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賀迪 戴姝艷
青春期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s)是青春期女性(<21歲)子宮內膜組織異位到子宮體以外的部位,臨床上以持續(xù)痛經,慢性盆腔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伴有生殖道梗阻的子宮畸形是青春期EMs發(fā)病主要原因之一,表現(xiàn)不典型,早期發(fā)病易就診兒科,極易誤診,漏診,嚴重威脅青少年女性身心健康[1]。本文對11例青春期EMs伴子宮畸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結合相關文獻探討其臨床特點及治療注意事項。
1.研究對象:
2011年10月—2018年8月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共收治青春期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53例,子宮畸形患者544例,其中青春期EMs合并子宮畸形患者11例,約占同期收治青春期EMs總例數(shù)20.8%,占子宮畸形患者總例數(shù)2.0%,年齡在11~20歲,平均年齡(16.8±5.8)歲,均為未婚女性,其中3例患者有性生活史。
2.研究方法:
(1)診斷標準。采用1997年美國生育學會(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法”(revised-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r-AFS)標準進行EMs分期。具體標準是:在腹腔鏡或開腹探查直視下,觀察內異癥病灶大小、部位、數(shù)目、粘連程度及有無卵巢內膜異位囊腫等并加以評分,根據(jù)評分進行臨床分期。I期(微型)1~5分,II期(輕型)6~15分,III期(中型)16~40分,IV期(重型)>40分。1998年AFS進一步完善了外生殖器、子宮頸及陰道畸形的分類。按1998年美國生育學會修訂的生殖道系統(tǒng)發(fā)育異常分類系統(tǒng)進行子宮畸形的分型。具體可分為7種類型:I型為不同程度的子宮發(fā)育不全或缺失;II型為單角子宮、殘角子宮;III型為雙子宮;IV型為雙角子宮;V型為縱隔子宮;VI型為弓形子宮;VII型為己烯雌酚相關異常。
(2)檢查及治療。所有患者均通過超聲及MRI輔助檢查進行診斷,81.8%聯(lián)合宮腹腔鏡(9例)或18.1%開腹手術(2例)治療,通過術后病理證實,符合青春期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標準,并進行術后隨訪。11例患者通過術后電話及門診隨訪1~5年,根據(jù)患者術后腹痛緩解情況,每6個月行超聲及婦科檢查。
1.一般特征:11例患者均為青春期女性,因周期性及非周期性下腹痛入院,其中2例患者入院時伴發(fā)熱,2例患者伴月經失調癥狀,1例患者伴腹瀉。
2.診斷過程:11例患者中,7例患者入院時已于外院檢查提示子宮畸形,另有4例患者以“盆腔囊腫/附件腫物”入院。11例青春期EMs患者經檢查提示均伴有子宮畸形,且子宮畸形均伴生殖系統(tǒng)流出道梗阻,以殘角子宮,雙子宮伴宮頸發(fā)育不良,陰道斜隔為主。子宮內膜異位部位以卵巢多見,為9例(81.8%),殘角子宮腺肌癥1例(9.1%),盆腔腹膜異位癥1例(9.1%)。根據(jù)r-AFS進行分期,II期3例(27.3%),III期6例(54.5%),IV期2例(18.2%),其中III期及IV期占總體為8例(72.7%)。9例患者術前完善CA125腫瘤標志物檢查,1例患者正常,8例患者不同程度增高,其中CA125大于200U/ml有2例(22.2%)。11例患者均行泌尿系超聲檢查,9例患者同時合并泌尿系統(tǒng)畸形,均為生殖系統(tǒng)梗阻側腎臟缺如。11例EMs患者病例資料詳見表1。
3.影像學檢查結果比較:11例患者均行盆腔超聲檢查,超聲結果提示殘角子宮2例,雙子宮8例,超聲檢查未發(fā)現(xiàn)子宮畸形1例,超聲漏診病例后行MRI檢查證實為殘角子宮畸形,雙子宮8例患者中合并陰道斜隔1例,此外,超聲診斷盆腔囊腫9例,子宮腺肌癥1例。10例患者行盆腔MRI檢查,結果提示殘角子宮4例,雙子宮6例,診斷雙子宮合并陰道斜隔1例,MRI診斷盆腔囊腫共9例,子宮腺肌癥1例。以術后確診行比較提示:超聲漏診殘角子宮畸形1例,殘角子宮誤診為雙子宮畸形2例;MRI檢查中,1例患者因殘角側子宮積血明顯增大,誤診為雙子宮,見表2。
4.治療情況:治療方式以宮腔鏡聯(lián)合腹腔鏡糾正生殖道畸形為主,合并卵巢異位囊腫及盆腔腹膜異位癥者,手術核除囊腫并給予相應治療。本組病例中,除前期2病例(18.1%)行經腹手術治療,其余9例(81.8%)均行腹腔鏡,宮/腹腔鏡治療。5例殘角子宮均行殘角側子宮切除術;3例雙子宮合并陰道斜隔行陰道斜隔切開術;2例雙子宮合并一側宮頸閉鎖行閉鎖側子宮切除術;1例雙子宮合并一側陰道閉鎖行閉鎖側子宮及陰道切除術。11名病例中行卵巢異位囊腫核除術9例,盆腔腹膜異位病灶電灼術1例,殘角側子宮腺肌癥切除術1例。
5.隨訪:11例患者術后隨訪過程中,10例患者自覺術后下腹痛較前明顯緩解,其中8例患者術后行輔助藥物治療(使用復合口服避孕藥者3例,GnRH-a者5例),用藥時間多為3~6個月,隨訪過程中均未見EMs復發(fā)。1例患者首次手術未徹底解除生殖道梗阻畸形,隨訪過程中因痛經未緩解,且卵巢異位囊腫復發(fā),行二次手術治療解除生殖道梗阻,術后并行GnRH-a治療6個月。提示存在生殖道梗阻的EMs患者解除流出道梗阻至關重要。
表1 11例青春期EMs合并子宮畸形臨床資料分析
表2 盆腔超聲及MRI在檢查EMs及子宮畸形診斷意義的比較
1.發(fā)病機制及起源
青春期EMs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先天生殖系統(tǒng)畸形導致生殖道阻塞并加重經血逆流,被認為是引起青少年EMs的主要原因之一[2],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初潮年齡過早、痛經早發(fā)史、家族遺傳史、哮喘史、母親妊娠相關疾病史(如子癇前期)等[3]。本組11例青春期EMs患者中,均為合并生殖道梗阻的子宮畸形,且9例患者同時伴有泌尿系統(tǒng)畸形。這是由于胚胎期生殖及泌尿系統(tǒng)同起源于中胚層,兩者發(fā)生發(fā)展有明顯的依存關系。另外,Deligeoroglou等對患有生殖道梗阻的子宮畸形進行腹腔鏡診治時發(fā)現(xiàn),75%的患者存在EMs[4]。Audebert 曾報道生殖道梗阻解除后,異位病灶能夠自然緩解甚至完全消失,從側面支持了Sampson 的“經血逆流學說”[5]。
2.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青春期EMs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周期性及非周期性下腹痛(62.6%),癥狀缺乏特異性,1/3患者可同時出現(xiàn)月經失調及消化道等癥狀,如月經量過多,腹瀉,便秘,腸痙攣[5]?;加蠩Ms的青少年,發(fā)病年齡早,但從出現(xiàn)癥狀到臨床確診時間較長,具有診斷延遲的特點,且誤診率及漏診率極高,常被誤診為闌尾炎,胃腸炎而收住院。
診斷上主要依賴于盆腔超聲及MRI。超聲因其簡單,經濟等優(yōu)點,為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子宮畸形的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但由于超聲圖像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差,診斷準確性較MRI相比略低[6],本組病例中,術后確診子宮畸形的診斷符合率,超聲為72.7%,明顯低于MRI的診斷符合率90.0%,且已有文獻證明MRI的后期重建能清晰地顯示子宮各部位形態(tài)結構,被認為是診斷子宮畸形的最佳方法[7]。綜上,對于存在嚴重痛經或慢性盆腔痛的青少年,我們要警惕青春期EMs的發(fā)生,盡早行超聲或MRI檢查,除外子宮畸形的發(fā)生。此外,要重視泌尿系統(tǒng)的檢查,以排除泌尿系統(tǒng)畸形。
對于血清學的檢查,可予患者完善CA125腫瘤標志物檢查,雖然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低,但動態(tài)檢監(jiān)測CA125有助于評估術后療效及預測復發(fā)。根據(jù)本組病例可見,早期(I/II期)EMs患者CA125升高并不明顯,但晚期(III/IV期)患者可見其CA125明顯增高,且CA125升高水平與r-AFS分期有關(見表1)。
3.治療
青春期EMs合并子宮畸形的治療要以矯正畸形,解除生殖道梗阻為主,同時保留患者生育能力,減少復發(fā)并提高生活質量。治療方案以手術治療為主,既往手術方式為傳統(tǒng)開腹手術,但創(chuàng)傷大,且預后差,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創(chuàng)傷[8]。隨著近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宮腹腔鏡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研究中,我們通過宮腹腔鏡聯(lián)合治療,在盡量不破壞處女膜的前提下,糾正子宮畸形并改善患者未來生育能力,在宮腔鏡下探查陰道及宮頸情況,可同時給予相應治療。腹腔鏡探查子宮形態(tài)及盆腔其他病變,根據(jù)實際情況切除畸形子宮[9],核除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對于散在的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病灶,行鏡下單極電灼處理,改善日后患者生育能力,由于雙子宮較其他子宮畸形有良好的受孕率,因此不建議行子宮矯正手術,僅解除生殖道梗阻即可。宮腹腔鏡聯(lián)合的微創(chuàng)治療,具有安全,有效等特點,同時術中需注意,個別畸形子宮因為宮腔積血或合并子宮腺肌癥,可能較正常子宮增大,術中要注意辨別,根據(jù)術前檢查充分評估,并結合宮腔鏡或探針探查判斷是否為正常宮腔,以免誤切?;巫訉m切除后,可考慮將圓韌帶固定于發(fā)育尚好的子宮上,以免日后發(fā)生另側子宮扭轉的可能。由于EMs合并子宮畸形患者病程長,診斷易延遲,多數(shù)無需急診應急處理,但若突發(fā)卵巢囊腫破裂等急腹癥時,應盡早明確病因并處理。
4.術后治療及隨訪
由于青春期EMs較成人更易復發(fā),因此,要注意術后治療及長期隨訪。術后適當輔以藥物治療可減少EMs復發(fā),可選用復合口服避孕藥(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 pill,COCP),并持續(xù)使用到患者懷孕為止,用藥時間可以選擇在術后立即服用或術后復查時開始。用藥前提是患者沒有該療法的禁忌癥即可。另外,左炔諾孕酮宮內節(jié)育系統(tǒng)(levonorgestrel releasing- intrauterine device system,LNG-IUS)也是術后可選擇的治療方式之一,雖然缺乏有關青少年使用的數(shù)據(jù),但其仍適用于年齡較大的已有性生活的青少年,并可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置入。對于已手術確診的≥17歲的青春期EMs患者,術后可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復發(fā),但由于長期GnRH-a的使用會導致骨質流失,所以GnRH-a的治療療程一般為3~6個月[10]。除術后藥物治療,長期隨訪同樣重要,術后患者應每6個月復查盆腔超聲1次,異常及時就診。
綜上所述,對于青春期伴有慢性盆腔痛或不規(guī)則下腹痛的患者,臨床診斷上要警惕有無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子宮畸形的發(fā)生,早診斷,早治療,促進青少年女性生育及心理健康,提高臨床醫(yī)生對青春期子宮內膜異位癥及子宮畸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