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趙永昌
6年前,河南省商水縣平店鄉(xiāng)劉橋村由于偏僻落后、交通不便、群眾收入較低、發(fā)展緩慢等因素,被確定為省級重點貧困村。
如今,劉橋村道路四通八達、產業(yè)遍地開花,群眾收入顯著增加,生產生活環(huán)境日趨改善,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2020年9月,俺村138戶612人已全部脫貧。”劉橋村黨支部書記盧偉說,“全村廣大群眾依靠外出務工、漁網加工、大棚蔬菜、個體商貿四大支柱收入,90%以上的都蓋起了樓房、60%以上的購買了小汽車,可謂是跨過了‘貧困橋’奔上了‘小康道’啊!”
迎著冬日的暖陽,漫步在劉橋村各個村莊街道,只見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到老百姓家門口。小孩在街道上踩起了平衡車,各種運輸車輛、家庭轎車緩慢穿行,一派和諧舒暢的景象。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yè)興。”商水縣公路局派駐劉橋村第一書記張宏偉如是說。“我們商水縣按照脫貧奔小康中長期規(guī)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縣鄉(xiāng)兩級通力協(xié)作,把優(yōu)先解決入村道路、斷頭路、生產路、自然村主街道作為首要任務,群眾出行條件逐年改善?!睆埡陚ソ榻B道。
據統(tǒng)計,近年來,劉橋村修通了5條跨村路,修通了40多條主次街道,修通了1條500米的斷頭路,修通了1條490多米的生產路。全村僅修路一項總投資就達830多萬元。其中,群眾捐款修通巷道有13條共2000多米,村內道路硬化率達95%。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群眾要致富,產業(yè)是基礎。“我們在產業(yè)發(fā)展上,因戶制宜、多輪驅動,既注重高效規(guī)模農業(yè)發(fā)展又注重二三產業(yè)發(fā)展。目前,全村形成了大棚蔬菜、漁網加工兩大特色產業(yè),群眾個體經營、外出務工收入不斷提高?!北R偉說。
村民在劉橋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口跳廣場舞
劉橋村蔬菜大棚
“俺建了兩座8畝地的大棚日光溫室,每年種植優(yōu)質豆角、西紅柿、瓠子等反季節(jié)蔬菜,一個大棚年收入10多萬元……”正在大棚內忙碌的村民趙高峰高興地介紹道?!班l(xiāng)村干部幫俺辦理了5萬元金融貸款,修通了蔬菜基地的路,俺依靠大棚蔬菜種植已脫貧致富,以后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脫貧戶凌國政、趙心蓮夫婦高興之情溢于言表。
走進村內的一家漁網加工廠,車間內一派繁忙景象。據廠長盧學德介紹,所有漁網都是訂單生產,采取的是“工廠+固定工+分散加工戶”經營模式。廠里現(xiàn)有固定工20多人、分散加工戶120多人,年產各種規(guī)格漁網30多萬條,年創(chuàng)產值280多萬元,工人月收入1500元左右。
據統(tǒng)計,劉橋村外出務工人員有710人,省外務工300人,省內務工410人,年創(chuàng)收300多萬元;個體經營戶有70多戶,戶均年收入700多萬元;村里發(fā)展合作社2個,特色產業(yè)基地8個。2020年,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
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廣大群眾攜手同步奔小康?“對于最后一批脫貧的特困戶必須特殊照顧。一是靠政府保障兜底;二是靠產業(yè)幫扶帶動;三是靠公益崗位增收?!北R偉脫口而出道。
“我平常打零工,加上生態(tài)護林員的工資每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48歲的村民單連民對穩(wěn)定脫貧很有信心?!皼]有共產黨,我可能就無法擺脫貧困,感謝黨和政府對俺貧困戶的關懷,脫貧了今后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這是村民盧滿倉的心里話。由于他家庭極其困難,村里給他媳婦周榮安排了保潔員公益崗位。
截至目前,劉橋村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有210多人,村里給在家有勞動能力的26名貧困群眾提供了各種公益崗位。這些公益崗位有的按月發(fā)工資,有的按“年薪”計酬,資金來源由相關部門全供。永久性的公益崗位,已成了最后一批脫貧戶的“鐵飯碗”。
經濟發(fā)展了,物質富裕了,群眾更加崇尚優(yōu)美舒適、開心快樂的精神生活。盡管時值隆冬季節(jié),每到早晨或晚上,小游園內、文化廣場上總會看到散步休閑、跳廣場舞的村民。村干部胡艷華說:“目前,村里有3個秧歌腰鼓廣場舞隊,參加的婦女有120多人?!?/p>
如今,漫步在劉橋村大街小巷,街道干凈有序,夜晚路燈明亮,垃圾桶整齊擺放,隔三差五有人清運。“過去,垃圾遍地,雜物亂堆亂放,既不美觀又不衛(wèi)生。這幾年,環(huán)境搞得好,大家都養(yǎng)成了垃圾不落地的習慣……”幾位村民異口同聲地說。
為了改善群眾生活環(huán)境,2016年以來,劉橋村大力開展清潔家園、美麗鄉(xiāng)村建設。通過積極動員廣大干部群眾義務勞動,共清運垃圾雜物30多噸,栽植綠化樹700多棵,改造坑塘4個,全村呈現(xiàn)出了路凈樹綠、景美人和的美麗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