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棄儒與歸儒:徽商家族的職業(yè)抉擇

      2021-01-15 08:15:08梁仁志葛俊超
      關鍵詞:徽商

      梁仁志 葛俊超

      摘? 要:徽州“棄儒就賈”現(xiàn)象及汪道昆“良賈何負閎儒”等言論通常被作為明中后期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及士商融合的證明。但是,在明中后期徽商家族中,還存在較為普遍的“舍賈歸儒”現(xiàn)象。“舍賈歸儒”現(xiàn)象的廣泛存在,說明徽商仍然以業(yè)儒為首要選擇。無論是“舍賈歸儒”,還是“棄儒就賈”,都是徽商維持家族發(fā)展的權宜之計,不宜對此過度解讀。明中后期傳統(tǒng)中國的“四民社會”并未發(fā)生根本改變。

      關鍵詞:徽商;棄儒;歸儒

      中圖分類號:K248?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1-9255(2021)04-56-04

      在討論明清社會經(jīng)濟問題時,士商關系是難以回避的話題。明中后期以后,商品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商人階層更為活躍。有學者提出了“士商相混”說等觀點,認為士商界限在明中期以后已逐漸消失,甚至認為二者已經(jīng)融合。[1]該觀點在學界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但揆諸事實,這一看法當有值得商榷之處。[2]事實上,在明中后期的徽州,“棄儒就賈”現(xiàn)象雖較為常見,但“舍賈歸儒”同樣頻頻出現(xiàn)。棄儒和歸儒是徽商職業(yè)選擇的一體兩面,關注前者而忽略后者無助于我們對相關問題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有鑒于此,本文擬從“歸儒”入手,力圖構建明中后期徽商職業(yè)選擇的完整軌跡,進而對士商關系問題進行再反思。不當之處,尚祈方家批評指正。

      一、舍賈歸儒

      “士商相混”這一觀點,大致以汪道昆的相關言論為基礎延伸得出。探討該觀點必須回溯原始文獻及“歷史現(xiàn)場”。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號南溟,又號太函,明南直徽州府歙縣西溪南人,出身鹽商家族,其“大父、先伯大父,始用賈起家?!潦?,始累鉅萬”。[3]正因出身于商賈家庭,故學者稱汪道昆為“商人階層的代言人”,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論述。

      需要注意的是,自汪道昆父輩時,其家族即有較為明顯的業(yè)儒傾向。汪道昆少年時代即遵父良彬、祖守義之命,攻舉子業(yè)。按汪道昆“諸弟子業(yè)儒術者,則自吾始幸而先鳴”之言[4],其族中業(yè)儒者當不在少數(shù)。以汪道昆從伯汪良楷這一支為例,除長子汪道簡從其出賈外,次子汪道遠、幼子汪道齊均業(yè)儒,“受博士《易》”。[5]汪道昆另一從兄弟汪道曄亦少年即“受博士《易》,補太學生”,不再出賈。當然,在汪氏諸多業(yè)儒子弟中,最終成功且留名史冊者唯汪道昆一人而已。

      汪氏“用賈起家”且已“累鉅萬”,故經(jīng)商資源并不匱乏。按正常邏輯,若當時確實已經(jīng)“士商相混”,則大可令汪道昆諸兄弟繼續(xù)出賈,又何必舍賈歸儒?畢竟汪道昆少年聰慧,若其能繼承父祖之業(yè),對家族商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是相當有利的。事實上,類似于汪氏這樣令家族子侄舍賈歸儒,是徽州家族的普遍選擇。姑舉汪道昆交際圈中數(shù)例略作闡述:

      材料甲:(蔣氏)諸蔣由次翁起鉅萬,年逾大耋,不倦于勤。翁既遣振民入太學,受博士詩。居數(shù)年,命之代父當戶。翁息子四,振民獨善承歡。[6]

      材料乙:(吳氏)考氏舍儒就賈,躍然跂而及之……“考氏布侯于儒,以王母命,省括而中賈。及其討諸孤而訓之也,未嘗一日忘成言。爾曹皆籍成均,賈篋而儒鼓,九原猶視,其將不厭。乃今冢孫始受博士經(jīng),此其嚆矢也。今而后諸孫第插扱衽以從,镃基待時,秋乃有獲。所不廣勵后人以承先志者,有如此觴。”[7]

      材料丙:(金氏)長公父賈方州,母謂長公:“鄉(xiāng)人亦以賈代耕耳。即舅在賈,君奈何以其故家食邪?”乃具資斧,贊長公賈于淮。居數(shù)年,長公骎骎起矣,卒至饒益,則母有首事功。母舉丈夫子二人,悉遣之就太學。[8]

      材料甲中之蔣氏為汪道昆妻家,也是徽州名震一時的大商賈。在蔣氏諸子中,“代父當戶”并“獨善承歡”者并非業(yè)賈諸子,而是舍賈歸儒的次子蔣振民,其家族價值觀由此可見一般。對于為家族“起鉅萬”的賈業(yè),蔣振民頗有一番值得思考的言論:邑中上賈賈鹽筴,都淮南。振民則以舉世波流,非巧宦則奸富……彼其操利權,撓國計,一旦燎原燼矣,其何以為后!事師質劑,肇于《周官》,不逾什一,此不勞而足。[9]

      其言雖稍顯偏激,但亦可見蔣氏雖業(yè)賈有成,但蔣振民本人對家族業(yè)賈行為似并不自得。若認為此言論為與汪道昆交談時的自謙之辭而不足為證,則可再討論材料乙、丙。材料乙之吳氏為汪道昆之女夫家,吳父早年因家遭變故,不得已“舍儒就賈”,賈于揚州。其子維賢、維清、維明、維涵等繼續(xù)業(yè)賈,終家累鉅萬。然而,對于家庭未能回歸儒業(yè),其母程氏終不能釋懷。直至諸孫“受博士經(jīng)”,程氏方認為可“以承先志”,并期待諸孫能秋闈有成。可見,吳氏家族對于賈儒的態(tài)度與蔣氏并無本質不同。材料丙之金氏與汪氏亦為世交。金氏之金茂、金芝二子曾“奉教”于汪道昆,為汪氏弟子。金父亦因變故棄儒就賈,然金夫人戴氏亦令族中后輩回歸儒業(yè),且“悉遣之就太學”,完全放棄其家族開創(chuàng)的商業(yè)資源。

      事實上,亦正因商人對歸儒極為執(zhí)念,故出賈家族一般會將歸儒的責任交由族中最為優(yōu)秀的成員,而留下材質相對平庸者繼續(xù)業(yè)賈,誠如汪道昆之言,“新都業(yè)賈者什七八,族為賈而雋為儒”。[10]休寧商人程惟清兄長二人“無如叔也才”,故繼續(xù)“力賈以糊余口”,惟程惟清受父命“為儒受經(jīng)”。[11]當然,以上所列之蔣振民乃至汪道昆亦是二例。類似的例子在徽州比比皆是,不需贅舉。

      那么,徽商家族何以多重歸儒業(yè)?其緣由其實不難理解,即出賈不過為一時權宜之計而已。而相較于出賈,業(yè)儒有成則能夠取得更為明顯的政治優(yōu)勢,亦更有利于家族的長遠發(fā)展。誠如弘治《徽州府志》撰者汪舜民之言,科舉一途“非他流可比……世雖庸夫孺子,罔有不知進士之為貴者”。[12]汪道昆祖父汪守義臨終遺言或可作為佐證,其謂汪道昆之父汪良彬云:“良彬,而翁歸矣。顧而弟良植在賈,而子在官,第善語之,毋墮先人之緒,而翁瞑矣!”[13]不難看出,在汪守義眼中,能“毋墮先人之緒”者非“累鉅萬”之汪良植,而是“子在官”之汪良彬。

      總之,明中后期徽商家族基本遵循了“學儒不成,則舍儒而賈;既為諸弟子嚆矢,舍賈而儒”[14]的軌跡。正因歸儒現(xiàn)象普遍存在,故徽州雖出賈成風,但亦不免有后繼乏人之患。汪道昆賈于淮揚的從伯汪良楷即表示:“吾鄉(xiāng)用鹽筴起者,無慮數(shù)十百家。既十年,而去者什三;又十年,而去者什七;乃今,僅有存者。”[15]汪良楷在淮揚為鹽商多年,其言論應當是具有說服力的。眾所周知,在徽商所經(jīng)營的行業(yè)中,淮揚鹽業(yè)獲利最豐,誠所謂“新安多大賈,其居鹽筴者最豪”[16],故出現(xiàn)如此頻繁的商業(yè)人才流失并非正常現(xiàn)象。大略而言,這些“去者”雖有因經(jīng)商失敗而不得不退出者,亦有不少是主動選擇了舍賈。這些“去者”雖亦有可能從事其他行業(yè),但從以上數(shù)例不難看出,歸儒者當占相當比例。當然,即便這些家族成員歸儒之后業(yè)儒不成,前輩積累的龐大財富亦可保證子孫優(yōu)越的生活及業(yè)儒條件,不必再出賈“治生”了。

      二、弛賈張儒

      汪舜民曾認為:“新安為郡在萬山中,民稠地隘,士者績學,農(nóng)者力田,富者營什一而服賈?!盵17]既將服賈與耕讀并列,則說明早在弘治時,徽州出賈現(xiàn)象即已較為普遍。既然只有業(yè)儒才能“毋墮先人之緒”“棄儒就賈”的行為又何以屢屢出現(xiàn)?事實上,這是由業(yè)儒的成功概率和成本決定的。

      首先,從業(yè)儒的成功概率上看,儒不如賈。一般而言,在科舉社會,始終存在有限的科舉名額與應試舉子數(shù)量日增的矛盾。在文風鼎盛的徽州,此困境尤為明顯,徽州學者早在宋時即感嘆“新安人士日盛,歲貢額極狹”。[18]入明以后,此矛盾并未消失,并且呈現(xiàn)持續(xù)走低的趨勢。學者統(tǒng)計,明初鄉(xiāng)試中式率一般在10%上下,成弘時為5.9%,嘉靖末則進一步將至3.3%。[19]徽州雖“人物之多,文學之盛,稱于天下”[20],但科場錄取人數(shù)并不會因此而高于他地,故競爭尤為激烈。正因如此,徽州士子亦曾感嘆“士之生斯世,發(fā)身斯途,蓋已千百而一二”。[21]所以,屢試不第應當是正?,F(xiàn)象,像汪道昆這樣一舉即中的幸運者算是特例。在此背景下,雖仍有士子選擇繼續(xù)業(yè)儒不棄,屢躓而屢起,一試而再試,甚至老死于決科之途,但在屢屢不利后棄儒就他亦屬正常。

      相反,出賈雖然存在失敗風險,但成功概率遠較業(yè)儒為高,誠所謂“賈者什家而七,贏者什家而三”。[22]不僅如此,從獲利的速度上看,儒與賈亦相差甚遠。業(yè)儒者欲決勝于科場,非苦讀數(shù)十年不可,而出賈則不必,故時有“賈之利可與時逐,而儒效逡巡。以故賈什七而儒什三,直其獲有淹速爾”之言。[23]汪道昆亦曾謂:“拙者力不足于賈去而為儒,贏者才不足儒則反而歸賈”。[24]言下之意,業(yè)儒者需要較高的資質,而業(yè)賈者惟力即可,二途確實難易有別。在此背景下,棄儒之后雖有從事他業(yè)者,但就賈以維持生計者應當更多。[25]事實上,徽商中確實有大量因屢試不第而“棄儒就賈”者。

      其次,從業(yè)儒的成本上看,需以賈張儒。一般而言,業(yè)儒需要以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為支撐,世代業(yè)儒的家族更是如此。[26]在傳統(tǒng)的耕讀社會,只有不斷“力田”以積累財富才能為業(yè)儒提供支撐。不言“力田”耗時耗力,實非常人所能堅持,徽州地區(qū)山多地少且土地貧瘠,令“力田”極為困難,特別是在明中后期人口增殖,人地矛盾愈發(fā)尖銳的情況下。因此,徽州人不得不將出賈視為“力田”,時人即謂“新安少田賦,以賈代耕”[27],汪道昆族人亦認為“本富為上,末富次之,謂賈不如耕也。吾郡在山谷,即富者無可耕之田,不賈何待?且耕者什一,賈之廉者亦什一。賈何負于耕”[28],可見其也是將出賈等同于“力田”。既然“力田”的最終目的是業(yè)儒進仕,則“以賈代耕”的目的亦不背離這一信條。事實上,當時徽商確實多秉承了這一信條,時人即“夫養(yǎng)者,非賈不饒;學者,非饒不給”。[29]

      對于徽商而言,“棄儒就賈”是維持業(yè)儒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不過是“治生”的權宜之計而已,故在業(yè)賈有成后令家族成員舍賈歸儒不足為怪。經(jīng)過出賈積累財富之后,家族重歸業(yè)儒已無后顧之憂,此即所謂“為子孫計,寧弛賈而張儒。一弛一張,迭相為用”[30],這才是出賈的理想狀態(tài)。汪道昆曾對金氏的棄儒及歸儒行為進行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評論,認為:世儒白首而治本業(yè),非詩書禮樂不談,以出入不倍所聞,蓋什百一人耳?!跽呷∮桉嬗诨?,辭色見于門庭,以此而卑于世儒,所謂楚失而齊未得也。……食而教之,使子孫揚名于后世,亦曰有終。[31]

      在汪道昆看來,“白首而治本業(yè)”事實上很難實現(xiàn)。在錄取比例不斷降低的明中后期亦極難獲得成功,誠所謂“什百一人耳”。不過,若以此而“卑于世儒”亦大可不必,因為若完全放棄業(yè)儒,則不免“楚失而齊未得”。從此番言論可以反推,對于完全執(zhí)著于“白首”世儒及棄儒后不能歸儒的現(xiàn)象,汪道昆似均不認同。相反,棄儒后若能再度歸儒,則是上上之策。所以,對于“棄儒就賈”后又舍賈而歸儒者,汪道昆從不吝贊譽。例如,對于棄儒就賈后又歸于儒的休寧商山吳瓊,汪道昆表示“賈人穰穰,皆以利往。處士由良賈誦義,卒逃賈而歸儒”[32],盛譽其為“良賈”。

      綜上,徽州地區(qū)常見的“棄儒就賈”行為與當時科舉一途的壅滯及徽州的人地矛盾有關。 “棄儒就賈”并不等于完全拋棄業(yè)儒,出賈不過是保證家族完成業(yè)儒的權宜之計,與“力田”并無本質區(qū)別?!俺谫Z”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家族繼續(xù)“張儒”,甚至為了家族擺脫商人身份。正如學者所指出,這一選擇是徽商“右儒崇官”心態(tài)的真實反映。[33]

      三、士商關系

      在論述明清士商關系時,學者多援引汪道昆“良賈何負閎儒”等言論,認為明清商人社會地位已經(jīng)可以與士人并列[34],甚至與士子爭高低。[35]必須承認,作為儒家倫理的輿論控制者,士人所言所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儒家道德標準與行為規(guī)范。汪道昆以“儒行”評論商賈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對商賈行為的認可。[36]

      汪道昆畢竟出身徽商家庭,其關于商賈的言論不能不有所克制,頌揚商賈也是人之常情。諸多徽商本人并非如此底氣十足,縱然“家貲鉅萬”,但在面對士人時亦不免自慚形穢,前文所舉之蔣氏即是一例。這種觀念并非個例,而是徽商的普遍看法。例如,被稱為“善賈”的休寧林塘范氏,“長君席故資,賈鹽筴非其好也,深惟而慚自傷。使銏溷市井,競刀錐,且不得與諸儒齒,即致鉅萬何益哉”。[37]又如休寧草市孫氏“舉宗賈吳興,率用積著起”,但“薄為賈,憮然嘆曰:‘使吾以儒起家,吾安能以臭腐為梁肉?使吾以賈起富,吾安能以質劑為詩書?’”[38]若商和士相競爭的心理確實強烈,又豈會如此“未戰(zhàn)先怯”?又豈會令子孫“舍賈歸儒”,甚至不惜直接放棄家族已經(jīng)成熟的商業(yè)資源?

      事實上,在徽州地區(qū)的族規(guī)家法中告誡子弟“世篤業(yè)儒”的家族不在少數(shù),但卻鮮有將“世篤業(yè)賈”堂而皇之錄入家乘而傳之后世者的家族。徽州人雖然并不反對出賈,但一般要求族中子弟在確實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才能出賈,如休寧茗洲吳氏即規(guī)定“族中子弟不能讀書,又無田可耕”才可以“從事商賈……令有恒業(yè),可以糊口”。[39]

      綜上,大致可對明中后期的士商關系進行總結。在徽州地區(qū),“棄儒就賈”行為并不罕見,但不應將“棄儒就賈”現(xiàn)象過于拔高甚至將其作為“士商向混”的證明,否則就無法解釋諸多徽商家族在出賈有成后重新歸儒。既然徽商家族在職業(yè)選擇上往往以業(yè)儒而非繼續(xù)出賈為第一選擇,那么從汪道昆之言發(fā)出的明清士商融合或商人地位提高的論斷也就值得商榷了。

      參考文獻:

      [1]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55-467.

      [2]梁仁志.“棄儒就賈”本義考——明清商人社會地位與士商關系問題研究之反思[J].中國史研究,2016(2):163-180.

      [3]汪道昆.太函集[M].卷17壽十弟及耆序,合肥:黃山書社,2004:366-367.

      [4]汪道昆.太函集[M].卷17壽十弟及耆序,合肥:黃山書社,2004:366-367.

      [5]汪道昆.太函集[M].卷36松山翁傳、卷43先伯父汪次公行狀、卷43從叔母吳孺人狀,合肥:黃山書社,2004:787+924+927.

      [6]汪道昆.太函集[M].卷19壽逸篇,合肥:黃山書社,2004:412.

      [7]汪道昆.太函集[M].卷18介福篇,合肥:黃山書社,2004:389-390.

      [8]汪道昆.太函集[M].卷11金母七十壽序,合肥:黃山書社,2004:243.

      [9]汪道昆.太函集[M].卷19壽逸篇,合肥:黃山書社,2004:413.

      [10]汪道昆.太函集[M].卷17阜成篇,合肥:黃山書社,2004:372.

      [11]汪道昆.太函集[M].卷37海陽長者程惟清傳,合肥:黃山書社,2004:801.

      [12]汪舜民:靜軒先生文集[M].卷6送方學士歸省序[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8.

      [13]汪道昆.太函集[M].卷43先大父狀,合肥:黃山書社,2004:921.

      [14]汪道昆.太函集[M].卷32程長公傳,合肥:黃山書社,2004:696.

      [15]汪道昆.太函集[M].卷14贈方處士序,合肥:黃山書社,2004:295.

      [16]汪道昆.太函集[M].卷2汪長君論最序,合肥:黃山書社,2004:49.

      [17]汪舜民.靜軒先生文集[M].卷5送都綱普光還新安序[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31冊,2002:43.

      [18]呂午.吳益謙自牧墓志銘[M]//新安文獻志[M].卷87,合肥:黃山書社,2005:2138.

      [19]郭培貴.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87+394.

      [20]趙汸.東山存稿[M].卷4商山書院學田記[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287.

      [21]汪舜民.靜軒先生文集[M].卷6送方學士歸省序[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31冊,2002:48-49.

      [22]汪道昆.太函集[M].卷16兗山汪長公六十序,合肥:黃山書社,2004:349.

      [23]汪道昆.太函集[M].卷37海陽長者程惟清傳,合肥:黃山書社,2004:800-801.

      [24]汪道昆.太函集[M].卷54明故處士溪陽吳長公墓志銘,合肥:黃山書社,2004:1142.

      [25]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333.

      [26]潘光旦,費孝通.科舉與社會流動[M]//潘乃穆,潘乃和.潘光旦文集第10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4.

      [27]汪道昆.太函集[M].卷43先大父狀,合肥:黃山書社,2004:919.

      [28]汪道昆.太函集[M].卷45明處士江次公墓志銘,合肥:黃山書社,2004:952.

      [29]汪道昆.太函集[M].卷42明故程母汪孺人行狀,合肥:黃山書社,2004:895.

      [30]汪道昆.太函集[M].卷52海陽處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銘,合肥:黃山書社,2004:1099.

      [31]汪道昆.太函集[M].卷11金母七十壽序,合肥:黃山書社,2004:244.

      [32]汪道昆.太函集[M].卷62明處士吳邦珍墓表,合肥:黃山書社,2004:1293.

      [33]張海鵬、王廷元.徽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10.

      [34]葉顯恩.論徽商文化[J].江淮論壇,2016(1):5-11+2.

      [35]張明富.論明清商人商業(yè)觀的二重性[J].史學集刊,1999(3):21-26.

      [36]梁仁志.“良賈何負閎儒”本義考——明清商人社會地位與士商關系新論[J].湖北大學學報,2018(4):107-114.

      [37]汪道昆.太函集[M].卷29范長君傳,合肥:黃山書社,2004:638.

      [38]汪道昆.太函集[M].卷50明故禮部儒士孫長君墓志銘,合肥:黃山書社,2004:1064.

      [39]吳翟輯.茗洲吳氏家典[M].卷1家規(guī)十八條,合肥:黃山書社,2006:18-19.

      猜你喜歡
      徽商
      論“新徽商”的定義
      徽商怎樣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
      中外管理(2019年3期)2019-03-27 01:20:56
      徽商回歸之路
      決策(2016年11期)2017-01-06 12:55:09
      徽商回歸
      決策(2016年11期)2017-01-06 12:53:36
      竹枝詞視野下的徽商婦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現(xiàn)代價值
      明清時代的徽商與江南棉布業(yè)
      安徽史學(2016年2期)2016-12-01 02:57:13
      徽商背后的女性
      徽商精神
      徽商精神對高職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路徑選擇
      新民市| 泰顺县| 十堰市| 宣化县| 新营市| 保康县| 陆川县| 文化| 西乌珠穆沁旗| 临海市| 珠海市| 阿瓦提县| 巴彦县| 社旗县| 金平| 环江| 页游| 广西| 吐鲁番市| 茶陵县| 阿拉善左旗| 富平县| 藁城市| 京山县| 鹰潭市| 德令哈市| 揭东县| 浦东新区| 文安县| 榆林市| 周宁县| 田东县| 富源县| 禄丰县| 于田县| 云和县| 夏河县| 林芝县| 邛崃市| 通河县| 克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