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群,晏 清,高小英,梅申聰
1.廬江縣人民醫(yī)院,安徽231500;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
結腸息肉是消化內科常見疾病,目前主要采用結腸內鏡下切除治療,該方法可進行準確定位,手術創(chuàng)傷性較小,治療效果顯著,但病人在手術切除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穿孔、出血等問題,此外,手術操作還會導致病人出現(xiàn)心理波動,影響病人心理健康,不利于病人病情康復[1]。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一種綜合護理模式,涉及醫(yī)療手段、護理過程和相關醫(yī)護人員,可形成科學的診斷和治療過程,對具體治療方式設置相應的醫(yī)療服務項目[2‐3]。集束化護理是將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相互關聯(lián)并證實有效的措施組合在一起形成的護理方案,旨在保證病人住院期間得到最好處置,該方案通常包括3~5 項簡明、操作性強、被臨床認可的循證實踐措施,具有可操作性、目標性、時間性、序貫性[4‐7]。國內外已有研究證實,集束化護理在感染性膿毒癥病人[8]、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人[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10]、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疾病病人[11]、冠狀動脈介入術病人[5]、胃穿孔病人[12]、腎移植病人[13]中有較好的應用價值??紤]到CNP 和集束化護理均具有較強優(yōu)勢,本研究采用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對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病人進行護理干預,并將其與常規(guī)護理進行比較,以探討該模式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8 年5 月—2020 年4 月在安徽省廬江縣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接受治療的80 例結腸息肉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病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納入標準:①經結腸鏡和組織活檢確診為結腸息肉;②需行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治療。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肝臟、腎臟、心臟、肺等器質性疾病或凝血功能異常;②治療前有其他手術治療史。觀察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9~77(51.7±12.3)歲。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30~78(52.8±12.5)歲。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息肉類型、息肉數(shù)、息肉直徑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檢查、監(jiān)測生命體征、術后常規(guī)護理、出院指導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進行干預。①由科主任、護士長、主治醫(yī)師、主管護師和責任護士組成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小組;②嚴格按照循證醫(yī)學原則,設計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方案;③認真查閱病人病史及合并癥,對病人和家屬進行飲食指導;④采用宣傳冊等形式向病人和家屬詳細介紹治療情況,使病人做好生理和心理準備;⑤嚴格按照已制定的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方案進行干預,認真督促責任護士實施相關護理,注意相關禁忌證;⑥有針對性地向病人實施個體化護理方案,如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及時、有效地與病人溝通,使病人保持治療積極性。
1.3 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病人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于入院時、出院當天調查兩組病人心理狀態(tài),于出院當天調查兩組病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依從性、相關知識知曉度及病人滿意度。①心理狀態(tài):使用Zung 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進行評價,將量表所得粗分換算成標準分,滿分100 分,≥50 分表示有焦慮、抑郁情緒,分值越高表明焦慮、抑郁狀態(tài)越明顯。②并發(fā)癥:包括手術后結腸出血、穿孔、漿膜裂傷、漿膜炎。③依從性:包括飲食依從性和臥床依從性,依從性良好指病人能夠在單位時間內與醫(yī)護人員保持持續(xù)合作狀態(tài)且基本能夠達到醫(yī)護人員要求,依從性不良指病人不能遵從醫(yī)護人員要求。④相關知識知曉度:采用安徽省病歷書寫規(guī)范中健康教育評價表評價,包括入院須知、疾病相關知識和出院指導等14 項內容,病人復述12 項以上視為知曉。⑤病人滿意度:采用格式化調查問卷表評價,包括入院介紹、手術指導、護理技術、護理服務、出院指導等14 個條目,每個條目0~10 分,總分140 分,最后統(tǒng)計問卷總分,得分>126 分視為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SAS 評分、SDS 評分、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SAS 評分、SDS 評分、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病人SAS 評分、SDS 評分、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例數(shù)40 40入院時53.79±5.73 54.02±5.62-0.181 0.857 SAS 評分(分)出院當天44.18±4.85 36.51±4.03 7.690<0.001入院時54.17±8.45 55.04±8.09-0.470 0.639 SDS 評分(分)出院當天44.33±6.75 36.28±5.65 5.784<0.001肛門排氣時間(h)9.3±1.9 7.5±1.6 4.583<0.001住院時間(d)7.20±1.80 5.02±1.45 5.965<0.001
2.2 兩組病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依從性、相關知識知曉 度及病人滿意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依從性、相關知識知曉度及病人滿意度比較 單位:例(%)
結腸息肉可分為炎癥性息肉、腺瘤樣息肉、增生樣息肉和類癌等,其中腺瘤樣息肉臨床多見且容易癌變,目前多主張早期內鏡下鉗除治療。由于內鏡下治療具有一定侵襲性,存在并發(fā)癥、疾病復發(fā)等風險,常會導致病人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抑郁、失眠等負性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因此,如在圍術期對病人進行科學護理具有重要意義。
3.1 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對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病人的影響 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是當前臨床上較為科學、高效的護理模式,其集束化成分可以加強護理工作的連貫性、完整性和持續(xù)性[14‐17]。本研究觀察組采用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對40 例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病人進行綜合護理,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較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較短;此外,觀察組飲食依從性、臥床依從性、相關知識知曉度、滿意度均有所提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所降低。說明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可改善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病人結局,有利于疾病康復。
3.2 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改善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病人結局的機理 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是貫穿病人住院始末的個性化護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護理管理質量[18],住院期間主動和病人積極溝通,反復交代注意事項,對病人實施健康知識講解和心理護理,消除病人焦慮、抑郁情緒,預見性地提出圍術期可能存在的情況,并針對性地進行護理,降低應激反應發(fā)生率,有利于改善病人不良情緒,增加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提高其配合度,促進內鏡下治療順利進行和術后康復。
由于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是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開展的一種護理方式,其將循證護理引入臨床[19],并要求責任護士按照護理路徑要求,在每一階段合理安排病人各項檢查和治療,準確、及時地對病人進行預見性、計劃性的護理指導,保證各項檢查和治療按時完成,有利于優(yōu)化護理服務流程,增強護士工作的條理性,提高護理質量和手術治療效果。同時,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可減少并發(fā)癥,從而有利于病人早期攝入充足營養(yǎng),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促進各項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此外,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實施過程中醫(yī)務人員可與病人充分溝通,提高病人飲食依從性、臥床依從性等,并保證宣教效果。
總之,采用CNP 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模式有利于改善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病人滿意度和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