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朦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劉紅妮對跨層詞匯化這一概念給出了明確定義:“所謂的跨層結構一般是指在同一層次上的兩個成分在發(fā)展過程中跨越原有的組合層次、彼此靠攏、逐漸凝固,最后組合成一個新的結構體?!盵1]董秀芳的定義是:“跨層結構的詞匯化,是從一種非語言單位的形式變?yōu)橐粋€語言單位,具體說是詞匯單位。”[2]據(jù)語料顯示“實在”在古代漢語中有兩種結構,其一是“副詞+介詞”的跨層結構,另一種是“副詞+動詞”的狀中短語。歷時上的兩種“實在”的結構的各自演變結果是什么?是否存在繼承關系?這些內(nèi)容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關于“實在”的詞性,已有研究者主要將其歸納為語氣副詞、評注性副詞。關于“實在”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語義框架和語用句法方面的共時研究。肖奚強[3]和李勁榮[4]就語氣副詞“實在”和“的確”在語用和句法上的差異展開討論。張振亞在文中通過對語義結構的分析,將語氣副詞“實在”分為“實在1”和“實在2”。[5]楊雪梅[6]在語料調(diào)查的基礎上,運用語義結構分析法對“實在”的意義進行分析?!冬F(xiàn)代漢語字典》[7](第七版)對“實在”的標注有:“①形容詞:實在;不虛假。②副詞:的確;其實?!惫P者根據(jù)前人的研究結果及詞典標注,將“實在”歸為語氣副詞類,就歷時上語氣副詞“實在”演變過程及其動因機制展開探討,并試圖用詞匯化、語法化、認知理論對其歷時演變的過程做一定的解釋。
漢朝時期,出現(xiàn)了跨層結構“實在”,是由單音節(jié)副詞“實”和介詞“在”構成,介詞后面通常接著動詞性成分。例如:
(1)帝王之盛,實在農(nóng)植。(《全漢文》卷五十四)例(1)解釋為“帝王能強盛,實際上在于勸民種植”。
跨層結構“實在”后面的賓語還可以是地點名詞,結構概括為“實+在+地點(名詞)”,介詞“在”后面可以和“于”并列使用。
(2)班固泗水亭碑以蕭何相國所封,與何同韻,於義無爽。然其封邑實在南陽,非沛縣也。(《漢書》卷一)
(3)將鄠縣潏水今則改名,人不識也?但八川之義,實在于斯耳。(《漢書》卷五十七)
例(2)中的“實在南陽”意思是“他的領地、食邑實際上位于南陽,不是沛縣”。
例(3)中的“實+在于+指示代詞”意思是“八條河流的總稱的由來,實際上在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漢朝時期,還出現(xiàn)了狀中短語“實在”,是由副詞“實”和單音節(jié)動詞“在”構成的。例如:
(4)陛下親射上林中。得白鴈。足有系帛丹書。言武等在荒澤中。使者以語單于。單于驚。謝使者曰。武等實在。(《前漢紀》卷十六)
例(4)句子的意思是:“單于看看左右的將領非常吃驚,起身向使者謝罪說:蘇武等人確實還在人世?!?/p>
六朝時期,“實在”發(fā)展出了一種新形式,“實在”作為句法形式上是偏正結構,語義上強調(diào)一種釋因,這一語義幾乎全部由單音節(jié)副詞“實”承擔,而“在”只起到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這種用法的“實在”多存在于“實在+可+V”的主觀語氣評價結構中,偏正短語“實在”在這種句法環(huán)境中逐漸吸收了說話人主觀評價語氣。
(5)家世無年,亡高祖四十,曾祖三十二,亡祖四十七,下官新歲便三十五,加以疾患如此,當服幾時見圣世,就共中煎忄農(nóng)若此,實在可矜。(《全劉宋文》卷三十五)
(6)夫自媒自銜,誠哉可鄙;自譽自伐,實在可羞。(《全梁文》卷二十四)
例(5)和(6)中的“實在”是一個偏心詞組,比較側重的中心意義是“實”字,“在”只起湊足音節(jié),起使意思表達得更完整的作用。
1.跨層結構“實在”+Adj
除此之外,六朝時期還存在表層形式像是程度副詞+形容詞,實際上是由跨層結構“實在”+Adj,由于介詞“在”的賓語是抽象的形容詞范疇,在漢語雙音節(jié)韻律的推動下,“實在”逐漸凝固,“在”跨越原本的結構層次,逐漸和副詞“實”凝固,成為類詞內(nèi)成分。
(7)誠骨肉之恩,爽而不離,親親之義,實在敦固。(《三國志》卷三十九)
例(7)中的“爽”意思是“疏遠”,“敦固”意思是“牢固”,“實在敦固”意思是“親近家人的要義實際上在于鞏固關系”。
2.跨層結構“實在”+Np
當跨層結構“實在”后面的賓語是體詞性成分時,“實在”之間的句法界限明晰與否和該體詞性成分的形式和音節(jié)長度有關,一般復合結構NP作為“在”的賓語,“實在”作為理據(jù)上的跨層結構,在雙音節(jié)韻律的推動下,傾向于被識解為狀中短語。當NP是雙音節(jié)NP時,“實在”更容易被重新分析為狀中短語。
①“實在”+復合結構NP
(8)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實在所以感之而已。(《宋書》卷十四)
例(8)中“在”的賓語“所以感之”,形式上該賓語較長,一般識解時不會將之劃分為“實|在所以感之”,而是偏向劃分為層次“實在|所以感之而已”,意思是“上位者的德行像是風,百姓的德行像是草,實在是取決于所理解的意思罷了”。
②“實在”+雙音節(jié)NP
(9)不義不昵,勢必崩喪,取亂侮亡,實在斯會。(《魏書》卷八十五)
(10)及中興之際,義旗四指,無惡不赦,實在群胡。(《魏書》卷八十六)
(11)今寶卷邑居有土崩之形,邊城無繼援之光,清蕩江區(qū),實在今日。(《魏書》卷四十一)
由于漢語重視音節(jié)韻律的整齊,一般講究字數(shù)齊整,故例(9)—(11)的“實在”后面的體詞性成分是雙音節(jié)的時候,“實在”一般也被劃為標準音節(jié)的范圍內(nèi),而不識解為“實|在NP”。
總之,六朝時期的跨層結構“實在”完成了從跨層結構到狀中結構的轉變,這一轉變是由于雙音節(jié)韻律推動、特殊句法環(huán)境“實在+可+V”、認知組塊機制推動下實現(xiàn)的,這是跨層結構“實在”詞匯化的第一步,人們認為只要在特殊臨界語境中高頻使用,就能進一步促使帶有程度、語氣的“實在”詞匯化為形容詞,再虛化為語氣副詞。只是在六朝時期,這樣的語境數(shù)量有限,故我們認為六朝時期是跨層結構“實在”詞匯化的萌芽時期。
3.臨界語境中“實在”的副詞化傾向
到了隋唐時期,“實在+可+V”的臨界語境繼六朝時期后再次出現(xiàn),在這一語境中“實在”有向程度副詞發(fā)展的趨勢。
(12)然古今異宜,所遇不同,誠亦未可以希遵在昔,放息馬牛。然使受百役者不出其國,兵備待事其鄉(xiāng),實在可為。(《晉書》卷四十)
例(12)中的“實在”的詞義已經(jīng)不對句子的真實意義產(chǎn)生影響,只是削弱了情態(tài)、語氣、程度上的表達效果。
1.“實”和“在”的共現(xiàn)連用
“實在”的首次連用是在先秦時期,這一時期的“實在”是由形容詞“實”和動詞“在”構成,但是當形容詞“實”修飾“在”時,通常情況下“在”是一個指稱化了的動詞,故“實在”是一個定中式偏正短語,表示“真實的、確實的存在”。例如:
早在先秦時期,“實在”就以偏正短語形式存在,作句子的賓語成分,表示“真實的存在、確實的存在”。例如:
(13)道之斂藏無竅隙。有實而無乎處,道有實在,而不見其處所。(《莊子集解》卷六)
“實在”在這一時期,還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品質,這一用法是形容詞用法,但是僅有1例。例如:
(14)登堂窺井。挑鼠穴。探滌器。而求其人矣。以為實在則贛愚甚矣。(《春秋》)
例(14)中的“贛愚”意思是“剛直而愚蠢”。句子解釋為“以為這個人是實在的,實際上是剛直而愚蠢”。
2.形容詞“實在”的語義演變及句法功能
宋朝時期,首次出現(xiàn)了形容詞“實在”的用法,且常和“虛、假”反義對比使用,表示“真實的、真誠的”,這一形容詞用法的“實在”早在先秦時期出現(xiàn),那時的“實在”用于修飾一個人的品質,此處不再贅述。
(15)曰:雖恁地,亦只是舛錯,不是假,依舊是實在。人則不要外面有,里面無。(《朱子語類》卷二十一)
(16)婆曰:“非師不委。”師曰:“多虛少實在?!保ā段鍩魰肪砦澹?/p>
例(15)中的“實在”根據(jù)前文形容詞“假”推斷為形容詞,根據(jù)后文可知這里的“實在”用于形容人“可靠、踏實,不虛假”。例(16)中的“實在”和形容詞“虛”是形容詞對舉使用,意思是“真實、踏實”。
形容詞“實在”的發(fā)展成熟于元代,主要句法功能是作定語,表示“劃算的、值得的”,修飾體詞性成分。
(17)這織金胸背。與你五兩。這是實在價錢。(《老乞大新釋》)
(18)你客人們。自從遼東新來。不曉得這實在價錢。(《老乞大新釋》)
例(17)和(18)中的“實在”都是形容詞作定語修飾體詞性中心成分,“實在”一般用于修飾非生命體征的體詞性中心名詞,如“賬目、價格”等,意思是“劃算的、值得的”。
至明清時期,形容詞“實在”的語義進一步泛化,意思是“實用的、有用的、有益處的”。例如:
①“有益處的、有用的”
(19)今置差薄一扇,其頂缺帶糧不該輪差者,俱不必開。只將實在軍士,逐名一字平列,開在冊內(nèi)。(《練兵實紀·戚繼光》卷二)
(20)料他出家之人,搖唇鼓舌,寡嘴降人,豈真有個什么實在本領?(《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三十六回)
(21)子瞻道:“你那學佛,是無影之談;不如做官,實在事業(yè)?!保ā队魇烂餮浴啡恚?/p>
例(19)中的“實在”表示“實際上存在、實際上在位的(軍士)”,是狀中結構。例(20)和(21)中的“實在”作為定語,修飾“本領、事業(yè)”等名詞,據(jù)前文可推斷這些語境中的“實在”意思是“有用的、有益處的”。
②“真實的、實際的”
(22)余寫信亦不必代諸弟多立課程,蓋恐多看則生厭,故但將余近日實在光景寫示而已,伏維緒弟細察。(《曾國藩家書》卷十四)
(23)二十七日,得左宗棠的信,才知道實在情形。(《曾國藩家書》卷六)
(24)這便是實在事跡,小道敢作證見,再不敢撒謊的。(《七俠五義》二十一回)
例(22)—(24)中的“實在”都處于一種求實的語境中,即語境中的行為發(fā)出者往往進行一種對事實的求證,形容詞“實在”在這些語句中用作定語,表示“真實的、實際的”。
③“清楚的、準確的”
“實在”還可以表示事情的可信程度、清晰度,可用作補語或定語成分。
(25)天兵天將只知逢人便殺,等將假變的兵馬殺完,然后便來繳旨。這事須要探聽實在的。(《七劍十三俠》一百二十五回)
(26)他只為護了家眷同行,更兼不知你的實在住處。(《俠女奇緣》十九回)
例(25)中的“實在”作動詞“探聽”的補語成分。例(26)中的“實在”用作定語修飾名詞“住處”,表示“清楚的、確定的住處”。
④“踏實的、本分的、扎實的”
形容詞“實在”還可以以重疊形式出現(xiàn),表示“本分的、踏實的、扎實的”,多出現(xiàn)在口語化的表達中。
(27)我生平的過失,是志大才疏,有實實在在的心愿而缺乏實現(xiàn)心愿的實力,一定會一事無成。(《曾國藩家書》卷六)
(28)若要把他當實實在在的一件東西,和那世界上天字第一號寶貴的金錢比較起來,不要說是打躬作揖,就是跪在地下磕破了頭皮,也是不中用的。(《九尾龜》一百三十回)
(29)白爺聽了,放心將身一縱,上了窗戶臺兒。將笨刀往下一探,果是實在的木板。(《七俠五義》一百五十回)
例(27)—(29)中的“實實在在”都是形容詞“實在”的重疊而成的詞,“實實在在”修飾抽象的非生命體征的名詞時,表示“踏實的、令人滿意的”,又或者表示“扎實的、結實的”。
⑤表示“確實的、不容置疑的”
(30)豪格見慕賴海說話有因,忙改笑道:“那福臨不是皇上實在的兒子嗎?”(《明代宮闈史》一百一十五回)
(31)陳平說道:“今時嫂嫂雖是戲謔,人家聽去,便要說我對他們所說的話不是實在了?!保ā稘h代宮廷艷史》九回)
例(30)的“實在的兒子”表示“福臨是皇帝的兒子,這一事實在說話人看來是不可置疑的、確實的”。例(31)的“實在”作謂語,意思是“說的話是真的、確實的、不容置疑的”。
3.名詞“實在”的詞義演變及句法功能
清朝時期,出現(xiàn)了“實在”的名詞用法,表示“實際情況”,主要分布于口語,書面用法較少。
(32)他那位大老婆是著名潑皮的,日子久了,也有點風聞,只因不曾知得實在,未曾發(fā)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四十三回)
(33)鼎臣道:“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哪里有沒有弊病的道理。不過我到這里日子淺,統(tǒng)共只住了一年半,不曾探得實在罷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四十六回)
(34)她卻一副冰冷的面孔,寡言寡笑,我縱然有話,從那里說起。我便開口先問怎的一樁事,不愁她不還出個實在來。(《俠女奇緣》十六回)
(35)知圓笑道:“你太客氣了,我僧家只講實在,不談虛話?!保ā栋讼傻玫馈钒耸呋兀?/p>
例(32)和(33)中的“實在”作動詞“得”的賓語,意思是“探究到實際情況”。例(34)中的“實在”復指前文的“一樁事的實際情況”,這里的“實在”是復指代詞用法。例(35)的“實在”意思是“實話”,和后面的“虛話”并列對舉。
1.從形容詞到程度副詞“實在”
程度副詞“實在”首次出現(xiàn)于元代,語義上,“實在”指向形容詞,表示該性質特征的程度。
(36)你認得他么。那個是劉清甫酒館。是我街坊。怎么不認的。雖然這般說。房子實在窄小。住不下。(《老乞大新釋》)
(37)比較原作工致,場面實在寫得很好,曲辭文采綺麗。(《元人雜劇概說》)
例(36)中的“實在”修飾“窄小”,對“房子”的大小程度進行主觀小量的強調(diào),形容“房子非常之小”。例(37)中的“實在”雖然在句法位置上遠離形容詞性成分,但是語義上和“寫的場面的結果”聯(lián)系,表示“好”的程度,“很”作為程度副詞和“實在”呼應。由于“實在”常用于形容某件事物性質特征的程度,常常帶有說話人主觀的評注,正是在這一語義條件的基礎上,促使程度副詞“實在”向語氣副詞再虛化。
2.情狀副詞“實在”的句法功能
另外,在同一時期,情狀副詞“實在”于口語中大量使用,句法上常用作狀語修飾動詞性成分,語義指向動詞,用于描摹動作行為發(fā)出者的情狀、態(tài)度。
(38)你說這些價錢怎么。你只說實在賣的價錢。不要這樣胡討虛價。(《老乞大新釋》)
(39)你這個客人。說甚么話。不是實在要買么。做甚么在這里。與你商量呢。(《老乞大新釋》)
例(38)和(39)的“實在”所在的語境都是說話人為了達成磋商協(xié)議的目的,“實在”修飾動詞“買、賣”,意思是“真心買賣、誠心買賣”。
3.從程度副詞到語氣副詞“實在”
明朝時期,語氣副詞“實在”的用法逐漸普及,由于程度副詞“實在”在形容某種性質的程度達到某個極限時,就會帶有說話人主觀評注,故“實在”用法逐漸往語氣副詞發(fā)展。
一是表示“強調(diào)、重申”
(40)客人們不要見怪。實在今年艱難。若是似往年好收么。別說你兩三個人。就是十數(shù)個客人。我也能都給茶飯吃。(《老乞大新釋》)
(41)主人家。說的狠是。我也曾打聽。今年這里。實在田禾不收。既這般。主人家。我們要到后頭熬粥去。(《老乞大新釋》)
例(40)和(41)的“實在”放置在句首位置,用于表示說話人對某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進行確認、重申、強調(diào)。
二是表示“肯定、評注”
①“實在”+語氣詞
“實在”修飾動詞性成分時,VP通常指的是動賓結構等動詞性較強的成分,且該動賓結構后面接著的成分為語氣詞“了、哩”等,表示說話人主觀的認可、證實。
(42)這馬才剛牙家定的價錢實在虧著我的本錢哩。(《老乞大新釋》)
(43)你們就依了牙子的話。成就了罷。既這般說。就賣了罷。但這個價錢實在虧本了。(《老乞大新釋》)
②“實在”+NP
(44)這清水織金緞子是南京的。不是別處來的。你仔細看。沒一點粉飾。實在好清水織金緞子。(《老乞大新釋》)
例(44)中的“實在”在句法形式上是修飾名詞性成分,實際上是強調(diào)“清水子好”這一事實。
③“實在”+Adj
(45)燕青答道:“山明水秀,令小弟應接不暇,實在難得?!保ā端疂G全傳》九十回)
(46)我等口雖應承,怎肯行此不仁之事?不知你丈夫何故,忽然逃走,與我們實在無涉。(《今古奇觀》卷四十)
例(45)和(46)的“實在”修飾形容詞,語義指向的是整個句子,表示整個句子范圍內(nèi)說話人對某一事件的態(tài)度、評注、語氣,該語境中的“實在”相當于“實實”,都表示“確實、的確”。
三是語氣副詞“實在”的句式分布
清朝時期,“實在”主要是分布在判斷句、感嘆句,這正體現(xiàn)了語氣副詞“實在”的語義特征。
①判斷句
(47)回憶從前與小珊有點嫌隙,實在是一時的氣憤,不近人情,馬上想登門謝罪。(《曾國藩家書》)
(48)九江竟然還沒有攻克,林啟榮的堅忍,實在是一般人難及的。(《曾國藩家書》)
例(47)和(48)中的“實在”位于“是”字句中,表達說話人的主觀評斷和某件事情肯定、強調(diào)、斷定等語氣。
②感嘆句
(49)言,有規(guī)矩;行,有法則,他的靜氣工夫實在可愛?。ā对鴩視罚?/p>
(50)四弟六弟院試,預計現(xiàn)在應該有結果了,而折差許久也不見來,實在叫人懸望?。ā对鴩視罚?/p>
例(49)和(50)的“實在”用于修飾形容詞時,常位于感嘆句中,表示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語氣感情色彩顯化。
③“實在”+可/好+V
“實在”后面接表示“祈使、建議、評注”的“可/好+V”時,說話人的語氣被凸顯。
(51)徐鳴皋在旁,聽了這許多話,心下實在好笑,暗道:“這老兒真?zhèn)€會說?!保ā镀邉κ齻b》九十六回)
(52)敘罷,蔣爺便問白玉堂的下落。雷英嘆道:“說來實在可慘,可傷?!保ā镀邆b五義》一百五十回)
歷時語料現(xiàn)實“實在”有兩種存在形式,其一,“實在”是由“實”和動詞“在”構成狀中短語“實在”,句法位置上緊鄰相依,為其詞匯化提供了句法條件。另外,由“實”和介詞“在”構成的跨層非句法結構“實在”,由于“在”的賓語通常是較長的復合體詞性結構,導致緊鄰相依的“實在”容易走向凝固。形容詞“實在”起初用作修飾人,作謂語成分,后來用于修飾形容詞或動詞的程度,逐漸虛化為程度副詞,后又虛化為語氣副詞,這一系列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過程中,句法上相對固定作狀語其虛化的重要動因。
“實在”在歷時上有跨層非句法結構、狀中短語的形式,前者表示“實際的存在、實際情況、確實位于(某地方)”。程度副詞“實在”常用于修飾形容詞或動詞的程度極性,表示“極其、真的、確實”等強調(diào)程度的意義,在這一語義基礎上,說話人帶有主觀的語氣、評價、判斷,這是“實在”逐漸虛化為語氣副詞的語義前提,句法上表現(xiàn)為,句中常有語氣詞、程度副詞與“實在”搭配,凸顯了“實在”的主觀評注義。
跨層結構“實在”是由單音節(jié)副詞“實”和介詞“在”構成的跨層非句法結構,由于“在”的賓語是超音步的復合體詞性結構,故在音節(jié)上,“在”偏向于和“實”黏合凝固。狀中短語“實在”又在漢語雙音節(jié)化的推動下逐漸凝固成形容詞“實在”??傊?,雙音節(jié)化是漢語復合詞的主要傾向,是標準音步,在這一趨勢的推動下,“實在”的處于異層的構成成分副詞“實”和介詞“在”跨越原本的句法層分界,被重新分析為狀中短語。
跨層結構“實在”首先出現(xiàn)于先秦時期,那時它是由副詞“實”和介詞“在”構成,常位于“實在+(于)+NP/VP”,用于強調(diào)某個事物或動作行為的特質,意思是“S實際上在于VP/NP”。同一時期“實在”又用作形容詞,但是僅有一例,至宋朝時期,形容詞開始發(fā)展,可以用于形容人“踏實、真實”,并于明清時期用作語氣副詞,有“強調(diào)、重申、確認”的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