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學旅行徹底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使得學生的學習場所不再局限于課堂上,而是引領學生在自然和社會的參與中,通過親身實踐獲得新知識,并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身的健康成長。因此,在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中小學在開展教學時,應認識到研學旅行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一門新興的校本課程,引領學生在研學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诖耍恼乱陨钪械难袑W旅行為切入點,對具體的實踐教學策略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研學旅行;實踐教學;教學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普通高中研學旅行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06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2-0002-03
作者簡介:趙珍(1971.5—),女,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一小學,一級教師。
引 言
《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研學旅行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確要求將研學旅行列入中小學教育計劃與體系中。因此,中小學校在強化中小學教育的同時,應依據(jù)學校的區(qū)域特色、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各個學科的教學要求,帶領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等途徑,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自然中,最終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知識,開闊自身的視野,并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最終實現(xiàn)中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研學旅行實踐教學重要性分析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2016年9月13日,“中學學生的六大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提出要發(fā)展學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核心素養(yǎng)。在這“六大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中,研學旅行實踐教學是素養(yǎng)發(fā)展的關鍵途徑。
加強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研學旅行有助于積淀學生的人文底蘊。研學旅行不僅是一種跨越空間的教育,還是一種跨越文化的教育。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上,而是逐漸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走向世界。經(jīng)過研學旅行,學生會極大地開闊視野,增進學識,錘煉自身的意識,并對祖國的壯麗山河有深刻、全面的認識。同時,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會跨越不同地區(qū),感受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逐漸形成更加寬闊的文化胸襟。另外,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在大自然中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欣賞美、評價美等,最終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不斷增強自身的人文底蘊。
第二,研學旅行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生活是知識的源泉,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也是天然的實驗室。因此,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生會與大自然進行親密的接觸,感受四季的變化,感知世界的博大,最終更好地了解世界、認識世界。而在研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其創(chuàng)新探究能力也會得到發(fā)展[1]。
第三,研學旅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模式不同,研學旅行這一教學模式更加強調(diào)發(fā)展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實踐能力、探索能力、思考能力等。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研學旅行前會積極做好策劃和準備工作,在研學的過程中會與其他學生展開自主合作,并在旅行之后會分享感悟等,從而逐漸提升自身的關鍵能力,并在實踐過程中形成辨析思維能力,從而獲得全面發(fā)展。
第四,研學旅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學校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成為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shù)娜恕T诰唧w的研學旅行中,學生要面對的是一個新的團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明確如何處理好自己與團隊其他成員的關系,發(fā)揮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成為有責任感的人等。同時,在旅行研學的過程中,學生也逐漸學會了合作、分享、接納、包容等,最終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2]。
二、研學旅行實踐教學的問題
(一)課程設計缺乏系統(tǒng)性
研學旅行主要特點是具有明顯的實踐性。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導向性的課程。其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需堅持系統(tǒng)性原則,依據(jù)學生的需求與學科特點,對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期的內(nèi)容進行合理編排,以促使三個階段的有效銜接。但是,在實際開展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教師對課程的設計通常缺乏統(tǒng)籌思維。首先,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沒考慮到各階段教學內(nèi)容的銜接性,通常表現(xiàn)為課前的準備不足,課堂教學的開展比較隨意,課后缺少反饋與總結。其次,設計研學旅行的課程時,沒有教育理論作為支撐,大多數(shù)學校開展研學旅行失去了相應的教育功能,游玩屬性超過了深化學習屬性,且演變?yōu)橛瓮娲笥趯W習及只旅游而不學習的情形。最后,研學旅行的規(guī)劃缺乏相應的系統(tǒng)性,基本保障、應急方案、風險評估等各個方面的工作沒有落實到位,存在較多的問題。
(二)學生主體性不明確
指導學生學習知識,促進知識內(nèi)化,并對社會事物進行深入思考,是開展研學旅行的主旨。研學旅行的根本任務和目的是保證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并使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實現(xiàn)動態(tài)化自主探究。但是,在進行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時,許多教師會依據(jù)自己的專長編排內(nèi)容,而忽略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學習興趣。同時,在設計研學旅行的教學內(nèi)容時,有的教師會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以自我為中心,這就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講與記錄,參與實踐活動的自主性不能得到保障。同時,有的教師在研學旅行中會大包大攬,對學生的全部活動進行細致的安排,導致研學旅行的開展流于形式。
(三)課程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課程學習與總結反思有密切聯(lián)系,課程的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需要注意的是,研學旅行與學校的其他常規(guī)課不同,主要是因為該課程沒有標準的答案,更注重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自主探究,因此,課程評價體系是否健全極其關鍵。當前,研學旅行的課程評價體系還不完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課程評價主體太單一,主要是由班主任或者研學旅行的組織教師進行統(tǒng)一評價,而學生自評及研學基地的評價等基本未涉及,這影響了研學旅行評價的全面性。第二,課程的評價指標不合理,很多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時,其評價指標通常是學習的各個方面,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表現(xiàn)的綜合素養(yǎng)與形成的實踐技能很少涉及,這就導致課堂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三、研學旅行實踐教學開展策略分析
(一)精心設定研學旅行教學目標
在開展研學旅行實踐教學時,教師應精心設定研學旅行教學目標。(1)制訂知識目標。在研學旅行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預設知識目標,包括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可能接觸到的多個學科的知識目標,如歷史知識目標、地理知識目標、生物知識目標等,促使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2)制訂能力目標。教師應圍繞學生研學過程中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精心設計研學旅行的能力目標。在開展研學旅行活動之前,教師應指導學生自主收集、整理和處理相關的信息,并構建自身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在研學旅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點、疑問,并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交流中,使學生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在研學旅行活動的后期,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研學旅行結果進行匯總,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3)制訂情感目標。情感目標是研學旅行的核心目標之一,旨在促進學生在參與研學旅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和義務感,最終促使學生的情感獲得發(fā)展[3]。
(二)確定研學旅行的內(nèi)容
精心確定研學旅行的內(nèi)容,是開展研學旅行的基礎和關鍵,直接決定了這一活動開展的效果。因此,學校應從兩個方面確定研學旅行的內(nèi)容。一方面,學校應結合《意見》中的相關規(guī)定,根據(jù)本校的實際情況,立足學校的辦學思路、辦學理念等,逐漸形成校本課程。這就要求學校在設計研學旅行內(nèi)容時,應嚴格根據(jù)地方特色、季節(jié)變化、研學旅行資源開發(fā)的實際情況,制訂相關的旅行研學課程內(nèi)容。另一方面,在確定研學旅行內(nèi)容時,學校還必須設計多元化的跨學科內(nèi)容,使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獲得多個學科的知識,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游覽泰山的研學旅行中,學校應將自然科學、地理、歷史、語文和數(shù)學學科的知識融合到一起,使學生在泰山研學旅行中,通過對植物和地形地貌的觀察,了解泰山的地理環(huán)境;還可以引領學生在泰山研學旅行中,了解泰山相關的歷史知識以及相關的詩詞歌賦等,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4]。
(三)豐富研學旅行主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研學旅行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學校在開展研學旅行時,應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豐富的研學旅行主題,促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中國科技館的研學旅行中,學生在使用先進科學儀器的過程中,不僅體驗到探究科學奧秘、體驗科學樂趣的目的,還感知到中國科技的進步,并樹立為科技發(fā)展貢獻自己力量的宏偉目標。再如,在北京研學之旅中,學生到北京天安門觀看升國旗,在聆聽國歌、觀看國旗緩緩升起的過程中,激發(fā)了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并暗自下決心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學校還可以將相關的地理知識、歷史知識融入研學旅行中,促使學生在具體的研學旅行中,提升綜合素養(yǎng)[5]。
(四)做好安全保障,防患于未然
研學旅行與學校教育最為顯著的區(qū)別就是教育的空間出現(xiàn)了顯著的變化。因此,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融入社會、大自然中。而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學習場所從課堂逐漸轉變?yōu)樾M饧w,學生的管理難度、安全風險逐漸增加[6]。因此,在加強研學旅行教學時,學校應全面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切實做好安全工作的預案,防患于未然。具體而言,學校在開展研學旅行時,應選擇具有資質(zhì)的、社會信任度較高的旅行社作為合作單位;在活動開展之前,還必須舉行相關的安全大會,對參與本次研學旅行活動的師生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安全技能等;且必須指導學生提前購買安全保險,不斷提升抗風險能力。
(五)建立研學旅行的課程評價體系
在研學旅行活動中,評價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學旅行開展的效果。同時,研學旅行評價還是一項持續(xù)性工作,貫穿在整個研學旅行活動的過程中[7]。因此,教師應充分結合《意見》中的相關規(guī)定,在制訂研學旅行課程計劃的同時,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評價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在完善評價體系時,立足學生在研學旅行活動中的任務完成情況、團隊合作情況,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同時,教師還應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在肯定學生努力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8]。
結 語
綜上所述,研學旅行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途徑。在中小學教育中,學校應積極開展研學旅行這項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和自然中,深化學生所學的諸多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喻彩霞.青少年研學旅行實踐教學初探[J].旅游縱覽,2018,277(08):212-213.
[2]易紅,陳聞晉,施國弘.生活處處皆學問:研學旅行實踐教學設計與創(chuàng)新嘗試[J].教育家,2018(43):36-37.
[3]李作榮,周曉敏.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必要性研究[J].好家長,2019(12):161.
[4]黃妍,崔哲洙.研學旅行開展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12):90-91.
[5]胡鐵貴.發(fā)展研學旅行對我國中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8):218-219.
[6]梁惜春.研學旅行活動與主題教育活動的有機結合[J]新課程,2021(52):83.
[7]黃勤雁,蔣曌澤.研學實踐課程設計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1,40(12):73-75.
[8]包新中.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化實施的策略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1(1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