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波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大連市委員會,遼寧大連11600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重大戰(zhàn)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其核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黨帶領人民開創(chuàng)未來指明了前進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眾志成城凝聚起主義自信、政黨自強、人民自覺相統(tǒng)一的巨大能量,這既是中國共產黨接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踐證明,也是百年風雨兼程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途徑,集中體現在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為引領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yè);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政治靈魂,集中體現在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自我革命精神的新時代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中國力量,即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力量之源,集中體現在以人民當家作主為基礎的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這一偉大力量。無可置疑,在新時代,只要踏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征程,偉大的事業(yè)、偉大的工程和偉大的力量,則必然展現的是中國特色,走的是中國道路,依靠的是中國人民。由偉大的工程率領偉大的力量,來實現偉大的事業(yè),必須依據主義自信,依靠政黨自強,依托人民自覺。
偉大事業(yè)集中凝結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發(fā)出了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時代號召,中國夢與“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緊密相連、一脈相承。實現中國夢是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前提和思想共識;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和基本要求。
完成偉大事業(yè)、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是靠偉大工程的引領。近代以來,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同志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把黨的建設形象地稱為偉大的工程,這一偉大工程,成為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chuàng)了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實施“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堅定不移抓好黨的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反復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也在黨。
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活動的主體,是物質、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更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相信和依靠人民,是我們黨的本質特征和最大優(yōu)勢。實現中國夢,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揚人民主人翁精神,動員最廣大人民力量,萬眾一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
歷史和現實告誡我們:完成偉大的事業(y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必須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必須始終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fā)展實踐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是淵源于中國歷史、植根于中國人民、符合于中國發(fā)展道路的科學社會主義。沒有主義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不會成為偉大事業(yè)?!爸袊厣鐣髁x是社會主義,不是其他什么主義”。堅持主義自信,就是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性。這一點,我們絕對不能動搖,動搖了,中國就將迷失前進的方向,陷于民族分裂的混亂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經之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能夠根本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科學正確的理論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則承載了道路、理論、制度的全部思想精髓。
歷史和現實也告誡我們: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領導者、發(fā)展者,沒有政黨自強,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建設就不會成為偉大工程。只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才能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點,我們絕對不能改變,改變了,中國社會就將失去主心骨,陷于多黨制的紛亂之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味著堅信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我們黨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執(zhí)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我們黨長期執(zhí)政。黨長期執(zhí)政的力量在自強,只有堅持政黨自強,通過自我革命,不斷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才能積極應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變化,經受“四大考驗”,化解“四種危險”,依靠自身的免疫功能來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進一步鞏固執(zhí)政地位,扛起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旗。
歷史和現實還告誡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主體是中國人民,堅持主義自信、實現政黨自強,必須緊緊依靠人民自覺。沒有人民自覺,中華民族就不會成為堅如磐石的偉大力量。這一點,我們絕對不能含糊;否則,中國共產黨就將脫離執(zhí)政根基,陷于公民社會的一片散沙狀態(tài)。高度凝聚并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向前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我們黨因群眾而生、因群眾而興,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歷史已經證明,正是充分認識并發(fā)揮人民的偉大力量,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才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植根于人民,依靠人民,實現人民自覺,我們黨才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有了根本的力量保證。
主義自信、政黨自強和人民自覺,既然是歷史經驗的深刻啟示和總結,必然經歷過艱難曲折的實踐探索歷程。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走過彎路,也有過失誤,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一個比較長的認識過程;改革開放之后,才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guī)律的把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還要看到,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還面臨很多尚未完全認識的深層次問題和亟待解決的時代難題,對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和處理還在不斷地深化,尤其在成功走完現代化“前半程”的歷史新階段,新老問題疊加、內外問題交織,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上難免出現形形色色的“噪音”和“雜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重大歷史課題,堅定主義自信、政黨自強和人民自覺,來實現偉大的事業(yè)、建設偉大的工程、形成偉大的力量,就更加具有現實緊迫性和實踐必然性。
應當看到,在階級尖銳對抗、政治強烈對峙、思想嚴重對立的時候,意識形態(tài)則涇渭分明,人們很容易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不為現象所惑;反之,意識形態(tài)則將處于“溫水煮青蛙”狀態(tài),人們往往會為熙熙攘攘的表面現象所迷惑,甚至麻木不仁。當經過若干年的浸潤和沉積,方才看清事物的本質,但悔之晚矣!蘇東劇變,政權頃刻瓦解,無不昭示這個道理。冷靜分析,敵對勢力對我國沖擊經歷三個階段,即戰(zhàn)爭年代的“真刀真槍”對抗,到和平時期“糖衣炮彈”的迂回進攻,再到如今貌似中性的“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等思想倡導。前兩個過程,我們都能從容應對,而最后一個過程,實質是從根本上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其危害性、隱蔽性、腐蝕性較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此,我們務必高度警覺。
主義自信、政黨自強、人民自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都會呈現不同的時代要求。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經過“三個三十年”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歷史走到今天,我們更應該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更加理性地、冷靜地對此進行深刻分析。尤其是近些年,以美國為代表的某些西方政客們不時挑起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以仇視中國的崛起,更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一定要站在十分警覺的立場,正視矛盾,從容應對。
主義自信,在本質上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相統(tǒng)一的問題,在實踐中表現為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前提下,世界觀與方法論如何并舉的問題。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由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世界觀代表根本立場問題,在階級社會里,世界觀有鮮明的階級性,帶有根本政治傾向,比如資產階級世界觀所信奉的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哲學,無產階級世界觀所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方法的學說和理論體系。人們對世界的基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就是世界觀,而拿這種觀點作指導,轉過來去研究和解決世界上的問題,就是方法論。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既沒有和世界觀相脫離、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論,也沒有不具備方法論意義的純粹的世界觀,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一致性不是簡單的同一,懂得世界觀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論,特定的方法論也不直接代表一定的世界觀。同時方法論還具有不同層次,哲學的方法論和一般科學的方法論也不直接統(tǒng)一,而且在實踐中存在某種差別。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經濟制度領域對計劃與市場的運用,只是調節(jié)經濟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并不代表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或社會主義社會形態(tài)某種特定的社會制度屬性。今天我們強調主義自信,是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基礎上,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即唯物辯證法,以此為統(tǒng)領,再指導人們掌握和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一般科學的方法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走在科學發(fā)展的軌道上。
政黨自強,在本質上是領導黨與執(zhí)政黨相統(tǒng)一的問題,在實踐中表現為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下,領導黨與執(zhí)政黨如何并立的問題。就現代政黨政治發(fā)展而言,政黨對政治的參與,可以分為領導黨(對應參政黨)和執(zhí)政黨(對應在野黨)兩種。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確立了領導黨的地位,形成了一黨領導多黨合作、一黨執(zhí)政多黨參政的中國特色政黨制度。黨的領導,既包括政治領導,比如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也包括思想領導,比如宣傳思想文化建設;還包括組織領導,比如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組織人事制度等。西方政黨一般稱之為“競爭型政黨”“選舉型政黨”,經過不同形式的選票競爭獲得執(zhí)政黨地位,執(zhí)政黨對國家事務的管理,主要體現為在法律框架下確立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具體事務。可以認為,領導黨和執(zhí)政黨的主要區(qū)別在于,領導黨對應的是特殊屬性,只有在社會主義國家出現,其領導思想和內容,帶有一定的特殊規(guī)律性;執(zhí)政黨對應的是一般屬性,是政黨政治時代各種社會形態(tài)的普遍現象,其執(zhí)政理念和方式,具有較強的一般規(guī)律性。實現政黨自強,既要強化領導黨的特殊屬性,提高領導水平,又要運用和借鑒執(zhí)政黨執(zhí)政的一般規(guī)律,提高執(zhí)政能力,但絕不能用西方多黨制的原則和理念來改造領導黨的性質和根本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之所以在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過程中,全力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意義即在于此。
人民自覺,在本質上是德治與法治相統(tǒng)一的問題,在實踐中表現為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方略下,德治與法治如何并重的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但這一偉大力量的形成不是自發(fā)的??茖W社會主義理論指出,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經歷了從自發(fā)斗爭到自覺斗爭,其形式由經濟斗爭發(fā)展到政治斗爭,與此相應,無產階級也從“自在階級”發(fā)展為“自為階級”,這一過程演變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政黨領導的出現??梢?,人民自覺這一偉大力量的形成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引導、組織和發(fā)展的。形成偉大的力量,一方面靠“德”的鍛造,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國家主人翁的道德風貌,以情感治理國家;另一方面,靠“法”的規(guī)制,充分體現被管理的國家成員遵章守法,以理性維持社會秩序。德治與法治都是治理國家、管理民眾的一種方式,但法治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底線”和“防火墻”,主要依靠以憲法為根本大法的法律體系,有法可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體現了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一般屬性,在認識上帶有矛盾的普遍性,在實踐上體現矛盾的普遍規(guī)律;而德治是提升人們境界的“引力”和“潤滑劑”,主要依靠以較高道德水準為標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它體現了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特殊屬性,在認識上帶有矛盾的特殊性,在實踐上體現矛盾的特殊規(guī)律。德治與法治既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也是人民自覺形成偉大力量來實現中國夢所不可偏廢的治國方式。
進入新時代,在推進偉大事業(yè)、建設偉大工程、凝聚偉大力量,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過程中,圍繞主義自信、政黨自強、人民自覺的“三自一體”相統(tǒng)一的健康運行,仍然必須清醒認識和有效防范一些理論和實踐上的誤區(qū),其中蘊含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將會潛移默化地左右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實踐探索,而且在主義自信、政黨自強和人民自覺的認識程度上,處于依次遞減的狀態(tài),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在主義自信問題上,特別是在經濟社會建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偏重于方法論、偏輕于世界觀的問題。改革開放之前,由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華約與北約)的尖銳對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則更多地強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更多地強調世界觀這一帶有根本社會屬性的問題,把資本主義曾經用過或正在使用的、發(fā)展經濟社會的、帶有一般方法論意義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當作“毒草”,一概排斥,比如市場與計劃的問題,導致社會主義建設走過苦苦探索的漫長道路;改革開放之后,在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并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下,人們則逐漸淡化了“主義”這一社會形態(tài)的根本對立,更多地偏重于方法論的研究和應用,尤其是偏重于一般科學的方法論,而偏輕于世界觀的強化,以至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甚至在一些人們心里不知不覺產生了“莫談主義、但講實用”的傾向,世界觀與方法論出現了偏差與割裂。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在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不是出現過“中國要補資本主義的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殊途同歸”“中國要搞國家資本主義”等論調嗎?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反復強調要堅持“四個自信”,不正是告誡人們不能對此掉以輕心嗎?所以,堅持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根本統(tǒng)一,是我們當前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旗幟,堅定主義自信的風向標。
在政黨自強問題上,特別是在黨的建設理論研究和普及教育中,一度也出現過以執(zhí)政黨的研究和教育的普及,弱化甚至取代了領導黨的研究和教育的問題。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才進一步強調,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的特征,“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黨從戰(zhàn)爭年代的對局部地區(qū)執(zhí)政的革命黨轉化而來,在黨的建設上,更多地偏重于強調它的特殊屬性,強調領導黨的建設規(guī)律的研究,而偏輕于它的一般屬性,對執(zhí)政黨的建設規(guī)律的研究不足,導致黨政、政企、政事、政經不分,走了一段彎路。改革開放之后,我們認識到無論是無產階級政黨,還是資產階級政黨,都應該掌握執(zhí)政黨治國理政的一般規(guī)律。在黨的建設上,我們積極借鑒其他政黨治理國家的一些經驗,積極探索黨的建設一般規(guī)律性問題,實現了由傳統(tǒng)的革命黨向現代的執(zhí)政黨的過渡,但是在強調執(zhí)政黨建設的同時,卻對領導黨的建設的研究有所偏輕,對其一般屬性強化有余,而特殊屬性淡化過度,一般規(guī)律研究很多,而特殊規(guī)律探索偏少,相應也就忽視了東西方政黨制度嚴格差異,逐漸淡化領導黨和執(zhí)政黨的本質區(qū)別,導致了領導黨的定位與執(zhí)政黨的建設出現偏差。在現實生活中,不僅是廣大民眾,還包括普通黨員,甚至是不同層次的領導干部,把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往往等同于“一黨制”。對于“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要把基層黨組織建在全社會各種組織之中,包括國家政權機關內部?為什么要在全社會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為指導,黨的基本路線也要成為國家貫徹的基本路線?為什么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背后的陰謀是否定黨的領導?”等問題都似是而非,說不清楚??梢?,堅定領導黨與執(zhí)政黨建設的根本統(tǒng)一、堅持政黨自強是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
在人民自覺問題上,特別是在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法治與德治相脫節(jié)甚至相背離的問題。革命戰(zhàn)爭年代,人民向往一種美好的社會制度,自覺地跟著中國共產黨成為一種偉大的力量,正如陳毅所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毙轮袊闪⒑螅嗣裼忠越ㄔO國家的主人翁姿態(tài),以高漲的熱情自覺投身于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中,成為一種偉大的力量。在這一時期,黨對人民的領導,更多地采取的是“德”的號召和動員,在法治與德治的問題上,更多地依賴德治,而忽視法治。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法可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比較突出,以法律來規(guī)范市場經濟行為成為迫切需要和主要矛盾,我們將更多的精力和視線投向法治,在德治與法治的并重上,出現割裂和不均衡,甚至由此導致一些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國家公務人員不能擺正“主仆”關系,不愿傾聽群眾的呼聲,不會做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甚至與民爭利,人民群眾的訴求得不到有效化解,群體性事件偶有發(fā)生。相比于解放初期和戰(zhàn)爭年代,人民自覺的意識和表現有所弱化,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自信自強自覺“三自一體”現實矛盾的出現,事出有因。從其思想認識的根源和實踐發(fā)展過程來看,主義自信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對鄧小平同志“不爭論”思想的誤解和片面認識;政黨自強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對政黨制度的研究和普及教育的不足和失當;人民自覺問題的出現,主要是人民主體地位認識模糊和主人翁地位的動搖。
主義自信的問題,即世界觀與方法論并舉的問題,從思想理論界的實際來看,其認識出現偏差的根源在于長期以來對鄧小平同志“不爭論”思想的誤解和片面認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中,大家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世界觀問題,而較多地注目于如何加快增長、如何快速提升GDP等手段和方法的問題,也就是脫離哲學層次的一般意義的方法論?!安粻幷摗保青囆∑酵緦Ω母镩_放過程中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的特殊解決方式?!安粻幷摗保⒉皇窃谥髁x問題上不分是非,在原則問題上退避三舍,也不是說不進行理論上的探討、矯枉。試想:從縱向上看,當年如果沒有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就不會有“兩個凡是”的終結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理論與“一個相當長四個存在”政治路線的徹底否定,更不會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形成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政治路線的確立;從橫向上看,當年如果沒有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中對計劃和市場根本屬性問題上的一錘定音,就不會擺脫姓“社”姓“資”的困擾,更不會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因此不能片面、膚淺、靜態(tài)地脫離社會背景地去理解“不爭論”。所謂“不爭論”,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已經匡正方向、統(tǒng)一思想后,需要聚精會神地搞建設,一心一意地謀發(fā)展,而不是只有方法的面子、不要主義的里子,造成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偏離與割裂;否則,今天就沒有必要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問題。這也是鄧小平同志為什么強調:“我們一直在做的事,不能動搖。就是要堅持,不能改變這條路線,特別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覺地動搖,變?yōu)槭聦??!泵鎸Ω母镩_放一個時期以來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的旨在弱化甚至否定黨的領導等錯誤思潮,決不能報之以“不爭論”了之,必須旗幟鮮明、匡正方向,否則就會貽害無窮、禍亂不已。
政黨自強的問題,即領導黨和執(zhí)政黨并立的問題,從其思想理論根源來看,是對政黨政治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不夠,對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研究不足,對政黨建設知識體系的普及教育不力的問題,其主要是一種認識上的模糊。過去我們對領導黨講得過多,特別是受蘇共的影響,對執(zhí)政黨一般規(guī)律的認識不夠,只重視領導黨與執(zhí)政黨的區(qū)別,而忽視領導黨與執(zhí)政黨的聯系。改革開放之后,我們虛心地學習、借鑒和運用其他國家執(zhí)政黨治國理政的某些規(guī)律和經驗,有力地促進了黨的建設,提高了黨的執(zhí)政能力,但在強調其一般屬性、運用其一般規(guī)律的同時,卻忽視了其領導黨的特殊屬性,沒有強化其特殊規(guī)律性的把握。沒有在執(zhí)政黨建設的同時,科學地把握無產階級領導黨與西方資產階級執(zhí)政黨的本質區(qū)別。我們既不是多黨制,也不是一黨制,我們是一黨領導多黨合作、一黨執(zhí)政多黨參政的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因此,黨的十七大提出黨的建設改革創(chuàng)新,黨的十八大對應提出“四自”能力建設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以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這些都足以可見,我們黨是通過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以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偉大的自我革命斗爭實踐中擔負起走向自強的責任,走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這一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來自內在的解決問題的機制,而絕非借助西方多黨制的外力來改造我們黨的領導地位。前些年之所以一度出現過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等錯誤思想對一些不明事理人們的侵襲,其實都是以往三權分立、多黨制、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的翻版,其背后深藏的用意都是對黨的領導的質疑。由此,我們既要看到前30年對政黨制度研究的片面性,又要認識后30年對政黨制度研究的局限性,從而做到領導黨和執(zhí)政黨的統(tǒng)一:既研究普遍性,又研究特殊性;既掌握普遍規(guī)律,又掌握特殊規(guī)律。
人民自覺的問題,即德治與法治并舉的問題,從思想認識根源來看,主要是對人民主體地位認識模糊、主人翁地位動搖所導致的。黨奪取政權以后,一直突出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并在某種程度上走向極端,導致脫離實際的政治掛帥,虛無主義盛行,直至出現“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后果。改革開放之后,面對市場經濟大潮,需要強化法治,對社會關系的調節(jié),由過去以黨紀和政紀為主要約束手段的縱向紀律制約關系,變成以橫向契約為基本規(guī)范方式的法律制約關系。在以法治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由于法治與德治的背離,導致了一些錯誤認識的出現。比如,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倒退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認識程度。我們黨是人民的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黨并沒有自身的利益,并非舟與水的相互利用、若即若離的表面關系,這實際把我們黨同人民相依為命的關系倒退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封建帝王的認識水平上。若不是這樣,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中國人民也不會跟著它走到今天。再比如,在黨和國家機關,經常聽到的口頭禪是“我們吃納稅人的飯,就要為納稅人服務”,這實際是把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混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官僚制的執(zhí)政理念。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是人民所賦予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們黨所秉持的是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權力觀,中國夢是人民的夢,不是所謂孤立的“向錢看”的“納稅人”的夢。因此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德治與法治的背離所產生的以上述錯誤說法為代表的認識誤區(qū),最終導致了對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主體地位的認識模糊、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動搖,制約了人民自覺地與黨同心同德,為努力形成偉大的力量而矢志不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核心,全面論述了治國理政和全面從嚴治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們堅持和加強主義自信、政黨自強和人民自覺的“三自一體”相統(tǒng)一,提供了基本理論依據和重要實踐支撐。當前,在我國進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期的節(jié)點、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任務的關鍵時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戰(zhàn)略部署。面向未來,如何適應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全黨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破除主義自信、政黨自強和人民自覺上的理論誤區(qū),始終堅持主義自信、政黨自強和人民自覺的實踐路徑,堅定不移沿著“三自一體”相統(tǒng)一的科學發(fā)展軌道,努力爭取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設現代化強國,進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堅定主義自信,堅持世界觀與方法論統(tǒng)一與并舉,關鍵是要堅定理想信念,堅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在歷史與現實的感悟中,提升自信,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綜合思想承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最關鍵的是堅定不移走這條道路、與時俱進拓展這條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痹诘缆穯栴}上有兩種理論上的錯誤觀點:一是認為社會主義應遵循“本本”,質疑中國特色,否定改革開放,其實質就是要回頭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二是認為中國特色就是“中西合流”,脫離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曲解中國特色,抹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其實質是要變道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因此,要堅持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同時也不能走那些不遵循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規(guī)律、不堅持世界觀與方法論并舉的彎路。對此,必須立場堅定,“爭論”清楚。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布局,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反映了當今時代的發(fā)展潮流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茖W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管長期的,具有普遍性;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是分階段的,具有特殊性。堅定理論自信,既要堅定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又要堅持中國特色的實踐自信,用中國特色堅持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規(guī)律不動搖,又要堅定推進中國特色的偉大實踐不偏移,實現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統(tǒng)一與并舉,在奮力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勝利目標、矢志不渝奔向人類美好的共產主義偉大實踐的光明前景探索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為豐富和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寶庫,作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應有貢獻。
社會制度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支撐。正是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黨實現了理論的普遍性與實踐的特殊性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了發(fā)展的長期性與階段性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保障。不斷推進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法律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等各項具體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帶有根本性的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精髓承載。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由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聚而成,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它源于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文明歷史的孕育滋養(yǎng),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創(chuàng)造進步,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真諦求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中國實際和當代條件,發(fā)展“三個面向”社會主義文化。為此,就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區(qū)分不同問題的性質特點,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適時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tǒng)一的時代新作。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判斷一種政黨制度的優(yōu)劣,根本標準是看這種政黨制度是否適應經濟基礎,是否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社會越來越多的政治家和學者們在關注中國的崛起時,先是集中于論證我們所選擇的“主義”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進而論證我們所選擇的“政黨制度”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發(fā)展到現在論證我們長期堅持制定的“五年規(guī)劃和遠景設想”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逐漸為中國的發(fā)展和輝煌成就所折服,尤其是在這次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之時如何擺脫和防范困擾,中國所取得的成功防疫和恢復經濟增長的雙佳績,讓世界不得不正視中國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政黨制度的先進性。中國特色政黨制度之所以沒有效仿西方那種政黨輪替、三權分立等固有模式,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必然和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同我國基本國情國體相適應的政黨制度。這一政黨制度的顯著特征是一黨領導多黨合作、一黨執(zhí)政多黨參政。這一政黨制度,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并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被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我國的政黨關系也隨之走上科學化、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的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只有從嚴管黨治黨,才能確保黨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睂崿F政黨自強,關鍵是要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的基礎上,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和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深化黨的建設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實現領導黨和執(zhí)政黨關系的統(tǒng)一與并立。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是全黨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論問題,是我們黨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對執(zhí)政黨建設的普遍規(guī)律和領導黨建設的特殊規(guī)律長期探索形成的重要成果,體現了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的總體部署。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行了清晰完整的表述,這就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加強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這一總要求,充分體現了一個先進的馬克思主義領導黨和現代化的執(zhí)政黨的有機統(tǒng)一。要在這一總要求的科學指導下,緊緊圍繞提高黨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水平,勇于進行自我革命,全面從嚴治黨,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使黨的全面領導制度不斷完善,逐步建立起以“四梁八柱”為主干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黨的建設制度體系。
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需要在實踐探索中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和完善,這并不排斥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政黨制度建設的有益經驗,但學習借鑒不等于照搬照抄,更不能以執(zhí)政黨建設的普遍規(guī)律去全面替換或完全取代領導黨建設的特殊規(guī)律,而是要結合中國實際來統(tǒng)一和并舉。實現政黨自強,當前迫切需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的研究、教育和普及,應當像當年我們進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教育那樣,進行政黨政治理論的普及教育,不僅是領導干部,甚至是普通黨員和人民群眾,都能知曉和掌握政黨政治知識,從理論上、觀念上和輿論導向上都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充分體現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堅定自信。
人民群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主體力量。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堅持以人為本,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共產黨人應有的根本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睂崿F人民自覺,堅持德治與法治的統(tǒng)一與并重,在制度保證上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在工作路徑上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在凝心聚力上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這既是社會主義新中國區(qū)別于中國歷史上任何政權的鮮明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區(qū)別。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政權組織形式、法律制度體系等,都是以維護和發(fā)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方面還有不適應、不完善的地方,還需要不斷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進一步把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越性發(fā)揮出來。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針對黨內不時存在的脫離群眾的現象,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突出的問題,全黨深入開展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全國人民收獲了信心,看到了希望。這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它如同當年延安整風運動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樣,也將為我們黨進行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做好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的重要準備。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深刻總結這項教育實踐活動的經驗,通過學習教育的聚光、對照檢查的聚焦、整改落實的聚力等具體措施,在思想上、行動上和制度上掃除“四風之弊”,堅持“打虎”“拍蠅”“獵狐”,使黨員、干部的作風出現一個大轉變,勇擔當、敢作為的時代精神風貌充分展現。同時,圍繞建立長效機制,配套建立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將黨的群眾路線貫穿于日常工作中,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體現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凝聚人民共識、形成人民自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看,在堅持依法治國方略下,以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為重點,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有效整合社會共識,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德治與法治的重要結合點。既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正確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又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經濟建設和社會治理各方面,實現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社會治理和公民自治、德治和法治的有機統(tǒng)一、良性互動。