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銀紅, 趙小敏, 胡朝鳳, 潘會琴
(1.匯川區(qū)松林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貴州 遵義 563121;2.遵義市種植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 貴州 遵義 563000)
依托茅臺酒為引領的醬香白酒工業(yè)的強勢崛起,遵義市酒用高粱種植面積逐年增長,其中種植密度是保證高粱全苗壯苗奪取高產優(yōu)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一穴三株”栽培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兩株栽培方式,在增加株數的同時,也改善了通風透光條件,使高粱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生長,植株生長健壯,光能利用率高,有效地增加了干物質的積累,發(fā)揮了密植增產作用。為探索適宜的播種密度,總結酒用高粱栽培管理技術,進一步提高其產量和質量,保障醬香白酒原料的有效供給,本試驗于2020年在遵義市匯川區(qū)開展田間試驗。
選用“紅纓子”高粱品種,該品種由貴州紅纓子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選育而成,2008年通過貴州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是全國唯一通過有機認證的高粱品種,也是國酒茅臺指定的有機高粱品種[2]。
1.2.1試驗地點
試驗地安排在匯川區(qū)松林鎮(zhèn)中南村周昌德戶土中,黃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前作空地,海拔980 m。
1.2.2試驗設計
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29 m2,小區(qū)長5.8 m寬5 m,漂浮育苗,一穴三株栽培,試驗設4個處理分別為,A:90 045株·hm-2,行距83.3 cm,窩距40 cm,每小區(qū)共栽261株,栽6行,3行栽14窩,3行15窩,每窩3株;B:120 060株·hm-2,行距83.3 cm,窩距29.4 cm,每小區(qū)共栽348株,栽6行,4行栽19窩,2行20窩,每窩3株;C:151 110株·hm-2,行距83.3 cm,窩距23.8 cm,每小區(qū)共栽438株,栽6行,4行栽24窩,2行25窩,每窩3株;D:180 090株·hm-2,行距83 cm,窩距20.8 cm,每小區(qū)共栽522株,栽6行,每行栽29窩,每窩3株。田間排列詳見表1。
表1 田間排列
1.2.3田間管理
選用160孔聚乙苯乙烯光沫塑料盤,用高錳酸鉀對盤進行消毒,再裝上基質肥,每盤裝2 kg左右,每孔播2~3粒種子,播完后用木板輕壓苗盤表面,達到苗盤平整,使種子陷入營養(yǎng)土基質中,用基質適當蓋種后將盤放入營養(yǎng)池內漂浮,然后每12盤加用專用苗肥300 g。苗棚內溫度控制在20~28 ℃,棚內溫度不得超過35 ℃。2葉1心時間苗,每孔留2株。移栽前1周開始煉苗。苗長至4葉時即可起苗移栽,起苗時應注意防止傷根,除去病苗、弱苗、雜苗。移栽時施清糞15 000 kg·hm-2+600 kg·hm-2有機肥。移栽成活后,結合查苗補苗,用清糞水15 000 kg·hm-2追施一次活棵肥,移栽后一個月左右,結合中耕除草追施清糞水1 000 kg·hm-2,并適時收獲。
1.2.4觀測方法
試驗收獲前每小區(qū)取3點,每點取10窩作為樣品,按照常規(guī)要求進行考種,收獲時分小區(qū)單收和單稱計算重量。 所有數據調查均以小區(qū)為單位,測量的性狀及方法如下:
1) 生育期記載:記載好高粱各時期日期(播種期、出苗期、拔節(jié)期、孕穗、抽穗期、開花期、乳熟期、成熟期、收獲期)。
2) 病蟲害調查:以小區(qū)為單位,采用五點取樣法,每點隨機選取10株高粱調查。抽穗期后調查植株病蟲害發(fā)生程度。
3) 農藝性狀調查:株高、穗長、穗粒數、穗實粒數、千粒重、有效穗數。以上指標每小區(qū)不低于10個數據,并計算理論產量。
4) 產量:直接將小區(qū)的產量分收后稱重,折算單產。
1.2.5數據統(tǒng)計分析
調查指標均以小區(qū)為單位,采用Excel 201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作圖,采用DP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對各個處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表明,區(qū)組內差異不明顯,未達到0.05顯著水平;處理間差異顯著,F值大于0.01水平,為差異極顯著。
表2 方差分析
由表3可知,同等條件下,在一定密度范圍內(90 045~151 110株·hm-2)隨密度的增加高粱產量逐漸升高,以A處理產量5 205 kg·hm-2為基數,B、C處理的產量分別為5 718.9 kg·hm-2、5 815.5 kg·hm-2,增幅分別為9.9%、11.73%,其中, C處理增加尤為明顯。當超過一定的密度(151 110株·hm-2)后,產量急劇下降,D處理產量為5 126.7 kg·hm-2,較A處理減產78.3 kg,減幅為1.5%,較前一密度C處理減產688.8 kg,減幅為11.73%。根據顯著性分析,各處理之間產量差異顯著, B、C處理和A、D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而A、D處理之間無顯著差異,同樣B、C處理之間也無明顯差異。由此說明,同等條件下,在密度為151 110株·hm-2以內,隨密度增加產量隨之增加,大于該密度后產量急劇下降。
表3 紅纓子產量及多重比較
從表4看,同一品種不同密度處理的全生育期并未受到影響,均為158 d,但拔節(jié)期和抽穗期隨著密度的增加逐漸延遲。播種至拔節(jié)期A、B、C、D處理分別需75、76、77、78 d,播種至抽穗期分別需107、108、108、111 d。
表4 生育期動態(tài)
從表5可知,由于不同密度條件下對紅纓子高粱的經濟性狀影響較大。從株高、穗長來看,隨著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長逐漸減少;從單穗粒數來看,隨著密度的增加單穗粒數逐漸減少,以A處理為基數,分別減少204.4、546.8、779.6粒;千粒重隨著密度的增加逐漸減少,以A處理為基數,分別減少1.03、2.1、4.62 g;有效穗隨著密度的增加逐漸增加,以A處理為基數,分別增加1 995、3 996、5 160穗。
表5 經濟性狀
由表6可知,不同密度條件下,紅纓子高粱均無倒伏和絲黑穗病。高粱芽、紫斑病、大斑病在一定密度范圍內(10 074株·hm-2)發(fā)生情況相同,程度均為輕度發(fā)生,當超過該密度后為中度發(fā)生;粘蟲、炭疽病并隨密度的增加發(fā)生明顯變化,均為輕度發(fā)生;玉米螟在密度為12 006株·hm-2時,有輕度發(fā)生,低于此密度時,均無發(fā)生。
表6 病蟲害發(fā)生情況
試驗結果的各項指標表明,在一定密度條件下(10 074株·hm-2),紅纓子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此密度范圍內,病蟲害不會隨密度的增加而加重,當超過這一密度后,單產反而急劇下降。與此同時,病蟲害也急劇加重。由此密度試驗說明,紅纓子一穴三株栽培方式在匯川區(qū)種植密度以9 000萬~10 000萬株·hm-2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