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玉 崔雪波
(1. 天津外國語大學 語言符號應用傳播研究中心, 天津 300050;2. 延邊大學 外國語學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早在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F. von Richthofen)將張騫開辟的東西貿易大道譽為“絲綢之路”(Silk Road),另一個德國學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名稱得到世界的承認。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發(fā)表演講時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一年多之后,在2015年3月28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國家三部委聯合發(fā)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正式啟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一帶一路”概念也正式走向世界。
“絲綢之路”實質上是歐亞大陸乃至很多非洲國家所共享的一個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敖z綢之路”是一個文化符號,是歷史現象與隱喻的合成,這個隱喻就是“絲路精神”,即和平、友誼、交往、繁榮?!耙粠б宦贰背h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它從起初的規(guī)劃設想已經變成了目前實實在在的國家間合作。以下典型數據和事例可以充分說明情況: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中國與1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205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而且商簽范圍由亞歐地區(qū)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西歐等相關國家。截至2020年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境外企業(yè)超過1萬家,我國“一帶一路”貿易額達到1.434萬億美元,在沿線的58個國家實現直接投資186.1億美元,對外工程承包合同金額達2555.4億美元。據《光明網》2021年8月17日最新報道,上半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8245.5億美元,同比增長37.9%;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5.8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yè)額393.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10.6%。中歐班列自開通以來,鋪畫線路73條,通達歐洲23個國家168個城市,僅上半年就開行7377列,綜合重箱率達98%,形成了貫通歐亞大陸的國際貿易大動脈;人文交流合作不斷深入,“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理事會由來自25個沿線國家40家主流媒體組成,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成員達300余家,發(fā)起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啟動科技伙伴計劃、共建區(qū)域技術轉移平臺等,其整體發(fā)展進度和合作成果都超出了預期設想。
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可以分為四個維度。首先是歷史維度。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國家,今日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古絲綢之路的交流文化一脈相承,仍然不尋求領土擴張和霸權,所要表達的是中國文化中的天下觀和義利觀,并通過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等理念呈現出來。再則是價值維度?!耙粠б宦贰背h追求的是實現與沿線國家的共贏,因此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這與全球治理的長期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共贏是一種新的義利觀,它超越了一時的利害得失,是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外交實踐的全球治理價值的新主張。再次是利益維度。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和推進的過程中,中國注意到了新興經濟體和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本質需求,提出了共同發(fā)展的目標,即從經濟發(fā)展入手,實現更多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發(fā)展。通過“共商”找到共同利益所在,通過“共建”尋求共同利益最大化,通過“共享”實現共同利益的有效呈現。最后是制度維度。全球治理依賴制度構建,目前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國際體系依舊是全球治理的最優(yōu)選擇,可以完善,但不應該被退被拒被摒棄?!耙粠б宦贰背h的價值取向、目標訴求正好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關切,承載著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追求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制度的期望(王銘玉、王洋,2018:47-49)。
對“一帶一路”的再認識需要對其核心內容的了解和理解,歸納起來我們可以用一至十的標志性語言予以提煉。一項頂層設計?!耙粠б宦贰背h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展示了中國致力于構建共贏共享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追求與智慧,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兩個核心。從倡議國出發(fā),一是新疆的核心作用。新疆的區(qū)位優(yōu)勢獨特,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便利,可以充分發(fā)揮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窗口功能;二要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huán)渤海等經濟區(qū)域優(yōu)勢,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qū)。三個共同體。(1) 利益共同體。沿線國家的總人口約44億,占全球總人口近三分之二(63%);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約占全球三分之一(29%)。隨著合作的深入,“一帶一路”將有可能成為世界上跨度最長、共享面最廣的經濟大走廊。(2) 命運共同體。大部分沿線國家歷史上多災多難,不僅遭受過舊殖民統(tǒng)治體系的剝削和壓制,還不得不面對二戰(zhàn)以來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欺侮,迫切需要在更加合理公正的國際體系中發(fā)展自己。(3) 責任共同體?!耙粠б宦贰苯ㄔO打造的是一個大范圍、寬領域、深層次的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反映的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愿景。四項原則。四項原則可以用16字加以概括: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互利共贏?!伴_放合作”要打破地域界限,歡迎世界各國和國際、地區(qū)組織均可積極參與,普惠共享;“和諧包容”要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共生共榮;“市場運作”要遵循市場規(guī)律和國際通行規(guī)則辦事,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互利共贏”要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五個相通。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政策溝通是重要保障;設施聯通是優(yōu)先領域;貿易暢通是重點內容;資金融通是重要支撐;民心相通是社會根基。六廊六路。六廊包括中巴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第二亞歐大陸橋、中西亞經濟走廊、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鐵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和信息高速路。七大樣板。目前有七大樣板工程,分別為:中巴經濟走廊四位一體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之互聯互通,中哈重大產能合作(28個項目),中印尼高鐵合作,中泰鐵路,中白工業(yè)園,中非合作。八大方向?!耙粠б宦贰苯ㄔO主要在八個方向做好合作工作,包括:基礎設施、產業(yè)投資、資源開發(fā)、經貿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態(tài)保護和海上合作。九大資金?!耙粠б宦贰苯ㄔO的重要保障是資金來源,目前已經構筑了九大資金平臺網絡,分別為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歐洲復興開發(fā)銀行、國家開發(fā)銀行、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中國保險投資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和絲綢之路黃金基金。十大對接。目前與“一帶一路”對接的標志性政策有:中巴經濟走廊(巴基斯坦)、歐亞經濟聯盟(俄羅斯)、容克計劃(歐洲)、光明之路(哈薩克斯坦)、英國北部開發(fā)(英國)、歐亞倡議(韓國)、草原之路(蒙古)、兩廊一圈(越南)、澳大利亞開發(fā)(澳大利亞)、強盛幸福時代(土庫曼斯坦)。
“話語”(discourse)一詞,最早來自語言學。在英文中該詞融7種意義于一體,其中包括使用中的語言、口語、大于句子或從句的篇章、體裁或文本類型、關于某個主題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形成說話對象的實踐、某些特定話語等各種五花八門的界定方式(Baker & Ellece,2011:30-31)。近些年該詞熱度急升,不僅在語言學中引發(fā)了“話語分析”“批評話語”等不同的研究范式,還逐漸成為政治學領域中的核心術語,把是否擁有話語權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準。
19世紀初,德國著名語言學家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區(qū)分語言和言語的必要性問題,但真正對語言和言語進行區(qū)分并做出了系統(tǒng)理論闡釋的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索緒爾認為,人類的言語活動是涉及到心理、生理、物理、個人、社會等諸方面的異質現象,它并非是純質的,對于這樣一個復雜體是無法進行科學分析的,而語言學的任務就是從紛繁復雜的言語中提取出這樣一種純質的東西,唯有這樣才能找到語言學所要研究的對象(王銘玉,2004:178)。換言之,語言學的真正研究對象是語言(Langue),而不是言語(Parole)。
后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米歇爾·???Michel Foucault)在他幾乎所有的重要著作中都貫穿使用了“話語”這個術語。此時,??绿岢隽伺c索緒爾截然不同的觀點。??抡J為,話語既不是簡單的、個別的字詞的結合,也不是僅僅被限定在規(guī)則中的意義。話語并非常識所理解的“中介”,它在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的一項特殊活動(福柯,2003:56)。與此觀點相近,中國學者楊鮮蘭(2015)認為,話語是全面準確反映具體實踐過程的實質內容的觀念體系,是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人類的一切認識和思想傳播均是通過話語獲得的。在交往過程中,不同主體之間有意識地或者無意識地運用語言符號構建起表達與接納、闡釋與認知、評估與認同等多重認知關系(楊鮮蘭,2015:59-65)。
人與人的關系構成社會,社會生產實踐時時刻刻離不開信息傳遞,話語便應運而生。由此來看,話語是通過特定的符號、語詞和規(guī)則為人類傳遞信息、進行交流的工具,它凸顯主體的作用。一方面,主體要基于自身認知對信息進行篩選,從而完成概念創(chuàng)造和話語傳播的任務;另一方面,主體要用自己的價值判斷與信息相融合,完成服務自身以及大眾群體的任務。于是,“話語”身兼二職的功能就開始得以體現,它既是純語言的,是一組包含具體符號、概念、詞句、語音及語法等的語言符號,同時也是大于語言的,因為它還能表達特定主體自身的觀念認知、情感表達及意志狀態(tài)。
“話語”之所以能由語言學走入政治學領域是有其思想理論淵源的,梳理主要思想觀點列舉如下:
(1) 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tài)學說。意識形態(tài)就是將關于世界的看法和基本觀點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上,將其制度化、固定化,成為國家意志,并讓成員認同接受,成為一種基本的世界觀。
(2) 列寧的“軟國家機器”思想。意識形態(tài)作為“軟國家機器”功能作用的實現,主要的就是通過制造出這樣的社會意識氛圍,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往,將其所推崇的思維方式和價值信念灌輸給社會成員而發(fā)揮作用的。
(3)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文化領導權”理論。意大利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葛蘭西認為,工人階級可以經由奪取資產階級文化領導權這一途徑,來實現對資產階級集體意志的瓦解,并以此來為無產階級最終奪取政治權力創(chuàng)造歷史條件。
(4) 福柯有關“權力話語”理念。??率欠▏蠼Y構主義者的代表,他認為,話語的功能之一就是“對世界秩序的整理”,誰擁有這種外在功能也就獲得了相應的“權力”,也就相當于擁有了對世界秩序的整理權。
(5) 約瑟夫奈(Joseph Nye)的“軟實力”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以最早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而聞名,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價值觀吸引力及塑造國際規(guī)則和決定政治議題的能力。
(6) 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的“符號論域”理論。莫里斯是美國符號學學家,他把“話語”看作“論域”,是“語言符號的復合體”,他根據符號的指表模式和符號的用途制定了論域的16個“模式-用途分類”,包括科學、虛構、法律、宇宙、神化、詩歌、道德、批判、規(guī)定、技術、政治、宗教、宣傳、邏輯-數學、修辭、語法、形而上學。
從上個世紀下半葉開始,國際學術界諸多領域出現了“語言學轉向”,而“話語權”理論的出臺直接與國際關系領域的語言學轉向有關,也可以說,話語概念也正是從此時開始成為了一個超越語言、超越學術的社會概念。對此,鄒鵬在其碩士論文中對話語權理論的形成做了整理性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鄒鵬,2018:8-10)。
(1) 法國哲學家??率亲钤缣岢鲫P于話語權力論述的學者。??抡J為“權力的機制和戰(zhàn)略在歷史上從未得到仔細、深入的研究,而被研究得更少的是權力和知識之間的關系,以及二者相互的影響”(杜小真,2002:280)。
(2) 布爾迪厄(Pierrre Bourdieu)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話語交換活動是社會活動的基礎,也是社會中權力運作的載體,他提出了符號資本和權力場域理論。其中,符號資本指的是一種合法性權威,是由個人權威和魅力組成的。社會就像一張集合了諸多場域的網絡,場域之間互相聯系(付文波,2008:108-110)。
(3) 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認為,知識分子推動形成了社會制度與社會關系,在社會制度與社會關系中將自身的世界觀轉變?yōu)榫佑谥鲗У匚坏纳鐣汲薄K麄冊谡紊鐣姓紦叩?,通過這種優(yōu)勢將其價值話語滲透進公民社會之中來獲取認同(葛蘭西,2000:7)。
(4) 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持權力顛覆思想,對一切以中心話語權力為核心的意識形態(tài)均采取懷疑的看法。他認為語言具備多義性,對文本的解讀也有不同類型(Derrida,1978:279-292)。
(5) 薩義德(Edward Said)綜合??隆⒌吕镞_、葛蘭西的研究,形成了“東方主義”這一理論思考。他指出,在弱勢一方的文化不得己而屈從于更高一級的文化(薩義德,1999)。
(6) 法蘭克福學派(Frankflirt School)不贊成采取軍事、政治、經濟等強制方式,認為“傳播信息的網絡是一個不斷衍生出一系列相互重迭的國際的、國家的、地區(qū)的、本土的和亞文化的公共領域。” 該學派主張用道德的約束力來控制國家交往中的人的行為,從而來達到推動國際交往話語權平等的結果(卡倫,2006:298)。
(7) 劉笑盈(2013)認為,話語權的基礎決定于經濟、軍事、政治等硬實力因素。同時,話語權自身則體現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軟實力,體現于傳播過程當中。這也可以認為,話語權是信息傳播主體所擁有的隱性的影響能力(2013:33-35)。
(8) 馮廣藝認為,話語權是人們?yōu)榱顺浞值乇磉_思交際而獲得和擁有說話機會的權力,話語權是語言權力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2013:112-118)。
(1)研究現狀。隨著對話語研究的深入和使用的泛化,“話語體系”一詞也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領域的熱門詞匯。據胡安江采用知網的統(tǒng)計分析,1998年至2006年篇名含有“話語體系”的論文發(fā)表數僅在1位數,而2007年之后升至兩位數,最近五年每年達到3位數?!霸捳Z體系”研究從個體/群體走向各種學科、媒介話語,以及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話語體系建構,而且在這些有關“話語體系”的研究文獻中,各學科都論及自身獨特的“話語體系”,如對外話語體系、政治話語體系、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思政教育話語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學術話語體系、法治話語體系、國防話語體系、史學話語體系、中國話語體系、西方話語體系、國家話語體系、全球話語體系等等(潘智丹、楊俊峰,2019;胡安江,2020)。
(2)各種觀點。關于話語體系的概念界定,目前存在多種觀點。王永貴等(2015)認為,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外在表達形式,它以工具性構架承載特定思想?!眲⒃倨鸬?2016)則認為,話語體系是“一個國家的話語體系作為國家文明的重要表達系統(tǒng),是該國話語權在國際社會上展現和發(fā)揮的載體,……是國家意志、價值觀和國家夢想在全球舞臺上的綜合展現形式?!?楊鮮蘭(2015)認為,話語體系與思想理論體系是內在統(tǒng)一的。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體系的外在表達形式,是受思想理論體系決定的。任何思想理論體系都需要一定的話語來表達。趙建春(2017)認為,構建中華文化話語體系關鍵取決于我們在思想認識上是否能夠形成對本源思維、主動意識、共識精神和使命擔當等四個方面的認同(鄒鵬,2018:12)。
(1)顯然,“話語”一詞的含義已不簡單地指一種思維符號和交流工具。在當代社會交流的各種詞匯之中,“話語”的釋義往往表達著特定的價值觀,體現著特定的知識系統(tǒng)和價值體系。若從國際話語角度來論,話語已不僅僅指一國語言(language)的普及率和被作為一般國際交流工具的使用率,而主要是指它的影響力,即通過其話語(discourse)載體所反映的概念、邏輯、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在國際上的影響如何。若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來看,與國家制度、國家利益相關的國際地位、國際實力等要素均要通過話語權得以表現,話語既是交往的工具,也是文化的神經。若從馬克思主義視角來看,話語體系就是一個意義表達系統(tǒng),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利益觀與權利觀,在此得到綜合的體現。而從國家話語角度來看,中國話語本質上要回答中國特色的問題,涉及中國道路的理論表達、中國經驗的理論提升、中國理論的話語呈現等方面。
(2)“話語體系”的形成有一系列的要素條件,包括基礎、功用、層次、適應性、影響力等。首先是基礎,話語就是臺基,話語的概念、范疇、觀點、理論等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支撐著話語體系大廈的屹立。次則是功用,話語體系是規(guī)范化、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的話語統(tǒng)一體,擁有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承載著特定的思維習慣、思想理論與價值取向功用。再則是層次,話語體系是符號體系和社會體系的綜合體。從表層來看,話語體系擔當語言符號使命,起著表達與接受、解釋與理解、評價與認同的組合作用;從深層來看,話語體系屬于觀念形態(tài)的上層建筑,必然受經濟基礎決定和影響,起著反映民族傳統(tǒng)、時代精神的思想理論體系聚合作用。另則是適應性,話語體系不是一個統(tǒng)一模式,歷史傳統(tǒng)、基本國情和發(fā)展道路的不同決定了世界上每個民族和國家話語體系的不同,只有找到了適應自身發(fā)展、與己相符的思想觀念和思想體系,才能向世界反映自己的各種訴求和愿望。最后是影響力,任何一個話語體系的衡量標準都在于“言后之果”,都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反映。其中,國家的歷史文化基因、價值觀念傾向以及主流思想理論構成了話語體系的關鍵要素,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社會意識形態(tài)在世界的地位和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大小。
(3)話語和話語體系的存在直接服務于“話語權”的行使。針對對外話語體系主題,話語權與“國際話語權”相關,它指“在國際關系中,以話語為載體,利用各種渠道表達和闡釋自身的觀念,并且使其他國際主體接受和認可自己的一種能力。國際話語權主要包括:定義和解釋國際事件,主導和控制國際事務與國際輿論,提出具有影響力的理念與倡議以及主導國際規(guī)則的設立等”(鄒鵬,2018:20)。1939年,著名的英國現實主義學者卡爾(Edward Hallett Carr)曾把國際權力劃分為三種類型:軍事權、經濟權和話語權。軍事權就是一種威懾力、強制力;經濟權則是一國力量的基礎保障,也是一種收買力;而話語權則是一種輿論的控制權,是一種說服、吸引、誘導的力量,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一種體現。我們今天所談的“對外話語體系構建”正是對中國“國際話語權”的一種探索,對中國國家軟實力的一種研究。
從“話語”角度出發(fā),“一帶一路”旨在向世界傳達中國關于國際秩序的理念以及主張,推動構建一個更加具有包容性、認同感的國際話語體系和國際秩序。但據胡鍵(2021)、李偉建(2021)等一批學者研究發(fā)現,目前,尤其是在疫情傳播的不利條件下,“一帶一路”的相關研究存在虛化、碎片化、泛化現象,具體表現在:“一帶一路”話語本體研究、歷史資源和學理基礎研究薄弱;對“一帶一路”話語內容的構建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從而導致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產生種種質疑;對“一帶一路”的知識譜系、構建相應的學科體系、創(chuàng)新相應的理論體系等梳理不夠,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難以建構“一帶一路”倡議的健康話語;“一帶一路”倡議還未能從政治家或精英和學者的認知真正轉化為各階層的共同認知,至于從國內認知轉變?yōu)閲H認知,尚且任重道遠(鄒鵬,2018:12-14)。為此,我們應在以下十個方面加大探索的力度,為建構一個合適的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做出努力(王銘玉、王洋,2018:47-49)。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理念和方案,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進行了具體描述,指出我們應該努力建設一個遠離恐懼、普遍安全的世界,建設一個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建設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建設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份植根中國、面向世界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提出了新思路,為“一帶一路”建設指明了方向,也道出了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為此我們要做伙伴關系的推動者、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促進者、文明互鑒的踐行者、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守護者,打造一個安全、繁榮、包容、美麗的世界。
主體定位就是在“一帶一路”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的身份界定和行為界定。第一,價值觀念需主張,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中國的“價值共識”是“人民至上”,從民眾出發(fā),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居于世界的道義高地;第二,國際身份需定位,中國要敢于表明并堅持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新興市場國家、負責任大國等身份,這是中國與世界進行互動的前提;第三,多元發(fā)聲需倡導,我們已經習慣“步調一致”做事,但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復雜性,可采用“同調多元”的發(fā)聲方法替代“用一個聲音說話”的做法;第四,社會文化需融合,把中國文明的“真善美”與世界文明、古絲綢之路文明融合起來,達到文明互鑒,共同創(chuàng)建“一帶一路”新型文明。
在近現代,“西方中心主義”盛行,現存的國際體系和制度的框架明顯帶有西方國家的痕跡。面對“一帶一路”的區(qū)域發(fā)展原有的條條框框已不能完全照搬,變化是大勢所趨,“忠實維護”不再適用,而“推倒重來”也不符合現實。中國在行使國際話語權之時,秉持的基本原則是“利用+限制+改革”,即既要繼續(xù)充分利用好其積極合理的部分,又必須對其內在的消極負面因素予以限制,同時逐步改革它的不合理、不公正部分,增添合乎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公正合理的積極因素。
話語體系的構建需要五個內部支撐條件:關注“學理”,沒有中國理論,話語體系難以安身;關注“范式”,沒有獨特的分析方法,話語體系無法成框;關注“價值”,失去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話語體系將不成體統(tǒng);關注“問題”,缺少“中國問題”,話語體系將失去活力、喪失觀照之力;關注“概念”,圍繞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在“中國關鍵詞”上做文章。
首先,我們需要處理好與外部相關因素的五種關系:第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何認同中國話語的關系;第二,絲綢之路與中國文化文明對話的關系;第三,沿線國家歷史與中國歷史的關系;第四,“一帶一路”現存問題與中國故事的關系;第五,外文翻譯與中國語言的關系。再則,我們要關注國際話語平臺,重視大眾媒體、互訪活動、對外合作、國際會議、民意機構、政黨交往等活動,解決分散、條塊分割等問題。
向“一帶一路”國家講好中國的故事、中國人民的故事,重點展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為此,根據傳播學的原理我們要解決五個W的問題:who,解決誰傳播之控制分析的問題,關注傳播主體;says what,要注意內容分析問題,關注傳播內容、呈現形式、組織翻譯、選擇媒介方式等;in what channel,解決什么渠道傳播之媒介分析的問題,關注傳播途徑,構建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to whom,解決向誰傳播之對象分析的問題,關注受眾的需求、行為、偏好、文化習慣等特點,研究提升對外傳播的接受力;with what effects,解決效果如何之成效分析的問題,嘗試形成符合實際的傳播效果評價機制。
語言學中有一個“六面功能模式”,涉及六大交際要素,與話語體系有著一定的對應關系:說話人——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及中國人民有話可說;受話人——讓國外政府、團體及廣大的世界人民愿意并且可以聽懂我們的話語;信息——讓話語充滿內容及思想,尤其要關注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思想內涵;語境——讓話語有言道、背景及平臺,發(fā)揮高層次專家作用,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臺和渠道發(fā)聲;代碼——讓話語的載體及媒介豐富,加強多語建設,做到語言互通;接觸——讓話語顯現跨文化性,做到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換言之,我們要從“說話人”角度關注話語的表達功能,從“受話人”角度關注話語的意動功能,從“信息”角度關注話語的指稱功能,從“語境”角度關注話語的跨接功能,從“代碼”角度關注話語的元語言功能,從“接觸”角度關注話語的交流功能。
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翻譯的作用至關重要。一是學會融通中外。改革開放是近四十年的事情,我們已經習慣于中文表達和外譯中兩種表達的方式,而目前的交流樣態(tài)更要在中譯外進而融通中外上下功夫?!叭谕ㄖ型狻本褪羌纫獪蚀_表述原文的思想,又要讓譯文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范式、文化心理、表達習俗,用受眾喜歡的方式和語言進行互譯。“融通中外”就是從技巧上做到追求契合,爭取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最大對等;求同存異,尋求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平衡;二是注意修辭方式,研究故事語體的風格,善于把林語堂“散文式表達”、埃德加·斯諾“講述式表達”、戴秉國“辯論式表達”、傅瑩“溝通式表達”、劉欣“對話式表達”等樣例貫穿于我們的翻譯實踐中去。
“一帶一路”雖然傳承于歷史,但時代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新文化使命,必須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打造新的話語體系。一是以“比較思維”提升中國文化的潛能,即運用中外存在相似相類關系的文化符號、文化現象進行類比式交流,最大程度上喚起國外民眾的“熟悉感”,創(chuàng)造或拓寬文明互鑒的交流空間;二是以“創(chuàng)意思維”提升中國文化的勢能,即交流者要以“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為追求,破除“自娛自樂式”、“政治口號式”、“八股式”等交際方法,在主體的創(chuàng)新感與受眾的新鮮感上下功夫,將“趣思維”轉化為“趣活動”,充分調動受眾的能動性;三是以“多元思維”提升中國文化的動能,即不僅要發(fā)揮中央編譯局、中國外文局、新華通訊社、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等國際傳播主流媒體的互譯發(fā)聲,還要充分利用中國文化海外傳播中的人際互譯效應,特別要學會利用國際社交平臺與國外民眾建立對象化的、人性化的互譯溝通機制,為中國文化“走進去”在國際平臺上實現更大的價值積累文化互譯動能。
分散狀和條塊狀使得我們的話語體系形不成具有規(guī)模的平臺,打破困境需要我們構建新的格局。比如以新聞出版走出去為例,必須著眼于國家戰(zhàn)略的視角,依據“一帶一路”規(guī)劃方案,對現有的平臺資源進行必要的重組。一是進一步加大力度實施“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數字出版產品走出去工程、中國出版物國際營銷渠道拓展工程、重點新聞出版企業(yè)海外發(fā)展扶持工程。二是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yè)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整合和鞏固現有海外華文出版物營銷渠道,大力拓展海外市場。三是加大力度實施品牌戰(zhàn)略:以傳播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為主要內容,打造中國主題圖書國際品牌;以當代實力派作家及其作品為主體,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作家與中國文學品牌;以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打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圖書品牌;培育中文學術期刊國際品牌,以重要學術期刊數據庫、學術文獻數據庫、知識創(chuàng)新點數據庫等為重點,打造數字出版產品國際品牌。
“一帶一路”建設任重道遠,中國作為這一重大倡議的發(fā)起國家與主導國家,構建健康的對外話語體系是一項迫切的工作,各位同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