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李書清*,魏國慶,史小慧,王娜娜,劉 敏,劉 昕
(泰州市中醫(y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膿毒癥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可由任意部位的感染引起。雖膿毒癥是由感染引起,但其發(fā)生發(fā)展遵循自身病理規(guī)律、過程,故膿毒癥從本質(zhì)上講是機體對感染因素的反應。重癥膿毒癥是指膿毒癥伴有組織灌注不良、器官功能障礙、低血壓。而膿毒性休克是指嚴重膿毒癥予以足量液體復蘇后仍伴有持續(xù)性無法糾正的低血壓,是嚴重膿毒癥的特殊類型[1]。目前針對該疾病的治療仍更多集中于糾正膿毒癥引起的病理生理后果上,而預防和控制膿毒癥胃腸功能損傷一直是重點研究課題。本研究中醫(yī)組方由李書清主任醫(yī)師通過對經(jīng)方和國內(nèi)名老中醫(yī)遣方組藥的認真研究,融合多年重癥醫(yī)學研究探索而成。定名為重癥Ⅰ號,其主要特點為:破格救逆,通解三焦?;诖耍敬窝芯恐荚谔接懼匕Y1號灌腸治療重癥膿毒癥患者急性胃腸損傷的療效。
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重癥膿毒癥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進行分組,將常規(guī)治療患者納入對照組(n=50例)、將增加重癥1號灌腸治療患者納入觀察組(n=50例)。對照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26~78歲,平均(56.74±8.29)歲;APACHEII評分:15~30分,平均(23.49±4.27)分。觀察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27~77歲,平均(56.69±8.33)歲;APACHEII評分:15~30分,平均(23.52±4.31)分。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納入標準:均符合《內(nèi)科學》[2]中重癥膿毒癥診斷標準,并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胃鏡檢驗確診為急性胃腸損傷;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史;可耐受灌腸治療者。(2)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存在動脈、深靜脈置管禁忌證者;慢性心衰者;終末期多器官功能衰竭者;有手術指征者;預計在入ICU后12h內(nèi)可能死亡及放棄搶救者。
1.3.1 對照組
西醫(yī)基礎治療:予以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抗菌藥物治療、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激素的應用、機械通氣、控制血糖、預防深靜脈血栓和應激性潰瘍及持續(xù)腎臟替代治療等。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重癥1號灌腸治療:由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泰州市中醫(yī)院中藥房提供,規(guī)格:250 ml/瓶,組方以四逆湯(附子、干姜、炙甘草)、大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樸、芒硝)為基礎,而重用附子、甘草、沉香,灌腸治療,100ml/次,1次/d,7d為一個療程,兩組均治療4個療程。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采用治療前后積分的變化作為臨床療效評價的依據(jù)。臨床控制:癥狀于1個療程后基本消失,積分減少≥90.00%,且>1個月未復發(fā);顯效:較治療前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積分減少70~90%;進步:癥狀有所改善,積分減少30~69%;無效:癥狀無變化或更嚴重,積分減少<30%。綜合療效指數(shù)=(嚴重程度治療前總分-嚴重程度治療后總分)/嚴重程度治療前總分。(2)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AGl分級情況,自限性階段,胃腸功能障礙進展,伴有較大衰竭風險為一級;臨床治療后胃腸功能可重建為二級;經(jīng)過干預處理后胃腸功能仍不能恢復為三極;胃腸功能衰竭且危及生命為四級。(3)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個療程后比較兩組APACHEⅡ評分。(4)比較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便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
以%和n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采用Z進行秩和檢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對照組臨床控制5例、顯效16例、進步20例、無效9例,治療有效率82%(41例);觀察組臨床控制19例、顯效20例、進步9例、無效2例,治療有效率96%(48例),與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005,P=0.025)。
與對照組AGl分級程度相比較,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Gl分級對比[n(%)]
治療前兩組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APACHEⅡ評分均降低,且與對照組APACHEⅡ評分相比較,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APACHEⅡ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APACHEⅡ評分對比(±s,分)
?
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7.69±2.81)h、肛門排便恢復時間(45.31±21.54)h、排氣恢復時間(12.64±4.38)h均短于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10.17±3.49)h、肛門排便恢復時間(7 4.8 3±2 6.1 9)h、排氣恢復時間(20.21±11.38)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14、6.156、4.390,P=0.000)。
中醫(yī)認為人體水液代謝同肺、脾、腎、三焦的陽氣有關,由于各種致病因素的打擊,肺、脾、腎、三焦臟腑陽氣耗竭、功能受損而出現(xiàn)水腫、厥脫[3]。中醫(yī)中藥對胃腸功能損傷的預防和治療作用一直研究不斷,但多為單味中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黃療效的研究,認為大黃可促進胃腸電活動、促進腸黏膜內(nèi)杯狀細胞增生、降低胃腸黏膜通透性、抑制腸道細菌繁殖和內(nèi)毒素吸收、改善腸道缺血缺氧狀態(tài),促進胃腸黏膜的修復[4-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AGl分級程度低于對照組,兩組APACHEⅡ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便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表明重癥1號灌腸治療重癥膿毒癥患者急性胃腸損傷,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AGl分級程度及APACHEⅡ評分,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便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重癥Ⅰ號合劑組方以四逆湯、大承氣湯為基礎,重用附子、甘草、沉香,乃李書清主任多年探索之獨創(chuàng),依據(jù)中醫(yī)辨證,形成治療膿毒癥的特定復方制劑,通過循證醫(yī)學論證其有效性,形成可以驗證的臨床療效,突破傳統(tǒng)中醫(yī)遣藥組方的限制,為中醫(yī)藥在危重癥領域的有效應用提供客觀有效證據(jù),運用辨證方法組方遣藥,形成“破格救逆、通解三焦”的固定中藥制劑。重癥Ⅰ號合劑組方中附子歸心、腎、脾經(jīng),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干姜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甘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大黃利濕退黃,瀉熱通便,解毒消癰;枳實入脾、胃經(jīng),破氣散痞,瀉痰消積;厚樸健胃消食,下氣寬中,燥濕消痰;芒硝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沉香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重癥Ⅰ號合劑可顯著降低膿毒性休克的死亡率,提高搶救成功率,且因中藥相對便宜,能降低膿毒性休克患者搶救費用。
綜上所述,重癥1號灌腸治療重癥膿毒癥患者急性胃腸損傷,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AGl分級程度及APACHEⅡ評分,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便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