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汪勇,是一名快遞員,也是一個“組局”的人。
2月15日,新冠疫情肆虐之時,《新民周刊》推出了口述實錄系列報道,其中一篇《口述實錄 | 快遞小哥搞定金銀潭醫(yī)護難題:我送的不是快遞,是救命的人啊!》,文中主人翁快遞小哥汪勇,感動了全網(wǎng)無數(shù)人,他戴著口罩,眼含熱淚,冒險護送金銀潭醫(yī)院護士上下班,一天供應1.6萬份餐食,幫助了一批又一批醫(yī)療救援隊。
報道發(fā)出后,獲得了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社等媒體點贊轉發(fā),《新民周刊》還開辟了專項物資捐助通道,組建了一支線上志愿者隊伍,為武漢線上線下聯(lián)手支援。一年過去了,汪勇有了許多新身份,生活變得比過去更忙碌了,脾氣變好了,更注意健康,更眷戀家人了。但在他看來,無論生活如何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他還是那個普通的快遞小哥,一直都是。
這像是一部英雄電影的開頭。危難之時,人群里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快遞員,脫下工服,走出家門,踏出變身成為“超級英雄”的第一步。之后的幾個月,汪勇像一個支點,撬動了人們難以想象的能量。從組建志愿車隊接送醫(yī)護人員通勤,到協(xié)調提供每日近1.6萬份餐食;從調配醫(yī)療物資,到給醫(yī)護人員買拖鞋、修眼鏡、修手機,解決生活所需……
這個今年35歲,單眼皮、高個頭,走出家門時手頭資源僅有一輛小轎車的快遞員,集結起一眾素不相識的同伴,自發(fā)搭建了一條醫(yī)護后勤服務保障線,為武漢抗疫一線的眾多醫(yī)護人員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之后,他的組織能力、執(zhí)行能力被大加夸贊,人們常常稱他為“組局者”“生命擺渡人”;他上了《新聞聯(lián)播》,經(jīng)武漢當?shù)攸h委批準火線入黨,被順豐公司連升三級;他獲得榮譽稱號有“最美快遞員”、“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又在全國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上接受先進個人表彰。
回望這一年,英雄們大都并不以“成為英雄”為目標。汪勇的初衷只是讓醫(yī)護人員吃飽飯、睡好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查漏補缺。他甚至單純地算了一筆賬:“一天接送一個醫(yī)護人員可以節(jié)省4個小時,接送100個就是400小時,400個小時,醫(yī)護人員能救多少人,怎么算我都是賺的。 ”
汪勇說,回過頭,復盤所有事情,與政府的保障相比,自己其實并沒有做什么,那些解決出行、吃飯、醫(yī)療物資什么的都算不上大事情。真正的大事是讓醫(yī)護人員心中有光,讓他們在沮喪時,告訴他們后面還有我們。
作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青年榜樣,汪勇定期在各地宣講。他最看重對孩子的影響,他參與的慈善項目,為4357個湖北貧困高中生提供了學費。
“2020對于我而言,形容詞已經(jīng)顯得那么乏味……”12月17日,汪勇在微博上寫下一段長長的感悟,與2020年告別,他說,期待2021,愿健康,平安,山河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