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曉莉,陶 黎,熊 梅,何 東,林 娟,侯 錚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 610000)
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種單克隆漿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其發(fā)病占惡性腫瘤的1%,占血液系統(tǒng)腫瘤的13%[1]。即使靶向藥物、免疫療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多種治療方案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臨床[2-3],MM仍無法完全治愈,大部分患者最終仍會因疾病的進展、復發(fā)而治療失敗[4]。已有研究表明,血管新生在腫瘤發(fā)生、轉(zhuǎn)移中發(fā)揮關(guān)鍵作用,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是調(diào)節(jié)血管新生細胞因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5]。白細胞介素-37(IL-37)是近年研究的熱點,它通過抑制腫瘤血管新生[6]、調(diào)節(jié)轉(zhuǎn)導和轉(zhuǎn)錄激活因子3(STAT3)激活等發(fā)揮抗腫瘤作用。已有研究表明,IL-37在肝癌[7]、肺癌[8]、結(jié)腸癌[9]等實體腫瘤中通過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發(fā)揮抗腫瘤作用。但目前有關(guān)IL-37是否參與MM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guān)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通過比較不同國際分期體系(ISS)分期MM患者,化療前后血清IL-37、VEGF、乳酸脫氫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變化,以探討其與MM發(fā)生、發(fā)展的關(guān)系,旨在為臨床尋找簡單易操作并且可靠的MM腫瘤負荷、病情分期及近期療效評價指標。
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初診MM患者62 例(MM組)納入本研究,男38例,女24例;年齡36~76歲,中位年齡59歲;IgG型34例,IgA型17例,IgD型2例,輕鏈型9例,所有病例診斷均符合《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修訂)》診斷標準[10]。根據(jù)ISS進行分期[11]:Ⅰ期11例、Ⅱ期19例、Ⅲ期32例。MM組62例患者接受化療,其中43例接受硼替佐米聯(lián)合地塞米松(BD)方案化療: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地塞米松20 mg/d,第1~2、4~5、8~9、11~12天,每21天為1個療程。另外19例MM患者接受長春新堿+阿霉素+地塞米松(VAD)方案化療:長春新堿0.5 mg/d,第1~4天;阿霉素10 mg/d,第1~4天;地塞米松40 mg/d,第1~4、9~12、17~20天,每28天為1個療程。經(jīng)4個療程化療后參考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MWG)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估(2016版)[12],其中完全緩解(CR)17例,非常好的部分緩解(VGPR)21例,部分緩解(PR)20例,疾病進展(PD)4例。另外,納入性別、年齡相匹配的健康體檢者28例(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38~72歲,中位年齡54歲。本研究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標本采集和制備
MM組患者采血時間為化療前和化療4個療程后,對照組于體檢當日采集血液標本。分別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10 mL(肝素抗凝),其中5 mL 經(jīng)2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提取的血清置于Eppendorf管中,標記編號后儲存于-80 ℃冰箱凍存,待測定IL-37、VEGF水平,另外5 mL標本置于抗凝管中搖勻,經(jīng)離心分離血清后當日完成血清LDH、β2-MG水平測定。
1.2.2檢測方法
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IL-37、VEGF水平(試劑盒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驟:取出板條,留一空白孔,其余孔加入血清標本或不同濃度標準品50 μL,加入50 μL生物素標記的抗體;蓋上模板后進行震蕩混勻,經(jīng)過37 ℃溫育1 h后洗滌3次,加入80 μL酶結(jié)合物;37 ℃溫育30 min后洗滌3次,加入100 μL底物;再37 ℃溫育10 min,避光,最后取出酶標板,加入終止液,在450 nm波長處讀取吸光度值(A值)。使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chǎn))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LDH、β2-MG水平。
MM組血清IL-37水平低于對照組,VEGF、LDH、β2-MG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IL-37、VEGF、LDH及β2-MG水平比較
不同ISS分期MM患者血清IL-37、VEGF、LDH及β2-MG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Ⅲ期MM患者血清IL-37水平低于Ⅰ期和Ⅱ期MM患者,血清VEGF、LDH、β2-MG水平高于Ⅰ期和Ⅱ期MM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期MM患者血清IL-37水平低于Ⅰ期MM患者,血清VEGF、LDH、β2-MG水平高于Ⅰ期MM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ISS分期MM患者血清IL-37、VEGF、LDH及β2-MG水平比較
化療后,MM患者血清IL-37水平高于化療前,血清VEGF、LDH、β2-MG水平低于化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MM患者化療前后血清IL-37、VEGF、LDH及β2-MG水平比較
對不同療效MM患者血清IL-37、VEGF、LDH及β2-MG水平進行比較,其中PR、PD期MM患者血清IL-37水平明顯低于CR患者,VEGF、LDH、β2-MG水平均明顯高于CR患者(P<0.05);VGPR患者血清β2-MG水平明顯高于CR患者(P<0.05),血清IL-37、VEGF、LDH水平與CR患者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不同療效 MM患者血清IL-37、VEGF、LDH及β2-MG水平比較
將62例MM患者化療前后血清IL-37和β2-MG進行Pearson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顯示血清IL-37與β2-MG水平呈負相關(guān)(R2=0.737,P<0.05),見圖1。
圖1 MM患者化療前后血清IL-37與β2-MG水平的相關(guān)性分析圖
MM是由于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產(chǎn)生,進而導致的終末器官損傷性疾病。IL-37在模擬研究中被發(fā)現(xiàn),是最新命名的白細胞介素-1(IL-1)家族細胞因子,屬于IL-1家族的7號成員[13]。IL-37在漿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調(diào)節(jié)性T淋巴細胞等細胞中均有表達[14-15],能夠抑制多種促炎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發(fā)揮作用[16-17]。近年來,研究還發(fā)現(xiàn)它參與肝癌[18]、宮頸癌[19]、胰腺癌[20]等多種實體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在腫瘤中,IL-37可促進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抑制腫瘤血管新生和調(diào)節(jié)STAT3激活,通過抑制腫瘤增殖、遷移等多種方式發(fā)揮抗腫瘤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血管新生在腫瘤發(fā)生、轉(zhuǎn)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1]。腫瘤血管隨著正調(diào)控因素增強其生成不斷增加,現(xiàn)有研究認為VEGF是促進血管生成能力最強的細胞因子,能夠直接刺激內(nèi)皮細胞(ECs)分裂增殖的血管ECs有絲分裂原,參與誘導腫瘤血管生成[22]。VEGF在實體腫瘤生長浸潤和轉(zhuǎn)移中的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血清VEGF水平升高提示腫瘤可能在短期內(nèi)復發(fā)或轉(zhuǎn)移[23]。同樣也有研究顯示,VEGF與血液系統(tǒng)腫瘤相關(guān),在急性粒細胞白血病[24]、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5]、骨髓增殖性腫瘤[26]等患者中也發(fā)現(xiàn)VEGF水平明顯升高。因此,本研究通過檢測不同分期、化療前后MM患者血清IL-37、VEGF水平變化,探討其與MM發(fā)生、發(fā)展的關(guān)系。
本研究中,MM患者體內(nèi)IL-37呈低表達,采用ELISA法檢測MM組和對照組血清IL-37水平,結(jié)果顯示,初診未治MM患者血清IL-37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且Ⅲ期MM患者血清IL-37水平明顯低于Ⅰ期和Ⅱ期。上述結(jié)果提示,IL-37水平與MM患者腫瘤負荷及疾病分期相關(guān),與LI等[27]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還分別檢測了MM患者化療前后IL-37水平,發(fā)現(xiàn)化療后IL-37水平明顯升高,化療后CR期患者IL-37水平明顯高于PR、PD期患者,提示可以通過檢測血清IL-37水平變化預估MM患者近期化療療效。
VEGF是腫瘤生長和浸潤的關(guān)鍵細胞因子,已有大量研究證實VEGF水平可以作為實體腫瘤病理分期、療效評價、預后預測的重要指標之一。β2-MG是由機體有核細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蛋白,代謝活躍的腫瘤細胞可以大量分泌β2-MG,國內(nèi)外研究表明其能反映骨髓瘤細胞增殖活性,已經(jīng)成為判斷MM患者腫瘤負荷、疾病分期的重要指標之一[28]。血清LDH水平常與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生存期相關(guān),高水平LDH是MM患者的不良預后因素[29]。本研究同期檢測了血清VEGF、LDH、β2-MG水平變化,結(jié)果顯示,MM患者血清VEGF、LDH、β2-M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Ⅲ期MM患者VEGF、LDH、β2-MG水平明顯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提示血清VEGF、LDH可以和β2-MG一樣作為MM患者評估腫瘤負荷及疾病分期的參考指標。本研究還分別測定了MM患者化療前后VEGF、LDH、β2-MG水平,發(fā)現(xiàn)化療后明顯降低,且化療后CR期MM患者VEGF、LDH、β2-MG水平明顯低于PR、PD期MM患者,提示血清VEGF、LDH、β2-MG水平可以作為臨床評估MM患者化療療效的指標,與金曉娜等[30]研究結(jié)果一致。
β2-MG能夠反映骨髓瘤細胞增殖活性,是公認的MM腫瘤負荷、疾病分期、預后評估的可靠指標之一。本研究發(fā)現(xiàn),MM患者血清IL-37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在化療后MM患者血清IL-37水平明顯上升,疾病緩解程度越深,IL-37水平上升越明顯,且血清IL-37水平與β2-MG水平呈負相關(guān),提示IL-37和β2-MG一樣,對MM診斷分期、病情變化和近期療效的評估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血清IL-37、VEGF、LDH和β2-MG可能在MM發(fā)病機制中有重要作用,血清IL-37、VEGF、LDH和β2-MG水平變化與腫瘤負荷、疾病分期、近期療效相關(guān),并且上述指標檢測簡單快速、易操作,可能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有利的實驗室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