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晨音
《周易·系辭傳》變易思想的育人價值探賾
馮晨音
(華東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620))
《周易·系辭傳》集中涵蓋了《周易》變易思想的精髓,探賾其育人價值兼具學理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周易》通過察觀天地、取道自然的方法汲取了宇宙“變易”之奧義,而“通變”是將“變易”世界觀轉(zhuǎn)化為引導世人積極價值觀的關(guān)鍵。君子在變易即通、推及事理的基礎上,還應具備運用變易思想,成其變化的能力,貴時適變,裁而貫通。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背景下,要積極推動變易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在育人培養(yǎng)中推動落實包括處世原則教育、揚棄思維教育、憂患意識教育、應變方式教育在內(nèi)的四維教育模式,發(fā)揮其深厚的育人價值。
《周易》;《系辭傳》;變易思想;育人價值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要堅持在繼承傳統(tǒng)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積極推動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增強道德建設的時代性實效性”。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發(fā)展,對作為儒家群經(jīng)之首的《周易》進行探討研究是尤其必要的?!吨芤住肥橇?jīng)之中涵蓋了最普遍哲學奧義的經(jīng)典,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為悠久的理論體系流傳至今,成為當今國學研究的基礎理論?!白円住弊鳛椤吨芤住返牧⒄撛瓌t之一,向世人闡明了世界是一個永久變易的存在,每個個體都應當樹立變易的觀念順應世界、看待人生?!兑讉鳌分械摹断缔o傳》集中涵蓋了《周易》變易思想的精髓內(nèi)容,探賾其育人價值對公民道德培育與道德建設的推進具有學理兼實踐的雙重意義。
變易思想源于何處?毋庸置疑,《周易》的取道方法來源于察觀天地自然,通過“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的方法揭示天地之奧秘,再在俯仰之間以天地奧義環(huán)視遠近之物,類推萬事萬物之情理?!兑讉鳌肥⒀蕴熘?、地之道,最后也都會歸結(jié)到人之道[1]。這種取道自然的方法正與《系辭上》第一章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所言一致?!皠屿o”“剛?cè)帷薄疤斓亍薄扒ぁ钡榷际恰把鎏臁迸c“俯地”之間各個對立要素相互交織作用的結(jié)果,從而形成了宇宙中指數(shù)不竭的萬象和要素。各要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造就了“變化”,這便是變易思想在宇宙奧秘的第一層汲取。
圣人不僅發(fā)現(xiàn)了宇宙的變易本質(zhì),還通過萬物的“變化”而制定了推演吉兇變化的易卦體系。《系辭上》第二章繼而講“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人類為適應變易中的宇宙萬象,易卦成為趨利避害的工具。易卦由天地的變易而來,模擬世間變化,以求掌握變化規(guī)律和自然發(fā)展,引導趨勢,趨吉避兇,實現(xiàn)第二章所言“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上佳狀態(tài)。
除了萬物規(guī)律和應世工具中汲取了取道自然的變易思想之外,圣人對認識“變易”的處世胸襟也有其思考?!断缔o上》第四章談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揭示了窮盡天地道義、宇宙始終、萬物生死,需得心中囊括“變易”二字,順其事物發(fā)展,擁有主動把握變化的博大胸襟?!胺秶斓刂贿^,……故神無方而《易》無體”,要達到眼中心中“神無方《易》無體”的狀態(tài),則不僅要掌握規(guī)律和易卦的無體形態(tài),更要有萬物無限動態(tài)的眼界和胸懷。
可見,《系辭傳》表達了《周易》通過察觀天地、取道自然的方法汲取了宇宙“變易”之奧義,從而形成“道”?!白円字馈泵枘〉氖且磺惺挛锝幌嘧円祝冞w流轉(zhuǎn),不拘于固定狀態(tài)的世界觀?!白円住钡恼胬砣∮谧匀?,且“變動不居”“不可為典”。天、地、人在變易間既對峙對立成三極之態(tài),又交融交互成三才之道,涵蓋“陰陽、柔剛、仁義”的普世之理。言而總之:道有變易。
變易思想何以育人?宇宙在無數(shù)的陰陽變化中運行,將變易的世界觀轉(zhuǎn)化成為能夠引導世人順應天理的積極價值觀并不簡單,主要在于“通變”。
“通變”即“變通”,《系辭上》第六章講述“變通”需憑借易卦的工具運用來推演四時變化,“廣大配天地……易簡之善配至德”,天地之流變在易卦適用下更加具象,更清晰地展示宇宙的變化規(guī)律,幫助世人推及事理,積極應對世間之變。
《系辭上》第五章有言:“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标U釋了“日新”“生生”便是宇宙變換變易在世間的規(guī)律體現(xiàn),世人應當在周邊的事物變易中掌握真諦。“日新”之“新”在于人應意識到世間變化會生成“新”的要素和“新”的事物,而“生生”之“生”在于生命力無休無止,一切皆不可停下生命變化的腳步,“生生”不息不停止。二者涵蓋了引導世人持有積極樂觀、兼容并包的價值觀內(nèi)涵。人的內(nèi)心要順應世間變易,了然周圍變化即可通曉世界變化,形成價值觀指導實踐,以實現(xiàn)“通變之謂事”。
“變通”意在“變而通之”,這是《周易》變易思想的功用所在?!断缔o上》第十章有“《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即“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此處的“以動者尚其變”便有以《周易》指導世人處世價值觀之意,君子應在環(huán)境適應中融用“變通”之義,以達“通其變”之境界,知曉理解變易的實質(zhì)和意義。通其變者方能通“天下之至變”,從而達到“隨機應變”的理想狀態(tài),而達到這一狀態(tài)關(guān)鍵在于掌握“幾”。萬物變易的初始都有“幾”的存在,前置于變化的開始,把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趨勢與方向都應當關(guān)注“幾”的易動。
變易思想的“通變”之用可借《系辭上》第十二章所引孔子之言配以理解:“變而通之以盡利”,旨在用對宇宙變易的通透悉知來指導實踐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盡可能規(guī)避變易給人帶來的兇害,實現(xiàn)益處的最大化。倘若說“變通”旨在教會世人用變易思想推及事理、實施主觀積極的努力去改造世界,則還需要配合客觀的規(guī)律方能暢通無阻?!断缔o下》第一章言“變通者,趣時者也”則向世人點明了“變通”的關(guān)鍵在于“趣時”二字。只有懂得“趣時”規(guī)律才能主客觀配合,讓事情以良好的態(tài)勢向前發(fā)展,以求得最大效益?!白円准赐ā钡膴W義,不僅對世人的處世價值觀具備育人價值,也是變易思想早在數(shù)千年前便已深諳辯證觀和方法論的最好印證。
變易思想旨在為何?君子既需要知曉通變、推及事理,還需要成其變化的主觀能力?!断缔o上》第八章中“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提及了人需要運用變易思想來成就自身事業(yè)功德的要求,強調(diào)了改造世界才是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在易卦體系的工具學語言中,《系辭上》的第九章也談到了“成就變化”的目的性,“天數(shù)二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世人應當配合爻辭卦象的數(shù)理機制,順應宇宙之變易成就人為的變化,造就功德偉業(yè)?!爸兓勒?,其知神之所為乎?”一句中,“變化之道”劍指變易的實質(zhì)和根源所在,知曉了其根源便與知“神之所為”無異,而“變化之道”的掌握關(guān)鍵在“變”“通”之間的運籌帷幄,成就變化。
《系辭上》第十一章闡明了變通之道,“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白儭痹陂_合之間,“通”在來往之處,人在變化中實現(xiàn)心靈的開闔。從“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變易邏輯中可以看出吉兇悔吝亦是流轉(zhuǎn)變化的,“化變?yōu)橥ā笔蔷犹幾冎畷r應當把握的精要,用如今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用實踐反饋客觀狀態(tài)的變化。然而,如何“化變?yōu)橥ā眲t關(guān)鍵在“裁”“行”。《系辭上》第十二章中講到“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裁”“行”在語境中是一對反義詞,“裁”強調(diào)中止和中斷,而“行”強調(diào)連貫和貫通。這意味著要成就相應的變化必須實現(xiàn)“中斷”和“連續(xù)”的統(tǒng)一,措于天下之民的視野應兼顧非連續(xù)和連續(xù)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成就非凡的變革效果[2]。由此見得,貴時適變,裁而貫通是成就變化的理想模式。
變易思想的育人價值如何轉(zhuǎn)化?“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神農(nóng)氏的沒落以及黃帝堯舜的社會更迭也佐證了社會和文明是在不斷交替變易中發(fā)展的,每一次變易都有其背后深刻的價值和意義,具象到個人的為人處世亦如此。無論是“取道自然”“變易即通”還是“裁而貫通”,都蘊含著豐富的《周易》變易思想?!耙?,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世間萬物在實質(zhì)上都是普遍變化的,只有通曉了變化的規(guī)律才能認知世界的本來,從而推動價值觀樹立,生成道德觀念,實現(xiàn)自我價值,最終達到“崇德廣業(yè)”的人生狀態(tài)。為了實現(xiàn)變易思想在道德建設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育人價值的創(chuàng)新性闡釋,需要在育人過程中做到四維教育:一是守正不移的處世原則教育,二是吐故納新的揚棄思維教育,三是安不忘危的憂患意識教育,四是見幾順勢的應變方式教育。
第一,守正不移的處世原則教育。萬事萬物都在變易之中,這是《周易》的普遍世界觀,在變化中保持對萬物更替的準確判斷,需要發(fā)揮君子處世原則的優(yōu)勢,只有居動守靜、持中守正的人才能面對紛繁變化而處變不驚。保有“陰陽之中”“吉兇之間”是為人待物的最佳狀態(tài)。當下的育德育人應當汲取變易思想的君子原則,倡導待事待物要“保合太和”,樹立守正不移的態(tài)度,踐履既中且正的行為。
第二,吐故納新的揚棄思維教育。變易思想描繪的宇宙是一幅變動不居、更迭往復的畫面,人們應當懷有順應天地規(guī)律的胸懷,規(guī)避居于一隅的眼界?!吨芤住烦珜鹿始{新,因此應進行揚棄思維的教育,引導受教育者革故鼎新,驅(qū)除墨守成規(guī)的老成見和過時的老思想,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世間變化,樹立適應新時代的觀點。在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迎來了新時代,制度也應緊跟潮流發(fā)展?!吨芤住穼ι虦芪涞耐鹿始{新作出了高度的肯定,社會制度的更替治理對于育人而言也是如此,要引導受教育者沖破老舊制度的桎梏,順應社會變化發(fā)展的潮流,樹立創(chuàng)新開拓的揚棄思維,順應社會新時代的前進腳步。
第三,安不忘危的憂患意識教育。“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要實現(xiàn)在變化莫測的外部環(huán)境之中處變不驚,需要引導受教育者樹立安不忘危的憂患意識。易卦用工具語言告訴我們,萬物都處在“吉、兇、悔、吝”的循環(huán)往復中,事態(tài)的發(fā)展總是在隨時發(fā)展變易,而人們要實現(xiàn)趨吉避兇的前提是要秉持隨時隨地居安思危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對受教育者進行憂患意識教育是變易思想的應有之義,宣揚引導在逆境中要發(fā)奮圖強、高昂斗志,在順境之中也要學會保持冷靜思考、理性分析的憂患品格,是受教育者處世價值觀培養(yǎng)的重要一步。
第四,見幾順勢的應變方式教育。應對紛繁變化的宇宙萬物,君子要具備“見幾而作”的敏銳洞察力[3]。“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充分順應變易的現(xiàn)實規(guī)律就應當具備判斷事物發(fā)展苗頭的能力,“幾”即指事物變化的苗頭。教育者應當培育受教育者“見幾順勢”的應變能力,以掌握事物靈活萬變的發(fā)展形勢?!吨芤住窂娬{(diào)“極深研幾”,面對未知的變化,只有訓練培養(yǎng)洞察先兆的能力,才會在事物質(zhì)變前及時抉擇、采取行動。世間萬物的元亨利貞都在瞬息萬變之中,趨吉避兇的最佳時機往往都是稍縱即逝,向受教育者充分開展見幾順勢的應變方式教育,能有效提升育人的前瞻性。
綜上,《周易》作為群經(jīng)之首,對公民道德的建設和培養(yǎng)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變易思想作為《周易》的立論原則之一,對社會個體價值觀念的生成塑造具有深厚的育人價值。要對其思想中的精髓融通化育,將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成果積極運用到公民道德教育中,不僅能助力傳統(tǒng)哲學在新時代的衍生發(fā)展,也能實現(xiàn)育人育德的社會價值效用。
[1] 陳代波.外圓內(nèi)方,剛?cè)嵯酀囌摗吨芤住匪茉斓睦硐肴烁衲J絒J].周易研究,2010(6):72-79.
[2] 陳來.《周易》中的變革思想[J].社會科學研究,2019(2):14-19.
[3] 馬英.《周易》教育思想探析[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8(2):71-74,46.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Reform Thought in
FENG Chenyin
(College of Marxism,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20, China)
concentrates on the essence of the thought of reforming in, and exploring its educational value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draws on the meaning of "reform" in the universe by observing the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ransformation" is the key to changing the world view of "reform" into a guide leading to the positive values of people. On the basis of reasoning, a noble man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adapt his thinking to chan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ivic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reforming thought;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ur-dimensional education mode, which includes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conduction, the education of sublation of thinking, the education of contingency awareness and the education of coping emergency, to exert its profound educational value in cultivating people.
;; reform thought; educational value
10.3969/j.issn.1673-2065.2021.01.009
馮晨音(1995-),女,上海青浦人,在讀碩士。
華東政法大學2020年度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20-4-157)
G40
A
1673-2065(2021)01-0043-04
2020-02-27
(責任編校:李建明 英文校對:李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