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蓉
(蘇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1974年,Minsky[1]在《表征知識的框架》一文中將框架定義為“一種特定情境的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例如身處某種類型的客廳,或者參加孩子的生日派對”。他認為,每個框架都攜帶著諸多信息,是節(jié)點和關(guān)系組成的復雜網(wǎng)絡(luò)。后來,Charles Fillmore將框架的概念引入了語言學界,并逐漸將其轉(zhuǎn)到認知語言學的方向上。1975年,F(xiàn)illmore提出了認知框架理論,他將框架視為經(jīng)驗的圖式化、一種知識結(jié)構(gòu),它表現(xiàn)在概念層面,并保存在長期的記憶中[2]。在語言學界,框架理論被廣泛用于文學作品的文本分析。近年來,有學者將框架理論應(yīng)用于翻譯,為翻譯研究打開了新的思路。
目前,基于框架的翻譯研究多以古詩詞、文學作品為分析文本,鮮有學者將框架理論應(yīng)用于諺語翻譯的研究。本文從認知框架理論出發(fā),試圖探討諺語英譯中的框架操作問題,從而加深對中英文化框架異同的理解,對諺語英譯實踐提出建議,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框架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20世紀70年代,“框架”這一概念提出后,學界逐漸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探討。1975年,F(xiàn)illmore首先探討了框架與語義理論的關(guān)聯(lián),他提出框架是“特定圖式或概念術(shù)語框架形成的一個系統(tǒng),其中可能包含其他框架同時存在的元素”[3],他認為框架和特定情景是相互聯(lián)系且相互激活的[3]。1982年,F(xiàn)illmore[4]在《框架語義學》一書中從認知的角度系統(tǒng)地論述了框架理論。他提出這樣一個口號:“意義是相對于場景而言的?!睋Q言之,意義具有內(nèi)在的結(jié)構(gòu),由背景框架或場景所決定[4]。由此可見,F(xiàn)illmore將框架置于意義的中心位置,可以說意義的解讀是基于框架并以框架為焦點的,正如他本人所言,“要理解一個句子,語言使用者在心理上要存在那種圖示化場景”[4]。Fillmore指出動詞和建構(gòu)(construction)與框架語義息息相關(guān)。建構(gòu)和框架是跨文化且獨立于語言而存在的,是根植于人類經(jīng)驗的結(jié)構(gòu)[4]。1985年,F(xiàn)illmore又將框架解讀為“具體統(tǒng)一的知識架構(gòu)或連貫的經(jīng)驗圖式化”[5],這強調(diào)了知識和經(jīng)驗對框架的建構(gòu)意義。1992年,他進一步指出經(jīng)驗的重要性——人是根據(jù)經(jīng)驗建立起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認知框架就是“自然的經(jīng)驗類型”[6]。
在探討有關(guān)框架的問題時,應(yīng)注意到認知語言學中的框架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圖式(schema)、腳本(script)、假文本(pseudotext)、認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經(jīng)驗格式塔(experiential gestalt)等都是和框架類似的概念,只是側(cè)重點略有不同。
框架理論最初用于認知語言學領(lǐng)域的研究,后來逐漸進入其他領(lǐng)域,成為諸多研究的理論基礎(chǔ)。20世紀80年代,外國學者Snell Hornby率先將Fillmore的框架理論應(yīng)用于翻譯研究。她認為譯者首先在原文本中獲得一個既定的文化框架,并基于個人知識和經(jīng)驗對場景進行理解,然后試圖在目的語中尋找相應(yīng)的框架[7]。Snell Hornby從新的視角重新闡釋了翻譯的過程,具有啟發(fā)性。Neubert等認為譯者所翻譯的并非文字,而是框架。由于文化差異,原文和譯文的框架不可能完全對應(yīng),因此譯者需要適時地調(diào)整語言這一框架索引工具,以期實現(xiàn)最接近的框架配對[8]。汪立榮[9]的觀點與之相似,他將認知框架視為解讀語言意義的工具,而語言表達式是激活認知框架的觸發(fā)器,因而翻譯的任務(wù)就是“找到能夠激活與原語相同或相似的認知框架的語言表達式”。袁黎[10]認為,“框架”這一概念能夠為許多語言現(xiàn)象做出解釋,便于譯者理解原文,降低譯者翻譯的主觀性,從而更好地傳達原文想要表達的意義。
框架是植根于文化的認知結(jié)構(gòu),文化間的差異在認知層面就體現(xiàn)為框架的差異。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需要在解讀和分析源語認知框架的基礎(chǔ)上,從目標語中找到相應(yīng)的框架,進行一定地框架操作,如增加框架、改換框架等,從而使目標讀者最大程度上準確理解原文要表達的含義。
諺語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短語或短句,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反映了民間智慧,以口語的形式流傳至今,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諺語帶有強烈的文化色彩,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英漢語言文化的差異,在諺語中得以體現(xiàn),因此諺語的翻譯并非易事。在翻譯學界,諺語翻譯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許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探討過諺語的翻譯問題。例如吳蘇蘇[11]從異化和歸化的角度探討了英漢諺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楊陽[12]從文化認知視角出發(fā),研究了古諺語文化翻譯的策略,陳雪[13]聚焦英漢諺語中的隱喻,提出了對翻譯的見解。前人有關(guān)諺語翻譯的研究多著眼于翻譯策略,本文試圖基于認知框架理論,分析諺語翻譯中的框架操作問題。
孫迪[14]指出“在不同語言中,框架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對譯者而言,有共性的語言框架比較好處理,但框架特性受民族、地區(qū)、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翻譯時難度更大。高燦[15]將翻譯中的框架操作分為兩大類:理想化和非理想化。理想化是指兩種文化之間存在框架對應(yīng)的情況,而非理想化是指文化間的框架有差異。在本文的分析中,將諺語英譯中的框架操作分為“框架保留”和“框架改換”兩種情況,其中,“框架改換”又可進一步分為“框架成分替換”“框架成分增刪”“框架語義層次調(diào)整”以及“框架置換”。高燦的框架操作分類是以兩種文化中的框架為焦點的,而本文提出的分類方式是從翻譯實踐的具體操作出發(fā)。
諺語翻譯中的框架保留是指由于兩種語言中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框架,譯者在諺語英譯時保留了原有的框架,目標讀者能夠通過對框架的解讀,直接理解諺語的意思。以下是三個框架保留的例子:
例1 滾石不生苔。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例2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One minute on the stage needs ten years practice off stage.
例3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在例1中,諺語采用的是直譯的方式,諺語中的框架成分“石”“苔”都得以保留,沒有做任何改動,這是由于這一框架在中西方文化中是相同的,直接翻譯英語母語者能夠理解。例2中的諺語在英譯時同樣保留了諺語中原有的“舞臺”這一框架。例3中的框架成分“鳥兒”“蟲”譯者也沒有進行改換。以上三個例子中的框架在翻譯時都進行了保留,主要是因為諺語中的框架在中西方文化中是類似的,直接將框架翻譯成英文目標讀者能夠理解,所以譯者不需要對框架進行調(diào)整。
框架保留的操作方式在諺語翻譯中很常見,這表明盡管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人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仍存在諸多共性,基于這種共性,譯者在翻譯時很多時候選擇保留原框架。
在諺語翻譯中,當譯入語中沒有和源語中完全對應(yīng)的框架時,譯者需要進行適當?shù)乜蚣懿僮鳎允棺x者充分理解源語想要表達的意思,這種情況即是高燦所認為的非理想化的情況,本文將其稱為“框架改換”??蚣芨膿Q分為多種情況,包括框架成分替換、框架成分增刪、框架語義層次調(diào)整和框架置換。
3.2.1框架成分替換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許多文化意象所觸發(fā)的認知結(jié)構(gòu)完全不同。例如“龍”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化中是祥瑞的、具有傳奇色彩的,而在西方文化中,龍(dragon)則是邪惡、令人畏懼的象征。這種差異使得諺語翻譯難度更大。因此,在翻譯時,譯者應(yīng)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一些文化意象進行相應(yīng)地調(diào)整。有譯者在翻譯中國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三字經(jīng)》時,將“玉不琢,不成器”譯為“the finest diamond must be cut”。把“玉”改換為“鉆石”能夠讓外國讀者更容易理解,因為玉(jade)所激起的認知結(jié)構(gòu)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guān),西方人并不熟知,而鉆石(diamond)則是帶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意象。在諺語翻譯中,意象的替換也十分常見。
例4 好酒不怕巷子深。
Good wine needs no bush.
例5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It is better to be a head of dog than a tail of lion.
以上兩個諺語在翻譯時都進行了框架成分的替換。例4中,譯者將框架中的成分“巷子”替換為“bush”。巷子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化中十分常見,例如,農(nóng)村有這樣的俗語,“睡覺莫睡巷,最毒穿堂風”,歇后語中也有“直巷趕狗——回頭一口”。中國的成語、詩詞中也頻繁使用“巷”,如大街小巷、街知巷聞、斜陽草樹,尋常巷陌等,巷子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是中國人熟悉的意象。而西方文化中,巷卻不是常見的意象,如果將其翻譯為“l(fā)ane”或者“alley”,受眾在理解時可能存在問題,因此譯者把巷翻譯為“bush”。例5中的諺語“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意思是寧愿做雞的頭冠,也不愿做鳳凰的尾巴,比喻在低層次中嶄露頭角勝于在高層次中無所作為。在中國文化中,鳳為大,寓意富貴吉祥,而雞為小,意指貧賤卑微。此外,鳳和雞在體態(tài)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此諺語中用這兩個動物意象作為對比。然而,雞和鳳凰的比喻義,西方人未必能理解,所以翻譯時要改換為其他動物。狗(dog)和獅子(lion)在西方文化中帶有特定的內(nèi)涵,狗是地位低微的動物,而獅子是力量、勇猛的象征,西方有諺語“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所以譯者選擇用這兩個動物意象來替換雞和鳳凰。
3.2.2框架成分增刪
諺語中包含著各種文化框架,框架中的成分是解讀諺語的重要工具。諺語英譯中,為了最大程度地貼近原文本,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譯者除了對框架成分進行替換,還可能對成分進行增刪。例6和例7分別是諺語英譯中框架成分增加和框架成分刪減的例子。
例6 歲月不饒人。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例7 眾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歲月不饒人”形容時間過得非???,勸誡人們珍惜時光,不負韶華。在翻譯時,譯者本可以按照原文框架,直接譯為“time waits for no man”,西方讀者可以理解諺語的意思。但譯者卻在這一框架中加入了成分“tide”。Tide意為潮汐,潮漲潮退正是時間流逝的自然表現(xiàn)。英文中有句諺語“every tide hath its ebb”,意思是興盛之日必有衰退之時,可見西方文化中常用潮汐喻指時間。例6中“歲月不饒人”翻譯成英文時,加入了tide這一框架成分,更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例7中的諺語基本上屬于直譯,譯者沒有對框架進行較大的調(diào)整,但是卻少了“柴”這個成分。此處譯者刻意刪去這一成分,應(yīng)當是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柴是中華文化中常見的意象,被廣泛用于成語中,如柴米油鹽、干柴烈火、骨瘦如柴,因此譯者在不影響語義的情況下將這一成分刪去,以免給受眾帶來理解壓力。
3.2.3框架語義層次調(diào)整
除了上述兩種針對框架成分的操作,譯者還可以對框架的語義層次進行調(diào)整。有些中文諺語比較抽象,翻譯時需在框架層次上做出適當?shù)母膭?,化抽象為具體,使諺語更易于理解;相反,在有些情況下,譯者也可以將具體的框架抽象化。
例8 事實勝于雄辯。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例9 情人眼里出西施。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諺語“事實勝于雄辯”是指事情的真實情況比強有力的辯駁更有說服力。“事實”“雄辯”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譯者翻譯時沒有直譯,而是將原框架調(diào)整為更加具體的框架,即選擇“行動”(actions)“話語”(words)這種具體的成分構(gòu)成框架,同時,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諺語更加生動形象,易于理解和記憶。例9的英譯操作則和例8相反。“情人眼里出西施”原是宋代諺語,比喻在有情人的眼中,不論對方外表如何,都覺得對方像西施一樣美麗。這句諺語中的“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在中國婦孺皆知,但是外國人卻未必了解。所以譯者翻譯時調(diào)整了框架的語義層次,用抽象的“美人”(beauty)代替了西施。對于西方讀者而言,這樣的翻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諺語英譯時,框架語義層次的調(diào)整,尤其是將中文諺語中的框架成分由具體調(diào)整為抽象的操作較為常見。由于諺語是孕育在博大精深的文化當中的,一些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內(nèi)容外國人往往很難理解,所以需要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
3.2.4框架置換
政治、經(jīng)濟、地理、歷史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存在顯著差異。諺語作為民間流傳的短句,深受一個國家文化習俗的影響。諺語中的框架帶有明顯的文化色彩,某個框架在一種文化中人人皆知,在另一文化中可能鮮為人知,從而造成理解的障礙。如果諺語中的框架無法直接在譯入語中找到對應(yīng)的框架,譯者就需要基于對原諺語的理解,試圖找到譯入語文化中類似的框架進行翻譯,以使受眾能夠準確地理解諺語傳達的意思,這種框架操作即為“框架置換”。這需要譯者對譯入語文化有較為深入的掌握。以下是兩個框架置換的例子:
例10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When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例11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One drop of poison infects the whole tun of wine.
例10是一句典型的中國諺語,“大王”一詞給該諺語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在中國,老虎被認為是森林之王,許多故事和寓言中都是以虎為王的,民間俗語也突出虎的地位,例如“前怕狼,后怕虎”“一山不容二虎”。但“虎”這一意象卻無法激起西方人同樣的感知。所以譯者完全改換了框架,不僅將動物改為貓和鼠,還刪去原諺語中“山”和“大王”兩個成分。另一個例子“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同樣具有文化特色,由于這句諺語廣為流傳,“老鼠屎”在中國常單獨使用,意指拖累團體的人。因此,這句諺語并不適合進行直譯,譯者用“poison”和“wine”建立起新的框架來傳達諺語的意思。
諺語是一種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短句,反映了特定文化中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人們的認知思維方式。諺語英譯不僅強化了人們對諺語的理解和認同,更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本文以Fillmore的框架理論為基礎(chǔ),分析了諺語英譯中的各種框架操作,包括框架保留、框架成分替換、框架成分增刪、框架語義層次調(diào)整以及框架置換。諺語英譯中的框架操作是立足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為使西方受眾更好地理解中國諺語的內(nèi)涵,譯者需在了解兩種文化的基礎(chǔ)上,深入剖析諺語的表層義和比喻義,從而對諺語中的框架進行適當?shù)卣{(diào)整。
諺語英譯的目的是弘揚中國文化,將諺語翻譯成英文,能讓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感知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為了讓受眾理解原文本,譯者有時會過度“遷就”受眾,將譯入語文化作為翻譯的重中之重,這樣一來,原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可能會流失。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譯者在翻譯諺語時,可適當?shù)乇A糁V語中原有的框架,當讀者感到困惑不解時,就會主動地學習并體會諺語的深意和內(nèi)涵,在此過程中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應(yīng)該讓外國讀者成為諺語的“解讀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一方面,保留框架能激發(fā)受眾對漢語的興趣,并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在主動解讀諺語的過程中,外國人能夠有效地將諺語內(nèi)化,這有助于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