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閱讀已經(jīng)成為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方式。它以某一議題為基礎,引導初中生從單篇文章閱讀轉向對“一群”文章的拓展閱讀,讓其語文學習變得更加深入、透徹。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運用群文閱讀的方式來增強教學效果。因此,文章從群文閱讀的視角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相關策略進行了探索,希望能夠為初中語文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群文閱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6-0058-03
作者簡介:黎冬蘭(1975.9—),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第四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古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正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方式以讀、背、譯為主,很難讓初中生深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內涵,以及詩人所要傳達的思想和感情。而群文閱讀可以通過類比、對比等方式,讓初中生從多篇內容相近或相悖的古詩詞中深刻、清晰地了解古詩詞的內涵,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感情,同時讓其對古詩詞的寫作手法、特殊字詞用法等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從而獲得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1]。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分析
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古詩詞的作者多為百年甚至千年之前的文人墨客、古圣先賢,不但時代背景與現(xiàn)在差距較大,而且其中很多字詞的含義都與現(xiàn)代完全不同,這就導致初中生在古詩詞的理解上存在困難,難以與作者或是教師產(chǎn)生情感共鳴,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更加注重古詩詞的背和寫,對初中生是否能夠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及詩詞意境關注不夠,而且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課上做好筆記后,課后自行理解和感悟,這種方式對初中生古詩詞賞析能力的提升不利。最后,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年級、單元中,導致古詩詞教學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特點,難成體系,進而影響學生對所學古詩詞的理解深度,使其難以將古詩詞以某種方式關聯(lián)起來,同時,教學效果也會受到不利影響。
二、基于群文閱讀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合理設置議題,靈活開展群文閱讀教學
在群文閱讀模式下,教師首先要設置一個合適的議題,在此基礎上恰當?shù)剡x擇文本,為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有效開展打好基礎。在設置議題時,教師應遵循下列三個原則,這樣才能確保議題設置的合理性。
1.議題設置應貼合實際
教師在進行議題設置時必須貼合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學習能力等學情進行具體的分析,科學確定“最近發(fā)展區(qū)”[2]。這樣設置的議題不僅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還能確保古詩詞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增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信心。議題難度要適當,既不能難度過高,讓初中生覺得無從下手,也不能難度過低,讓初中生失去思考和討論的興趣。議題范圍也要恰當,太寬泛容易讓初中生覺得毫無頭緒、思路混亂,太狹隘則會嚴重壓縮學生的自主討論空間,不利于其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
2.議題設置形式應多樣化
初中生的心智日趨成熟,生活經(jīng)驗逐漸增多,并且對社會生活也有了更多的關注和了解。如果議題設置僅限于文本內容,那么很難激發(fā)他們思考和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議題設置時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和具體認知需求,采用多樣化的議題設置形式來激發(fā)初中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比較類的議題,讓初中生在比較詩歌的過程中尋找其共性和個性。這種形式的議題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特有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使其獲得一些獨特的感受。
以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將其與辛棄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組成群文。這三首古詩詞均為詩人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所作,那么他們的感受有何不同呢?教師可在此基礎上設置一個中秋月夜的情境類議題,引導學生憑借自我感受類比三位作者的情感,這樣就激發(fā)了初中生對古詩詞的探索興趣,從而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3.議題結論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任何議題必然會有結論,但是“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受必然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議題的結論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不必強求唯一答案,要允許初中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并且要鼓勵其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和討論議題。這樣能夠幫助初中生打破思維定式,發(fā)展自主賞析古詩詞的能力,從而讓古詩詞賞析課充滿活力,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初中生相關能力和素質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探究其所傳達的情感,有的學生認為其傳達了范仲淹的愛國之情,有的學生認為傳達的是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甚至還有學生認為其傳達出來的是對北宋王朝的不滿。雖然結論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能給出合理解釋,因此都能算是本議題的答案。
(二)恰當選擇文本,有效開展群文閱讀教學
文本選擇是否恰當對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效果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做好相關的文本選擇工作。在進行文本選擇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文本選擇應優(yōu)先考慮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這是由于教材中的詩詞文本均是專業(yè)人員千挑萬選出來的,基本上都屬于名家經(jīng)典,不僅具備較高的傳承價值,還符合初中生的階段學習需求。其次,確保所選文本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教師如果只是隨便找?guī)灼旁娫~湊在一起組成所謂的群文,就會使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效果得不到保障。對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古詩詞的特點,從作者經(jīng)歷、詩歌流派、意象塑造、語言風格等方面尋找關聯(lián)之處,這樣的群文閱讀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教學效果也就更有保障。
例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三首詞均為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初中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進行類比,借此了解辛棄疾的寫作風格、詞作流派等內容。最后,選擇的文本應符合學生在初中階段的發(fā)展特點,這樣他們理解起來才會更加容易,群文閱讀教學效果也會更好。例如,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在古詩詞學習方面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而且古詩詞積累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那么教師在選擇文本時可以適當加大難度,如讓學生自行探索幾個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并調動自己的古詩詞學習經(jīng)驗,想一想還有哪些古詩詞可以作為此次群文閱讀的關聯(lián)文本;讓學生也參與到文本選擇中,充分調動其參與古詩詞群文閱讀學習的積極性,為優(yōu)化教學效果打好基礎。
(三)多角度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
教師應對教材中的古詩詞進行歸納分析,梳理這些古詩詞之間的關聯(lián),然后多角度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效果。
1.從作者出發(fā)進行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雖然數(shù)量并不算多,但是都屬于經(jīng)典之作。這些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通常較為復雜,有的甚至堪稱跌宕起伏,他們在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心境、想法,所寫出的詩詞在風格、意境、所寄托的情感等方面也會有所不同。教師選擇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能夠讓學生對該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不同時期的思想狀態(tài)和情感等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以后再讀到該作者的古詩詞作品時就容易理解詩詞內容及其蘊含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李白的《行路難》時,教師可選擇《峨眉山月歌》《渡荊門送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幾首詩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它們分別是李白青年初出蜀地時、游歷荊門時及中年離開長安、游歷山水時所作,人生階段不同,詩詞意境、情感等各不相同。對比閱讀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體味其中的差異,從而加深其對李白作品的理解。
2.從題材出發(fā)進行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
古詩詞涉及的題材多種多樣,山水、邊塞、詠物、送別等各不相同,所寄托的感情自然也會有所差別,而且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同一題材的詩詞,這就使教師可以從題材出發(fā)進行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
例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一首邊塞送別詩,既描寫了邊塞景象,又展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的惜別之情和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同樣屬于邊塞詩,但主要描寫邊塞秋景,寄托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也是邊塞詩,描寫的卻是邊塞月夜的景象,展現(xiàn)了邊塞戍邊之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這三首詩屬于同一題材,可以組合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讓初中生對邊塞詩有較為深入的了解。
3.從意象出發(fā)進行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
古詩詞中有很多不同的意象,詩詞作者通常借助這些意象來表達感情。教師可以將這些意象進行歸納總結,讓初中生對這些意象的特點、表達的感情等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日后再看到這些意象后,就能較為迅速地理解這些意象所蘊含的感情,借此對整首古詩詞的感情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辛棄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同樣都有“酒”這一意象,寄托的既有豪情又有愁情,而這兩種感情也是這一意象經(jīng)常寄托的感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蘇軾以“酒”寄托自己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在《漁家傲·秋思》中,范仲淹以“酒”寄托自己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成就功業(yè)的向往之情;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辛棄疾則是以“酒”寄托自己年華漸老卻壯志未酬的不甘之情。
4.從標題出發(fā)進行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
古詩詞標題所蘊含的信息是非常豐富的。理解了標題,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因此,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時,可以從標題出發(fā)選擇恰當?shù)淖h題。古詩詞的標題通常含有重要動作意義的字詞,如《天凈沙·秋思》中的“思”字直接確定了整首詞的情感基調;還有一些古詩詞標題中含有某些具有特殊修飾作用的字詞,如韓愈的《晚春》中的“晚”字點出了作者所描寫的是春末景致,學生在理解詩詞內容時要注意這一點;還有一些古詩詞的標題直接確定了其主題,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從“春行”二字即可看出這是一首以游覽或春游為主題的詩詞。教師可以根據(jù)古詩詞的標題特點,選擇類似的古詩詞進行群文閱讀教學。例如,在教學《錢塘湖春行》時,教師可選擇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等同樣以游覽為主題的古詩詞進行群文閱讀教學。
(四)正確處理群讀與精讀之間的關系
群文閱讀通常是確定好議題后,選擇與該議題有關的幾篇文章,然后,教師和學生圍繞其進行閱讀、思考和討論,最終在該議題上達成某種共識的過程。由此可見,群文閱讀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速讀和快速抓取信息的能力,與精讀的要求是不同的。盡管如此,本文所說的群文閱讀最終是為古詩詞閱讀教學服務的,因此,教師要正確處理群讀與精讀之間的關系,在精讀教學的基礎上展開群文閱讀教學活動,讓二者相互輔助,這樣才能保證古詩詞閱讀教學獲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使至塞上》時,本詩的第三句(也就是頸聯(lián))需要學生精讀才能更好地感受“直”和“圓”二字的妙用。而在教學《野望》這首詩時,本詩的第四句(也就是尾聯(lián))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情感,但是部分學生對本句中出現(xiàn)的“采薇”這一意象不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該意象,體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教師可以選取幾首包含該意象的古詩詞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如宋代張嵲的《采薇洞》、蔡必薦的《采薇圖》等。
(五)群文閱讀教學不應流于形式
群文閱讀教學本身具有多文本教學的特點,但是教師應認識到,多文本教學并不是單文本閱讀教學的簡單相加,否則不僅無法發(fā)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勢,還會影響到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效率。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選擇合適的文本,還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jù)議題尋找文本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并且要針對這幾個文本共同發(fā)問,同時還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閱讀和思考,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還能確保群文閱讀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結 語
總之,教師可以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類比、對比等方式進行古詩詞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議題設置、文本選擇等方面的工作,多角度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正確處理群讀與精讀的關系,優(yōu)化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效果。當然,教師也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更多有效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方法,以持續(xù)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羅蓓蕾.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群文選擇例談[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9(08):50-52.
李含笑,王瑋.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群文閱讀設計:以部編本為例[J].文化產(chǎn)業(yè),2020(15):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