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花
(贛州師范高等??茖W校 江西贛州 341000)
根據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等院校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人才培養(yǎng)體系,發(fā)揮每一門課程育人作用,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想建設。通過語文教學,在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科學精神、人文素養(yǎng)、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對高校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協(xié)同育人的思政教育理念,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模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互滲透,形成協(xié)同育人模式,將以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8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西方發(fā)達國家加大了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滲透,部分青少年受到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逐漸形成了精致利己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以及享樂主義思潮,影響到大學生的擇業(yè)觀、價值觀[1]。從2004年開始,國家開始加強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高校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2014年開始逐漸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方向轉變,探索全員、全過程育人模式。堅持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高校要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任務開展教育。注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家國觀、擇業(yè)觀,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課程思政建設打破了過去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教育脫節(jié),大學生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觀割裂問題,將公共課程、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密切聯(lián)系,形成教育合力,達到全過程、全員育人的目的。
大學語文。大學語文是以人文素質教育為目的的課程,主要以學習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為目的,具有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等多種教育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學習大學語文,讓大學生了解和認識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學、美學,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鑒賞能力,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信心。
思政政治課程與大學語文德育之間的關系。思政政治課程和大學語文屬于不同的學科,但是兩者都側重大學生思想、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兩者育人目的是一致的。其次,大學語文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學習優(yōu)秀的作品,感受到作者的愛國思想,懲惡揚善的美好愿景,作品中帶有人文價值導向和教化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挖掘語文教材的德育材料,將其運用在課堂教學,有助于擴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路徑,豐富教學方法,是德育重要的補充。思想政治課程教育主要側重學生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等顯性目的,語文德育具有隱性特點,讓學生通過閱讀優(yōu)秀的語文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在日常生活中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2]。在教學過程中,要挖掘語文教材的隱性政治資源,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升高校育人效果。
做好課程思政頂層設計。思政課程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不是一門學科或者某一個專業(yè)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項系統(tǒng)性、綜合性的工作,高校必須建立課程思政的長效機制。高校建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小組,由高校黨委書記或者校長擔任小組組長,分院主管領導作為副組長,教務部、行政部、學生工作處等多個部門負責人作為小組成員,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角度出發(fā),協(xié)調各個部門、各個學科的關系,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位,實現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實現全員、全過程的育人模式[3]。其次,不同高校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校園文化,高校必須結合自身的定位和特色,打造具有特色思政課程,提高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在課程設置、課程標準、課程考核、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調整,確保各項工作與課程思政建設相適應。大學語文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德育的重要途徑。通過頂層設計,明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各個部門、教師的責任,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實到實處。
整合大學語文教材資源,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十九大提出深入挖掘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在現代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讓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活力。大學語文教材設置了大量中國優(yōu)秀古代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蘊含豐富的人文思想、愛國情懷、道德情操,在教材中的篇幅比較多。要充分發(fā)揮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則需要整合大學語文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大學語文教材的思想政治元素,并結合時代精神,對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思想觀點等進行現代化的解讀,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擇業(yè)觀、愛情觀,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家國情懷,鼓勵當代大學生樹立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時代精神,以及追求真善美的美好品質[4]。以四大名著為例,在學習《紅樓夢》的時候可以講述紅樓夢追求純真的愛情、尊重女性及眾生平等的情懷;《三國演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英雄主義情結;《水滸傳》路見不平、拔刀相見助的俠義精神。其次,在選擇語文教材內容的時候,必須把握當代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想狀況,選擇適合大學生認知水平的教材內容。比如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婚戀觀,可以開展“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你認為最好的愛情是什么樣的?”“你希望你的伴侶是什么樣的人?”等大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從而將古代文學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婚戀觀和世界觀。
豐富教學方法。傳統(tǒng)語文教學教師側重語文知識的講解,主要以講解式教學模式為主,授課形式比較單一,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無法到育人效果?;诘掠繕耍髮W語文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運用分組討論、案例分析、微課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習曹植的《洛神賦》,里面用大量的詞匯和修辭手法表現了洛神的形體美、容貌美、儀態(tài)美。學習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容貌對女孩子是不是最重要的?在討論中,讓學生明白一個人的美不僅僅是容貌美,還有心靈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其次,在信息時代,語文教學也要與時俱進,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搜索網絡語文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并結合語文教學需求,在語文教學實施微課,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教學體驗,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學模式[5]。微課短小精悍、教學知識點比較少,適合碎片化閱讀方式,學生可以將微課下載下來,在智能手機直接觀看,解決語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提高大學語文教師思想政治水平。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傳道授業(yè)前首先需要明道、信道,才能完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因此,高校語文教師必須成為先進思想的傳播者、堅定民族信仰、堅持馬克思主義道路,才能成為大學生成長道路的引路人。因此,大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從思想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之余,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關注國內外局勢,了解國家黨政方針,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其次,認真研讀語文教材,挖掘語文教學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和語文人文要素結合起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其次,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實現課程思政與語文相互銜接。
大學語文是高校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工具課程,集人文教育和學科教育為一體,主要以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為載體,對學生進行精神、思想、道德等全面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著天然優(yōu)勢。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充分挖掘語文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提高大學思政教育質量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