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的源頭活水來自素材的積累。離開了生活中的素材,作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大多富有個性與靈氣,總喜歡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暢所欲言,不時會發(fā)出令人叫絕的精彩之言。而一上作文課,卻都象換了個人一樣,愁眉苦臉的,笑聲沒了、靈氣跑了、個性也逃了,搜腸刮肚也吐不出兩句話來……怎樣才能克服寫作文的這些“難題”呢?
一、積累寫作素材
“讀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谡Z文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渠道做起:
(1)課內(nèi)積累。語文課本上的字詞,不僅讓學生識記,而且有意識地根據(jù)每一課字詞,每一單元的字詞或組成句子,或構成片段,盡量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來鍛煉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2)課外積累。語文就在生活間,特別是作文素材的積累,可謂俯拾皆是。九年級學生通常要做大量試卷,試卷上的現(xiàn)代文閱讀文質(zhì)兼美,富有哲理。我們不僅要給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更應給學生進行作文素材方面的滲透與積累。此外,還要大量熟讀歷年來的中招優(yōu)秀作文。讓學生自己搜集有關例文,一類主題每周背一篇,并要從用詞、造句、語言、主題、構思、選材,寫法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有兩個月的積累,不能說是積累豐富,最起碼是不太貧瘠了。
生活就是寫作的源頭,寫文章也就是寫生活。有段時間我在作文上的訓練題目是《一件小事》,旨在引導學生寫身邊的人和事,練就學生的一雙慧眼。果真就涌現(xiàn)了不少佳作:有同學以班上兩位同學的爭執(zhí)為素材,引發(fā)我們對生活中“爭”現(xiàn)象的思考,以小見大,發(fā)人深思;有同學以同學善待街邊發(fā)傳單的小姑娘為素材成文,呼吁人們善待他人,立意高遠;有同學以雪天路上的交警為謳歌對象,還有同學以其他班骨折同學為榜樣……真真的體現(xiàn)了“生活即作文”這一真理。
二、從觀察中積累
要積積參加各種課外話動。參加遠足、郊游。多看電見、電影,及時捕捉其中的動情點,閃光點。觀察事物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觀察大自然的各種色彩;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觀察事情發(fā)生的環(huán)境、場面??傊?,處處留心皆學問。
三、仿寫優(yōu)秀作文
著名作家葉文玲在她的散文《我的長生果》里面曾這樣說過:“書是人類的長生果,寫作,最初離不開模仿和借鑒。”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先學聰明再學笨?!眱晌蛔骷业闹晾砻杂猛ㄋ椎脑捯簿褪钦f“比葫蘆畫瓢”“人家咋樣咱咋樣”。但仿寫作文,絕不能是照抄作文,在仿寫作文方面,我給學生列了一個公式:仿寫作文=形似+神似+再創(chuàng)造。以中考滿分作文《愛在身邊》為例,就要求學生首先是熟讀這篇文章,然后是借鑒它恰到好處的開頭、結尾,借鑒它精心擬制的小標題結構,借鑒它以“愛”貫穿全文的線索,借鑒它生動而簡潔的敘述性語言....... 然后以“幸福在身邊”“快樂在身邊”為題目來仿寫,做到結構上形似,內(nèi)容上神似,但要求內(nèi)容上絕不能雷同,在借鑒的同時,一定要有“再創(chuàng)造”。例如《愛在身邊》第三個小標題的內(nèi)容,選材與時代太遠,有明顯的陳舊感,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因此,我讓學生在寫作時,就讓學生選取符合時代氣息的內(nèi)容寫上去,這樣的改進,就避免了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寫作誤區(qū),讓學生既有寫作的依托,還要有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
四、用心寫好作文
還是散文家葉文玲說的那句話:“寫作,最初離不開模仿和借鑒,但最終能打動人心的還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chuàng)造!”說得很好。寫作真的是如此,要想讓學生真的會寫作,就需要多動腦子,多運用積累的知識,我手寫我心,要想寫出一篇真正的好作文,還真得厚積薄發(fā),博采眾長,用心創(chuàng)造。
“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敝挥薪處熯m時引導,恰當點撥,有步驟、有計劃地讓學生堅持訓練,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習慣,帶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優(yōu)秀作文就不悉寫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