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
摘要: 博爾赫斯是一個清醒的說夢者,他的迷宮小說所表達(dá)的是形而上的思考?!缎椒植淼幕▓@》正是如此,它故事里面有故事,其內(nèi)涵是關(guān)于時間和藝術(shù)的玄想與哲思。作品中寫到的“小徑分岔的花園”,乃是時間的隱喻;既然時間可以分岔,那么人如何面對死亡就是一個問題。在此,三個人物的死值得玩味:“我”的先祖彭寫過一本迷宮小說,旨在以一種無窮無盡的存在抵擋死亡;彭的研究者艾伯特是彭思想的繼承者,他的解讀將一個人的精神傳遞給了后人;而被敵人追殺的“我”,則用自己設(shè)計的死亡迷宮,成功地傳遞了難以傳遞的秘密,并讓祖先的迷宮復(fù)活??傊?,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反抗者,憑借錯位的時間與死神搏斗。這實際上揭示了藝術(shù)的奧秘:以虛擬的現(xiàn)實抵抗時間,亦即抵抗死亡。因此,作品也是關(guān)于藝術(shù)和藝術(shù)家的隱喻。
關(guān)鍵詞:博爾赫斯 時間 藝術(shù) 迷宮 反抗
一
小說以“一戰(zhàn)”時期德英兩國的對抗為背景——這只是展開故事的條件,作者對此并不真正關(guān)心;敘述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德國間諜的口供材料,所以小說自然采用了第一人稱。這個間諜名叫余準(zhǔn),是中國人,博士,曾經(jīng)是青島大學(xué)英語教師。證言是對英國一個進(jìn)攻計劃的“始料不及的說明”,就是說,它揭示了某種鮮為人知的真相。
這是典型的博氏結(jié)構(gòu)方式,一個圈套。這推理小說一般的懸念,能夠在敘述的起始,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出于單刀直入的需要,作家故弄玄虛了一把,說這一證言記錄“缺了前兩頁”, 煞有介事地創(chuàng)造出一種逼真之感。讀者因此緊張起來,故事也迅速地切入核心部位。
作者讓主人公一開場就陷入困境之中:“我”的同伙,另一個間諜被捕了,英方軍人馬登上尉在抓他的同時,在其住所給“我”打來了電話,明確告訴“我”已是在劫難逃。主人公的道路幾乎被堵死了,故事也因此限定在這一狹窄的區(qū)域之中。接下來的事情,必然是:“我”應(yīng)該怎么辦?在最后的時間里,“我”還能做點什么?
馬登上尉是個有意思的人,他沒有直接撲來抓捕“我”,而是先打個電話告知一下,實在是有點貓玩耗子的意味?!拔摇蹦兀膊皇且粋€等死和死等者,明知逃不出馬登的手掌心,還是要負(fù)隅頑抗,做拼死一搏?!拔摇睂τ诩磳⒌絹淼乃劳霾⒉豢謶郑尅拔摇睘殡y的只是如何將掌握的情報送出去,把英國炮隊所在的城市告訴德國方面,以便將其摧毀。
人在絕望中往往會迸發(fā)出超人的才智。決定逃跑的“我”經(jīng)過短暫的思考,想出了一個怪招。通過電話簿,“我”找到了一個人的名字:艾伯特。這個人的名字與英國炮兵陣地所在城市的名字是一致的,如果殺死了他,報紙登出他無故被謀殺的消息,那么“我”的上司就能夠猜出英國炮兵陣地的所在。那么,“我”就相當(dāng)于把情報送出去了。
“我”按照電話簿給出的地址奔他而去了。這個人住在芬頓郊區(qū),距離此地僅有不到半小時的車程。“我”是一個怯懦的人,為什么在臨死關(guān)頭還要拼力做這樣的事情呢?其實“我”不是為德國人干的,而且,也不認(rèn)為英國人有什么不好?!拔摇币瓿勺约旱氖姑?,完全是為了維護(hù)自尊,顯示一個中國人的聰明才智。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我”的上司瞧不起中國人,這等于是瞧不起在“我”身上匯集的無數(shù)先輩。“我”是為了民族和先輩的尊嚴(yán)而做最后一搏的。
“我”坐馬車去了火車站,趕上了八點五十分開往阿什格羅夫村的火車。列車開動時,“我”看到馬登上尉追來了。但他終究是晚了一步,他沒看見“我”,也沒能上車。憑著僥幸,“我”搶先了四十分鐘;也就是說,在死神抵達(dá)之前,至少“我”還有四十分鐘的時間可以做“我”的事情。憑著一種錯位的時間觀念,此時,“我”的內(nèi)心坦然而驕傲:“我把自己當(dāng)成已經(jīng)死去的人,冷眼觀看最后一天的逝去和夜晚的降臨。”
到了阿什格羅夫,“我”下了車。沒等打聽,就有兩個天使或者幽靈一般的小孩告訴了“我”目的地的所在。小孩的話其實畫出了一條迷宮之徑。老是往左拐,使“我”想起這是找到某些迷宮的中心的慣常做法。
說到迷宮,“我”向讀者介紹了自己的曾祖父彭?:他曾經(jīng)是云南總督,他辭去高官,只為寫一部比《紅樓夢》人物更多的小說,建造一個誰都走不出的迷宮。他花了十三年做這些事,后來死于一個外鄉(xiāng)人的刺殺。他的小說像一部天書無人能懂,他的迷宮也無人發(fā)現(xiàn)。
我在英國的樹下思索著那個失落的迷宮:我想象它在一個秘密的山峰上原封未動,被稻田埋沒或者淹在水下,我想象它廣闊無比,不僅是一些八角涼亭和通幽曲徑,而是由河川、省份和王國組成……我想象出一個由迷宮組成的迷宮,一個錯綜復(fù)雜、生生不息的迷宮,包羅過去和將來,在某種意義上甚至牽涉到別的星球。
“我沉浸在這種虛幻的想象中,忘掉了自己被追捕的處境。在一段不明確的時間里,我覺得自己抽象地領(lǐng)悟了這個世界。”這里有一個時間狀語“在一段不明確的時間里”,值得特別注意。時間在此好像停頓了,或者說是分岔了?!拔摇崩^續(xù)沉思的結(jié)果是關(guān)于時間的:
我心想,一個人可以成為別人的仇敵,成為別人一個時期的仇敵,但不能成為一個地區(qū)、螢火蟲、字句、花園、水流和風(fēng)的仇敵。
這是“我”此刻的感悟,也正是后面要由斯蒂芬·艾伯特所要重點論述的。
“我”被一陣中國音樂引到一扇生銹的大鐵門前。主人斯蒂芬·艾伯特出來迎接,把“我”帶進(jìn)院子,帶進(jìn)了小徑分岔的花園,最后帶到書房。
“我”在電話簿上的選擇是隨機的,但巧的是,“我”要找到并殺死的這個人斯蒂芬·艾伯特,與“我”有著命運的聯(lián)系。他是一個漢學(xué)家,研究“我”的曾祖父彭?多年。他向“我”講述了彭?一生的追求,告訴“我”,彭?的所謂迷宮,其實是“一座象征的迷宮”“一座時間的無形迷宮”。他說彭?所說的“我引退后要寫一部小說”和“我引退后要蓋一座迷宮”,實際上是一回事:書就是迷宮,迷宮就是書。并不存在一個實在的迷宮,使斯蒂芬·艾伯特明白了這一點的原因是:首先,現(xiàn)實中沒有人有能力“蓋一座絕對無邊無際的迷宮”,這一傳說就像彭?的齋名“明虛齋”所暗示的一樣,屬于“明著的虛妄”;其次,是彭?留下的一封信的片段,那上面寫道:“我將小徑分岔的花園留諸若干后世(并非所有后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