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公共圖書館作為一種古老的建筑類型,最早上溯至公元前3世紀的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圖書館作為人類社會信息的集中地與儲存器已經有2300余年的歷史。從誕生之初,圖書館除了滿足書籍收藏的基本功能,更是作為知識與文化的象征而存在。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互聯(lián)網、云存儲等新的信息存儲媒介的高速發(fā)展,國外公共圖書館這一古老的建筑類型非但沒有漸漸式微,反而在空間形態(tài)方面更加推陳出新,在功能承載方面更加多元豐富,見圖1。
圖1 法國國家圖書館及柏林洪堡大學圖書館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在滿足基本功能構成包括藏書、閱覽、檢索、活動及業(yè)務輔助等的前提之下,不同規(guī)模、不同條件制約下的圖書館設計千變萬化,然而對場地線索的回應、空間模式的探索、結構體系的創(chuàng)新卻是三條貫穿始終的設計線索。下文從作者參與設計并正在建設的兩個公共圖書館實際工程——荊門市圖書館與中國民航大學新校區(qū)圖書館出發(fā),對比分析不同設計條件下的大中型圖書館設計策略。其中,荊門市圖書館為地級市市級公共圖書館,位于城市新區(qū)行政中心西側,建筑面積約18000m2;中國民航大學新校區(qū)為大學新校區(qū)圖書館,位于校園中心區(qū),建筑面積約26000m2。二者的城市定位、服務人群、場地條件均有不同,卻都在場地回應、空間組織及結構進化三個方面進行探索,見圖2。
圖2 荊門市圖書館及中國民航大學圖書館區(qū)位圖(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荊門市圖書館用地位于城市行政中心西南側,東臨城市公園,與檔案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工程形成城市公共服務組群。根據基地地勘條件,場地西南側有采礦遺留下的采空區(qū),組群布局化不利條件為特色,在西南不宜建造區(qū)域布置立體綠化場地,通過層層疊錯的平臺與建筑主體融為一體。地塊內建筑形體整體協(xié)調統(tǒng)一,既有荊楚建筑恢宏之勢又不失開放親民之態(tài)。三棟單體及景觀綠地分別對應地塊四角,轉角廣場則成為各建筑人行主出入口,中部形成十字形條帶空間,作為整個建筑群落最具活力,最具共享性的空間。建筑間以連廊聯(lián)系和貫通,結合底層室外的大型層臺地景活動場地,形成豐富的立體人行漫游空間。圖書館位于場地東北角,毗鄰主干道及公園,設計概念將傳統(tǒng)書架的意向進行現代轉譯,將書架的格構單元變形、錯動,演繹成建筑的使用空間,并外化到建筑立面,生成形式獨特、富有象征意蘊的圖書館建筑形象,見圖3。
圖3 荊門市圖書館組群鳥瞰圖(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面對新校區(qū)既有規(guī)劃的強烈軸線感與儀式感,中國民航大學圖書館的設計并沒有在高度或體量上凸顯大學圖書館的獨立性與重要性,而是將圖書館作為規(guī)劃優(yōu)化提升與系統(tǒng)梳理的空間節(jié)點加以塑造。首先,在規(guī)劃設計層面將縱向禮儀軸進行柔化,形成收放有致的公共活動脈絡,圖書館位于“南校門—氣流之谷—圖書館—北校門”這一空間序列的中后部,同時進一步豐富橫向功能帶,形成多向聯(lián)通的教學生活脈絡,有效疏解教學區(qū)與生活區(qū)之間的鐘擺式交通,融匯校園氣流、人流、景觀流,更加體現當代性和日常性。順應總體規(guī)劃脈絡,圖書館在校園中央自然生成,位于收放的縱軸與豐富的橫軸交匯之處,通過“引流、抬升、漂浮、疊云、撥云”五大步驟生成主體形態(tài)。建筑設計頂層出挑,通過形體自遮陽防止下部樓層太陽直射,立面橫向長窗降低窗墻比,提升保溫隔熱性能,回應當地氣候特征。圖書館空間共享、融通開放,成為大學新的校園地標與精神堡壘,見圖4。
圖4 中國民航大學圖書館組群鳥瞰圖(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作為城市公共圖書館,荊門市圖書館在滿足文化組團群體規(guī)劃建設要求與圖書館自身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進行了有效探索。功能要求在18000m2的地上建筑容量下容納傳統(tǒng)的中外文閱覽、期刊閱覽等,同時還要容納新時期的數字閱覽、多媒體閱覽、少兒閱覽、對外經營的書城等功能體量。設計將外部體量空間內化,以溝通上下五層的漫游路徑形成閱覽中庭,組織各個功能模塊。漫游路徑從北側引入,通過自動扶梯導入地上四層閱覽模塊,同時通過景觀樓梯進入地下一層活動空間。漫游路徑周邊組織數字閱覽、多媒體等半開放閱覽空間,內化的模塊內組織傳統(tǒng)閱覽空間,實現漫游路徑趣味性與閱覽空間景觀性的有機結合。
中國民航大學新校區(qū)圖書館——機艙自習室,云上閱覽廳與荊門市圖書館“中庭回廊加閱覽模塊”的空間組織方式不同,中國民航大學圖書館對“閱覽—藏書”的二元功能體系進行重新解構。設計將建筑主體分為結構核心、帶狀艙體、云上閱覽三大體系,結構核心布置密集書庫及豎向交通,并提供有力的結構支撐,帶狀艙體層層搭接,容納通用閱覽及辦公空間,云上閱覽廳置于頂層,營造平層無柱大空間。機艙自習室暗喻民用航空器機艙意向,單向通長空間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空間使用效率,云上閱覽廳占據4層整層,以連續(xù)拱頂覆蓋溝通閱覽空間與休息交流空間,結合庭院的置入,形成實現活力共享、互動開放、高效復合的空間組織目標,并在形態(tài)上呼應總體設計,塑造新時期的校園地標和精神堡壘,見圖5。
圖5 荊門市圖書館及中國民航大學圖書館空間組織(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為了實現閱覽模塊的內化與漫游路徑的聯(lián)通,荊門市圖書館的中庭閱覽空間并未采用傳統(tǒng)的“通高中庭加對齊卷簾”的方式,各層的空間邊界均有變化,而且有多個懸挑體量從中庭內邊緣突出,給后續(xù)深化設計中防火分區(qū)的劃分與防火卷簾的設置帶來了挑戰(zhàn)。同時,由于閱覽模塊內化而形成的多個懸挑體量,也通過與結構工程師的共同努力,采用減柱、增加斜撐等方式實現了虛實相間的室內空間效果與結構安全性的統(tǒng)一。
中國民航大學頂層閱覽廳,東西向總長114.6m,南北向總寬69.3m,由數個跨度為9~18m的鋼結構拱殼連續(xù)組成。為實現頂層無柱空間,結構工程師將建筑主體的8個鋼筋混凝土核心筒作為主要抗側力構件升至屋頂,同時在混凝土墻中增加粘滯阻尼墻以增強建筑的減震性能,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幾乎承受了全部的側向力,支撐交叉鋼架屋面的十字形鋼柱X方向基本不承受側向力,Y方向僅承受10%的側向力,十字鋼柱構件尺度200mm×200mm,構件截面達到最小,實現了頂層空間最大程度的透明性與開放度。云頂下方作為設備空腔,容納大量管線,優(yōu)化建筑凈高,也保證了屋面鋼結構的真實表達,見圖6。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公共圖書館作為信息留存與交流共享的物理空間,在空間類型上更具有特殊性與稀缺性,日漸成為網絡化沖擊之下的精神堡壘與信息時代的空間圖騰。
圖6 荊門市圖書館中庭空間及中國民航大學圖書館云上閱覽廳(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從上述實際工程的設計對比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當代公共圖書館已經超越了原有功能空間或服務建筑的范疇,逐漸更具有綜合性的組群價值以及象征意義,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
(1)從單向性的知識輸送向共享性的知識交流的轉變;
(2)從封閉性的建筑單體向開放性的交往空間的轉變;
(3)從功能性的公共設施向象征性的精神圖騰的轉變。
這三大轉變趨勢要求建筑師在公共圖書館的設計中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從場地回應、空間組織、結構進化等多維度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對于共享性、開放性與象征性給予更多的關注,同時思考公共圖書館建筑在城市、校園語境中的地文特征、人文特征與空間特征,使公共圖書館能以更加融通互動、理性有序、自然和諧的姿態(tài)融入既有建成環(huán)境,同時又能兼具空間共享性與社會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