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江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我國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但對于人才的需求,并不僅僅體現在對其的知識能力的需求,還必須要求這個“人才”有著較高的德行,即品德能力的高低。因此,本文便以教育事業(yè)中德育滲透為出發(fā)點,來著重探討以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完成此德育教育的滲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德育教育;德育滲透;具體舉措;
眾所周知,一個人,若無德,即使知識水平再高,也無法在事業(yè)上“更上一層樓”。由此可見,德行的好壞對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十分重要。但是,對于德行的培養(yǎng),盡管一個人的德行會隨著他的成長而不斷得以“完善”,但在培養(yǎng)其德行最重要的階段便是在一個人的小學階段。因此,本文就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出德育教育滲透的具體措施,但在其之前,本篇文章需要先簡單介紹一下在當今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語文課堂出現的現象,這有這樣,才能在以下的措施中“對癥下藥”。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小學語文老師自以為小學生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小孩子,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對硬性知識的掌握,如在講授一篇文章中著重強調小學生對于生字詞的把握,對課文內容缺乏趣味性的解讀。此外,小學生與初中生、高中生相比,由于自身的知識閱歷、認知水平不高,在遇到上述情況時,由于學生長時期處于該模式的教學背景,長此以往會出現一種逆反心理,即同老師“唱反調”,這是極其不利于學生的品德能力的提高與培養(yǎng)。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的具體措施
要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德育滲透的形式來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的品性,這需要一系列的措施。由于篇幅的限制,本篇文章將主要分為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論述。
(一)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推動教學目標德育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小學語文老師往往認為教給小學生們的內容太過簡單,不需要制定什么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目標完全是浪費時間。實則不然,要想讓小學生們在語文課中高效的學習,且教師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將德育教育“融入”教學內容中,制定一個合理的教學目標,并將其教學目標的相關內容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將德育教育的目標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相結合呢?筆者對此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向教齡較高、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的老教師私下請教,或是當自己處于空閑時刻時便可以與老教師商量,以旁聽老教師的語文課形式來面對面地向老教師學習。二則是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學習他人是如何將德育教育與教學目標的制定相互融合。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十一課《大自然的聲音》為例,本篇文章除了需要讓學生們熟練掌握一些生字詞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讓學生們通過本篇文章體會到大自然的魅力與美麗,讓小學生們懂得從小就要保護大自然。后者便是本部分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內容。這一部分的內容便是要體現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中。簡而言之,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德育教育是不可忽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外,對于教學目標德育化的過程中,小學語文老師要避免出現僅僅將德育教育目標視作為“束之高閣”的文字,而不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實施。
(二)巧用互聯網技術,教材內容與德育教育相融合
對于大部分的語文來說,這一個內容是不陌生的:小學時期的語文課本內容的選取,大多是小學生們所喜聞樂見的內容,即課文內容的趣味性較高。但是,為何會在語文課堂中呈現出的卻只是索然無味的內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在本部分中,著重強調的是如何將語文課本中的在“趣味性”十足的基礎上與德育教育進行“完美地結合”。只有這樣,學生們才會學得更有成效,才能在無形中培養(yǎng)自身的德行素養(yǎng)。在進行授課時,語文老師進行充分的預習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僅僅有這一步來實現教材內容與德育教育的融合是遠遠不夠的。小學語文老師要想真正的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與德育教育相融合,還需要在充分預習教材的基礎之上來充分的考慮如何將教材內容與德育教育相關內容相結合。在上文中我們所提到的將教學目標德育化中具體的例子中,便有將教材內容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的“意涵”。但是,在教材內容與德育教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并不僅僅體現在一張文字之中,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中的第十二課《少年中國說》為例,本課的德育教育便是重點體現在對小學生們愛國教育的培養(yǎng)與愛國情懷的激發(fā),讓小學生們自小知道,祖國的強大離不開每一位中國人、特別是少年階段的中國人的努力。因此,要想在本節(jié)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環(huán)節(jié),小學語文老師提前根據教材內容把握本節(jié)課的德育教育目標,借助互聯網技術中的視頻或是音頻播放等功能,擺脫傳統的教學手段(即根據一根粉筆、三尺講臺與一本書進行授課),來向學生們營造一種愛國教育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在此氛圍中,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德能力與德行素養(yǎng)。
(三)教師以身作則,構建良好師生關系
對于學校這個大環(huán)境來說,師德是每一位教師都應且必須擁有的一種品質。而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行教育或是語文老師將德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自己就需要起到一個良好的表率作用。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們德育教育的推動,首先便是要體現在課堂交流中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性,有禮貌地回答與詢問同學們的看法與建議,不因為某一位或某幾位學生因學習程度不好而“惡言相對”,反之亦然,平等、尊重每一位學生,對于每一位用心回答的學生都應以鼓勵為主。此外,盡管互聯網技術已漸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但是小學語文老師在書寫內容時仍需要注意字體的規(guī)范性??傊谶M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以立德樹人的目標來向學生們傳授知識。
結語
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涯及工作生涯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奠基作用,這種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對于知識與技能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學生們自身品德能力的提升。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要讓學生們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學習中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每一位授課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溫彥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No.705,284.
[2]馬培元.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20,v.18;No.590,139+141.
[3]李國林.新時期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分析[J].科技資訊,2020,v.18;No.601,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