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珍 張寶珍 湯利萍 易含笑 王水連 謝志勤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護理部,江西南昌 330006
便秘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消化道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排便次數(shù)減少,糞便干硬,排出困難,或合并一些特殊癥狀[1],如伴有長時間用力排便、直腸脹感、排便不盡感,甚至用手法幫助排便,在不使用瀉劑情況下,7 d內自發(fā)性排空糞便不超過2次或長期無便意[2-3]。導致便秘的原因很多,中醫(yī)認為便秘是由于大腸傳導失司,同時與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有關[4]。我國便秘的發(fā)病率為3.7%左右,女性的發(fā)病率高于男性,且發(fā)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便秘可誘發(fā)或加重其他疾病,由于大便秘結而過分用力排便,使腹腔壓力增高,心臟收縮,血壓升高,更易誘發(fā)中風或加重其他原有疾病,引起患者焦慮、失眠、心理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便秘問題不容小視[5]。
臍療為中醫(yī)常見外治法之一,是在中醫(yī)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選用適當?shù)乃幬?,制成適當劑型(如膏、糊、散、丸等)敷于臍部,或在臍部給某些物理刺激(如按揉、艾灸、熱熨、針刺等)以治療全身性疾病的方法[6-7],其歷史悠久,廣泛流傳于民間,在治療某些疾病有其獨特優(yōu)勢,是常見的中醫(yī)外治法之一。臍療也被WHO 推薦為第三代給藥法,在治療某些疾病有其獨特優(yōu)勢[8]。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大黃具有瀉下積滯、清熱涼血解毒及逐瘀通經等多種功效[9]。本研究在住院患者中應用大黃粉敷臍治療便秘,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64例內科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2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40~82歲,平均(56.75±8.95)歲;其中呼吸系統(tǒng)疾病12例,心血管疾病6例,神經系統(tǒng)疾病14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9例;年齡43~80歲,平均(60.03±6.92)歲;其中呼吸系統(tǒng)疾病11例,心血管疾病5例,神經系統(tǒng)疾病16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年齡18~85歲;②符合便秘診斷標準[10]的內科住院患者;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預計按研究方案完成治療及相關檢查。排除標準:①本研究開始前4 周曾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②1 周內接受過全麻手術或接下來1 周內預計進行全麻手術者;③腹部有不明包塊者或合并腸道惡性腫瘤者;④臍部皮膚紅腫、破損、脫皮者;⑤孕婦或哺乳期婦女;判定能力異?;蚝喜⒕癫≌?;⑥藥物過敏者(過敏源:大黃、蜂蜜、膠布、酒精)。
觀察組循證原則指導下建立臍療標準化方案:即每人每次采用大黃粉1 g,加蜂蜜調成丸狀,用穴位貼貼于患者神闕穴,治療時間為每日07∶00~09∶00,貼敷6 h后取下,敷貼5 d 為1個療程,5 d后進行綜合療效評價。
對照組每人每次采用安慰劑(太空沙)1 g,加蜂蜜調成丸狀,用穴位貼貼于患者神闕穴,治療時間為每日07∶00~09∶00,貼敷6 h后取下,敷貼5 d 為1個療程,5 d后進行綜合療效評價。
具體操作方法:敷貼前詢問藥物過敏史,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操作目的、意義及方法,做好相關宣教,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護理人員于辰時(07∶00~09∶00)取穴貼敷操作,操作前觀察皮膚情況,確認皮膚完整,將調好的藥物裝入醫(yī)用敷貼,貼于神闕穴。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便秘”療效判定標準而擬定療效評定標準[11]:大便恢復正常,伴隨癥狀及體征消失者為臨床治愈;便秘明顯改善,排便間隔時間及便質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但排便間隔時間72 h內,伴隨癥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明顯減輕為顯效;便秘改善,排便間隔時間縮短1 d或便質改善,伴隨癥狀及體征減輕好轉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為無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便秘評分采用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編制的便秘癥狀及療效評估表[12],包含6個方面問題:排便困難;糞便性狀;排便時間;下墜、不盡、脹感;排便頻度;腹脹。每個問題均為4級評分,分別記0~3分,6個問題得分相加得出便秘癥狀總分,得分越高表示該患者便秘癥狀越嚴重。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建立數(shù)據庫及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5 d 完成1個療程后,觀察組治療后的便秘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前后的便秘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便秘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便秘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2)觀察組(n=32)t值P值13.28±1.17 13.41±1.21 0.42 0.68 12.81±1.47*9.03±1.66*9.67<0.01
治療5 d 完成1個療程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兩組治療總療效的比較(n)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節(jié)奏的改變及社會老齡化的發(fā)展,便秘的發(fā)生率不斷上升,便秘不僅增加腸道腫瘤及心腦血管意外發(fā)生風險,還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成為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疾病的常見誘發(fā)因素[13]。便秘是住院患者的常見癥狀,在老年患者中發(fā)生率更高,原因包括長期臥床、排便姿勢及排便環(huán)境改變、疼痛刺激等,若未及時干預,造成患者額外的痛苦。
大黃是傳統(tǒng)的中藥,性味苦寒,有瀉下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含蒽醌類物質[14],能刺激腸管收縮,分泌增加,使大腸內容物容易排出,而達到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的作用[15-17],但大黃口服可能對腸道造成刺激甚至損害,臍療大黃藥物成分極少通過肝臟代謝,不進入消化道吸收轉運,起到穴位刺激和藥物局部吸收雙重作用,避免肝臟對藥物破壞,同時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18]。中醫(yī)認為臍為胎兒生長中最后閉合處,皮膚薄易于藥物吸收,中藥敷臍通過皮膚滲透慢慢吸收藥物,達到疾病所在處;還可對局部穴位慢性刺激,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保障臟腑正常功能[19]?,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臍部皮膚較薄,周圍分布有豐富的靜脈網和腹部動脈分支,有利于藥物吸收,且藥物吸收后不經過肝腸循環(huán),可保證藥物療效[20],比其他透皮給藥部位更易于藥物吸收,可作為透皮給藥理想給藥部位。臍療法藥效溫和,作用時間較長,便于推廣,也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第三代給藥法,具有操作簡便易行、用藥量少、儲存方便、隨取隨用、副作用小,有任何不適可隨時中斷給藥特點,對于便秘患者安全有效的選擇,患者及家屬易于接受,便于在臨床和社區(qū)推廣應用。
本研究觀察組采用臍部外敷大黃治療住院期發(fā)生便秘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便秘評分及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顯示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大黃臍療為住院發(fā)生便秘患者提供安全、簡便的治療措施,可有效降低便秘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防治住院患者便秘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為便秘患者的中醫(yī)治療與護理提供理論與實踐基礎。在以后研究中,仍需增加樣本量以取得更可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