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追償權作為一種常見于債權債務關系中處理連帶債務人之間財產關系的制度,近年來開始在商業(yè)保險中得到廣泛應用,但由于《保險法》第四十六條①的規(guī)定,追償權并未在商業(yè)保險中的人身保險領域實行。隨著社會保障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成熟,追償權制度開始逐步被引入到社會保險領域:我國《社會保險法》第三十條、第三十八到第四十二條分別規(guī)定了基本醫(yī)療保險基金和工傷保險基金的先行支付和追償權制度。就工傷保險基金的先行支付和追償權而言,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制體系并未對其進行詳盡的規(guī)定,多為原則和統(tǒng)領性規(guī)則,缺乏明確的行使條件和運行程序等,這就導致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實施不暢、向致害主體追償困難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大量出現(xiàn)。本文基于現(xiàn)行工傷保險追償權制度進行分析,探究該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缺陷和程序條件模糊等實務漏洞,進而提出構建工傷損害可量化路徑等完善工傷保險追償權的對策,以推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實現(xiàn)其保證社會穩(wěn)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目標。
追償權引入我國社會保險領域,主要標志為《社會保險法》的頒布。該法第四十一條②和第四十二條③規(guī)定了工傷保險基金的追償權制度。工傷保險追償權,是指在職工因單位或者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且致害主體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后得以以自己名義向致害主體直接追償先行支付額的權利。
自《社會保險法》以及《社會保險基金先行支付暫行辦法》規(guī)定了社?;鸬淖穬敊嘀贫纫詠恚鞯厣鐣kU機構開始逐步探索追償權的實施路徑,多地亦結合實際情況出臺了相關的實施方案。然而,根據(jù)可查閱數(shù)據(jù)以及涉及工傷保險追償?shù)陌咐齺砜?,我國工傷保險追償權制度并未得到良好的執(zhí)行。就工傷保險基金收支而言,以2019 年為例,根據(jù)財政部數(shù)據(jù),2019 年我國工傷保險基金支出為800.66 億元,而本年度收入僅為804.68 億元[1],2019 年年度結余僅不足5 億元。就工傷保險基金的追償案例而言,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庫檢索案例可得,2020年度涉及工傷保險追償?shù)囊粚彴咐s為1104 個,但生效且可執(zhí)行案例僅為46 個;而通過對前述可執(zhí)行案例進行進一步的閱讀與篩選,在排除部分雇主向第三人追償?shù)陌咐?,屬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直接向致害主體追償?shù)陌咐齼H為28 個④。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工傷保險基金的追償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在收支近乎持平的情況下,成功追償?shù)陌咐攘葻o幾,這便對本就盈余不足的工傷保險基金的資金安全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威脅;另一方面,根據(jù)檢索,大多追償案例均涉及兩審甚至是再審程序,涉訴時間長、訴訟難度大?;诖?,分析我國工傷保險追償權的現(xiàn)存問題,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已是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當務之急。
1.工傷保險追償權的法律關系
根據(jù)工傷保險追償權的界定可知,工傷保險追償權是三方法律關系,法律關系的主體分別為勞動者即受害主體、勞動保險經辦機構即保險人以及致害主體即單位或第三人。其中,受害主體和保險人之間形成了工傷保險待遇的給付關系,受害主體和致害主體之間形成了侵權損害的債權債務關系,保險人和致害主體之間因其同受害主體的給付關系形成了直接追償?shù)拇磺髢旉P系。
2.工傷保險追償權的主體和對象
依據(jù)我國《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一條和第四十二條,就工傷保險追償權的主體而言,工傷保險追償權共有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工傷保險基金兩個主體;就工傷保險追償權的對象而言,其根據(jù)致害主體的不同而存在兩個追償對象,分別是單位和第三人。
工傷的性質決定了在大多數(shù)工傷糾紛中,單位往往是主要的致害主體。其作為法律上擬制的人格,主要對雇員承擔雇主職責。根據(jù)《社會保險法》的規(guī)定,單位應當及時足額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此種情況下則由工傷保險承擔工傷責任;單位未及時足額繳納工傷保險的,若發(fā)生工傷則應當由單位自負賠償責任。但是,由于實務中單位拒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情況較為常見,為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使其能夠得到有效和及時的救助與幫扶,通常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此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就取得了向單位這一致害主體追償?shù)臋嗬?,即單位便成為了工傷保險追償權的行使對象。
在實務中,工傷的致害主體并不往往是單位,因第三人原因造成工傷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對于因第三人原因導致的工傷,用人單位并不當然承擔工傷給付責任,而應當由第三人即致害主體承擔支付義務。然而,在第三人導致的工傷案例中,第三人多存在拒絕支付、支付不能甚至找不到第三人的情況,此種情況下同樣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取得向第三人追償?shù)臋嗬?/p>
但就第三人導致的工傷事故而言,對于致害主體“第三人”的范圍規(guī)定不明。基于《社會保險法》的內在邏輯分析,此處的“第三人”應該是指相對于用人單位的其他獨立的法律主體,但是該法對于單位內部的其他職工造成的工傷應當如何處理并不明確。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司法解釋,對于職工因職務行為侵害他人權利的,單位承擔該侵權行為的法律后果;對于職工故意或重大過失侵害他人權利的,單位和職工承擔連帶責任。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第三人為同單位職工的職務行為,致害主體視為單位;如果第三人為同單位職工的個人行為,那么仍然作為第三人侵權造成的工傷予以認定。
3.工傷保險追償權的性質
就工傷保險追償權的內在邏輯而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工傷保險基金是以獨立的第三人身份介入到存在于原致害主體同受害主體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之中,并因代為給付而當然取得了本應由受害主體行使的向致害主體求償?shù)臋嗬虼?,工傷保險追償權屬于代位求償權。同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在前述債權債務關系中因替代致害主體(債務人)承擔了給付義務而取得債權,故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向原債務人求償?shù)男袨槎裕kU追償權又屬于請求權。
雖然現(xiàn)行法律對工傷保險追償權的規(guī)定較為籠統(tǒng)和簡單,多為原則性規(guī)定,但其在實務運行過程中往往需達成一系列條件方可行使。工傷認定作為工傷保險追償權的前置程序,是工傷保險追償權的基礎和前提。就工傷的認定而言,其整體發(fā)展并不完備,仍然存在較為明顯和突出的問題,我國就此專門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在實踐中有專門機構進行專業(yè)判斷并予以認定,因此這里不再進行贅述。在勞動者所受傷害被認定為工傷后,方可正式進入工傷保險待遇給付階段,此時工傷保險追償權的前置條件亦開始運行。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1.致害主體不給付事實確定
工傷保險基金介入工傷事故的前提在于該事故中存在不給付的事實。無論是單位或是第三人作為致害主體,僅在其存在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亦或無法確定致害主體的情形下,工傷保險基金方可進行先行支付。出于保障勞動者可獲得及時救助的立法目的,以及防范實務中可能出現(xiàn)的對于“不給付”的理解偏差,全國人大法工委在《社會保險法》頒布后就“不支付”進行了專門釋義,釋義明確說明“不支付”是指“相關責任主體客觀上未及時支付,而不管其是否有能力支付”[2]。
由于致害主體存在單位和第三人兩種,不同致害主體不給付的情形也有所不同。對于致害主體為單位的不給付情形,《社會保險基金先行支付暫行辦法》 第六條第二款對其有明確的表述,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三種情形:一是單位法人資格喪失致使支付不能的;二是單位拒絕支付的;三是經司法程序救濟后仍舊不能獲得工傷保險待遇,法院出具中止執(zhí)行文書的。綜上可知,無論用人單位是客觀原因或是主觀拒絕,一旦造成了客觀的不給付狀態(tài),工傷保險基金就可對受害主體進行先行支付。對于致害主體為第三人的不給付情形,我國法律并未給出明確規(guī)定,《社會保險基金先行支付暫行辦法》 僅在第四條粗略規(guī)定了對于第三人侵權行為導致的工傷,受害主體或其近親屬在申請先行支付時將第三人不給付的情況予以告知。在實務中,對于第三人不給付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第三人主觀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或客觀支付不能,二是無法確定第三人。與單位作為致害主體相同,無論是何種情形導致的第三人不給付,工傷保險基金均可予以先行支付。
2.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完成
如前所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只有在代致害主體履行了給付義務后方取得以自己名義向致害主體進行追償?shù)臋嗬?,即要行使工傷保險追償權,必須待工傷保險基金向受害主體先行支付相應的費用完畢后。對于先行支付的范圍,由于“先行支付的范圍直接決定了追償權的行使范圍”[3],故我國法律因致害主體的不同而規(guī)定不同。根據(jù)《社會保險法》第三十八條及第四十二條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和第三人作為致害主體先行支付范圍中存在明顯的不同:單位作為致害主體,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是“工傷保險待遇”⑤;第三人作為致害主體,則支付的僅為“工傷醫(yī)療費用”。因此,第三人作為致害主體時,工傷保險追償權的追償范圍明顯小于用人單位作為致害主體時的追償范圍。
對于單位作為致害主體的工傷保險追償權的行使,《社會保險法》 規(guī)定其依照該法第六十三條的規(guī)定向用人單位予以追償,包括查詢賬戶信息并予以強制劃撥的金融手段以及扣押、拍賣等司法手段。但是,對于第三人作為致害主體的工傷保險追償權行使,《社會保險法》并未對其進行詳盡的規(guī)定,而規(guī)定于《社會保險基金先行支付暫行辦法》中,該辦法第十二條指出,對于第三人拒不支付工傷醫(yī)療費用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述已提到,工傷保險追償權共有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工傷保險基金兩個行使主體。但從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來看,前述兩主體均存在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不明的問題。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而言,我國法律對其規(guī)定主要集中于兩部法律規(guī)章中:一是原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于2001 年頒布實施的《社會保險行政爭議處理辦法》第二條第二款關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界定⑥,二是《社會保險法》第九章對社會保險經辦進行了專章規(guī)定。但是前述兩部法律均未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法律性質及法律地位進行明確,這就造成在實務中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歸屬不明、職責混亂的問題出現(xiàn)。同時,由于中央并未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進行統(tǒng)一化設立和規(guī)定,央地、地地之間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歸屬和地位各異,致使全國各地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是行政機關還是事業(yè)單位難以界定,其中部分作為行政機關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因地域不同行政層級也各有不同。
就工傷保險基金而言,其可以作為追償主體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保險法》中,該法在多個條文中多次使用“工傷保險基金”作為向致害主體追償?shù)闹黧w。但是,根據(jù)民法的一般理論,要行使諸如追償權之類的民事權利,其行使主體應當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關系主體,然而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環(huán)境下,工傷保險基金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主體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礙。根據(jù)通說,基金一般可作為財產的集合而認定為財團法人,從而獲得法律上擬制的獨立人格。我國《民法典》并未規(guī)定財團法人,而是將法人分類為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雖然工傷保險基金可以登記為非營利法人,但是由于社會保險基金在我國的地位特殊,《社會保險法》并沒有對其法律性質和地位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僅僅是規(guī)定了社會保險基金的運行和管理規(guī)則,也就意味著工傷保險基金等社會保險基金“僅僅是法律關系的客體而不享有法律關系主體資格”[4]91。因此,縱然法律上承認工傷保險基金可以作為追償主體,但是在實務中其并不具備向致害主體追償?shù)目尚行浴?/p>
對于單位作為追償對象的情形,法律規(guī)定較為明確。但是對于第三人作為致害主體時的追償對象范圍存在一定的爭議。前述已提到,對于第三人侵權,可能存在同單位職工的行為對受害主體造成工傷的情況。就同單位職工的職務行為造成的侵權可直接認定為單位導致的工傷,不存在爭議,但是就職工的個人行為造成的侵權,根據(jù)司法解釋,此時的侵權責任應當由單位和侵權人共同承擔即為連帶責任。這就給實務運行造成了一定的問題:此種情況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是否可以向單位進行追償?若是允許,在追償過程中是否存在對于第三人和單位的追償順序?也即應當在窮盡手段也無法向侵權人求償成功或者無法確定侵權人的情況下方可向單位追償,還是可以直接向單位求償?
假設可以向單位求償,則又會產生新的問題:此時的工傷性質是否由致害主體為第三人導致的工傷轉變?yōu)橹潞χ黧w為單位導致的工傷?因為第三人導致的工傷和單位導致的工傷在先行支付的范圍上存在較大的不同,其追償范圍也不同,若是仍然保持原有的第三人致害性質,追償?shù)姆秶鷥H為工傷醫(yī)療費用,不僅不利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還可能導致致害主體產生違法成本較低的錯覺,不利于全民守法社會環(huán)境的建設。同時,由于第三人導致的工傷也符合民法中人身侵權的構成要件,兩者產生了競合,此種情況下受害方是否可以同時申請人身損害賠償和工傷保險待遇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多有爭論:若是僅允許申請人身損害賠償,極易因求償過程過長造成受害主體不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和幫扶;若是僅允許申請工傷保險待遇,縱然受害主體可以得到妥善的救治,但由于第三人導致的工傷保險基金僅支付醫(yī)療費用,不僅有損受害主體的利益,還極易產生追償不能的問題,導致社會保險基金受到損失;若是允許同時申請,則會導致致害主體可能產生“雙給付”現(xiàn)象,極易增強致害主體的逆反心理,造成受害主體以及社會保險基金雙雙損失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就現(xiàn)行的工傷追償權規(guī)定來看,不僅追償主體、對象等實體規(guī)定不明,而且對于追償權行使的程序規(guī)定也過于原則和籠統(tǒng)。例如前述提到的,對于第三人不給付情形的認定。不同于單位不給付情形,法律上并未對第三人不給付的情形予以明確規(guī)定,因此,第三人不給付應有的狀態(tài)究竟為何,實務中難以確定:第三人不給付究竟是指完全不給付還是也包括部分不給付?支付不能能否認定為不給付?再如,對單位的追償權行使方式雖然規(guī)定了金融和司法等多種手段,但是每種手段都缺乏足夠的強制力,且由于缺乏更為細化的實施細則,實務中時常出現(xiàn)司法機關拒絕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強制執(zhí)行申請的情形。這就導致了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追償能力有限,在缺乏動力和壓力情況下,即使發(fā)生社會保險基金先行支付,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也難以啟動追償權”的情形[4]94。
工傷保險追償權的關鍵前提是先行支付,但是就現(xiàn)行法律而言,我國先行支付制度粗略,缺乏相關的配套制度,造成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出現(xiàn)操作困難、遺留問題復雜的局面。例如,先行支付制度中,對于申請先行支付的程序不明,未規(guī)定先行支付的申請期限,這就造成受害主體及其近親屬難以確定先行支付的申請期限。《社會保險基金先行支付暫行辦法》第十條要求受害主體在申請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時應當提供充足的證據(jù),這似乎可以認為受害主體應當在醫(yī)療終結后再行申請先行支付,可若是如此,那么先行支付保障受害主體得到及時救助的目的就幾近落空,而其他法規(guī)又并未明確先行支付的申請時間,進而導致先行支付在實施中遭遇困境。
根據(jù)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可得,在工傷保險追償主體不具備獨立的、權限充分的執(zhí)行機構的情況下,對于先行給付的追償則是一個涉及多環(huán)節(jié)、多領域的過程。例如,對單位行使追償權時則需借助司法機關的力量予以執(zhí)行,查詢單位賬目又需借助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力量予以配合,但是相關領域的法律規(guī)章和機構章程中沒有相應的協(xié)助條款,致使追償手段難以實行,造成工傷保險基金追償困難,資金安全受到威脅。
《社會保險法》對工傷保險追償主體的規(guī)定前后不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工傷保險基金均為條文中所規(guī)定的行使主體,在實務中只能認定為雙主體。但是如前所述,在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體系中,對工傷保險基金直接作為追償主體難以實現(xiàn),不利于工傷保險追償權的良好運行。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作為追償主體雖在法理上不存在障礙,但是由于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和管理,其層級混亂、法律性質不明等問題亦越發(fā)影響工傷保險追償權的正常行使?;诖?,應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提高立法技術和水平,明確工傷保險追償權主體。同時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進行統(tǒng)一化規(guī)定和管理,盡快改善當前其因職責不明及地域差異造成的工傷保險待遇給付不暢、追償不力的局面。另外,要確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主要職能,盡快厘清其對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險的管理和服務職能的區(qū)分,確保其職能“以服務為主,并逐步剝離其行政管理方面的職能,使其真正成為服務社會的公共機構”[5]。再者,根據(jù)《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作為公益性事業(yè)主體,應當盡快完善其作為事業(yè)單位法人的資格條件,使其形成相對獨立于行政機關的法人主體,以更好地承擔民事責任,行使追償?shù)臋嗬?/p>
如前所述,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工傷保險追償權的對象范圍尤其是第三人作為致害主體時的追償對象范圍規(guī)定似乎采取了回避的態(tài)度,這就導致在實務中經常出現(xiàn)前文所述的尷尬境地。因此,應當盡快回應單位職工作為第三人導致他人工傷時其同單位之間的關系如何適用前述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的問題,如若適用,應當盡快完善立法,明確在單位職工導致工傷的情況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向單位和個人的追償順序。同時在單位和職工共同承擔工傷致害連帶責任的情況下,應當允許工傷性質可由第三人致害轉變?yōu)閱挝恢潞?,進而擴大工傷保險先行支付的范圍,保障受害主體可享受完全的工傷保險待遇,實現(xiàn)工傷保險追償權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
就第三人作為致害主體的工傷而言,受害主體能否同時享有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工傷保險待遇一直為學界和實務界所爭論。針對該問題,法律制定部門應當積極回應關切,填補當前存在的法律漏洞??梢钥紤]引入學界的補償模式,即在受害主體優(yōu)先向第三人行使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對于求償所得部分不足工傷保險待遇的情況下,由工傷保險基金予以補齊,后再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向第三人追償。此種模式不僅解決了學界普遍爭論的“單賠”模式下兩種基礎不同的法律關系不能相互替代的法理困境,基于不同基礎的兩種請求權均得以適用,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致害主體重復賠付的可能性,有利于受害主體的權益保障和工傷保險追償權制度的有效運行。
由于現(xiàn)行法律對行使追償權的方式規(guī)定過于原則和籠統(tǒng),缺乏詳盡的執(zhí)行規(guī)則,導致在實務中難以執(zhí)行的情形時有發(fā)生。因此,應當盡快細化追償權行使的內容和程序規(guī)定,構建邏輯完備的可執(zhí)行框架,賦予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足夠的執(zhí)行權限,保證其在行使追償權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足夠的支持與配合,確保追償順利,保障工傷保險基金的資金安全。
完善工傷保險基金的先行支付制度。優(yōu)化現(xiàn)行法律的立法框架,提升立法技術,統(tǒng)一先行支付申請主體,保證先行支付制度運行的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進一步明確單位和第三人“不給付”狀態(tài)的認定標椎,對應當由受害主體提供的證據(jù)及其他必要文件等規(guī)定清晰。同時,對先行支付的申請時間予以明確規(guī)定,改變現(xiàn)行法律條文中同立法目的產生沖突的部分,使受害主體能夠及時獲知先行支付申請的期限,有效履行相應的手續(xù),從而提高運行效率,確保受害主體的及時救治。
對第三人作為致害主體造成的工傷事故,工傷保險基金的先行支付范圍僅為工傷醫(yī)療費用,其同單位作為致害主體時給予的工傷保險待遇差別明顯。雖然其立法目的可能出于實務中的“雙賠”或“補充”模式的考慮,但是在其配套制度并不完善的現(xiàn)實情況下,該規(guī)定明顯不適應當前的制度運行狀態(tài),且對第三人的求償難度往往要比向單位求償?shù)碾y度大得多,受害主體的追償能力又遠不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極易導致受害主體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給實務中追償權的行使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此,應當根據(jù)社會現(xiàn)實,改善先行支付范圍過窄的現(xiàn)狀,將對第三人造成工傷的先行支付范圍同樣擴大到工傷保險待遇,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避免出現(xiàn)求償不能的現(xiàn)象。
在實務中,工傷保險追償權之所以介入受害主體和致害主體之間的工傷法律關系之中,多是由單位欠繳或不繳工傷保險保費,拒絕為員工辦理工傷保險所致。這樣不僅造成工傷保險基金入不敷出、資金外流導致資金安全難以保障,而且極易給用工單位造成由工傷保險基金兜底的觀念,形成惡性循環(huán),更加不利于工傷保險基金的征繳和長足發(fā)展。因此,應加大欠繳、不繳基金的懲戒力度,出臺相關實施細則對工傷保險基金的征收予以保障。一是規(guī)定公司注冊成立時應當提存一定比例的注冊資金作為工傷保險基金備用資金。對一定時期未繳納工傷保險費用的單位,可將其提存的資金予以凍結并予沖抵工傷保險費用,以保證員工的工傷保險待遇。二是建立工傷保險黑名單制度。將非因客觀原因導致的不及時上繳工傷保險基金、拒絕為職工辦理工傷保險的單位記入黑名單,并按時按期向社會予以公布;對黑名單上的單位,一旦發(fā)生先行支付,可對其處以先行支付額的數(shù)倍罰款。三是提高欠繳的懲罰金額?,F(xiàn)行規(guī)定對單位欠繳工傷保險保費的懲罰金額不高,欠繳單位違法成本過于低廉,再加上工傷保險追償制度并不完善,極易造成更多的單位“鋌而走險”不按時上繳保費。因此應當提升懲戒金額,對欠繳保費的單位可視情節(jié)處以數(shù)倍罰款且罰款金額不予封頂,以保障工傷保險基金的資金安全。
由于工傷保險追償權的全過程涉及行政、金融、司法等多個不同領域,實務中常因跨領域的溝通交流不暢而導致追償不能,且在法律規(guī)章層面缺乏協(xié)調,較易產生權限沖突的問題。因此,應當加強多領域合作,從法律規(guī)章層面協(xié)調各部門權限互助,建立健全跨領域追償協(xié)調機制,保證追償主體在涉及他領域時能夠得到有效的援助與支持。同時,要推動行政、金融、司法多領域信息共享,對追償對象實現(xiàn)全方位多手段追償,提高追償效率,確保工傷保險資金安全。
工傷保險作為一項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制度,為無數(shù)勞動者提供了強有力的基本資金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勞動者的后顧之憂。因此,要保障工傷保險基金健康、長效、安全的發(fā)展,工傷保險追償權必須得以高效和有力的運行。在全社會勞動保障理念愈發(fā)得到推崇的當下,從法律層面完善工傷保險追償權制度已成為確保工傷保險基金資金安全的關鍵所在?;诖耍鞔_工傷保險追償主體的法律地位,完善并細化追償權的行使規(guī)則,劃定明確的追償對象范圍,加強欠繳保費的懲戒力度,制定完善的配套制度并構建強效運行的多領域協(xié)調追償機制,將成為當下工傷保險追償權制度亟待改革的有效路徑。
注釋
①《保險法》(2015 年修正)第四十六條:被保險人因第三者的行為而發(fā)生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等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償?shù)臋嗬?,但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權向第三者請求賠償。
②《社會保險法》(2018 年修正)第四十一條:“職工所在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發(fā)生工傷事故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支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應當由用人單位償還。用人單位不償還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以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條的規(guī)定追償。”
③《社會保險法》(2018 年修正)第四十二條:“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y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④數(shù)據(jù)綜合自威科先行法律數(shù)據(jù)庫、北大法寶法律數(shù)據(jù)庫以及無訟案例,主要檢索詞為“工傷保險追償”“工傷保險”“追償”等,檢索方法分別采用單關鍵詞普通搜索以及多關鍵詞結果中檢索等,并針對檢索結果進行進一步人工篩選,主要對訴訟主體以及案由進行篩選,僅保留主體為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追償亦或案由為工傷保險基金追償,對于結果中雇傭主體對第三人追償?shù)陌咐枰耘懦z索時間為2020-12-20。
⑤工傷保險待遇依據(jù)《社會保險法》第三十八條的規(guī)定,分別為以下九項:(一)治療工傷的醫(yī)療費用和康復費用;(二)住院伙食補助費;(三)到統(tǒng)籌地區(qū)以外就醫(yī)的交通食宿費;(四)安裝配置傷殘輔助器具所需費用;(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的生活護理費;(六)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和一至四級傷殘職工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七)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享受的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八)因工死亡的,其遺屬領取的喪葬補助金、供養(yǎng)親屬撫恤金和因工死亡補助金;(九)勞動能力鑒定費。
⑥《社會保險行政爭議處理辦法》第二條第二款:“本辦法所稱的經辦機構,是指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所屬的專門辦理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事務的工作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