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昊
建設“巴馬候鳥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實證研究*
韓世昊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5)
運用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tǒng)計法,根據“巴馬候鳥人”聚居地的實際情況,梳理確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容,對“巴馬候鳥人”對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及滿意度評價進行調查,分析“巴馬候鳥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以滿足“巴馬候鳥人”需求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對策,以期實現“巴馬候鳥人”公共體育服務的均衡發(fā)展。
巴馬候鳥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實證;研究
巴馬以其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眾多的長壽人口而聞名海內外,吸引了大批為了尋求健康生活方式、擺脫病患困擾而有規(guī)律地遷徙到巴馬進行聚居的人群,這類人群就是本文研究的“巴馬候鳥人”。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近年來每年到巴馬休閑養(yǎng)生的候鳥人達到了10萬人次,其中也有較多的候鳥人選擇長期聚居在沿盤陽河流域地帶,他們的到來促進了巴馬當地旅游業(yè)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對當地的公共服務問題也是一種挑戰(zhàn),特別是“巴馬候鳥人”需求迫切的公共體育服務的問題。2019年8月10日由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實施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積極開展省、市、縣三級聯創(chuàng)活動,逐步推動公共體育服務在地區(qū)、城鄉(xiāng)、行業(yè)和人群間的均等化發(fā)展。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重點扶持革命老區(qū)、民族地區(qū)、邊疆地區(qū)、貧困地區(qū)發(fā)展全民健身事業(yè)”[1]。聚焦“巴馬候鳥人”這一特殊人群所在民族地區(qū)的公共體育服務問題,進一步完善“巴馬候鳥人”聚居地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有利于促進這一特殊人群在巴馬健康養(yǎng)生,更好地落實全民健身的國家戰(zhàn)略,助推健康中國建設發(fā)展。
本文以“巴馬候鳥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為研究對象,結合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內容,對“巴馬候鳥人”聚居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狀況、現存問題進行研究。
采用問卷調查對“巴馬候鳥人”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和對聚居地公共體育服務的情況進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483份,回收率為96.6%,有效問卷468份,有效率為96.9%。并采用數理統(tǒng)計方法對相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探討完善“巴馬候鳥人”聚居地公共體育服務的新思路。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滿足公共體育需求的相關要素所構成的有機整體,由政府部門引導供給,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為目的,向人民群眾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相關行為[2]。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對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研究的視角不同,很多都結合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成要素,對供給主體、保障機制等方面展開研究。結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依據公共體育需求的結構,提出了“巴馬候鳥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5個內容:場地設施服務、體育活動服務、體育指導服務、體育信息服務和體質監(jiān)測服務。
“巴馬候鳥人”來到巴馬這一上天遺落人間的凈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追求健康和更好地養(yǎng)生,調查中發(fā)現有1/3的“巴馬候鳥人”在聚居地居住3個月以上,較多的“巴馬候鳥人”常年居住在巴馬,被當地人稱為“新巴馬人”。他們除了日常到百魔洞打水、吸氧享受生態(tài)環(huán)境外,參與體育鍛煉也是較多人的功課。在關于“巴馬候鳥人”對科學體育鍛煉促進健康養(yǎng)生態(tài)度的調查結果(圖1)中發(fā)現,非常同意能夠更好地促進健康養(yǎng)生有297人,占比63.46%,同時表示同意這一觀點的有164人,占比35.04%,持其它態(tài)度的占比不到2%。表明大多數“巴馬候鳥人”在享受得天獨厚自然條件的同時,贊同體育鍛煉能夠更好地促進健康養(yǎng)生的觀點,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較高,且能夠合理安排日常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和時間。
圖1 “巴馬候鳥人”對科學體育鍛煉能促進健康養(yǎng)生的態(tài)度(N=468)
體育鍛煉場所是個體進行體育鍛煉的保障,體育鍛煉場所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3]。通過調查,“巴馬候鳥人”通常在聚居地附近的小公園、足拉屯廣場和沿河步道參加體育鍛煉,他們對集體性公共場地設施的需求較大。如圖2所示,對候鳥人活動中心、廣場/公園的需求尤為迫切,均達到200人以上,將近一半的被調查者表示很需要。由此表明,他們比較傾向于在人員聚集的開放性場所參與體育鍛煉,便于參與集體活動和結交新的朋友。
圖2 “巴馬候鳥人”體育鍛煉場所需求程度(N=468)
由圖3可知,參與候鳥人協會組織和自發(fā)組織的形式占比較大,分別是42.09%和36.32%,由此可見,候鳥人協會組織開展體育活動的次數較多,影響力較大;而參與文體站組織的活動人數較少,可見政府部門針對“巴馬候鳥人”組織的活動較少,尚未重點關注這一特殊人群的公共體育服務問題,提供服務的內容較少。同時也反映了“巴馬候鳥人”參加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相對單一,內容上也比較單調。
圖3 “巴馬候鳥人”參與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N=468)
科學專業(yè)的體育鍛煉指導能降低運動風險,減少運動損傷的發(fā)生[4]。在對“巴馬候鳥人”體育指導內容的需求程度調查(圖4)中發(fā)現,“巴馬候鳥人”對科學鍛煉知識的需求程度最高,整體需求率達到了90.17%,只有3%的人表示不需要這方面的指導,可見需求極為迫切;對運動技術指導的需求程度相對較高,整體需求率為87.39%,只有4%的人表示不需要,其不會影響到他們的體育鍛煉;對運動損傷康復和鍛煉計劃制定的需求程度較高,整體需求率在70%左右。由此可見,有80%以上的“巴馬候鳥人”對以上體育鍛煉指導服務的需求比較大,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指導是影響他們高質量開展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進一步了解得知,他們現階段所受到的指導都是鍛煉經驗豐富的候鳥人提供的,很少接受過體育專業(yè)人員的指導,對科學參與體育鍛煉的知識匱乏。而從科學運動的角度而言,個體進行運動時皆需受到科學的指導,尤其是對于“巴馬候鳥人”這一特殊群體來說,更需要接受科學運動的指導。
圖4 “巴馬候鳥人”體育指導內容的需求程度(N=468)
圖5 “巴馬候鳥人”對體育信息服務內容的需求程度(N=468)
有效傳播體育信息可以改善人民群眾健康的體育價值觀,擴大體育運動群體,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尤其是對于一些特殊群體來說,他們的空閑時間較多,且缺乏一定的體育鍛煉指導,因而他們的體育知識大多來自體育信息的傳播[5]。如圖5所示,“巴馬候鳥人”對體育信息服務需求廣泛,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其中對體育鍛煉知識傳播的需求程度較高,整體需求率為85.47%,居首位,其次是對運動營養(yǎng)知識的需求,整體需求率78.63%,由此表明“巴馬候鳥人”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有著較高的關注度,在關注體育鍛煉知識的同時也注重運動營養(yǎng)知識等外界體育信息的獲取。
體質監(jiān)測能夠更全面、更直觀地反映人體最基本的體質狀況,幫助人們了解自身的體質狀況、健康水平和疾病傾向,并可以根據監(jiān)測結果設計科學合理的運動處方和營養(yǎng)處方,達到保持和提高自身體質水平的目的。若能為“巴馬候鳥人”提供體質監(jiān)測服務,可以及時了解他們的體質健康水平,并針對性地提供體育鍛煉指導,更好地促進他們參與體育鍛煉。通過了解發(fā)現,這類人群暫未接受過體質監(jiān)測服務,但進一步調查得知(如圖6),他們對體質監(jiān)測服務所有指標的需求程度相對均衡,其中對標準體質對比、健康水平評估的需求程度較高,整體需求率將近80%,表明希望得到體質監(jiān)測的相關服務。
圖6 “巴馬候鳥人”對體質監(jiān)測服務的需求程度(N=468)
根據“巴馬候鳥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內容的調查發(fā)現,“巴馬候鳥人”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整體滿意度不高,不滿意的比例超過了滿意的比例。如圖7所示,對體育場地設施、體育活動組織、體育指導服務、體育信息服務、體質監(jiān)測服務很滿意的人數分別是43人、41人、43人、27人、32人,很滿意率均在10%以下;對以上服務內容滿意的人數分別是81人、107人、93人、65人、65人,滿意率均在23%以下。由此可見,建立和完善相關服務內容是建設“巴馬候鳥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
圖7 “巴馬候鳥人”對公共體育服務內容的滿意度評價
4.1.1體育場地建設的針對性不強
雖然巴馬已初步完成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五個一”工程,即在每個行政村建一個體育中心、一座戲臺 、一棟綜合樓、一支農民籃球隊和一支農民文藝隊,開創(chuàng)了村級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模式,但針對“巴馬候鳥人”建設的體育場地設施較少,不能滿足“巴馬候鳥人”日常參與體育鍛煉的需求;雖然當地政府也針對“巴馬候鳥人”建設了沿河步道,但配套服務設施不健全,整體的利用率較低。
4.1.2體育活動組織與指導缺乏專業(yè)性
“巴馬候鳥人”的體育活動組織機構不健全,面向他們組織的體育類活動較少,他們參與當地組織的體育類活動的頻次較少,與當地體育活動組織機構的融合性較差,歸屬感不強;參與體育鍛煉缺乏有效指導,參與組織指導他們體育鍛煉的大多數是體育鍛煉經驗豐富的候鳥人,指導的內容僅限于運動技能提升,涉及運動營養(yǎng)、運動康復等方面的內容較少,缺乏專業(yè)性。
4.1.3體育信息傳播及體質監(jiān)測的力度不夠
“巴馬候鳥人”獲取體育信息的途徑較少,主要通過聚居地展板和所在協會的群通知獲取,目前存在體育信息傳播方式單一、傳播內容針對性不強、傳播主體缺失的問題;組織體質監(jiān)測的宣傳力度不夠,主動服務的意識不強,“巴馬候鳥人”主動參與體質監(jiān)測的意識不高,未能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氛圍,影響了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科學性。
4.2.1加強頂層設計,謀劃新思路
一是要統(tǒng)一規(guī)劃,合理布局,完善巴馬瑤族自治縣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完成各要素的建設計劃及落實方案,特別是“巴馬候鳥人”聚居較多的區(qū)域。并發(fā)揮體育主管部門的作用,把體育部門的行為真正成為政府的行動。二是體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相關體育政策、法規(guī)的學習,調研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借鑒先進經驗,積極推進“巴馬候鳥人”這一特殊群體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政府職能。
4.2.2建設多元供給,推進梯度建設
建立縣鄉(xiāng)村三級聯動機制,充分發(fā)揮供給主體的主導地位,即縣級負責確定“巴馬候鳥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制定計劃、做出建設決策;鄉(xiāng)級負責制定實施計劃的方案、貫徹建設理念;村級負責落實建設方案、及時反饋工作進度及問題。為社會企業(yè)提供優(yōu)惠政策,提高服務的效率,引導社會企業(yè)加入供給服務主體,優(yōu)化服務環(huán)境,提升服務質量。發(fā)揮非營利性組織的作用,豐富服務內容,即鼓勵體育社團、體育協會等社會組織參與到“巴馬候鳥人”體育鍛煉指導、體育活動組織、體育信息傳播等工作中,使服務更加靈活,更加便捷。
4.2.3因地制宜,提供針對性服務
根據“巴馬候鳥人”體育鍛煉的需求情況,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方法,集中建設廣場、公園、體育活動中心等公共場所,并在他們居住的庭院提供健身器械,使他們享用更加便捷的公共體育服務。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指導團隊的建設,定期組織培訓、比賽,及時傳播體育信息,督促他們參加體質監(jiān)測,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實現“我運動,我健康,我長壽”的目標。
[1]國務院.《體育強國建設綱要》.[EB/OL].[2019-09-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2]李靜.試論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1):62-65.
[3]李建華.嵌入式養(yǎng)老視域下城市社區(qū)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20.
[4]丁申楠.健康上海戰(zhàn)略下社區(qū)老年體育服務供給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8.
[5]王希玉.老年體育服務體系的理論建構[J].當代體育科技,2014,4(32):116-117.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ma Migratory Workers"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HAN Shihao
(XingJi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Liberal Arts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5, Guangxi, China)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20KY54005)。
韓世昊(1985—),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