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遠
(許昌市中心醫(yī)院南區(qū)醫(yī)院內(nèi)科, 河南 許昌46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 nary disease, COPD) 為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 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 隨病情進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 Ⅱ型呼吸衰竭為AECOPD 常見并發(fā)癥, 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3]。 BiPAP 呼吸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為臨床常用治療AECOPD 方法, 可避免氣管插管,降低病死率, 但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這種治療方式容易導致自主呼吸減弱, 降低治療效果。同時, AECOPD 患者易出現(xiàn)炎性反應引起呼吸功能持續(xù)受損從而導致病情進展加快, 積極抗炎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尤為關鍵。 烏司他丁具有減輕炎性反應、 改善血氣指標、 抑制肺功能損傷等多種作用, 與BiPAP 呼吸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聯(lián)用, 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積極意義。 基于此, 本研究對我院AE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烏司他丁聯(lián)合BiPAP 呼吸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1 月至2019 年12月許昌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AE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3 例為研究對象, 將采用BiPAP 呼吸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的34 例患者設為對照組, 將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烏司他丁的39 例患者設為研究組。 對照組患者中, 男18 例, 女16 例; 年齡54~79 歲, 平均年齡(68.54±5.06) 歲; COPD 病程4~12 年, 平均(8.26±1.80) 年; 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表Ⅱ(APACHEⅡ) 評分14 ~19 分,平均(17.16±0.89) 分。 研究組患者中, 男21例, 女18 例; 年齡53 ~78 歲, 平均 (69.71±4.29) 歲; COPD 病程4 ~13 年, 平均 (7.94±1.95) 年; APACHE Ⅱ評 分14 ~19 分, 平 均(16.95±1.01) 分。 2 組患者基線資料(年齡、 性別、 COPD 病程、 APACHEⅡ評分) 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1) 符合AECOPD 診斷標準[4], 且合并Ⅱ型呼吸衰竭: 靜息狀態(tài)下動脈血氧分壓(PaO2) <60 mmHg, 和/或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 >50 mmHg; (2) 符合呼吸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指征[5]。
1.3 排除標準 (1) 近6 個月內(nèi)發(fā)生過心肌梗死或腦卒中者; (2) 合并肺栓塞或間質(zhì)性肺炎或肺結(jié)核者; (3) 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禁忌證者; (4)近3 個月內(nèi)使用過激素藥物者。
1.4 治療方法 2 組患者均予以補液、 吸痰、 平喘、 解痙、 支氣管擴張劑、 吸氧、 抗感染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
1.4.1 對照組 采用BiPAP 呼吸機(美國偉康公司) 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 將口鼻面罩、 呼吸平臺閥相連行輔助呼吸, 控制氧流量5~8 L/min, 呼吸機設置S/T、 TVV 模式, 呼吸頻 率12 ~16 次/min,IPAP 初始值6~8 cmH2O (1 cmH2O=0.098 kPa),EPAP 初始值4 cmH2O, 吸氣時長1.0 ~1.2 s, 通氣后0.5 h 內(nèi)將IPAP 提高至16 ~24 cmH2O,EPAP提高至4~6 cmH2O, 持續(xù)正壓通氣, 在患者病情好轉(zhuǎn)后, 逐漸延長間歇性停機時間, 改為鼻導管吸氧。
1.4.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給予烏司他丁(廣東天普生化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33), 烏司他?。?0 萬U) 注入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 靜脈滴注, 2 次/d。
2 組患者均治療7 d。
1.5 觀察指標 (1) 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 年修訂版) 中相關標準[6]制定療效標準, 顯效: 治療7 d 內(nèi)咳痰等癥狀較治療前明顯好轉(zhuǎn), 肺功能較治療前顯著改善; 緩解: 治療7 d后咳痰等癥狀較治療前明顯好轉(zhuǎn), 肺功能較治療前顯著改善; 無效: 治療7 d 后, 臨床癥狀、 肺功能較治療前改善不明顯, 甚至病情加重。 總有效率= (顯效例數(shù)+緩解例數(shù)) /患者總例數(shù)×100%。(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情況即肺活量占預期值百分比(FVC%)、 第1 秒用力呼氣量占預期值百分比(FEV1%); (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PaO2、 PaCO2水平; (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細胞介素-6 (IL-6)、 白三烯B4(LTB4) 水平,取空腹靜脈血5 ml, 3 000 r/min 離心10 min, 取血清,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血清IL-6、LTB4水平, 檢測試劑盒購自武漢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批號: S07033479, 嚴格按照說明書執(zhí)行具體操作。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后, 研究組顯效20例, 緩解15 例, 無效4 例; 對照組顯效14 例, 緩解10 例, 無效10 例。 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89.74% (35/39) 顯著 高 于 對 照 組 的70.59%(24/34),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300, P =0.038)。
2.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情況 治療前,2 組患者FVC%、 FEV1%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2 組患者FVC%、 FEV1%均較同組治療前顯著增高; 研究組FVC%、 FEV1%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情況( ±s)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情況( ±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1)P<0.05; 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n FVC%治療前 治療后FEV1%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65.13±3.91 74.51±4.621) 55.70±4.75 69.85±4.291)研究組 39 64.49±4.57 81.69±5.101)2) 54.58±5.34 74.98±5.031)2)
2.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前, 2 組患者PaO2、 PaCO2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后, 2 組患者PaO2、PaCO2均較同組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 研究組患者PaO2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PaCO2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情況( ±s, mmHg)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情況( ±s, mmHg)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1)P<0.05; 與對照組比較, 2)P<0.05
組別 n PaO2治療前 治療后PaCO2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53.24±5.47 68.14±5.291) 71.29±5.41 49.74±4.671)研究組 39 54.38±4.98 76.98±6.011)2) 69.57±6.12 41.68±3.851)2)
2.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變化情況 治療前, 2 組患者血清IL-6、 LTB4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治療后2 組IL-6、LTB4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 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血清IL-6、 LTB4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變化情況( ±s, pg/ml)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變化情況( ±s, pg/ml)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1)P<0.05; 與對照組比較, 2)P<0.05
組別 n IL-6治療前 治療后LTB4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69.28±4.51 29.83±2.711) 190.71±31.47 146.37±21.561)研究組 39 70.64±5.16 10.64±2.061)2) 187.64±29.52 105.68±17.491)2)
AE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致死風險較高,BiPAP 呼吸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能及時糾正患者低氧血癥等癥狀, 但會影響患者自主呼吸和呼吸機送氣, 導致人機對抗, 增加臨床治療難度, 降低臨床效果[7]。
烏司他丁屬于蛋白酶抑制劑, 能穩(wěn)定溶酶體膜、 抑制多種蛋白酶活性, 降低肺毛細血管通透性, 減少肺泡內(nèi)滲出, 改善肺功能和動脈血氣指標; 并能清除氧自由基, 調(diào)節(jié)機體氧化應激水平,維持機體氧化/抗氧化平衡, 避免氧化應激反應異常引發(fā)肺泡巨噬細胞、 肺部T 淋巴細胞高表達,導致肺功能損傷[8-10]。 且烏司他丁可提高患者呼吸頻率, 聯(lián)合BiPAP 呼吸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 可減輕呼吸肌疲勞, 并能增加潮氣量、 減少氧耗, 二者聯(lián)合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 改善動脈血氣指標。 柴春艷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 AECOPD 患者早期應用烏司他丁注射液可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89.74%) 較對照組(70.59%)高(P<0.05)。 同時, 本研究中, 治療后研究組FVC%、 FEV1%、 PaO2較對照組高, PaCO2較對照組低(P<0.05), 進一步證實烏司他丁聯(lián)合BiPAP呼吸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和肺功能。
此外, 本研究進一步觀察2 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變化, 結(jié)果顯示, 治療后, 研究組血清IL-6、LTB4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 AE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多伴有炎癥介質(zhì)過度激活, 導致IL-6、 LTB4高表達, IL-6 會誘導肝細胞合成、釋放C 反應蛋白, 參與氣道炎癥反應、 氣道重塑,且其表達水平越高, 機體炎癥反應越嚴重; LTB4為急性炎癥介質(zhì), 可使炎癥細胞趨化聚集在氣道,并激活炎癥細胞釋放炎癥介質(zhì), 致使氣道損傷、修復循環(huán), 誘發(fā)氣道重塑, 導致氣流受限, 加重氣道炎性反應和患者病情[12]。 烏司他丁可拮抗炎癥介質(zhì), 抑制炎性因子分泌, 降低血清IL-6、LTB4水平, 改善機體炎癥狀態(tài), 減輕炎癥反應對肺部產(chǎn)生的直接、 間接損傷, 進一步改善肺功能,強化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烏司他丁聯(lián)合BiPAP 呼吸機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AE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效果顯著, 可減輕炎癥反應, 改善肺功能和動脈血氣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