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初中語文考試的重點,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關鍵,在整個語文學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效的閱讀課堂能夠讓學生在提高自我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我感知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yǎng)。針對新課標下提高初中語文閱讀課堂趣味性的問題,文章提出了四種教學策略,即聯系生活,讓學生融入閱讀意境;以人為本,進行開放性教學;積極引導,提升學生思想深度;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以期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最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趣味教學;教學策略
初中語文教學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到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各方面的培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綜合成長。閱讀貫穿于語文學科各個模塊的始終,而初中階段正是鼓勵學生大量閱讀的階段,掌握閱讀技巧和提升閱讀能力不僅是學生當前的需要,也是教師教學任務的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能夠識字認詞、仿句造句、領悟情感、陶冶情操。擁有較高的閱讀效率,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學習基礎,而且對于學生寫作大有裨益。
一、 聯系生活,讓學生融入閱讀意境
語文閱讀是通過一些寫作手法,以文字的方式表達平常生活中的場景的文章的集合,它的本質仍是對生活的延伸。學生在進行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往往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深度理解。結合這一點,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為學生講述課文的背景分析、情感表達等方面時,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經歷,讓學生尋找文本與自我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更容易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借助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進行講述,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將自我生活經驗作為文本中情感表達的方向,從而促使學生對文章有進一步的探究欲。
在學習課文《偉大的悲劇》時,這篇文章雖然表面上距離學生的日常生活非常遙遠,但是卻又與民族和國家的榮譽聯系密切。教師在進行這一篇課文講解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一些電影片段或者學生們可能看過的電影,像《攀登者》《中國女排》等類型的電影,讓學生回憶或者觀看電影中的情節(jié),體會人物在異常艱難的情況下,向上拼搏、不斷進取、力圖為國爭光的迫切心情。接著再讓學生靜下心來,去閱讀文本,讓學生體會“偉大的悲劇”中的“偉大”之處以及能夠體現“悲劇”的細節(jié)。當學生通過自己了解的影視劇片段理解了文章想要傳遞的感情之后,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會更加清楚,此時他們便能夠走進作者所構建的情感世界。此外,當學生真正讀懂文章之后,教師便可以結合文章中大量的原始文件資料,讓學生從主人公自身的語言文字中展開想象和理解,體會“傳記文學”的特點。
在上述過程中,通過將課本內容與學生所了解過的某一內容相結合,或者與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的某一內容相結合,能夠快速建立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溝通的橋梁,這樣學生便不會對這種“傳記文學”體系產生排斥,反而會更有興趣地去進一步了解傳記,體會主人公在當時條件下的心理活動與思想感情。而且,這種方法還能讓學生以更深的興趣對文章進行多次閱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二、 以人為本,進行開放性教學
和其他所有課程一樣,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學生自身的成長。在語文教學中,由于閱讀這一模塊的特殊性,很多情感理解往往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因此教師要將課堂交給學生。只有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使他們將自我對文本的理解表達出來,教師才能夠知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才能夠進一步進行講解。同時,在閱讀課堂上,當教師通過聯系實際將學生引入到閱讀意境中去時,學生便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文章進行深入剖析。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我體會,如此才能讓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情感有進一步的理解。
在學習課文《鄧稼先》時,文章通過五個部分對鄧稼先的事跡進行講解,從國家發(fā)展與個人命運的角度突出了鄧稼先的卓越貢獻,從鄧稼先為中國核武器事業(yè)發(fā)展的心路歷程彰顯其偉大,又從奧本海默的角度說明鄧稼先的性格與為人,通過鄧稼先的信件體現了作者與他的感情,從鄧稼先的“我不能走”這句話體會鄧稼先的鮮明品格,最后通過鄧稼先夫人的話進一步對人物的偉大精神進行說明。除了這五個角度以外,學生還應該簡單地了解到文章作者是鄧稼先的好朋友楊振寧。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多個角度,讓學生獨立思考“文章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看似獨立的五個部分是否有共同之處?”兩個問題,讓學生分別將自己在五部分中體會到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然后分享在各個部分中最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使其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在課堂內容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借鑒文本的表達方式,當你自己在寫人物的品質特征時,你可以通過什么手法?”這一問題,使學生從思想情感、寫作手法等多方面對文章產生更新穎的看法。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開放性的教學設計以及開放性的提問,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分享展示,捕捉學生的情感與思維的興奮之處,從而保護了每一個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不僅使課堂互動性加強,也使學生的思維層次加深了。同時,多角度的教學方式,也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教學的多元性與有趣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好奇心。
三、 積極引導,提升學生思想深度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橋梁,但與此同時,教師應該知曉自身知識素養(yǎng)的高低會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這一點。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引導不僅要起到調節(jié)課堂氛圍的作用,還需要起到點撥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思考的作用,而并非直接給出學生答案,讓學生進行自我領悟。此外,初中語文閱讀的主旨往往暗含著一定的思想高度,這也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道理。
有一些文章是作者在當時的特定時代背景下所創(chuàng)作的,因而這一類型文章需要學生對作者的成長經歷有一定的了解。在學生并不了解的情況下,教師則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結合時代潮流的大背景,了解作者寫出此文的原因,以及作者想要傳遞的觀點。在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章時,教師需要告訴學生,這是魯迅在918事變三周年時,對社會上很多人認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希望非常渺茫的這一觀點進行反駁的一篇文章。在進行課文講解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進行閱讀,去思考一下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在這一過程結束之后,教師再告訴學生文章的背景和原因,并讓學生帶著這一背景,去體會魯迅的觀點。當教師向學生告知這一背景知識之后,學生會明顯感到這次閱讀和自己第一遍閱讀的體會完全不一樣。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第二次閱讀的感悟進行分享。如此一來,便可以讓學生明白“不同背景下帶著不同的心境閱讀一篇文章,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不同的”這一道理。在對文本思想主題講解結束之后,教師也應該對文章的寫作技巧進行講解,可以用幾個問題導入技巧的講解,如傳統的反駁觀點類的文章,往往是先反駁錯誤的觀點,再樹立自己的觀點,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如何反駁的?這樣寫反駁與傳統的寫作方式相比有沒有讓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確呢?這一方法值不值得我們借鑒?
由上述過程可得,教師通過讓學生探討文章內涵,并對此進行正確的評價,可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對祖國懷有自信力。此外,這一過程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具有積極的影響,能夠幫助學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與愛國情懷。
四、 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由于每個人的自身經歷不同,因而對文章的理解也懷著不同的想法。同時,每個學生學習能力、領悟能力往往也不盡相同,這便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對于那些感悟能力較差、理解力較低的學生進行耐心指導,同時對于這些學生,教師可以為其提供一些課外閱讀書籍,讓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提高自我共情能力與感悟能力。同時,教師也要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平等與尊重,在重視對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
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言文時,教師應該先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的高低不同會影響學生對文本閱讀速度的快慢這一點。因而,在講解這一篇課文時,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教師可以事先將文章中的重點語句勾畫出來,讓理解速度慢的學生先體會這些重點語句的含義和領悟其中所表達的思想,并進行全文閱讀和翻譯。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整篇文章的各個部分進行總結,總結出中心含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分享,讓他們進行翻譯展示,并與同學分享自己對這一段話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每組一個段落,在組內相互翻譯,從而共同總結出段落主旨。這兩種方法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推動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師要告訴學生,當遇到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可以和教師一起討論。如此一來,教師便能在尊重學生自我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接受其他學生不同的觀點意見,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深刻地理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可選擇性的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對文章的主要部分進行自我思考,并跟上課堂進度。同時,這種方法還提升了學生輸出表達的能力,極大地推動了學生將自己的觀點敘述出來。此外,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既能讓學生交流與分享不同的意見,還能確保學生的共同進步,從而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達的機會,促進學生共同成長。
五、 結語
總之,閱讀作為貫穿語文學科的關鍵模塊,教師應該充分予以重視,要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而為了使閱讀教學能夠發(fā)揮更大的教學作用,教師可以進行趣味性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度,同時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關注學生整體的共同進步,最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幫助學生自我成長,為國家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熟林.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初探[N].貴州民族報,2020-08-18(B03).
[2]王燕.初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研究[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69.
作者簡介:
林金定,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第二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