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闖 中山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在建工程所在地區(qū)澇災頻繁發(fā)生,現有排澇設施排澇能力不足,一旦遭受澇災,將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損失。安徽省蕪湖市無為大堤某在建泵站工程,排澇標準為20年一遇,排澇流量近60m3/s,工程等別為Ⅱ等,投入運行后,將會大大提高排澇片區(qū)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同時改善該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入汛以來,受多地持續(xù)強降雨影響,長江水位快速上漲。沿江鳳凰頸閘下水位更是高達15.21米,超過1998年歷史最高洪水位。受長江持續(xù)高水位影響,作為無為大堤的外護圩及防洪屏障,惠生聯(lián)圩于7月11日出現潰口,潰口長度約110米?;萆?lián)圩潰口引發(fā)長江洪水倒灌,使在建工程所在堤段直面長江大洪水的考驗。
受新冠疫情影響,工程施工進度相對滯后,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雖然穿堤建筑物已完成澆筑并及時復堤,但復堤后短時間內就面臨特大洪水的考驗,仍然存在較大風險:一是新堤在持續(xù)高水位條件下自身的穩(wěn)定狀況;二是新堤與老堤結合處、穿堤建筑物與堤身結合處等作為大堤防滲體系的薄弱面,本身也存有一定的安全風險。此外,堤內泵房基坑開挖較深,與堤前形成較大水頭差,根據現場巡察情況,局部位置出現了翻砂鼓水現象。鑒于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原有度汛方案已難以滿足現狀水情對大堤防洪安全的要求,為確保大堤萬無一失,保障圩內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表1 各土層物理力學指標表
本次計算模型采用新建工程所在堤段斷面形式,新堤回填段堤頂高程15.2米(1985國家高程基準,下同),頂寬10米,兩側坡比為1:3,堤身采用粘性土填筑。根據現場水位監(jiān)測結果,堤外水位最高時達11.3米,基坑地勢低洼,高程為-2.0米。期間,通過采取工程搶險措施,從原河道中引水入基坑,使得基坑內水位到達6.0米。在這種邊界條件下,復核大堤的安全穩(wěn)定狀況。邊坡抗滑穩(wěn)定計算各土層物理力學指標依據地質勘察報告建議值選取,如表1。
2.2.1 抗?jié)B穩(wěn)定分析
通過計算在設計洪水持續(xù)時間內浸潤線的位置、出逸點及出逸比降,分析土體發(fā)生滲流變形或滲透破壞的可能性,為下一步及時采取對應工程措施提供依據。結合地質勘測資料,新堤地基存在連續(xù)的不透水粘土層,故本次計算按不透水地基均質土堤滲流公式計算:
式中,q為單寬滲流量,m3/s·m;K為滲流系數,m/s;H1、H2分別為上、下游水位;h0為下游出逸點高度;m1、m2分別為上、下游坡度。
在此特定工況下,計算結果表明,堤坡出逸比降為0.57,滲流量為0.11m3/d,基本滿足穩(wěn)定要求,但出逸比降已接近允許值,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進行處理。
2.2.2 抗滑穩(wěn)定分析
本次穩(wěn)定計算采用瑞典圓弧滑動法進行,采用有效應力法,計算公式參照《堤防工程設計規(guī)范》公式;
式中:W為土條重量,KN;Q、V為水平和垂直地震慣性力,KN;u為作用于土條底面的空隙壓力,KN/m2;a為條塊重力線與通過此條塊底面中點的半徑之間的夾角,°;b為土條寬度,m;Q、V分別為水平、垂直地震慣性力(V向上為正,向下為負),KN;c’為土條底寬的有效凝聚力,KN/m2;為有效內摩擦角,°;MC為水平地震段慣性力對圓心的力矩,KN·m。
計算結果表明,在這一非常運行條件下,土堤邊坡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值為1.26,滿足穩(wěn)定設計要求。
在本次防汛搶險過程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組織管理制度和應急響應機制,包括人員日常值班巡堤、技術人員實時觀測、專家應急小組方案制定、搶險隊伍落實見地等,從發(fā)現問題到解決問題一整套完備的工作流程。本文重點總結了為解決本工程遇到的實際問題,所采取的一系列緊急工程措施。后續(xù)實踐證明,措施及時,效果良好。
在發(fā)現基坑出現冒水情況后,第一時間組織工作人員進行搶險工作。經專家分析論證,為保證大堤安全穩(wěn)定,堤內外水頭差不宜超過5米。在堤外水位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從河道抽水的方式,迅速抬高基坑內的水位,從而降低堤內外水頭差,有效的減小滲透壓力。由于基坑所在位置地勢低洼,需對基坑四周進行培土加高才能滿足坑內水位要求。通過連夜施工,在最短時間內修筑起一道高約1.5米、頂寬約6米的子埂。其中,利用現場開挖出的淤泥,沿子埂內側鋪設約0.6米厚的淤泥層,并在上面覆蓋土工膜,整體作為一道隔水層,減少基坑內水體外滲,維持基坑內水位平穩(wěn)。采用多組水泵抽水方式,將泵房右側河道內的河水注入基坑內,水位抬升至預定高程后,僅保留一臺水泵作為備用,通過對基坑內的水位定時觀測,發(fā)現基坑內水位因外滲而出現下降時,及時啟用備用水泵及時補水。同時,采用架設浮橋、乘坐小船等方式,將中粗砂、碎石等反濾料精準投放在鼓水點。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基坑內鼓水點由原來的二十多個逐漸降低至個位數,并且冒水程度也得到了大幅緩解。
為確保大堤萬無一失,在新回填堤段外搶筑一道圍堰。新修應急圍堰長300多米,設計頂寬6米,可保證各施工機械協(xié)同作業(yè),水下填筑作業(yè)采用兩端進占法進行施工。圍堰主體采用塊石、碎石混合料填筑,外江側坡面采用防滲材料進行處理,增大其抗?jié)B性。外圍堰修筑完成后,結合水泵抽排措施,將圍內水抽排至外江,從而降低新堤外側水位。通過對新堤采取這種“外降內抬”的措施,大大的削減了大堤兩側的水頭差,這對維護堤防的安全穩(wěn)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結合防汛搶險工程實例,分析計算了在建工程所在堤段在特定洪水條件下的安全穩(wěn)定狀況,為后續(xù)進行科學決策、做好防汛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參考。通過科學的人員組織,采取“外降內抬”等工程措施,多措并舉,有力的保證了大堤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