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寒,張惠瓊,田見友,杜如飛
脊椎骨折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風險,這種骨折類型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感覺功能喪失或運動功能喪失,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癱瘓,臨床上不僅需要進行搶救,還需要對患者的脊椎狀況進行良好修復,才能保護患者的正常機體功能[1]。手術時患者的肢體疼痛較為劇烈,患者入院時往往具有一定的緊張情緒,會對患者的手術造成極大的影響,所以需要做好患者的手術麻醉,減輕患者痛苦,使患者更配合各項手術操作的開展[2]。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均為臨床上常用麻醉藥物,不同麻醉藥物聯(lián)合應用效果也存在較大差異,而在對脊椎骨折患者進行麻醉操作時應用這類藥物,在臨床上還缺乏相應的報道[3]。本文比較七氟烷與丙泊酚分別聯(lián)合瑞芬太尼對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疼痛指數(shù)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數(shù)據(jù)庫中存在資料登記的接受手術治療的脊椎骨折患者13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一般資料錄入Excel表格后,按照公式法進行隨機分組,單組樣本量設置為65例,記名為試驗組與對照組。試驗組男33例,女32例;年齡29~68(48.60±3.90)歲。對照組男31例,女34例;年齡27~70(49.50±4.20)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時接受本次研究指導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征得患者同意后,家屬可代簽。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入院時在強烈外力的影響下出現(xiàn)脊椎骨折;患者基本資料已錄入我院數(shù)據(jù)庫中;患者經(jīng)搶救脫離生命危險,生命體征穩(wěn)定;患者表示能夠進行本次研究后續(xù)隨訪,耐受性良好。排除標準:不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3個月內(nèi)接受過其他疾病治療或其他試驗患者;缺乏正常認知功能或無正常認知功能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七氟烷聯(lián)合瑞芬太尼進行麻醉:術前0.5 h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鈉0.1 g肌內(nèi)注射,同時應用60%氧化亞氮、3.5%七氟烷及琥珀膽堿靜脈注射進行氣管插管麻醉誘導。采用芬太尼2 μg·kg-1·h-1、瑞芬太尼1 μg·kg-1·min-1、苯磺順阿曲庫溴銨1 mg·kg-1·h-1靜脈泵入聯(lián)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維持。試驗組患者手術前操作、用藥與對照組完全相同,采用丙泊酚0.1~0.2 mg·kg-1·min-1、芬太尼2 μg·kg-1·h-1、瑞芬太尼1 μg·kg-1·min-1、苯磺順阿曲庫溴銨1 mg·kg-1·h-1靜脈泵入麻醉維持。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比較2組患者麻醉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血管細胞黏附因子(VCAM-1)、細胞間黏附因子(ICAM-1)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VCAM-1、ICAM-1、IL-6水平。(2)比較2組患者麻醉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患者主觀感受疼痛消失時間。采用VAS評分評估疼痛程度,使用一條長約10 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3)比較2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4)比較2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惡心、嘔吐。
2.1 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麻醉前,2組患者VCAM-1、ICAM-1、IL-6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2組患者VCAM-1、ICAM-1、IL-6水平均升高(P<0.05),但2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麻醉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2 麻醉后疼痛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疼痛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麻醉后疼痛情況比較
2.3 麻醉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比較 麻醉前,2組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2組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均波動(P<0.01),但試驗組患者波動更小(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比較
2.4 不良反應比較 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3.08%,低于對照組的20.00%(χ2=7.536,P=0.006)。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例(%)]
七氟烷在臨床上屬一種無色澄清液體[4-6],這種物質(zhì)揮發(fā)性較強且不易燃,應用于患者的誘導麻醉中與氧氣或氧化亞氮進行混合使用的效果較為良好,丙泊酚又稱為異丙酚,臨床上麻醉效果較為穩(wěn)定,大多數(shù)患者手術后意識清晰,不良反應較少,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麻醉藥物[7-9]。瑞芬太尼是臨床應用的一種新型短效鎮(zhèn)痛藥物,屬一種阿片受體抑制劑,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起效較快,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其鎮(zhèn)痛效果是芬太尼的3倍左右,而在對患者進行實際治療時,具體的用藥劑量需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進行調(diào)整。瑞芬太尼是一種新一代的阿片類藥物,能夠在體內(nèi)發(fā)生分解,被血漿和組織促酶分解后快速發(fā)揮作用,對患者進行有效鎮(zhèn)痛,其麻醉效果不僅能夠滿足手術需求,還能改善患者手術后的蘇醒狀況,有助于避免患者出現(xiàn)麻醉殘留或其他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丙泊酚聯(lián)合瑞芬太尼應用于患者的麻醉中,不僅有助于控制患者的麻醉劑量,還可縮短患者麻醉后蘇醒時間,有助于促進患者體內(nèi)的麻醉藥物快速代謝,對于患者的病情恢復有積極意義。聯(lián)合麻醉還可緩解患者手術后的切口疼痛,使患者進行有效咳嗽,避免患者出現(xiàn)肺部感染。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患者選擇丙泊酚聯(lián)合瑞芬太尼進行麻醉,對照組患者采用七氟烷聯(lián)合瑞芬太尼進行麻醉,2組患者麻醉后,血清炎性因子對比未見明顯差異,可見兩種麻醉方式對患者機體功能造成的影響較小,患者出現(xiàn)的應激狀態(tài)不明顯,故而在臨床上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癥進行合理應用麻醉藥物。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2組患者麻醉后疼痛狀況均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試驗組患者VAS評分相較于對照組更低,術后疼痛消失時間更短,說明試驗組患者手術后功能可快速恢復,對于患者后續(xù)治療有積極意義。陳雷[10]研究顯示,研究組患者選擇丙泊酚聯(lián)合瑞芬太尼作為麻醉方案,對照組患者選擇七氟烷聯(lián)合瑞芬太尼作為麻醉方案,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麻醉后疼痛評分為(5.12±0.98)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的(8.14±0.68)分(P<0.05),與本次研究結(jié)果相似度較高,提示本次研究結(jié)果具有一定可參考性,而本次研究分別針對患者的心率、平均動脈壓、不良反應、疼痛狀況及血清炎性因子進行綜合分析,具有更為完善的特點。
對脊椎骨折患者進行麻醉誘導時,無論采用何種麻醉方案,其主要目的是使患者手術順利進行,盡可能降低患者手術后出現(xiàn)的各種不良狀況,本次研究中應用的兩種麻醉方式均可獲得較好的麻醉效果,雖然對照組患者相較于試驗組鎮(zhèn)痛時間更短,但依舊能夠獲得較好的麻醉效果,所以在臨床上可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酌情應用麻醉藥物[10]。
綜上所述,七氟烷與丙泊酚分別聯(lián)合瑞芬太尼應用于脊椎骨折復位術麻醉中效果均較好,但丙泊酚聯(lián)合瑞芬太尼麻醉鎮(zhèn)痛效果更好,可改善患者疼痛情況,延長患者的鎮(zhèn)痛時間,緩解患者的術后疼痛感,且對心率、血壓影響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對于患者康復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