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繼群
(淮南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長期以來,地方文化的對外傳播翻譯備受政府機構、專家學者和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然而,我國地方文化在國際上的軟實力和影響力還相對較弱,究其原因:除了東西方歷史文化迥異、文化發(fā)展相對于經濟具有一定滯后性等客觀因素之外,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文化意識淡薄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新時期在淮河流域文化外宣傳播中應建構譯者文化倫理意識,以期喚起譯者的使命感、調動譯者的主動性與激發(fā)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泛指人類一切勞動成果,是人類改造自然界和社會有意識的活動總和;后者特指與特定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并以語言為載體傳播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1](P13)。
從地理上看,安徽地方文化由北向南可以分為淮河文化、皖中文化和徽州文化三個部分。其中,淮河文化歷史悠久,積淀較為豐厚[2]。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來源,淮河文化涵蓋范圍較廣,主要涉及餐飲(如面食、淮揚菜等)、建筑(如圩寨等)、社會風習(如尚武等)、思想學派(如老莊與道家學說等)、信仰(如水神信仰等)、音樂舞蹈(如推劇、花鼓燈等)、文化景觀(如花戲樓、華佗廟等)、文學(如民間傳說等)、水文化等等[3]?;春游幕加谙惹貢r期,興在東漢三國時期,自明朝起日漸式微?;春游幕幱谌鮿莸匚灰呀?,但是其深層價值意義和內在精神動力仍很強勁,遠未消亡[4]。
與其他地方文化一樣,淮河流域文化在當今全球化加速推進和文化一體化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其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文化的延續(xù)和傳承面臨挑戰(zhàn)。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全球化的推進正在加速掠奪地方弱勢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發(fā)展空間。文化全球化絕不意味著各種文化一定能夠平等交流、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相反,全球化本質上是一種文化間的政治博弈,常常是強勢文化強占有利資源操縱甚至抹除弱勢文化[5](P81);其次,與國內主流文化相比,淮河文化傳播資源不足,傳播與振興的條件和實力較差。國內大城市和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力、物力、財力虹吸效應使得國內大部分地方文化特別是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地方文化在對外傳播上長期乏力,甚至在文化的繼承和保護上都岌岌可危。淮河流域文化在內容創(chuàng)新和傳播渠道創(chuàng)新方面努力不足,缺乏貼近群眾需求、緊扣時代脈搏的產品。再次,淮河流域文化傳播生態(tài)環(huán)境不佳,責任意識不強。文化傳播主體意識薄弱,主體責任不清,傳播對象不明確,傳播內容系統(tǒng)性不強,傳播渠道混亂,地方文化傳播缺乏戰(zhàn)略安排和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文化傳播和地方經濟發(fā)展關聯性不強。這些問題貽誤淮河流域文化傳播的良機,嚴重阻礙了淮河流域文化的長足發(fā)展。
盡管淮河文化對外傳播遇到種種困難和挑戰(zhàn),但在當今時代背景和發(fā)展大環(huán)境中,淮河流域文化發(fā)展也面臨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首先,淮河文化發(fā)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其發(fā)展能夠獲得更多國家層面的資源和政策支持。2018年10月,國務院批準的《淮河生態(tài)經濟帶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淮河流域悠久的歷史文化優(yōu)勢,整合、凝煉本地區(qū)傳統(tǒng)歷史文化元素、優(yōu)秀文化資源,明確現代文化發(fā)展方向,豐富淮河流域文化內涵,進一步推動淮河流域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6]。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和專家學者也意識到加強對淮河文化的研究、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對于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助推淮河流域生態(tài)經濟帶發(fā)展均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7]。其次,隨著國際貿易活動的日趨活躍、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進以及地方文化海外傳播意識的不斷增強,國內地方文化可以在國際傳播上越走越遠。就目前而言,在國際文化舞臺上中國的聲音還很弱,各種地方文化的傳播實力差距并不大,對于弱勢文化來說此時正是一個彎道超車、觸底逆襲的絕好機會。再次,隨著互聯網和虛擬技術的發(fā)展,信息傳播和文化推廣已不再完全依靠和局限于傳統(tǒng)的傳播渠道和傳播主體。弱勢文化完全可以通過拓展傳播渠道,利用新媒體力量突破傳統(tǒng)傳播資源上的限制,以提升傳播效率、增強文化影響力。
20世紀70年代以來,埃文·左哈爾、圖里的多元系統(tǒng)論與描述翻譯學理論以及以安德烈·勒菲弗爾、蘇姍·巴斯奈特、西奧·赫曼斯為代表的“操縱學派”引領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文化轉向”的翻譯研究主張將文化而非文本作為翻譯單位,強調翻譯的交際行為而非單純的語碼轉換,翻譯的目標不應單單是文本的再現,而應重視文化功能的等值[8](P71-78)。這種源于后結構主義的翻譯研究新動向將性別、權利意識與文化系統(tǒng)理解引入翻譯研究,重視語言建構的權力,強調翻譯滿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中不同群體的需要[9]。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恰恰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頻繁交流的現實要求,同時又積極推動了翻譯實踐中不同文化間的比較與競爭。
巴斯奈特在《文化構建》一書中提及了翻譯活動中文化間交流的三種可能性,即強勢文化征服甚至消滅弱勢文化、弱勢文化屈服于強勢文化以及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抵抗[10](P123)。由于經濟政治等因素的限制,弱勢文化的文化影響力在消退,語言的張力在變弱,文化的傳承者和語言的使用者人數也在減少。在文化交流中,如果弱勢文化的外宣翻譯渠道不暢的話,那么它遲早會被強勢文化征服消滅。地方文化對外傳播翻譯中的文化問題反映了譯者的文化立場、文化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歸根結底體現的是譯者的文化倫理問題?!拔幕瘋惱怼钡谋举|含義就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審視文化,一方面揭示文化現象的倫理意蘊,另一方面提出文化發(fā)展的倫理規(guī)范[11]。因此,文化倫理應主要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文化間對比及關系判斷,二是譯者對文化功能的理解以及所采取的行為準則。在文化的對外傳播中譯者應該具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意識和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在譯者的眼中,引入外來文化的目的是為了豐富本國文化,而傳播本土文化則是要為本土文化爭取生存空間和發(fā)展機會。在兩種文化的關系認知上,如果譯者一味遷就外國文化,以外國文化的價值觀去審視本國文化,這種文化自卑心態(tài)只會斷送本國文化,喪失自我民族身份[12]。長期以來,國外學術界對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西方同源文化之間的交流傳播,其研究成果無論是理論方面還是具體策略方面對于東方文化面向西方的傳播實踐都缺乏強有力的指導。東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總體偏弱。當然,也有西方翻譯理論家是以平等心態(tài)研究東方文化在西方的傳播的,但受母語文化心態(tài)、傳播實踐匱乏以及對東方文化認識不足等因素影響,其研究成果應用的有效性大受限制。因此,弱勢文化在強勢文化環(huán)境中的傳播研究應主要依靠弱勢文化母語研究者。多年來,我國文化對外傳播一直存在重實踐、輕理論,重數量、輕質量,重廣度、輕深度等問題。近幾年,國內翻譯界已經開始重視中國文化外宣的實際效果研究以及外宣質量提升的具體策略研究,然而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對比、對外傳播學和后現代理論下的譯者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研究譯者在文化傳播活動中的道德倫理態(tài)度的還比較少見。因此,地方弱勢文化傳播中譯者的文化倫理意識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間和應用價值。
相比國家層面的文化,淮河流域文化外宣面臨更多的困難,其文化實力明顯更弱,傳播能力更加有限。同時,由于影響力不如國家層面文化,淮河流域文化的對外傳播者大多局限為本地區(qū)出生或是在本地區(qū)工作、且對本土文化有感情且能夠熟練使用目標外語的少數群體?;春恿饔蛭幕瘜ν鈧鞑ブ凶g者的文化倫理意識的建構研究更有特殊意義和特定價值。首先,淮河流域文化對外傳播活動中的譯者在本土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對比中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中立和徹底的超脫。譯者不僅是一個“文化的調停者”,其翻譯動機不止于僅僅客觀真實地向國外傳播受眾介紹本土文化。譯者更希望傳播受眾能夠了解本土文化并發(fā)現本土文化的魅力以幫助本土文化在與國外強勢文化的競爭交流中生存甚至逆勢成長。其次,譯者在文化交流中促成本土文化發(fā)展的傳播策略也尤為重要。當地方文化在國外強勢文化環(huán)境中翻譯傳播時,在強勢文化的沖擊下,地方弱勢文化可能會發(fā)生扭曲和變形,失去原來的精神和活力[13]。在地方文化翻譯傳播中譯者如果一味采用歸化策略,貶低弱勢文化,討好強勢文化,刻意追求文化交流的流暢度,弱勢文化就會失去其個性和魅力,易被邊緣化和同化。如果譯者不顧實際一味凸顯弱勢文化的個性,機械追求異化效果,則往往會招致譯入語文化即強勢文化的反感甚至抗拒,致使文化的交流被迫中斷。因此,淮河流域文化外宣譯者的文化倫理意識及其建構需講究策略,把握分寸。
外宣翻譯的目的性直接決定了其選擇性。翻譯活動的內容、翻譯方法和方式取決于譯者的主觀動機、文化態(tài)度、倫理立場及外部文化環(huán)境??陀^的文化環(huán)境與譯者秉持的倫理意識及價值觀念對翻譯主體的選擇如宏觀層面上的翻譯對象選擇、翻譯策略的確定以及微觀層面上具體詞語的選擇都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地方文化對外宣傳翻譯活動中,譯者的文化倫理意識并不是捉摸不定的,具體體現在其對地方文化的價值判斷、態(tài)度立場上,體現在對翻譯宏觀、微觀層面的種種選擇上??偟膩碚f,淮河流域文化外宣翻譯活動中譯者的文化倫理意識建構可以概括為文化自信、傳播自覺、策略創(chuàng)新這三個層次。
文化自信是對包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有機整體的自信[14]。文化自信是一名譯員的基本素質要求,也是其翻譯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地方文化外宣傳播中的文化自信就是要求譯者不僅對有待傳播的地方文化有信心、有興趣,更要做到對它真正了解、真正熱愛。從語言層面來說,文化外宣翻譯就是兩種語言及背后文化的比較過程。這一比較過程首先來自譯者,譯者翻譯文本的選擇就是一種文化的對比和取舍?;春恿饔蛭幕庑g中文化現象的英譯就體現出譯者對地方文化的態(tài)度。格拉條是皖北阜陽地區(qū)的特色名小吃,相傳與北宋名家蘇東坡有關,是一種用千斤頂壓制出來的條狀面食,食用時加入各種佐料均勻攪拌,在阜陽“攪拌”的方言是“擱拉”(géle),所以就被稱為“格拉條”,而因其顏色金黃、面形粗壯,也叫“金條面”[15]。在翻譯這一美食時,筆者沒有使用“noodle”一詞,而是大膽使用音譯,并對“擱拉”一詞進行釋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這一淮河流域小吃飲食文化元素的完整性。這種翻譯策略就是因為譯者相信地方美食的發(fā)音在外宣傳播中能夠引起受眾的興趣。這種盡可能原汁原味的翻譯無疑對淮河流域文化的海外傳播具有積極意義。再如,筆者在審譯亳州市華佗庵宣傳材料時,發(fā)現譯者將“麻沸散”介紹中的“比西方最早的麻藥還要早1600多年”“服用麻沸散,然后用刀剖開其腹部一查究竟”等字句略去不譯。經過與譯者溝通,筆者發(fā)現這種省譯是因為譯者顧慮“比西方最早的麻藥還要早1600多年”等表述可能會沖擊西方讀者的文化優(yōu)越感,而“口服麻沸散”“刀剖腹部”等難以為現代醫(yī)學所理解。筆者認為雖然“麻沸散”已經失傳,但其背后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卻不容質疑,文化外宣文本并非要像醫(yī)學學術論文一樣強調科學嚴謹性,且國外文化宣傳文本也常有傳說甚至神話。過度考慮受眾文化傾向,一味迎合目標語文化,恰恰是譯者對本土文化不自信、不尊重的表現。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末提出“文化自覺”,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同時也能夠理解其他文化,并掌握解決文化接觸的問題[16](P232)。在兩種語言文化的交流傳播上譯者自覺主要可以細分為三個層次,即譯者在淮河流域文化外宣傳播中根據傳播的層次和受眾特點調整翻譯策略、借助地方文化彰顯中華民族的主流核心價值觀、對淮河流域文化賦予時代新義。首先,對文化信息的處理常見的是歸化和異化兩個方向。譯者的文化取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播的層次和受眾的特點。文化的對外傳播是有程度和層次之分的。特定文化對外傳播伊始,譯者要以求和為主,隨著傳播水平提升和程度加深,源語文化的特異性可以在目標語文化中不斷展現,目標語受眾不會對異質的文化感到陌生、恐懼甚至是抗拒。受眾獲取文化信息的目的和受眾本身的教育水平也是文化外宣翻譯策略選擇的決定因素。當目標語受眾了解源語文化的主觀愿望并不強烈或受教育程度較低時,目標語環(huán)境對文化差異的耐受性可能會較差,譯者的翻譯要多偏向歸化;而當目標語受眾由于各種原因迫切需要了解源語文化或受眾受教育程度較高時,目標語環(huán)境對文化差異的耐受性可能較高,譯者可以考慮多保留源語文化痕跡。其次,隨著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地方文化的宣傳也應帶有時代的聲音,彰顯主流價值觀,淮河流域文化也不例外。譯者在翻譯時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符合人類共同價值觀的理念要予以保留,對凸顯中國特色且并不受制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觀要主動宣傳。譯者應盡力傳達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共通性,傳達人類道義的感召力,傳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熱愛和平、扶貧助弱的道德情操[17](P17)。再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淮河流域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也在不斷擴大。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中國地方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經貿往來實現的。在新時代,淮河流域知名企業(yè)文化和地區(qū)產品文化也應成為淮河流域文化的新內容。在外宣翻譯中譯者應主動將優(yōu)秀企業(yè)文化、產品文化呈現給目標語受眾,提升他們對淮河流域文化的興趣和認知,并借助企業(yè)文化和產品文化更好地傳播淮河流域地方傳統(tǒng)文化[18](P40)。
譯者策略上的創(chuàng)新主要指譯者應該摒棄既往外宣翻譯僅限文字翻譯的傳統(tǒng)觀念,應注重新媒體新渠道的運用。譯者應該充分認識文化外宣翻譯活動的身份,努力構建翻譯參與各方的良性互動關系,積極營造利于地方文化外宣翻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學者在翻譯皖北某縣一博物館網上宣傳資料時,就曾向翻譯委托方博物館負責人建議在網站增加VR瀏覽導航,方便不便來華的外國受眾網上親身感受淮河流域地方特色文化的風采。這一建議看似和譯者身份沒有關系,但是在互聯網多媒體時代,善于使用新的媒體技術對單純的文字翻譯推介有不可低估的補充意義。此外,隨著翻譯文化研究外延的不斷擴大,與經濟和市場營銷相關的學科理論已經受到翻譯理論研究學者的關注和青睞[19](P63)。稱職的地方文化外宣翻譯譯者應該在翻譯活動中具有一定的文化營銷意識,善于從語言營銷的角度推廣宣傳淮河流域文化?;春恿饔虻臐}州西湖風光秀麗,歷史上蘇東坡曾題詩“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來贊譽潁州西湖之美。在翻譯潁州西湖經典景點“望佳橋”介紹文字時,筆者將“輕舟轉孤嶼,幽浦漾平波。回看望佳處,歸路逐漁歌?!弊g為“My Boat bypassed the lonely island in an early night;the calm water rippled in the light wind.Looking back to grab Wangjia bridge again into my sight,I then went back amid the fishing ballad.”在文本翻譯中,筆者再造韻腳的同時還增加了諸如night,wind,again等詞,意欲凸顯秀美的風景和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但筆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建議應將此處景點和其他景點如湖亭、蘇堤、擷芳園等拍攝成唯美的宣傳短片,配合幾處景點已有的古詩詞,以漢語朗誦為原聲、以英語翻譯為字幕再,配以真人古裝演繹,將景色之美、宋服之美、漢語之美有機結合,以期最大程度地將潁州西湖的生態(tài)美景和厚重的歷史底蘊推介給目標語讀者。
淮河流域文化外宣傳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有新思路,增加新內容,善用新技術。實現這些關鍵在于譯者,譯者作為中心要素不僅要在業(yè)務上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要有強烈的文化倫理意識?;春恿饔蛭幕庑^程中譯者的文化倫理意識建構重在文化自信、傳播自覺和策略創(chuàng)新,即要有守土有責的使命擔當、開放互贏的務實精神和靈活多變的創(chuàng)新意識。只有這樣,淮河流域文化才能在國際多元文化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和跨越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