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春霞,何 燦
(湖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0)
1、幼兒德育是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yè),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長特點和規(guī)律,扎實做好基礎的文章。”①
根據(jù)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明確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按照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實施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②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啟蒙階段,幼兒德育是關于幼兒道德品質的教育,在幼兒園階段開展德育,將為幼兒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幼兒園種植活動屬于親自然教育的范疇,將其與德育結合起來,讓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全過程,使德育真正做到“具身”,潛移默化,春風化雨。
2、在種植活動中滲透幼兒德育是自然教育的具體體現(xiàn)
“自然教育”是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自然教育是一種順應自然天性,依托鄉(xiāng)村環(huán)境,培養(yǎng)自然人的教育方式。③幼兒園的種植活動為生長在鋼筋混凝土森林里的孩子創(chuàng)造了接近大自然的機會,種植園地里的一花一葉、一鳥一蟲都成為鮮活的德育“教材”,以種植為契機,一方面彌補幼兒自然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德育。
在知網(wǎng)上以“幼兒園種植”為主題進行搜索,有30篇期刊論文,14篇碩博論文,研究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幼兒園種植活動的價值和意義、種植活動實施的現(xiàn)狀及問題、種植課程的開發(fā)、幼兒種植行為的觀察等方面。
以“幼兒德育”為主題進行搜索,有180篇期刊論文,15篇碩博論文,這些研究成果圍繞幼兒德育從不同的維度進行了論述,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論述幼兒德育的重要性和意義、幼兒德育的策略;二是以具體的某一活動或領域出發(fā)研究實施幼兒德育的策略;三是分析當下幼兒德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四是針對幼兒德育的某一具體內容論述實施方法;五是研究某一理論對幼兒德育的啟示;六是研究幼兒德育課程的開發(fā)。
以“幼兒園種植”“德育”“種植”“幼兒德育”全文搜索,找到的相關研究成果18篇,主要是以種植活動為載體,研究如何培養(yǎng)幼兒德育的某一方面,如勞動品質、合作意識、自主學習、生命教育、探索發(fā)現(xiàn)等德育內容。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將種植活動和幼兒德育作為整體研究對象的較少,少量將二者結合起來的研究成果的關注點較為單一,集中在種植活動培養(yǎng)幼兒德育的特定維度,這也是本研究的挑戰(zhàn)和動力所在。
1、研究的問題
(1)明確與種植活動契合的德育內容
從具身認知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幼兒的德育認知形成有三個條件:一是為幼兒創(chuàng)設與德育內容密切相關的德育情境,二是幼兒的親身經(jīng)歷,三是幼兒的德育認知是在行動的過程中生成的。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恰好可以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幼兒園開辟多種形式的種植空間,創(chuàng)設種植環(huán)境,讓幼兒做活動的主人,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探索和思考、關愛和體悟、合作和分享、等待和尊重等。這些都是幼兒德育的期待,在形式和內容上,種植活動與幼兒德育完美契合。
以種植活動為載體,本研究將幼兒德育的內容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幼兒的學習品質包含積極的觀察興趣、細致的觀察能力、學習的主動探究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二是發(fā)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指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包括溝通交流能力、協(xié)商與合作意識、分享意識等。
三為樹立幼兒的勞動觀。它包括幼兒的勞動習慣、勞動態(tài)度、對勞動者的尊重,對勞動成果的珍惜等方面。
四是培養(yǎng)幼兒的生命意識。培養(yǎng)幼兒的生命意識包括:了解生命現(xiàn)象、體悟生命的獨特、踐行對生命的關照。
(2)種植活動中幼兒德育滲透實踐探索
(3)分析種植活動中幼兒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4)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2、研究意義
(1)以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為導向,夯實基礎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2)以種植活動為媒介,為孩子提供接觸自然的機會,將自然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方式,春風化雨般實施德育。
(3)將活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讓孩子在種植活動中親身體驗,主動習得。
(4)為幼兒園實施德育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1、培養(yǎng)觀察興趣,引導幼兒多維度觀察
觀察是幼兒獲取周圍世界信息的方式之一,它能夠幫助幼兒認識世界、豐富知識儲備。培養(yǎng)和保護幼兒的觀察興趣首先要對幼兒有充分的了解,找到幼兒的興趣點,采取適宜的方式激發(fā)他們的觀察興趣,這是對德育實施者提出的要求,要求他們對德育實施對象有充分的了解。其次要調動幼兒多感官、多通道參與認知活動,鼓勵幼兒用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進行綜合體驗。這正好體現(xiàn)了德育認知的具身性維度對幼兒親身體驗的要求。幼兒的觀察角度有時具有獨特性,在保護這份獨特性的同時,教師還需培養(yǎng)幼兒觀察的系統(tǒng)性,引導幼兒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細致全面地觀察,從而獲得較為全面的認知。
在種植活動的日常管理環(huán)節(jié),為了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教師根據(jù)幼兒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制作了每日觀察記錄卡,參照記錄任務,幼兒主動細致地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態(tài),了解植物的生長需求。活動結果表明只有認真觀察植物生長狀況,細心關照植物,才能保證植物健康生長。對植物的日常護理培養(yǎng)了幼兒主動觀察、多維度觀察的習慣。
2、培養(yǎng)幼兒的主動探究
主動探究式學習是學習主體主觀意識上自發(fā)產(chǎn)生的積極學習方式,種植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大量主動探究學習的機會。以玉米生長記為例,從選種播種到玉米成熟,孩子們除了觀察記錄玉米苗的生長過程,還參與了以玉米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比比誰的玉米個兒最高”“我的玉米打苞了”“幾個玉米寶寶能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玉米變身記”等,這些活動都是孩子們主動探究的載體。
在“我的玉米打苞了”的活動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玉米植株上結的玉米寶寶數(shù)量不同,最多的一棵結了5個,幾棵長得瘦小的一個玉米寶寶也沒結,孩子們圍繞這種情況探究玉米寶寶數(shù)量多少的原因。通過查找資料,對照實際情況得出:土壤的肥力、種植的疏密度是影響玉米打苞數(shù)量的主要因素。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不同的植株收獲的成熟玉米棒數(shù)量也不盡相同,孩子們又圍繞“幾個玉米寶寶能長大”展開探究學習。由問題引發(fā)的深層次探究讓孩子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這些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直接體驗的基礎上的,比起傳統(tǒng)的直接告知式的灌輸更有意義。
3、培養(yǎng)幼兒專注的習慣
專注是一種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種植活動尤其注重對生命的關照,它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需要幼兒給予植物足夠的、持續(xù)的專注,才會在種植活動中有所獲。例如在瓜苗的移栽活動中,如何確保苗移栽成活就需要幼兒足夠的專注。怎樣從一片密集的苗里成功分出一株苗?移栽區(qū)域的土壤有什么要求?給小苗挖一個怎樣的坑?移栽的小苗需要澆水嗎?這一系列看似簡單的活動都需要幼兒百分百投入。專注是種植活動成功的保證,也是幼兒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之一。
1、溝通交流,引導幼兒開啟初步的社會交往
每一個幼兒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存在,個體與個體之間通過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實現(xiàn)初步的社會交往。種植活動是一項綜合活動,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發(fā)展主體與客體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肢體動作交流??腕w可以是其他幼兒,也可以是動植物和勞動工具。種植活動中的溝通交流有別于傳統(tǒng)的溝通交流,它是多維度的,包括物我交流、人與人的交流、人與自然的交流。
幼兒園開展“我們去種植園地尋寶吧”“我給小苗畫張相”“小蝸牛對我說”“種植園里開Party”“我的種植故事”等活動,為幼兒創(chuàng)造與自然和他人交往的環(huán)境和機會,讓孩子們在自然狀態(tài)下自由地交流。
2、分工合作,促進幼兒的深層社會交往
社會發(fā)展一體化趨勢對分工合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它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生存技能。從幼兒期開始培養(yǎng)分工合作意識,為幼兒未來的人生發(fā)展奠定基礎。
幼兒園的種植活動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大量分工合作的機會。如在“種大蒜”活動中幼兒提出了不同的種植方式:有的幼兒認為應將蒜頭朝下插進土里,有的持相反意見;有的認為蒜瓣要埋土很深,有的主張淺埋;有的認為蒜瓣要排列整齊,有的建議排列成波浪形……教師根據(jù)幼兒的不同想法進行分組試驗,組內分工合作,有人自告奮勇,也有人被動接受,最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務。它是幼兒集體協(xié)商、自主完成,而不是老師介入、強行安排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社會交往體驗。
3、分享收獲,達成終極的社會交往
分享能讓一分收獲變成若干分收獲,把一個人的快樂變成一群人的快樂,從而達成社會交往的終極目標——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愉悅。
種植活動中的分享尤為多見。幼兒親手種下的土豆收獲了,他們愿意把自己勞動果實分享給其他孩子,與大家一起體驗收獲的快樂,這是一種正能量的社會交往。幼兒園也是一個小社會,社會成員性格多樣,社會資源有限,社會交往素養(yǎng)的高低,決定了幼兒獲取社會資源的數(shù)量和質量。有實驗表明,幼兒期樂于分享的人,成年后在社會中的地位更高,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尊敬,獲得的成就也更高。
熱愛勞動和懂得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幼兒園階段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和感恩教育尤為重要。
1、培養(yǎng)幼兒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意識
種植活動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大量與泥土、動植物交往的機會,孩子們參與到種植活動中,用自己的勞動換來收獲。幼兒的身心與種植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通過一系列設計或生成的以德育為出發(fā)點的種植活動,構建初步的德育認知。
每一分收獲都離不開辛勤的勞動。就拿中班小朋友們參與的“種植小白菜”這個活動來說,從播種到收獲的每一個階段(整地、播種、澆水、施肥、拔草、抓蟲、收獲等)都是幼兒用辛勤勞動換來作物的成長。這個過程潛移默化地滲透了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德育元素,讓幼兒更加珍惜勞動成果。
2、培養(yǎng)幼兒尊重勞動者,感恩勞動成果
研究者駐點的幼兒園開展了一系列以“粒粒皆辛苦”為主題的活動。幼兒、教師、家長、社區(qū)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合力踐行“尊重勞動者,感恩勞動成果”的德育主題。
圍繞主題幼兒園開展了幾次大型親子戶外研學活動。組織孩子和家長到市郊的生態(tài)示范村現(xiàn)場觀摩水稻生長過程,向農民伯伯了解水稻生長的相關知識?;貓@后,家長、幼兒、老師齊動手,在幼兒園的種植園地開辟了一塊水田。家長和孩子一起整理研學筆記、在網(wǎng)上購買谷種、查詢相關知識,孩子們在班上交流分享學習心得。教師帶著幼兒播種、搭溫棚,每日引導幼兒觀察記錄,按計劃開展種植活動。
整個活動幼兒全身心投入,付出了辛苦的勞動,流下了辛勤的汗水,收獲了許多關于稻谷生長的知識、同伴間的合作,以及對生命的認知、對勞動者的尊重和對勞動成果的感恩。
生命教育是幼兒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命不單指個體的生命,還包括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動植物的生命以及由此組成的生命共同體。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是樹立一種積極健康的生命觀,幼兒不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對其他的生命形態(tài)具有普遍的認同和尊重。
生命教育包括三個維度的關系:生命與自我的關系、生命與他人的關系、生命與自然的關系。在幼兒德育教育中體現(xiàn)為:尊重個體的生命成長、形成積極友善的同伴交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種植活動是這三個維度的關系初步形成的沃土。
1、追溯生命的起源,敬畏獨特的生命
每一個來到世界的生命都是不平凡的。為了在大班滲透“敬畏生命”的主題,教師設計了一節(jié)別樣的種植課。幼兒像做實驗一樣把綠豆種在不同的媒介和環(huán)境里,看看誰的種子可以發(fā)芽。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種子發(fā)芽是需要條件的,除了種子自身的條件、孩子們的細心照顧,還離不開水、陽光、溫度等外部條件。當孩子們發(fā)現(xiàn)一位小朋友種在鵝卵石下面的綠豆種子也發(fā)芽了的時候,個個都驚嘆不已,為小綠豆種子頑強的生命力豎起了大拇指。
由種子的生命延伸到幼兒的生命,教師帶領幼兒觀看繪本《小威向前沖》,引導幼兒了解自己也曾經(jīng)是一顆“小小的種子”,沖破重重困難,在媽媽的肚子里生根發(fā)芽,孕育十月之久才來到這個世界。在成長的過程中,正因為有了父母長輩們的細心呵護,他們才能健康成長。這個過程不僅可以讓幼兒感悟生命的不易,敬畏生命,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之心。
2、尊重生命多樣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在種植活動中,中班教師通過引導幼兒自主觀察種植園地里的白蘿卜花和油菜花,尋找它們之間的不同來滲透這一主題。孩子們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這兩種花,他們的關注點不盡相同,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花的顏色不一樣,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花蕊的形狀不一樣,還有的孩子對花瓣上的經(jīng)脈觀察得格外仔細,發(fā)現(xiàn)經(jīng)脈顏色和走向都不一樣。
教師在適當?shù)臅r機介入活動,由植物的多樣性遷移到人的多樣性,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與別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感受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存在,啟發(fā)幼兒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由此引申到生活中的特殊人群,引導幼兒尊重身體與他人不同的殘疾者,不歧視他人,樂于幫助他人。
3、體悟對生命的關照
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和種植經(jīng)驗的不足,種植園地里的植物經(jīng)受了重重考驗。如剛開花的向日葵經(jīng)受不住正午的高溫,都垂頭喪氣地耷拉著,昨天剛冒出芽的小白菜在大雨的沖刷下所剩無幾,白菜葉上生了綠色的蚜蟲……幼兒發(fā)現(xiàn)種植園地里的植物的生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困境,從而體悟植物的生命也需要呵護。
由植物的生命過渡到幼兒的生命,幼兒園發(fā)動家長,開展了親子傾訴活動,家長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為幼兒講述寶貝成長故事,將父母在撫養(yǎng)孩子成長過程中經(jīng)歷的挫折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聽,讓幼兒明白原來自己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長輩的細心照顧。
4、愛護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冠疫情的爆發(fā)就是最直接的例證。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肆意破壞環(huán)境,造成自然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失衡。結合疫情,幼兒園及時開展以“愛護環(huán)境,科學防疫”為主題的線上教學活動,開啟云課堂,為幼兒和家長創(chuàng)造在線親子共學的機會。這些活動包括:“認識新冠病毒”“做講衛(wèi)生的好孩子”“跟我學洗手”“垃圾分類”“地球上的生命”“企鵝寶寶你好”等。
通過以上活動,一方面引導幼兒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科學防疫;另一方面教育幼兒要善待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從小愛護環(huán)境,做環(huán)境的守護者,與自然界里的動植物友好相處,和諧共生。
在種植活動中滲透德育,幼兒園和幼兒教師都做了大量的探索,相較于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1、種植目標不明確
種植活動開展的目標是幼兒園和幼兒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明確的種植目標是種植活動開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開展種植活動最根本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孩子的發(fā)展,給孩子創(chuàng)設與自然鏈接的環(huán)境,提供與自然對話的機會,體驗親自然教育的樂趣,從而獲得基于實踐的德育認知和發(fā)展。
2、種植種類和形式單一
就研究者走訪過的幼兒園來看,不論幼兒年齡大小,種植的種類大同小異,缺乏多樣性,沒有按照幼兒的階段性發(fā)展特征和植物種植的難易度來區(qū)分植物的種類。通常以觀賞性植物為主,農作物和瓜果蔬菜只占到20%左右。種植形式單一,室內多為水培,室外是大量直接購買擺放的盆栽,少量地栽的植物種植形式多是密集播撒(如小白菜、莧菜)、單獨植株間隔種植(如茄子、花菜),立體種植較少(如絲瓜、葡萄),這與理想的種植有較大的差距。
3、種植活動表淺
大部分幼兒園的種植活動僅限于讓幼兒填寫觀察記錄表的方式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研究者翻閱了幾本觀察日志,發(fā)現(xiàn)記錄的大部分都是天氣、澆水施肥等情況,而且形式簡單,很少有關于植物完整的生長狀況的記錄,這樣的種植活動是形式主義的種植,僅有不到10%幼兒園讓幼兒全程親身參與種植活動。
1、滲透內容不明確
大部分幼兒園當前種植活動中的德育滲透內容比較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有一種“腳踩西瓜皮”的感覺。主要原因是教師本身對德育的認知不足,幼兒階段的德育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跟種植活動結合起來的德育內容有哪些?如何實施?這些都是導致德育內容不明確的原因。
2、滲透時機把握不恰當
90%的教師在開展種植活動前預設了德育內容,但這種預設必須建立在教師本人對種植較為了解的基礎上,把握適當?shù)臅r機植入德育,有時甚至是在種植活動中偶然生成德育內容,不能為了德育而德育。
3、滲透方式不適合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水平
幼兒德育滲透是在一日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的?;谟變旱乃季S發(fā)展水平,必須讓幼兒親身參與、主動習得,而不是一個強制灌輸、被動接受的過程。傳統(tǒng)的說教式、命令式德育教育方式是將成人對德育的認知灌輸給幼兒,這種灌輸沒有德育生根的土壤,處在前運算階段思維水平的幼兒無法在脫離具身經(jīng)驗的前提下內化德育內容。
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jīng)Q定了幼兒無法完全獨立地進行種植活動,需要教師參與到活動中,正確引導、適當干預。
1、教師參與程度方面
種植活動是一項專業(yè)性較強的自然活動,它對種植者的種植知識和種植經(jīng)驗有一定的要求,教師首先必須積累一定的種植知識和經(jīng)驗才能更好地參與種植活動。目前教師的參與種植有兩種傾向,一是教師主導種植,二是放養(yǎng)式種植。教師主導式種植表現(xiàn)為教師對幼兒能力估計不足,凡事親力親為,幼兒在種植活動中成了看客,沒有實際的參與行為。放養(yǎng)式種植則表現(xiàn)為老師對種植活動情感淡漠,把幼兒帶到種植區(qū)后任由幼兒自己活動,自己化身“甩手掌柜”,基本沒有參與種植活動。
2、活動總結反思方面
開展種植活動的目的是用種植這種新的手段幫助幼兒成長,這個過程必然會出現(xiàn)許多問題。例如種植知識方面的問題、教師參與度的問題、活動設計的問題、德育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但研究者發(fā)現(xiàn)有些幼兒園的種植活動記錄僅限于教師活動設計方案、幼兒的觀察記錄本,園方收集的活動照片等,并未看到教師和園方的活動總結與反思。
種植活動在國內幼兒園悄然興起,新生的事物總會存在許多不足。種植活動是德育滲透的土壤,要讓德育之花盛開,首先要保證種植活動的科學性,其次要對幼兒德育建立新的認知。對當前幼兒園種植活動如何滲透德育的建議分為兩方面:對種植活動的建議和對德育滲透內容、方式的建議。
1、明確種植目標
園方制定本園的種植活動開展總目標,年級組根據(jù)園所總目標制定各年齡段分目標,班級教師參考兩個上級目標,根據(jù)所教班級幼兒實際情況制定班級種植目標。
2、豐富種植內容和種植形式
根據(jù)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區(qū)分不同年齡段的種植種類,體現(xiàn)生命的多樣性。開辟多維度的種植空間,增加種植的形式,將立體種植、多樣化種植植入幼兒園,為幼兒創(chuàng)造別樣的種植環(huán)境和種植體驗。
1、對照德育目標,完善德育內容
根據(jù)綱要和規(guī)程制定的德育目標,結合幼兒園自身的種植環(huán)境,完善與園本生態(tài)相匹配的幼兒德育教育內容??梢允桥c幼兒學習品質相關的專注、細致觀察、獨立思考、勇于探究,可以是與個人素養(yǎng)相關的自主、獨立、勇敢、陽光、向善,也可以是與社會性發(fā)展相關的待人友好、樂于助人、責任擔當、合作分享,還可以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題的愛國愛家愛幼兒園、熱愛自然、愛護環(huán)境、珍惜尊重生命等方面。
2、合理把握時機,巧妙滲透德育
德育內容既有預設的,也有生成的,在活動中對德育的覺察力和敏感能幫助教師獲得更多意想不到的德育契機。
3、調整滲透方式,智慧滲透德育
傳統(tǒng)的說教式和命令式德育教育方式早已不適合現(xiàn)代的幼兒,結合實踐、親身體驗的方式更適合幼兒。
1、積累種植相關知識和經(jīng)驗
作為種植活動的參與者和指導者,幼兒教師自身也要具備一定的種植知識和經(jīng)驗,才能在種植活動中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
2、把握參與度
在種植活動中,教師無論是采取以自身為主導的“全參與”方式還是毫無目的放養(yǎng)式的“零參與”方式都是不合適的。種植活動要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指導為輔,尊重幼兒活動的獨立性,給幼兒全方位的體驗機會。
3、及時總結反思
在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在種植活動中實施德育教育對于大部分幼兒園來說都是新的嘗試,沒有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只有在活動過程中學會總結與反思,才能找到幼兒德育的新途徑。
注釋:
①2016年9月9日,習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的講話。
②《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39號。
③(法)盧梭(Rousseau):《 愛彌兒》,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