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榮
摘要:怎樣基于翻轉(zhuǎn)課堂讓習作課堂變得更加高效呢?在翻閱了一些理論書籍以后,結(jié)合自己的幾輪習作課例研究,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微課鋪墊,施教前明確習作任務;精選素材,激趣中迸發(fā)習作智慧;梯度設計,過程中實現(xiàn)因材施教;自學互助,體驗中形成多元評改。在此期間筆者注重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借助于信息技術(shù)手段,讓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貫穿習作教學全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翻轉(zhuǎn)課堂”中日漸成長。
關鍵詞:翻轉(zhuǎn)課堂?微課?習作教學?評價
當今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和計算機技術(shù)在教育領域中的普及和應用,使翻轉(zhuǎn)課堂成為常見的教學模式,從而改變了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提高了授課的效率。所謂翻轉(zhuǎn)課堂,我的理解是發(fā)揮學生自主性,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生本課堂的提出、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翻轉(zhuǎn)課堂使課堂回歸本真。課堂上,老師們更注重的是引導、發(fā)現(xiàn)和關注的過程,這一理念在小學習作課堂中實踐效果更明顯。那么,怎樣引導孩子在習作課前更加有效地自學和準備習作素材,讓習作課堂變得更加高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微課鋪墊,施教前明確習作任務
翻轉(zhuǎn)課堂模式下的小學習作教學,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需要考慮更多環(huán)節(jié),考慮得更細致。一節(jié)習作課,教師yid 首先確立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jù)學生的學困點進行環(huán)節(jié)設計,這些都需要老師在上課之前進行研究,才能保證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三年級的一節(jié)習作課《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動物》,這次習作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觀察,抓住細節(jié)進行描寫。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習作的重點,也是習作的難點,習作的時候很多孩子也無法用文字進行具體表述。在制作微課的時候,我截取了動畫片《貓捉老鼠》的一段視頻,設置問題啟發(fā)學生:小貓奔跑時的動作和老鼠逃跑時的動作有何不同?可以怎樣準確描述?猜測它們當時的心理,將看到的情景具體化。如此,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不再千篇一律。
通過習作課例研究發(fā)現(xiàn),只要將學習任務和目標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就會圍繞目標和任務選擇材料。學生為自己的課堂交流做好了準備,也會討論得更充分、更全面,習作教學的效果明顯變好。所以,在習作課前對學生進行目標滲透,更加利于對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行培養(yǎng),提高習作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精選素材,激趣中迸發(fā)習作智慧
翻轉(zhuǎn)課堂模式下的小學習作教學,需要學生在課前自學,老師指導學生自學選擇的素材和形式非常重要。三年級習作需要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將文章寫具體,寫生動。然而不少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不太善于觀察或者觀察不夠細致,很少捕捉一些細節(jié)。那么,怎樣在課堂中落實呢?這需要媒介和素材!
在教學習作《記一次有趣的活動》時,我把學校開展的運動會、演講比賽、足球比賽等活動,通過圖片或者小視頻的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重溫當時的場面和情景。這不但提高了他們習作的興趣,而且對他們習作思路的開發(fā)和感受都有很大的幫助。在此基礎上,我把視頻定格在某一特定的場景上,一遍看不仔細還可以看兩遍,還可以放慢鏡頭再看。比如足球比賽中某個人的表情和動作,可讓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如此書面表達也就有話可說了。
另外,在尋找習作素材的時候,我還參考了張祖慶老師的“微電影與習作教學”系列,這個系列有新意而有效益,又是學生們的興趣點。于是我果斷選擇《微電影 微寫作》作為習作研究范疇。微電影的選擇很關鍵,我選擇了大部分孩子感興趣的動物題材的微電影。我將制作好的動物題材的微電影,發(fā)到家長QQ群或微信群中,學生都很積極地去觀看。對于他們感興趣的微電影,哪怕多看幾遍,他們也依然興趣盎然。所以學生自學的時候可以反復觀看,反復思考。學生上課時發(fā)言的積極性很高,你方說罷我登場,氣氛熱烈。最后用文字生動表達,水到渠成。
所以,教師在課前針對學情確立教學目標后,選材更要慎重,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
三、梯度設計,過程中實現(xiàn)因材施教
翻轉(zhuǎn)課堂模式下的小學習作教學還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小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但完整地掌握一個知識點,尤其是習作中的寫作方法,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便要想辦法將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呈現(xiàn)梯度,讓孩子學習起來不那么費力。
結(jié)合我的習作教學,孩子特別喜歡看沈石溪的動物小說,而我的微電影選材就恰好和他們的閱讀內(nèi)容相關聯(lián),學生能很快地融入我的微電影中,從而降低了習作難度。接著便是微課的制作,知識點確定后,微課的設計和錄制,在形式上可以創(chuàng)新,這樣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微課的開頭就明確了學習目標,明確了觀察指導方法,并且為了降低難度,將微電影進行分割,指導學生分場面、分情節(jié)觀察。如出現(xiàn)一個動物活動特寫畫面,讓學生抓住動作、神態(tài)描寫,將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和文章中的細節(jié)描寫進行比較,發(fā)揮想象,幫助學生構(gòu)建寫作的畫面。在微課中學生不知道自己完成的程度如何,這正好是我們上課要解決的問題。根據(jù)學生的習作情況再分層指導,效果就更明顯了。
梯度的設置利于降低孩子的學習難度,步步為營,達到學與教的目標。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習得方法,建立信心,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自學互助,體驗中形成多元評改
翻轉(zhuǎn)課堂模式下的小學習作教學,不僅要保障學生整體的自學效果,還要做好對習作的評改,這就要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習作完成后,令老師最頭疼的事就是作文的批改,因為那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在習作等級和評語上費盡心思,絞盡腦汁,然而收效甚微。學生往往只關注等級,忽略評語和批注。于是,在課前我安排大家將完成的習作對照微課的要求,進行自主修改,然后小組之間進行討論,互評互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間的互相帶動,提高了班級整體習作水平。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學生教學生的時候,往往比教師的介入效果要好,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差別不大,所以在溝通的時候比較順暢,彼此容易接受。如在習作《秋天的圖畫》的修改課上,學生自學完成習作以后,教師讓全體學生參與修改一篇習作,人人參與,各抒己見,在評改中大家取長補短。
我還注重發(fā)揮合作組長的帶頭作用,先抽查了合作小組長的習作,對他們的習作進行簡單的反饋,并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小組長明白自己習作的優(yōu)點和不足,在此基礎上不斷地修改,達到合格為止。而后他們用同樣的方法降低要求去指導組內(nèi)困難的學生,對于小組長的建議學生更容易接受,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微課讓學生在自學互助的快樂氛圍中完成了習作的多元評改。真正的習作,就是在不斷地評改中完成的。因此,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寫作,更要教會學生評改。
以上就是我對基于翻轉(zhuǎn)課堂的小學習作教學的初探,“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蔽疑钪某跆酱嬖诤芏嗖蛔阒?,但我堅信“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新媒體新技術(shù)對教學的影響也在慢慢擴大,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便是根據(jù)不同的學情,慢慢放手,將學生培養(yǎng)成課堂主人翁。相信翻轉(zhuǎn)課堂會給習作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順應兒童天性,回歸作文本真。
參考文獻:
[1]周麗.借助翻轉(zhuǎn),跳出教材當創(chuàng)客[J].中國教學信息技術(shù),2017(10):1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