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華 律海濤 王治國
張謇救亡圖強之競技體育思想與歷史貢獻
王立華1律海濤1王治國2
(1.南通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2.大連海洋大學 體育部,遼寧 大連 116023)
研究張謇競技體育思想,發(fā)現(xiàn)張謇在國家危難時刻以救亡圖強為宗旨,提出了競技體育思想,包括:以體育競賽,促進諸生之進境;競賽可察德育,可察各校校風;倡導女子體育,支持女子競技等。其歷史貢獻包括促進女子身體解放,推社會進步之風;推動競技體育發(fā)展,助力遠東運動會;推動群眾體育發(fā)展,改地方文弱之風。張謇的競技體育思想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在當今對中國體育的發(fā)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體育;救亡圖強;思想
張謇,清末著名教育家,他在研究西方教育和日本教育后,不僅引進西方運動項目,而且還向西方學習先進的培養(yǎng)理念,在列強入侵、國家危難時刻,張謇以救亡圖強為根本目標,在學生教育中提倡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就體育而言,他認為體育競賽可促進學生積極進取,于是他以家鄉(xiāng)南通為平臺,從人、才、力方面大大支持南通學生參加競賽,為中國學生踏上世界舞臺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在競技體育發(fā)展的同時,還推動了群眾體育的發(fā)展、女子體育的發(fā)展,促進了南通社會積極、向上、健康的發(fā)展。
清末民初,在內(nèi)憂外患、國衰民弱的惡劣環(huán)境中,學生的身、心狀態(tài)不容樂觀,張謇作為教育家對學生的發(fā)展憂心忡忡,經(jīng)過研究與考察,張謇發(fā)現(xiàn)體育競賽對培養(yǎng)學生進取精神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他發(fā)現(xiàn)運動會能培養(yǎng)學生“高尚之思想,自立之志氣,文明之公理,尚武之精神”[1]。但是,只有在普及的情況下才能廣泛開展運動競賽,以達運動會培育優(yōu)美之道德、自強之精神和尚武強國之目的,張謇在師范學校運動會演說中指出:“夫課程之訂定,既須適應世界之大勢之潮流,又須顧及本國之情勢?!盵2]所以,他從1902年創(chuàng)辦第一所學校開始,就將體育(時稱體操)列入學生必修課程,以后在所創(chuàng)建的370多所學校中均設有體育課程,在國內(nèi)民眾還不了解體育具體是什么的情況下,張謇先生已經(jīng)在南通各級各類學校中普及體育課程,甚至與時俱進,不斷的豐富體育課內(nèi)容,包括體操、武術、田徑、球類、游泳等。張謇指出:“今日為體育之競賽者,以促諸生之進境,翼年勝一年。”[2]在他創(chuàng)辦教育二十多年中,南通學校體育競賽開展的如火如荼,首推各校舉辦的運動會,如南通代用師范附屬小學每年組織“游藝會”、南通中學每年組織田徑運動會、南通女子師范學校經(jīng)常舉行網(wǎng)球比賽、南通學院醫(yī)科在北公園舉行游泳競賽大會等。次在舉辦各校聯(lián)合運動會,如1905年舉辦地方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1907年通州師范學校(今南通師范)及附屬小學舉辦模范運動會、1913年騎岸鄉(xiāng)召開小學聯(lián)合運動會。此后大、中學校,每隔一年在公共體育場舉行聯(lián)合運動會。張謇不僅積極提倡競賽,還身體力行參加競賽,1922年在第二屆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會中,70歲的張謇和三哥張詧應邀參加比賽為運動會助興,這對學生、教師和圍觀的民眾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運動競賽的普遍開展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培育作用。
張謇對學生的德育非常重視,為了培養(yǎng)“健全之國民”,他在教育中提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理念。從順序看,張謇將“德”放在了教育之首,可見其對德育的重視程度。1915年,張謇在《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旨趣書》中的教育方針也展現(xiàn)出其“德育第一”理念之事實,他提出:“一、注重學生道德,以養(yǎng)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學生身體之健康,以養(yǎng)成勤勉耐勞之習慣。三、注意實地練習,以養(yǎng)成切實應用之智識。”[3]張謇倡導德育,其思想除體現(xiàn)在教育方針中,還在其參加的校友會、畢業(yè)典禮、賽會等各類演說中有所呈現(xiàn),如1918年,張謇在縣立高等小學運動會演說中便指出:“今日為全縣高等小學第一次在公共體育場開運動會……。學生平日所受之體育,至此表見。第平日所受者不一致,則今日所表見者亦不一致,而將來畢業(yè)之升學遂有參差,是于學業(yè)上甚有關系。且運動雖為體育,可以觀察各校之德育,并可以觀察各校之校風。宜為適量之道行,不宜為逾分之爭競。勝者不可長驕,負者正可加勉。望各生注意焉。”[3]張謇認為學校教育中的“德育”成效能在賽場上展現(xiàn)出來,而體育競賽中展現(xiàn)的體育道德品質(zhì)不僅表現(xiàn)在競賽的一瞬間,也會遷移到學生的生活中和學校的教學中,所以張謇認為競賽不但能檢驗出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而且能檢驗出學校的德育成果,能檢驗學校的校風。為避免錦標主義的風氣,踐行誠實守信的原則,他鼓勵學生獲勝不能驕傲,失敗不能氣餒,勉勵大家自強。賽會上體育選手勇往直前、刻苦努力、鉆研技戰(zhàn)術、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公平競賽的體育道德品質(zhì)是運動員成功登上更高舞臺的關鍵要素之一,南通師范的學生運動員最終能登上遠東運動會的舞臺便是最好的詮釋,當他們手捧獎杯注視國旗升起的時候,民族自豪感和尊嚴感油然而生,愛國主義情懷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男尊女卑的觀點由來已久,清末民初,面對內(nèi)憂外患、積貧積弱的國家,孫中山指出“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將強身健體上升到國家強大的高度,先進的愛國知識分子認同孫中山先生的觀點,并積極投入強國保種的建設中,一向主張“武備圖強”的張謇也受孫中山觀點的影響,張謇指出:“學之不明,而千百年來女界乃獨罹其黑暗?!辈⒎e極倡導女學,認為“女子得與男子享同等之教育”[1]。1906年,張謇首創(chuàng)南通女子師范學校——通州女子師范學校(后改為南通女子師范學校),之后又創(chuàng)建了女子師范附屬小學和張氏女子兩等小學。在女校中,張謇將體育課程設為必修課,且課程內(nèi)容豐富,包括兵操、體操、游戲、球類和田徑。為充分滿足女學生的需求,張謇不惜重金聘請日本教師——森田政子來南通擔任女子師范學校和扶海宅家塾等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隨著民眾對女師教育的認可,女學生入學人數(shù)急劇增多,導致學校教學場地嚴重匱乏,為滿足大量女學生上學的需求,張謇從1905年到1913年共9年時間,前后共投入35萬元三遷校址,最終學校遷至南通第一公共體育場附近,所以,女師學生的身影頻繁出現(xiàn)在公共體育場,這里有豐富的體育設施:籃球場、田徑場、排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室等,另有高梯、平臺、滑臺、秋千、木馬、浪橋、旋板等,女師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使她們身心發(fā)展受益匪淺,使本校體育課教學、訓練、競賽和課外體育活動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和提高。女師學生打破舊俗,在體育場競技已成為常態(tài)化,如南通女子師范經(jīng)常舉行網(wǎng)球比賽、1919年南通中等以上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專設女子體育項目。在張謇的推廣和支持下,女子競技水平不斷提高,1924年張謇派運動員(包括南通女師運動員)參加第三屆全國運動會,這是中國女子正式參與全國性競技比賽的開端[4],提高了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1935年江蘇省五區(qū)運動會在南通舉行,參賽男、女運動員共203人,比賽項目有田徑、足球、籃球、網(wǎng)球、排球等,南通獲得田徑男、女總分及四個球類項目的第一名。最令人振奮的是畢業(yè)于南通女師并就讀于南京學校的嚴南陔選入國家女排隊,于1923年參加了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南通女子競技水平可見一斑。
張謇在通州女子師范學校的開學演講中說:“謂世茍文明,學不可遺女子……女子無學,則家庭教育不良,家庭教育不良,則社會趨向不正[1]?!睆堝勒J為世界上的文明與女子受教育直接相關,一個家庭中女性沒有受教育,則家庭教育就會受影響,從而使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發(fā)生偏離。張謇突破舊俗的阻礙創(chuàng)建了女子師范學校、女子小學及幼兒園等,充分顯示了張謇對女性受教育的重視。為了改變“女弱”的舊風氣,在女校中同樣開設體育課,張謇提倡“德立、體健,可以進言學術[3]”“德、智、體三育并重”“謀體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養(yǎng)”[5]等思想在女子學校教育中同樣有著鮮明的滲透感。張謇為女性創(chuàng)設的運動環(huán)境不僅限于學校,還有學校之外的社會建設——公園,張謇建設的“五公園”之一——東公園就是專為婦女及兒童所建設的,并特地前往美國購置游戲器材,他之所以設立公園是因為“學校日漸擴充,風俗日益澆薄,賭博固妨害社會,然影響所及,又豈僅為社會而已哉?何謂不敢茍簡之設備?即建筑之始,須立定種種之方針,而期其必完之謂也?!币陨详愂龀浞直砻髁藦堝乐\社會整體發(fā)展的大局意識,他為了“從婦女解放和教育實踐方面積極推進女子教育和女子體育[6]”,不僅高薪聘請外國女體育教師授課,而且還委派體育教師到國外學習;不僅普及女子體育課程,而且積極組織競賽;不僅重視女子強身健體,而且重視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1924年為參加在武昌舉行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南通女子師范學校運動員在張謇的支持下開始積極備戰(zhàn),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運動會女子運動員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全國比賽現(xiàn)場,這不僅標志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而且也標志著對近代社會變遷的推動。
1911年,張謇在《中央教育會開會詞》中指出:“今日我國處列強競爭之時代,無論何種政策,皆須有觀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當之手段,然后得與競爭之會,而教育尤為各種政策之根本?!盵3]張謇認為與列強競爭要制訂好的教育政策,而他所指的競爭當然也包含體育的競爭,張謇從辦教育開始(1902年)到去世(1926年)前后二十多年時間里,推動了南通體育事業(yè)從無到有到強的崛起過程,如他將體育設為必修課;將體育課從幼兒園(男、女)到大學(男、女)進行普及;鼓勵校內(nèi)競賽、倡導校際競賽、支持省級比賽,資助參加全國運動會和遠東運動會。南通競賽成績?nèi)諠u卓越,屢見報端,如1916年《通海新報》(地方報紙)就報道了南通師范學校參加江蘇省立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勝場獨擅,已喧傳滬上各報”;1918年該校再次參賽,《通海新報》報道“運動成績實為江南各校之冠,錦標幾被奪得”,張謇在普及基礎上開展體育競賽,不僅促進了南通運動水平的提升,而且在中國近代體育的發(fā)展中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1915年,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中國總成績排名第一,這屆運動會“開中國自古以來未有之奇觀”,國民在觀看體育競賽中,體現(xiàn)了國家民族的尊嚴感和自豪感,這是形成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因素[7]。張謇派南通中學四年級學生去參觀,學生們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愛國主義情懷。1921年上海又舉辦了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中國總成績排名第二,張謇這次派百名小學生去表演武術并被拍成紀錄片。會長王正廷賽前發(fā)表演說:“運動之進步與否,不僅關系個人,實為國家強弱之樞紐,蓋有健全之身體,而后有振奮之精神,國民能具此種精神,何功不可成?”遠東運動會被賦予了深刻的政治意義,成為展現(xiàn)國家強弱的重要舞臺,這也是張謇為什么支持競技體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谒呢暙I,張謇被推任為第五屆遠東運動會名譽會長。其子張孝若說:“我父很主張拿軍國民教育挽救民族的懦弱和造成國家的強盛。民國十年(1921年),遠東運動會在中國舉行,公推我父做名譽會長,他立刻答應??梢娢腋柑岢w育的殷切了[8]?!?923年,南通健兒倪約求、徐維賢和徐彥儒等到日本參加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回國后張謇和江蘇督軍為他們頒發(fā)“東亞健兒”錦匾,勉勵他們?yōu)閲鵂幑鈁9]。為備戰(zhàn)下屆遠東運動會,張謇很快“發(fā)起中等學校第七次遠東運動會預備會,先設辦事處于南通師范[10]”??傊?,張謇作為體育運動的提倡者、推行者和引導者,在國際舞臺上,以不斷提升的競賽成績?yōu)樽鎳鴴甑脴s譽和尊嚴,為中國體育運動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
張謇認為“國家之強弱須以國民之強弱為轉移,世界各國未有民弱而國強者[1]。”他認為民強應在國強之先,使民族變強就要推動群眾體育發(fā)展,進而達到強國目的。張謇深知對于“民智未開”的群眾來說,率先推展體育運動難度之大,為了消解這一難度,張謇采取了各種措施:第一、創(chuàng)建公共體育場,以鍛煉地方人民之體格,增進健康,間接以助社會各種事業(yè)之發(fā)展為宗旨[11]。體育場的日常工作包括指導來場練習之各球隊、田徑隊以及婦孺游戲等,并組織武術公開表演,籍以引起民眾對于國術的興趣[12];另外張謇還建了五公園,園中也設置了非常豐富的體育設施,供群眾健身。第二、身先垂范鍛煉身體,據(jù)張謇的兒子張孝若回憶:“我父生平認為,外人稱中國為‘東亞病夫’,固極可恥……。然而看到國人一種萎靡不振、不講體育習性,也十分的痛恨。所以他自身固然是起居有節(jié),而步行時很多,借以鍛煉筋骨,幾十年如一日[8]?!钡谌⒚看芜\動會前發(fā)表演說,宣傳體育的作用,如1917年,他在南通代用師范附屬小學第四屆運動會開幕式上說:“本校歷來運動會皆與校友會同時,所以使校友知教育與運動之關系。德國勝法,畢士麻克執(zhí)教鞭而指之曰,戰(zhàn)勝之斯仍在斯也?,F(xiàn)今德國能勝競勝列強,未始不由于此[3]。”闡明開展人民體育運動的重要性。第四、通過關愛運動員擴大群眾對體育的關注,1918年南通縣舉辦高等小學聯(lián)合運動會,運動員140余人,觀眾達千人?!皬垎堇蠈τ诖舜胃咝÷?lián)合運動會頗為贊許。特于閉會之次日,邀請全體運動員,游覽五公園并于是日下午演劇以助興[11]。”第五、鼓勵各界人士組織競賽,提高競技水平,如1924年元旦“如皋泰興兩同鄉(xiāng)會比賽四項球類,足球3:0,如皋勝;籃球5:12,泰興勝;單人網(wǎng)球如皋勝,雙人網(wǎng)球泰興勝,臺球如皋勝[13]。”又如1924年11月,“南通商界,近頗注意運動,有春季運動會,臺球比賽等。近有李亦民君,更發(fā)起組織籃球隊,已有二十余人加入[14]。”由于張謇對群眾體育的重視,南通一改往日文弱之風,助力社會各種事業(yè)之發(fā)展,呈現(xiàn)出健康向上的生活景象。
[1]張謇.張謇全集(4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62-630.
[2]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6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383-384.
[3]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4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88-363.
[4]王玉立.中國近代女子體育的興起與發(fā)展[J].山東體育科技,2004(2):41.
[5]李明勛,尤世瑋.張謇全集(5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55-366.
[6]何敘.張謇體育觀的理論淵源[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59.
[7]張斌,谷晨.體育的遷移價值及影響它的教育因素:讀馬約翰《體育的遷移價值》[J]. 體育文化導刊,2005(6):63.
[8]南通日報數(shù)字報紙文章.許曉燕:張謇體育觀[OL].http://epaper.ntrb.com.cn/new/NTRB/html/2016-09/08/content_84859.htm.
[9]周至碩.南通近代體育的開拓者張謇[J].檔案建設,2013(9):43.
[10]易淑六. 體育消息:南通體育消息[J]. 教育與人生, 1923(7):11.
[11]南通教育界消息:運動會之余興[N].教育周報,1918(202):18-19 .
[12]夏祖坊.本省各縣體育場概況:南通縣立公共體育場[J].體育研究與通訊,1933(3):234.
[13]淑.八大學足球志:南通球訊[J].教育與人生,1924(13):11.
[14]淑.體育消息:南通最近體育消息[J].教育與人生,1924(16):11.
Zhang Jian's Competitive Sports Thought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Saving the Nation and Striving for Strength
WANG Lihua, etal.
(Sports and Science Colleg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6SJD890013);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12TYB004);南通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15WB15)。
王立華(1978—),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