茅廬”之后就不曾停歇,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更是后人對諸葛亮一生的詮釋。a在《三國演義》中,也許對諸葛亮的描寫與歷史有些許的差別,但是并不妨礙諸葛亮在中國人心中的“忠義”形象。
二、出師未捷身先死——智慧
在杜甫《蜀相》中有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描寫,描寫的是杜甫惋惜諸葛高還沒有傳回捷報就病逝軍中,讓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衣裳,表達的是愛國主義的至情言語。但是在作者看來這里卻確有對諸葛亮智慧的準(zhǔn)確描寫,“未捷”一詞在這里指的是渴望奏凱而尚未奏凱,意思是杜甫也認(rèn)為諸葛亮此次行軍必將取得勝利,結(jié)合諸葛亮《出師表》中對天下大勢的描寫以及對蜀國未來走向的規(guī)劃,蜀國是有望一統(tǒng)天下而興復(fù)漢室的,這恰好表明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在《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智慧的描寫更是詳細(xì)至極?!盎馃啾凇敝畱?zhàn)中,諸葛亮先是聯(lián)同吳國一起攻打魏國,而在談判之中,一方面與吳國講事實,即需要聯(lián)同兩國兵力才能與曹操抗衡,另一方面用激將法迫使孫權(quán)即刻派遣周瑜、魯肅、程普等率領(lǐng)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zhàn)。然后再出謀劃策,結(jié)合赤壁地利,采用火攻的方法,逼退曹軍,曹操不敵只得引軍北還。另外,在描寫“空城計”這一段落的時候,更是凸顯了諸葛亮對人心的把握,他料到司馬懿生性多疑,不敢貿(mào)然前進,再安排城中民眾逃離之后,命軍士打開城門,坐于城頭彈琴飲茶,悠然自得,司馬懿見狀,料定城中有“埋伏”只得退兵,這一戰(zhàn)也成為蜀國未來崛起的關(guān)鍵一戰(zhàn)。
在《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描寫達到了全書的1/4,如此大篇幅表明了羅貫中對諸葛亮的欽佩之情。對諸葛亮的智慧謀略更是描寫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巧占荊州、智取西川、定都漢中、退守稱國,還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都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智慧與軍事上的才華。劉備從一個販賣草鞋的“落魄皇叔”,到后來成為與吳國、魏國三國鼎立的一國之君,包含了諸葛亮多少的智慧謀略呢?在《三國演義》的描寫中,諸葛亮對人心的把握、對天時的計算、對地利的善用,都是諸葛亮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根本。在《三國演義》中,無論是“草船借箭”,還是“定鼎荊州”,都表達了諸葛亮非凡的才能與軍事能力。雖然諸葛亮算無遺漏,但是“人無完人”,他也有失敗的時候。譬如司馬懿被俘,諸葛亮原打算引誘司馬懿進入山谷縱火。當(dāng)時司馬懿剛好中計進入了山谷之中,但是此時卻天降大雨,火攻肯定不成,諸葛亮只得放棄。雖然失利,但我們依然能夠看到諸葛亮的戰(zhàn)略智慧。在劉備死后,劉禪成為蜀王,曹丕知道劉禪沒有執(zhí)政能力,想要調(diào)動司馬懿帶領(lǐng)大軍攻打蜀國,讓諸葛亮不能首尾兼顧,想要將蜀國一舉消滅。諸葛亮早就料到了這個事情的發(fā)生,在司馬懿圍攻蜀國的時候,劉禪早就走了,因此司馬懿俘獲的只是一些大臣。而諸葛亮請馬超率軍攻打曹真保衛(wèi)西平,讓魏延帶兵打亂南蠻的軍隊,他還用戰(zhàn)術(shù)打亂曹軍的士氣。諸葛亮善于針對軍中將領(lǐng)的脾性制作作戰(zhàn)計劃,非常輕松地就破壞了曹丕的計劃。在諸葛亮的一生之中,無論是各大經(jīng)典戰(zhàn)役,還是手工發(fā)明都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滿腹才華。b
三、復(fù)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對諸葛亮的評價
在后來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中出現(xiàn)最多的就是蜀國的成立到興盛都離不開諸葛亮的支持,杜甫更是著有:“復(fù)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的詩句。諸葛亮去世以后,歷代君主或文人都在緬懷他的才能、忠義與愛國之情,許多知識分子作了很多佳作,都體現(xiàn)出對諸葛亮的欽佩之情。在歷朝歷代之中,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反復(fù)解讀諸葛亮,有人贊揚他的思想,也有人貶低他,但總的來說,諸葛亮的形象是符合中國人對英雄向往的,人們欽佩諸葛亮的軍事才華、治國之能、智慧謀略,認(rèn)識到諸葛亮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完成劉備想要興復(fù)漢室的遺愿,也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這一偉大事業(yè)。世界人民贊譽的是他超乎常人的智慧、助人為樂的才華、對君主忠誠的真誠和用死報國的情懷,這使他成為一個永恒的形象。這些話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流淌,在數(shù)種文化思潮中回響。c
四、結(jié)語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忠義”“智慧”的化身,讓人不得不驚嘆他的“料事如神”,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忠義兩全”。也許,在后來人所有的贊美之中,都可以匯成杜甫的那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a 崔延平 :《從人到神 :對諸葛亮歷史形象兼神化形象的考察 》,《浙江萬里學(xué)院學(xué)報》2018年第1期,第17—18頁。
b 梁滿倉:《〈隆中對〉的政略修改與諸葛亮北伐的戰(zhàn)略方針》,《襄樊學(xué)院學(xué)報》2018年第10期,第131—132頁。
c 戴行健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 北方文學(xué)(下)》 2019年第9期,第56—57頁。
作 者: 張吉茹 ,碩士,呂梁學(xué)院汾陽師范分校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xué)。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