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娟,安 昱
陜西省寶雞市中心醫(yī)院,陜西寶雞 721000
呼吸窘迫綜合征好發(fā)于早產兒,胎齡越小及出生體質量越低,發(fā)生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概率將越大[1]。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主要表現為呼氣性呻吟、呼吸衰竭、進行性呼吸困難等[2]。目前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一般采取機械通氣方法,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顯著降低病死率。但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相關并發(fā)癥,繼而降低通氣效果。危重癥專職護理管理能夠廣泛提高各種治療的規(guī)范性,在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護理中具有良好效果;體位交換護理相比起單一體位護理更能夠有效提高機械通氣治療效果[3-4]。本文旨在分析體位交換及危重癥專職管理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機械通氣呼吸動力學、血氣分析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8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均符合文獻[1]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均在患兒家長知情同意下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者;(2)合并宮內感染性肺炎者。將28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14例。對照組中男6例、女8例,平均胎齡(31.2±1.9)周,平均出生體質量(1 401.5±523.6)g。試驗組中男5例、女9例,平均胎齡(32.3±1.4)周,平均出生體質量(1 410.4±520.7)g。兩組患兒性別比例、胎齡、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仰臥位機械通氣護理方法,主要內容如下:(1)當患兒出現呼吸急促或呻吟等癥狀后,立即注射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與此同時嚴格監(jiān)測患兒的基礎生命體征,加強基礎治療,預防相關并發(fā)癥(高膽紅素血癥以及缺氧缺血性腦病等)發(fā)生。(2)給藥護理。氣管插管后,吸凈呼吸道分泌物,注入藥物,需注意藥液是否堵塞氣道。給藥過程中持續(xù)加壓給氧,保持肺擴張,讓藥液均勻分布至患兒的肺部中;嚴密觀察患兒的血壓和心率等變化,如果呼吸減緩及心率加快,需暫停給藥。(3)機械通氣護理。首先,根據患兒的頭圍以及體質量等選擇合適的固定帽,再測量鼻孔距,選擇合適的鼻塞。其次,清潔鼻腔,調節(jié)通氣壓力氣流,待氣流穩(wěn)定后,連接患兒鼻腔,為了預防鼻腔壓傷,需每隔2 h松解鼻塞。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氣道護理,必要時進行吸痰處理;保持氣壓管道準確連接,持續(xù)仰臥位通氣治療,連續(xù)機械通氣治療時間為4 d;最后,嚴密監(jiān)測患兒的基礎生命體征,合理進行喂養(yǎng),保證營養(yǎng)充足。(4)并發(fā)癥預防護理。應用大劑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質后,患兒的肺泡迅速擴張且血流增加,有可能導致肺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患兒腦部血流量的自主調節(jié)功能下降,血流動力學發(fā)生改變,因此會增加顱內出血發(fā)生率。護理工作人員需密切關注患兒的血壓變化、呼吸變化等,觀察患兒有無出現早期顱內出血表現,如昏迷、嗜睡以及煩躁不安等。
1.2.2試驗組 試驗組采用體位交換及危重癥專職管理護理方法,主要護理內容如下。(1)體位交換護理?;純涸诮邮軝C械通氣治療過程中,體位從仰臥位到側臥位再到俯臥位,最終至仰臥位,每2 h更換1次,連續(xù)機械通氣治療時間為4 d;當患兒在俯臥狀態(tài)下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時需將頭偏向一側,保持下肢與軀干為俯臥狀。護理工作人員還需全面檢查患兒的導管,避免脫落情況發(fā)生。(2)危重癥專職管理護理。首先,建立重癥護理小組,小組主要成員有護士長、責任護士以及臨床護理工作人員,護士長負責分配任務和監(jiān)督護理小組質量;其次,培訓小組成員的各項業(yè)務能力。邀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向小組成員講解有關呼吸窘迫綜合征知識,包括診斷標準、搶救要點、呼吸窘迫綜合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等,教會小組成員熟練使用呼吸機,有效開展護理任務。當患兒出現臨床癥狀之后,需立即注射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再開展專職護理;做好保暖工作,維持患兒皮膚表面溫度在36.5 ℃左右,濕度在60%左右,每隔2 h測量1次體溫,待體溫穩(wěn)定之后,每隔4 h測量1次體溫,盡量減少護理時間,避免患兒的熱量被消耗;定時清潔患兒口腔以及鼻腔等分泌物,防止氣道受阻,待患兒病情穩(wěn)定之后改用面罩式吸氧或鼻導管吸氧,做好霧化治療,預防咽喉腫脹;加強呼吸監(jiān)護,保持患兒處于舒適體位,按照醫(yī)囑適當調節(jié)氧流量,嚴密監(jiān)測患兒的基礎生命體征,如果出現呼吸暫停情況,需立即采取針對性措施;嚴密監(jiān)測患兒的血氧飽和度、血壓和尿量變化等,詳細記錄患兒1 d內的血壓變化,測量患兒1 d的尿量,如果尿量過少,則需考慮患兒是否出現腎功能障礙,維持血氧飽和度大于90%;杜絕感染,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最后,做好患兒家長的心理干預工作。及時向患兒家長說明患兒的情況,介紹具體治療方案,與此同時采取合適的語言對家長予以鼓勵,盡量消除其負面心理情緒。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包括氧分壓、酸堿度、二氧化碳分壓;呼吸動力學指標,包括氣道阻力、胸肺順應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敗血癥、腹脹、顱內出血及肺出血等;呼吸支持時間;住院時間;家長對護理總滿意度評分,包括護理態(tài)度、護理管理、健康教育等。
2.1護理前后兩組血氣分析指標和呼吸動力學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血氣指標和呼吸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氣道阻力、胸肺順應性等呼吸動力學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血氣分析指標氧分壓、酸堿度等水平高于對照組,試驗組二氧化碳分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血氣分析指標和呼吸動力學指標比較
2.2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14%(1/1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2.86%(6/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2.3兩組呼吸支持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試驗組呼吸支持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呼吸支持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2.4兩組家長總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兒家長的護理態(tài)度、護理管理、健康教育等護理總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家長總滿意度比較(分,
目前臨床上治療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以機械通氣為主,護理工作人員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生理狀態(tài)了解程度將影響到治療效果[5-7]。危重癥專職護理更為注重護理內容的專業(yè)性,能夠顯著提高護理質量[8-10]。
有學者認為,采取危重癥專職護理方式可有效提高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預后效果[11-13]。危重癥專職護理明確小組成員的具體護理任務,不斷提高護理規(guī)范性,注重基礎護理操作;除此之外,加強對家長的心理護理,安撫負面心理情緒,繼而提高其總滿意度。有關研究顯示,長時間的單一體位護理不利于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局部血液循環(huán),與此同時極易出現輸液管路不通和呼吸道不通暢情況,繼而增加護理難度[14-15]。體位交換護理能夠有效改善肺部組織通氣量,使得血流量逐漸接近正常,與此同時可積極改變氧合狀態(tài)。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試驗組呼吸動力學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試驗組血氣分析指標氧分壓、酸堿度等水平高于對照組,試驗組二氧化碳分壓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結果顯示體位交換及危重癥專職管理可積極改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的呼吸動力學、血氣分析指標,同時可有效提高患兒家長總滿意度,縮短患兒的呼吸支持時間和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體位交換及危重癥專職管理可積極改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的呼吸動力學、血氣分析指標,有效提高患兒家長總滿意度,縮短患兒的呼吸支持時間和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