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貴
據(jù)國家癌癥中心2019年最新公布的癌癥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新發(fā)食管癌病例24.6萬,死亡病例18.8萬,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列全部惡性腫瘤的第六和第四位,約占全球的一半。中國為什么會成為食管癌的高發(fā)區(qū)?作為一種消化道腫瘤,它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無關系。
2016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溫度超過65°C的過熱飲品被列入2A類致癌物(很有可能對人類致癌)名單。這是因為,人體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蓋著一層柔軟的黏膜,正常情況下,口腔和食道的溫度多維持在體溫,也就是37℃左右,在接觸到75℃左右的食物時,嬌嫩的黏膜就會被輕度灼傷。長期飲用過熱的飲料后,可能會經(jīng)常燙傷口腔和食道黏膜,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癥反應,從而增加食道癌變的風險。2007—2010年,針對中國南方地區(qū)的一項病例對照分析顯示,平常有燙食習慣的人,罹患食管癌的可能提高了3倍。這種危險隨食飲食溫度的上升而上漲,那些自稱會吃“非常燙”東西的人,患食管癌的危險性是常人的8倍。
但食管是一個“感受度差的器官”,它發(fā)生燙傷后,人們往往察覺不到,因此,很多人因吞咽困難而就診時,可能已經(jīng)到了食管癌中晚期。所以,我們在日常進食時,最好將食物溫度控制在60℃以下;吃到燙食時,一定要吐出來,避免燙傷黏膜;對于豆腐、雞蛋、灌湯包這類中心較燙的食物,最好用筷子將其夾開、夾碎后再吃。
腌制食物是中國人的最愛,比如南方人喜歡吃腌肉、咸魚、臘腸,北方人喜歡吃腌酸菜等。這些腌制肉制品、泡菜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亞硝胺類化合物及其前體物質亞硝酸鹽。而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食管癌診療規(guī)范(2018年版)》中提到,我國食管癌高發(fā)區(qū)的主要致癌危險因素涉及致癌性亞硝胺及其前體物和某些真菌及其毒素。
因而,日常生活中要少吃熏制及腌制食物;若食用腌菜,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時機,咸菜和泡菜產生亞硝酸鹽的高峰出現(xiàn)在腌制的第七天,隔半個月后食用,其中的亞硝酸鹽會大大減少;食品保藏以冰箱冷藏為好,但也不要長期保存,最好現(xiàn)買現(xiàn)吃。
1996年刊發(fā)的一項關于河北省磁縣食管癌高發(fā)區(qū)居民糧食污染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當?shù)厥秤眉Z食霉菌污染嚴重,包括有黃曲霉、互隔交鏈孢、串珠鐮刀菌等污染,大部分都是致癌性的霉菌。對此,磁縣制訂了“改水、治廁、曬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癌措施。經(jīng)過40余年的有效防治,磁縣及周邊區(qū)域上消化道惡性腫瘤死亡率大幅下降,其中食管癌的死亡率下降尤為明顯。
過于堅硬、粗糙的食物,又或者是食物沒有經(jīng)過充分咀嚼,也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因為這些食物在經(jīng)過食管時,會損傷食管黏膜。雖然黏膜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但是在長期修復-損傷-再修復的過程中,就會發(fā)展為食管炎、癌前病變,細胞DNA發(fā)生變異的幾率越來越高。所以,進食時要細嚼慢咽,充分咀嚼后再下咽。
在《亞洲外科》雜志刊登的《食管癌:危險因素、遺傳相關性和治療》一文中,酒精已被確定為鱗狀食管癌的危險因素。每周平均酒精攝入量超過170克,患鱗狀食管癌的風險明顯增加。
以往大家對香煙危害的認知,都停留在了肺癌上。殊不知,香煙還會增加自身患食管癌的風險。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同時擁有吸煙、飲酒和基因類型差異等風險因子的人的食道癌發(fā)病率,是沒有任何一個風險因子的人的35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