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淵博
博爾特從北京奧運會百米9.69s的成績到柏林世界錦標賽博爾特再次以9.58s奪得冠軍并刷新自己的世界紀錄。除了博爾特科學的訓練以及場地器械環(huán)境的因素外,人們開始重視博爾特的短跑技術?!扒攀健奔夹g不僅能夠適應現代塑膠跑道,而且還能夠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成績。通過研究分析博爾特在100米途中跑過程“屈蹬式”跑的技術原理,進一步闡述“屈蹬式”技術對百米跑成績的影響,對我們研究短距離跑的運動技術,提高廣大教練員、運動員技術教學訓練能力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29屆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冠軍博爾特。
2.2.1 信息技術法
2.2.1 .1 資料獲取
從國際田聯官方網站獲取2009年柏林世錦賽男子100m決賽的視屏資料。
2.2.1 .2 資料分析
運用Dartfish分析視屏資料從中獲取各個重要的數據。通過各個單幀時間段的處理分析出各段落速度變化、各段落平均步幅、各段落平均步頻。
2.2.1 .3 途中跑階段身體數據的獲取
運用專業(yè)版Dartfish分析出各個階段的身體角度以及角度的變化。
2.2.2 資料文獻法
從國際田聯官方網站獲取柏林世界錦標賽男子100m決賽運動員的相關資料。
2.2.3 數理統計法
對所獲取的資料運用表格進行統計。
研究表明:50-60米段的成績關聯度排在第一位,博爾特恰好在60米段的時候達到了100米全程跑的最高速度。在之前的速度提升過程當中,飛人博爾特用自己獨特的加速跑技術使得他在這關鍵的60米階段達到了最高的速度,這也為他獲得好成績奠定了基礎。
通過圖中可見,博爾特在68米的時候達到了最高瞬時速度12.36m/s,之后下降12.06m/s最后保持這一速度過終點,速度下降為2.42%??梢姴柼卦谕局信茈A段很好地維持了速度,而博爾特制勝法寶就是他一直驕傲的途中跑技術。博爾特在每個10m段的速度都十分穩(wěn)定而且在上升,這些都離不開“屈蹬式”技術的合理完美的應用。
圖1 博爾特全程速度變化曲線圖
表1 奧運會男子100m決賽相關數據
博爾特將“屈蹬式”技術非常完美地融入途中跑過程中。龐大的體型決定了途中跑階段的技術,高大的身材但后蹬動作幅度小,沒有促使髖、膝、踝關節(jié)充分蹬伸,以此來維持更好的重心。重心的穩(wěn)定,是博爾特賦予“屈蹬式”技術最為核心的部分。高而穩(wěn)定的重心,為博爾特在途中跑加速階段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如圖2所示)從起跑之后進入途中跑階段,我們將每個十米段作為一個時間段。在第十個分段中卻出現于第九個分段時間相同,與最小值也只有相差0.02s,明顯博爾特沖刺能力強。無論在奧運會上還是世錦賽上,博爾特在六十米段的時間幾乎相同,這都要歸功于途中跑階段“屈蹬式”技術為博爾特省下的能量,為他在后30m階段沖刺儲備能量,讓他決勝于后30m階段。
圖2 博爾特100m跑分段時間曲線圖
表2 奧運會和世錦賽百米決賽每10m成績(單位:s)
眾所周知,百米短距離項目,加速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會降速,降速的比率決定了最終成績的好壞。博爾特自70m至終點階段速度降幅比任何人都要小。
博爾特途中跑階段所采用的“屈蹬式”技術,由于后蹬不充分,肌肉感受的刺激不是很強,神經的興奮與抑制也感受小,這樣的話能提高肌肉的靈活性和神經明感性,減少高速跑中大腦皮層的負擔,加快大腦皮層中樞興奮與抑制的轉化速度,能夠增加肌肉伸展性、關節(jié)靈活性、全身的協調性以及柔韌性,增加肌肉收縮,有利于加快肌肉收縮速度和力量。所以在最后沖刺階段博爾特沒有絲毫減速,形象的來說,放松是短跑的靈魂。(見表1)博爾特在途中跑階段采用“屈蹬式”技術是為他更好地放松沖過終點。
表3 短跑成績與肌肉放松能力的關系
我們分析博爾特的跑動過程中膝關節(jié)的變化可知,在途中跑階段,博爾特的膝關節(jié)角度從152度到162度再恢復到150度,然后再擴大到160度。博爾特的膝關節(jié)角度充分伸展、后擺充分,釋放角度給自身帶來的生物動力使得獲得了更好的向前性。而且膝關節(jié)角度波動范圍小,這樣更好地維持了一個平穩(wěn)的沖刺平臺,從膝關節(jié)可以源源不斷獲得想要的動力。反觀髖關節(jié)的角度變化就要大得多,從143度過大到203度。在世錦賽當中博爾特支撐腿膝角比奧運會當中要小,支撐腿保留了更多的角度空間,屈蹬更為充分,為他積蓄了更多的能量。博爾特的髖關節(jié)擺動幅度充分,很快進入髖關節(jié)最大活動角度,進入之后波動小,這樣不但維持了平穩(wěn)的上肢,而且為屈蹬式的進一步發(fā)揮奠定了角度基礎。
保持穩(wěn)定的重心是百米跑非常關鍵的技術。“屈蹬式”技術對維持高而穩(wěn)的重心很有幫助。人們對于博爾特一直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強,因為每次跑都是十分放松的樣子,其實這恰是博爾特的過人之處。松弛的肌肉可以帶動相應的膝、髖、踝關節(jié)發(fā)揮出最大范圍的角度。
表4 跑動過程中膝關節(jié)的變化
表5 途中跑支撐段各識相主要角度比較(單位:度)
4.1.1 通過博爾特為對象研究“屈蹬式”技術對百米跑的影響,提高了對“后蹬膝關節(jié)不充分蹬直”技術的全面認識,轉變以“前擺”為主的指導思想。
4.1.2 “屈蹬式”技術在目前處于領先地位,對百米跑無論在途中跑加速階段,還是最后的沖刺階段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技術意義,這一技術已經成為牙買加飛人制勝的關鍵法寶。
4.1.3 博爾特為我們學習國外先進短跑訓練理念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要通過學習先進的訓練理念,確立科學的短跑訓練方法,在短跑訓練中做到理論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做到自主化、個性化發(fā)展。
4.2.1 在訓練當中,應當以“屈蹬式”跑的專項性練習為主,例如車輪跑、折疊式小步跑,這樣可以加深肌肉的記憶。
4.2.2 在進行短跑的技術性練習當中,應當在一定的速度基礎上進行練習,這樣有利于運動員在高速運動中對運動技術的掌握。
4.2.3 運動員柔韌性的練習也不能忽視,柔韌是對骨骼肌很好的放松,否則就會顧此失彼,拉伸性的練習多以髖、膝、踝關節(jié)參與的練習,這樣既能提高柔韌性的練習也能強化重要關節(jié)的力量和活動范圍。
4.2.4 思想意識上要對運動員貫徹“后蹬式”技術的技術原理,讓運動員在大腦支配下完成技術動作,這樣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