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民
“交流”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幾乎在每堂課中都被采用,有效地交流,有利于調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的積極性,有利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許多的課堂交流存在問題,致使效果低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時機不當。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不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地采用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內容過易或過難的地方設計討論交流,有的教師在適合于全班教學或教師引導的地方組織交流,也有的教師在一節(jié)課中安排了多次交流學習,結果由于時機不當,收效甚微。
第二:交流習慣不好。在聽課和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當一個學生發(fā)言時,其他學生并沒有認真聽,而是一味地舉手,不停地喊“老師,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課桌敲得咚咚響,以至于學生難以聽清彼此的說話聲?;蛘弋斀處煕]有讓自己發(fā)表意見時,覺得這些與自己無關,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結果使課堂交流流于形式,效果低下。
第三:評價不全。開展小組活動后常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性的匯報交流,但小組代表一站起來發(fā)言就是“我認為……”、“我覺得……”、“依我之見……”,往往不是代表本組意見,而是代表個人意見。教師對小組匯報的評價也常常是“你說得真好”、“你的見解真不錯”。顯然,學生的不正確的發(fā)言方式是由教師的不科學的評價造成的。其主要問題表現(xiàn)在:一是偏重于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所在小組集體的評價;二是偏重于對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教師很少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參與程度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進行評價,特別是很少關注那些平時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這種不公正、不全面的評價極易挫傷學生參與交流的積極性、主動性,因而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評價促進發(fā)展”的功能。
那么,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問題,增強“合作交流”的實效性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教給學生交流的技巧。教師要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交流。一要學會傾聽,善于抓住別人發(fā)言的要點;二要學會接納,即能夠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意見,不固執(zhí)己見;三要善于反思,及時修正錯誤,完善自己的結論。交流時的爭辯是一種澄清問題的有效方式。但爭辯不是爭吵,爭辯的過程是有條理地說理的過程,學生通過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是說,交流不是供他人觀賞、充當門面的“花瓶”,不能只徒有形式而缺乏實質。交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的效率,促進學生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
第二:交流內容要多樣化:交流的內容不僅限于知識,也可以涉及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交流包括收獲,也包括疑問,收獲會在交流過程中完善,問題可以在交流中解決。讓學生通過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加深對知識和問題的認識。
第三:交流時對各個層次的學生要有所兼顧。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好學生發(fā)言的機會比較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而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交流中的收益較少。面對這種情形,教師要引導各個層次的學生積極發(fā)言,從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求知探索的意識,為后面的教學做好準備。
第四:采用多樣化的評價和激勵方式: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二是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tài)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xié)作情況,對表現(xiàn)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激勵。
總之,在提倡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課堂改革中,課堂交流已成為了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要使課堂交流有效,教師就應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多動腦筋、想辦法,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以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在交流互動中真正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